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回光守中

  • 太乙金華宗旨
  • 呂洞賓
  • 1339字
  • 2015-12-27 01:40:09

回光之名何昉乎? 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精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此訣,乃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似有。百日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日后,光中自然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交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日,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也。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精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干劫之輪回。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的一聲之后,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楞嚴經》云:“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陰符經》云:“機在目”。《黃帝素間》云:“人身精華,皆上注于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矣。此是貫徹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日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在身外。天地之光華,布滿大干,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精華,上注于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日不靜坐,此光流轉,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靜坐,萬劫干生,從此了徹。萬法歸于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蹄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粗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于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圣圣相傳,不離反照。孔云:“致知”,釋曰:“觀心”,老云:“內觀”,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反者,自知覺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則吾六尺之中,反求十天地末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中間靜坐,反顧己私,便云反照,安得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于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誤指而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大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大開失之外走,易于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于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射與不注射。

看鼻端,只于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諱觀鼻端正身安坐,系心緣中,不必言頭中,但于兩〇中間,齊平處系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系念兩〇中間,光自然透入,不必著意于中宮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余入靜出靜前后,以下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干旨在里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幾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復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邪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此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莱西市| 嫩江县| 霍州市| 阿坝县| 铁岭市| 金堂县| 淅川县| 屏东市| 阜阳市| 庄浪县| 互助| 天台县| 株洲市| 孟州市| 渑池县| 平阴县| 青田县| 玉田县| 西城区| 霞浦县| 博爱县| 福安市| 盐池县| 垫江县| 明光市| 彭水| 牟定县| 英山县| 壶关县| 河曲县| 株洲市| 汤阴县| 棋牌| 新津县| 电白县| 汾西县| 乌海市| 扎赉特旗| 当涂县|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