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鄧石如

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由于康、乾二帝都喜歡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一時之間帖學盛行,充斥了整個書壇,于是形成了一字萬同、工整呆板的“館閣體”書風。這時,愈來愈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只有沖破這種桎梏,才能走出一條書法藝術的新路來。鄧石如就是倡導變法求新的一位“主帥”。他化古破俗,對碑學興起推波助瀾,對我國清代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起過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鄧石如(1739~1805年),初名琰,后以字行,更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

鄧石如出身在山清水秀的鄉村,家境十分貧寒,祖父、父親都是窮苦的文人。這樣的家庭狀況決定了他既不能像有錢人家的孩子那樣專心讀書,又不同于普通窮人家的孩子,一點讀書的機會都沒有。為了生計,他10歲時就不得不輟學去砍柴,13歲時還只能靠賣餅混口飯吃,但是在業余時間里,他總是向祖父和父親學習篆刻和隸書,并很快就能以此謀生了。

貧窮低微的生活環境磨煉了他潔身自好的性格和刻苦自強的意志。

鄧石如學習書法專心致志,刻苦異常。他曾經在江寧梅家住過八年。八年時間里,他每天一大早即起身,趁天還沒亮,磨墨一大盤,以備一整天之用,不管多晚,他也要將墨寫完才去睡覺。無論是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數九寒天的冬季,他從未間斷過。他把先秦的《石鼓文》、《泰山刻石》和李陽冰的《三墳記》,日夜臨摹,每本都達數百本。還搜集了鐘鼎銘文、秦漢瓦當、碑額,并寫《說文解字》二十本。從這里可以看出鄧石如學書所耗費的精力是多么驚人了。

鄧石如曾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飽覽了大自然的風光秀色,開闊了視野,同時他的書法也更加純熟了。一路上他以刻印賣字為生。一次,當他行至安徽歙縣時,他的字被當時正在金榜家中當家庭教師的張惠言看到了(張是清代著名的詞人),他以為這字是李斯的真跡,興奮異常,立即告訴了金榜。當時天上正下著雨,二人冒雨找到了正在破廟中躲雨的鄧石如,盛情邀請鄧石如去金榜家中居住。

金榜非常賞識鄧石如,一年以后,當他有機會遇到當時的戶部尚書曹植時,便向曹植介紹了鄧石如,曹植出了一個題目去考鄧石如,要鄧石如用四種書體各寫一千字,鄧石如揮筆寫下,即時驚動了在場的官員,曹植看了也非常欣賞,稱贊鄧石如的“四體書”是國朝第一。曹植邀請鄧石如留在京城。沒過多久,當朝的相國、大書法家劉墉也看見了鄧石如的書法,他很驚訝,不顧自己的身份,特地登門與鄧石如相識。這樣,鄧石如的名字傳遍了京城。

鄧石如書法的最大特點,是以北魏碑書為根基,然后融合篆、隸。他以隸法寫篆書,改變了過去篆書婉轉圓媚的姿態,寫得筆劃舒暢凝煉,結體穩稱爽朗。他又以篆法寫隸書,體方筆圓,峭拔遒勁,一改過去隸書的沉雄古樸。鄧石如的楷書則體現了北碑書法體勢開張、筆法勁健的特點。他不僅更新了篆、隸古體,也為囿于貼學中的楷書、行書、草書,開辟了一條新路。

鄧石如在書法上求新,但又不像“揚州八怪”那樣,在書藝上以“怪”求新,而是學習前人的書法,寫出自己的風格,不怕非議,不追隨時俗,堅決果斷地走自己的路子。

鄧石如的書法在京城揚名之后,雖然受到一部分權力階層中有識之士的賞識,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服氣,他們認為鄧石如的書法太粗野,沒有美感。當時京城里有一個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叫翁方綱,他是內閣學土,在京城勢力很大,他擅長金石考證、小楷,他的書法工整厚實,氣勢褊隘淺弱,鄧石如雄強渾樸的書風與翁方綱格格不入,翁方綱既看不上鄧石如的書法,又怕鄧石如的聲譽對他的名譽和權威構成威脅,因此伙同門人和一些食客圍攻鄧石如,鄧石如身單勢孤,無法與他們的勢力相抗衡,所以陷入了“逆境”。但他并不因此趨炎附勢,而是堅持自己的風格,終于贏得了后世的稱頌。著名的書法家包世臣贊揚鄧石如為清代第一書家。

據《鄧石如研究資料》一書統計,鄧石如留存下來的各種作品(包括墨跡、碑刻、雙鉤本)共137件之多,另有篆刻173印,但實際留存下來的還要多一些。

鄧石如在書法理論方面的造詣也很深,他提出的書法結體布局的原則,是非常有見地的。

鄧石如在篆刻方面的成就也很大。他的篆刻得益于書法,以《三公山碑》、《禪國山碑》的體勢筆意入印,蒼勁莊嚴,流利清新。他的篆刻藝術以“鄧派”、“皖派”稱名于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寨县| 泾源县| 绥滨县| 遂川县| 乡宁县| 德令哈市| 夏津县| 恩施市| 奈曼旗| 石景山区| 中江县| 西丰县| 邻水| 富裕县| 苍梧县| 秦安县| 沿河| 顺昌县| 沙雅县| 静安区| 青岛市| 同仁县| 那曲县| 曲周县| 鄂托克前旗| 贞丰县| 钦州市| 洪江市| 洮南市| 阿拉善右旗| 南乐县| 南陵县| 土默特左旗| 蓬安县| 沙坪坝区| 湘西| 棋牌| 广西| 安吉县| 曲阳县| 盐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