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五
職官類
大唐六典三十卷(明刊本)
唐玄宗御撰。集賢院學士兵部尚書兼中書令修國史上柱國開國公臣李林甫等奉敕注上。是書紹興四年刻於溫州郡學,此正德間重刻本,有詹棫跋及王文恪公鏊刊板序。
麟臺故事三卷(鈔殘本)
題:“紹興元年七月朝請郎試秘書少監程俱記。”所載秘書省故事,唐時嘗改秘書為“麟臺”,故以名其書。原本五卷,凡十二篇。今闕第四、第五兩卷。卷一曰《官聯》、曰《選任》;卷二曰《書籍》、《御制》、《御書》,附曰《校讎》;卷三曰《修纂》、曰《國史》,凡六篇。合《永樂大典》本所有六篇,恰完十二篇之舊;而《大典》本缺《書籍》、《校讎》、《國史》三篇,則此本有之也。其末葉有錢叔寶題識云“隆慶元年八月十日蘇州府前杜氏書鋪收”,審系真跡,可貴也。舊藏吳中人士家,黃氏丕烈從之傳錄。跋曰:“是書為影宋舊鈔,與聚珍板命篇、敘次多異。書賈攜來,手校一過,後歸於西畇草堂,遂倩余友胡葦洲轉假影錄一冊,積想頓慰。是書陳《錄》云五卷,為書十有二篇。今劄云三卷,就不全本影寫時改‘五’為‘三’也。於每卷填‘上’、‘中’、‘下’字,欲泯不全之跡。嘉慶甲戌六月十有一日。”
宋中興百官題名一卷(鈔殘本)
陳氏《書錄》謂臨川何異同叔撰。凡五十卷。始建炎,終泰定,嘗刻於浙漕司,今舊本不可得。此惟《翰林學士題名》一卷。潛研錢氏從《永樂大典》錄出。淳熙至嘉定四十馀年,詞臣拜罷,姓氏悉具,可補洪氏《翰苑群書》所未及。後附宋紹興十八年《進士題名記》、元延祐甲寅江西鄉試《石鼓賦》八篇,至正十年、二十一年《山東鄉試題名記》,至正十一年《進士題名記》,至正庚子《國子監貢試題名記》,至正丙午《國子監公試題名記》。并鶴溪居士王鳴韶從錢氏借鈔,匯為一編。此其傳錄本也。
南宋館閣錄十卷續錄十卷(鈔本)
宋陳骙撰。李燾序。《續錄》無撰人名。世所傳本多闕訛,此《永樂大典》,惟闕《前錄沿革》一門、《續錄廩祿》一門。後有徐紹乾跋云:“琳瑯主人以所藏宋槧見示,因為重校一過。所缺范鍾一葉,亦補完之。戊午秋日。”
宋宰輔編年錄二十卷(明刊本)
宋徐自明撰。是書寶祐間自明子居誼嘗刻於永福縣學。後漸亡佚。萬歷間,河南王損仲欲重纂《宋史》,搜得其書於焦弱侯處,已闕二卷,遂付諸梓。刻成之後,督學呂邦燿復於周藩宗伯榮氏得宋刻殘本二卷,因補刻之,是書遂獲流傳於世。有寶祐五年陸德輿、趙某、陳昉、章鑄等序及萬歷戊午陳邦瞻、王惟儉、呂邦燿等序。
秘書監志十一卷(舊鈔本)
元王士點、商企翁同撰。凡記至元以來秘書省故事,分門十九:曰《職制》、曰《祿秩》、曰《印章》、曰《廨宇》、曰《分監》、曰《書籍》、曰《公移》、曰《十物》、曰《紙劄》、曰《食本》、曰《公使》、曰《守兵》、曰《工匠》、曰《雜錄》、曰《纂修》、曰《秘書庫》、曰《司天監》、曰《表箋》、曰《題名》。案《元史》:“至元二十七年,立興文署,召集良工,刊刻諸經子史板本。”此書載:“至元十年十一月太保大司農奏:興文署掌雕印文書,交屬秘書監。本署設官三員,令一員,丞二員,校理四員,楷書一員,掌紀一員,雕宇匠四十名,作頭一,匠三十九,印匠十六。”又:“至元十四年十二月,中書省奏,奉旨省并衙名,興文署并入翰林院。”是興文非設自至元二十七年也,可正《元史》之訛。
右官制
作邑自箴十卷(影鈔宋本)
宋李元弼撰并序。是書論為政之要,自一至四卷,分《正己》、《治家》、《處事》三門,凡一百三十馀條。其下四卷,列《規矩》一門,百有馀條。第九卷為《判狀》、《印板》,第十卷為《登途須知》、《備急藥方》。作於政和中,刊於淳熙中,傳本甚稀。見《直齋書錄》、《文淵閣書目》。卷末有“淳熙己亥中元浙西提刑司刊”一條。每半葉十一行,行十九字。舊為稽瑞樓藏本。
按: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續編》影印本。
官箴一卷(明刊本)
宋呂本中撰。此明成化戊子河東刑遜之讓為國子監祭酒,手寫以刻,書兼行、楷,古雅可愛。讓有後跋。
右官箴
政書類
太平寶中政事紀年五卷(鈔本)
不著撰人名氏。書中稱高宗為太上皇帝,當出孝宗時人所編。卷首有題識云:“以富公弼所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寶訓》及林公希所進仁宗、英宗兩朝《寶訓》、《國朝會要》、《事實類苑》,編年之書,與夫建隆以逮紹興詔令指揮、歷朝名臣章奏之集,言行紀錄,搜括殆盡,以成是編。其云富公《三朝寶訓》,即《直齋書錄》所載之《三朝政要》,《玉海》所載之《太平故事》,《館閣書目》”寶訓“,直齋已辨其非,此猶沿其誤也。
右寶訓
通典二百卷(宋刊本)
題:“京兆杜佑字君卿纂。”前有貞元十年《進書表》及李翰序、自序。序後接每門之目,目後即接本文。原本存一百廿卷,馀鈔補全。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八字。一百五、六、八、九卷末,有“鹽官縣雕”四字。案:宋鹽官屬兩浙路臨安府,今為杭州府海寧州治。書中“貞”、“徵”、“敬”、“殷”、“恒”、“桓”、“完”字有闕筆,而“構”字不闕,尚刻於北宋時也。舊為傳是樓藏書,繼入吳中故家,後為嘉興金轡庭所得。五十年後,復歸吳郡,亦良緣也。惜鈔補者非出善本,尚多訛字。(卷首有“徐乾學印”、“健庵”二朱記。)
增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四十二卷(元刊本)
不題撰人姓名,亦無序跋。首載《通典原序》。每門後附錄宋人議論之文,所列諸儒姓氏,自歐陽公至水心葉氏俱注有文集見行,當是南宋人所輯科舉之書也。目錄後有“至元丙戌重新繡梓”一行。有以為宋時麻沙刻本者,殆偶未見此條耳。(卷首有“振藻堂藏書印”朱記。)
唐會要一百卷(舊鈔本)
題:“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臣王溥纂。”是書原闕第八卷《郊儀》、第九卷《雜郊儀》,妄人以他文雜入,充盈卷數。七卷、十卷,亦多錯雜。此稽瑞樓藏本。中有朱筆校過,較竹垞氏所見本尚多九十三、九十四兩卷。
五代會要三十卷(舊鈔本)
題:“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光祿大夫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太原郡開國公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臣王溥纂”。《總目》每卷皆標書名。每卷首皆有《目》,今刻本已易去舊式矣。是書慶歷六年,文潞公嘗刻於蜀,乾道七年,施元之復以范魯公《五代通囗(錄)》合刻於江陰,兩公并有後跋。其足以證今本之訛者,如:卷一《帝號門》“明宗使相三十八人”注中脫去“王晏球”一人,致其數不符,今本“八”改“七”,非是。卷二十五《租稅雜錄門》“每年秋夏徵科了畢”,核以上文“科配斂掠”,則“徵科”為是,今本“科”作“料”,亦非。又,舊本分條,今本每多并合處矣。舊為紅豆齋惠氏藏書,後歸西沚王光祿,復歸黃氏士禮居。竹汀錢氏嘗借自黃氏,手刊其誤數條,并跋云:“借人書籍,不但不損污,并能為人訂正訛舛,近日頗能行之,此亦足以代一瓻乎。大昕戲題。”復有竹垞老人跋,松崖所錄也。(卷首有“惠棟之印”、“定宇”、“王鳴盛印”、“西莊居士”諸朱記。)
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元刊本)
宋馬端臨撰并序。前有王壽衍《進書表》,又李謹思序。初刻於泰定元年,寘板西湖書院,後有闕失。至正五年,江浙儒學提舉余謙訪得原稿於其子志仁,重為訂正補刊,印行於世。是本舊藏昆山葉氏。(每卷有“葉文莊公家世藏”朱記。)
右通制
大唐開元禮一百五十卷(舊鈔本)
唐蕭嵩等奉敕撰。張氏《藏書志》載有周必大序,此缺。凡《序例》三卷,《吉禮》七十五卷,《賓禮》二卷,《軍禮》十卷,《嘉禮》四十卷,《兇禮》二十卷。草創者,為徐堅、李銳、賈登、施敬本、陸善經、洪孝昌;成之者,則蕭學士嵩、王舍人仲邱也。唐時以之設科,習者授太常官,而士之明禮者遂多,其制最善。是本鈔白甚舊,中有朱筆詳校,不著何人。
大唐郊祀錄十卷(鈔本)
題:“朝散郎前行河南府密縣尉太常禮院修撰臣王涇上。”前有《進書表》。是書作於貞元中,考次歷工郊廟享祀及有唐因革故事。首三卷為《郊祀》、《凡例》,四至七曰《祀禮》,八曰《祭祀》,九、十曰《饗禮》,一代典制略備。中隨文注釋,亦有考證。原本有圖,今已佚。見《崇文總目》、《書錄解題》、《文淵閣書目》。
太常因革禮一百卷(鈔本)
題:“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光祿大夫行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三百戶食實封八百戶臣歐陽修等奉敕編。”有《進書序》及李壁後序,晁氏《讀書志》題“姚辟、蘇洵撰”云。嘉祐中,歐陽修言,禮院文書放軼,請禮官編修。六年,用張洞奏,以命辟、洵。至治平二年乃成,詔賜以名。案:宋時禮書,有《開寶通禮》、《禮閣新編》,已佚,此書傳本亦鮮,《四庫》未經采進。近有好古之士訪求鈔藏,已闕卷五十一至六十七,共十七卷,安所得淳熙刻本而補足之?書分八類:曰《總例》,曰《吉禮》,曰《嘉禮》,曰《軍禮》,曰《兇禮》,曰《廢禮》,曰《廟議》。始建隆,迄嘉祐,巨細畢載。歐陽公《序》謂,以通禮為主,而記其變。凡變者,皆有所沿於通禮也,其無所沿者,謂之“新禮”。通禮所有,而建隆以來不復舉者,謂之“廢禮”。凡始立廟,皆有議論,謂之“廟議”,其馀皆用通禮條目,凡百篇。當時《國史》謂“三輯禮書,嘉祐尤悉”,誠讀史者必當備之書也。此元和顧氏思適齋鈔藏本。(卷首有“顧千里印”、“一雲散人”二朱記。)
政和御制冠禮十卷五禮新儀二百二十卷(舊鈔本)
宋議禮局官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等奉敕撰……前有徽宗《御制序》及《御筆指揮》、《局官劄子》。以《御制冠禮》十卷冠首,後列吉、賓、軍、嘉、兇五禮,凡官民之制具詳。舊闕第七十四卷,第八十八至九十卷,第一百八至一百十二卷,第一百二十八至一百三十七卷,第二百卷,皆有錄無書。其第七十五、九十一、九十二三卷中,亦多殘闕。案《宋史》,大觀初設議禮局,以知樞密院事鄭居平、刑部尚書白時中、慕容彥逢,學士強淵明等十四人主之。疑義,許具劄子上請。故是書卷首,詳載局官累上諸劄。徽宗疊降御筆指揮,歷七載而後成書。北宋典章略備。自後世拘於成敗之跡,并此書亦視若弁髦,以致日就零落,殘編僅存,惜哉!
大金集禮四十卷(鈔本)
不著撰人。黃俞邰《千頃堂書目》謂,金章宗明昌六年,禮部尚書張暐等所進。今案:書中“雍”字稱御名,則當成於大定之世。舊闕第十二卷至十七、第二十六卷、第三十三卷。此陽湖孫氏藏本。卷面篆書書名,淵翁筆也。
廟學典禮六卷(鈔本)
元人所撰,不著姓氏,亦無序跋。其書凡涉圣廟、學官、儒生之制,一時詔旨,悉錄之。卷首列應繙繹之字句數十條,蓋書中間存蒙古語,未盡改去也。(卷首有“曾在當湖胡囗〈遂〉江家”朱記。)
圣朝通制孔子廟祀一卷(元刊本)
至正二年正月二十二日集賢院奏準孔子廟祀條格,詳列省注,釋奠、迎神、捧俎、徹豆、送神、望瘞諸儀,大約依朱文公檢到《政和五禮新儀》。後有正配位陳設之圖,從祀陳設之圖,大成殿圖。《菉竹堂書目》有《釋奠格例》一冊,即此書也。(卷首有“嗣盛印章”朱記。)
右典禮
大元海運記二卷(舊鈔本)
不著撰人,從《紀世大典》中《海運》一門錄出。《經世大典》已佚,僅見《永樂大典》中。此書上卷,分年紀事,多錄案牘之文,自至元十九年迄皇慶二年止。下卷,分類紀事,曰《歲運糧數》,曰《收江南糧鼠耗則例》,曰《南北倉鼠耗則例》,曰《再定南北糧鼠耗則例》,曰《排年海運水腳價鈔》,曰《漕運水程》,曰《記標指淺》,曰《測候潮汛應驗》,曰《艘數裝泊》。昔杭人徐泰亨以漕事至京師,詣都堂陳漕運之弊,當更張者十事,有《海運紀原》七卷。惜其書不獲見,幸有此編,尚可參考而得其略。
右邦計
補漢兵志一卷(影鈔宋本)
題:“白石先生錢氏撰。”有嘉定甲戌門人陳元粹序,嘉定乙亥門人王大昌跋。案:序謂白石先生名文子,字文季,世居樂邑白石山下。跋後另行記有“大昌於是年九月鋟板漕廨,益廣其傳”一條。每半葉七行,行十三字。小注十七字。
右軍政
故唐律疏議三十卷(元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