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李白(13)
- 唐詩鑒賞大辭典(上)
- 佚名
- 4963字
- 2015-12-27 01:32:20
這首詩一名《梁苑醉酒歌》,寫于天寶三載(744)詩人游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和宋州(州治在今河南商丘)的時候。梁園,一句梁苑,漢代梁孝王所建;平臺,春秋時宋平公所建。這兩個遺跡,分別在唐時的大梁和宋州。李白是離長安后來到這一帶的。三年前,他得到唐玄宗的征召,滿懷理想,奔向長安。結果不僅抱負落空,立腳也很艱難,終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新唐書》本傳)。由希望轉成失望,這在一個感情強烈的浪漫主義詩人心中所引起的波濤,是可以想見的。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就是把這一轉折中產生的激越而復雜的感情,真切而又生動形象地抒發(fā)出來。我們好象被帶入天寶年代,親耳聆聽詩人的傾訴。
從開頭到“路遠”句為第一段,抒發(fā)作者離開長安后抑郁悲苦的情懷。離開長安,意味著政治理想的挫折,不能不使李白感到極度的苦悶和茫然。然而這種低沉迷惘的情緒,詩人不是直接敘述出來,而是融情于景,巧妙地結合登程景物的描繪,自然地流露出來。“掛席欲進波連山”,滔滔巨浪如群峰綿亙起伏,多么使人厭憎的艱難行程,然而這不也正是作者腳下坎坷不平的人生途程么!“天長水闊厭遠涉”,萬里長河直伸向縹緲無際的天邊,多么遙遠的前路,然而詩人的希望和追求不也正象這前路一樣遙遠和渺茫么!在這里,情即是景,景即是情,情景相生,傳達出來的情緒含蓄而又強烈,一股失意厭倦的情緒撲人,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詩人沉重、疲憊的步履。這樣的筆墨,使本屬平鋪直敘的開頭,不僅不顯得平淡,而且造成一種濃郁的氣氛,籠罩全詩,奠定了基調,可謂起得有勢。
接著詩筆層折而下。詩人訪古以遣愁緒,而訪古徒增憂思;作歌以抒積郁,心頭卻又浮現阮籍的哀吟:“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淥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羈旅無儔匹,俯仰懷哀傷。”(《詠懷詩》)今人古人,后先相望,遭遇何其相似!這更加觸動詩人的心事,不禁由阮詩的蓬池洪波又轉向浩蕩的黃河,由浩蕩的黃河又引向迷茫不可見的長安舊國。“路遠西歸安可得!”一聲慨嘆含著對理想破滅的無限惋惜,道出了憂思糾結的根源。短短六句詩,感情回環(huán)往復,百結千纏,表現出深沉的憂懷,為下文作好了鋪墊。
從“人生”句到“分曹”句為第二段。由感情方面說,詩人更加激昂,苦悶之極轉而為狂放。由詩的徑路方面說,改從排解憂懷角度著筆,由低徊掩抑一變而為曠放豪縱,境界一新,是大開大闔的章法。詩人以“達命”者自居,對不合理的人生遭遇采取藐視態(tài)度,登高樓,飲美酒,遣愁放懷,高視一切。奴子搖扇,暑熱成秋,環(huán)境宜人;玉盤鮮梅,吳鹽似雪,飲饌精美。對此自可開懷,而不必象伯夷、叔齊那樣苦苦拘執(zhí)于“高潔”。夷齊以薇代糧,不食周粟,持志高潔,士大夫們常引以為同調。這里“莫學”兩字,正可看出詩人理想破滅后極度悲憤的心情,他痛苦地否定了以往的追求,這就為下文火山爆發(fā)一般的憤激之情拉開了序幕。
“昔人”以下進入了情感上劇烈的矛盾沖突中。李白痛苦的主觀根源來自對功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這里的詩意便象洶涌的波濤一般激憤地向功業(yè)思想沖刷過去。詩人即目抒懷,就梁園史事落墨。看一看吧,豪貴一時的魏國公子無忌,今日已經丘墓不保;一代名王梁孝王,宮室已成陳跡;昔日上賓枚乘、司馬相如也已早作古人,不見蹤影。一切都不耐時間的沖刷,煙消云散,功業(yè)又何足系戀!“荒城”二句極善造境,冷月荒城,高云古木,構成一種凄清冷寂的色調,為遺跡荒涼做了很好的烘托。“舞影”二句以蓬池、汴水較為永恒的事物,同舞影歌聲人世易于消歇的事物對舉,將人世飄忽之意點染得十分濃足。如果說開始還只是開懷暢飲,那么,隨著感情的激越,到這里便已近于縱酒顛狂。呼五縱六,分曹賭酒,簡單幾筆便勾畫出酣飲豪博的形象。“酣馳暉”三字寫出一似在同時間賽跑,更使汲汲如不及的狂飲情態(tài)躍然紙上。
否定了人生積極的事物,自不免消極頹唐。但這顯然是有激而然。狂放由苦悶而生,否定由執(zhí)著而來,狂放和否定都是變態(tài),而非本志。因此,愈寫出狂放,愈顯出痛苦之深;愈表現否定,愈見出系戀之摯。劉熙載說得好:“太白詩言俠、言仙、言女、言酒,特借用樂府形體耳。讀者或認作真身,豈非皮相。”(《藝概》卷二)正因為如此,詩人感情的旋律并沒有就此終結,而是繼續(xù)旋轉升騰,導出末段四句的高潮:總有一天會象高臥東山的謝安一樣,被請出山實現濟世的宏愿。多么強烈的期望,多么堅定的信心!李白的詩常夾雜一些消極成分,但總體上并不使人消沉,就在于他心中永遠燃燒著一團火,始終沒有丟棄追求和信心,這是十分可貴的。
這首詩,善于形象地抒寫感情。詩人利用各種表情手段,從客觀景物到歷史遺事以至一些生活場景,把它如觸如見地勾畫出來,使人感到一股強烈的感情激流。我們好象親眼看到一個正直靈魂的苦悶掙扎,沖擊抗爭,從而感受到社會對他的無情摧殘和壓抑。
清人潘德輿說:“長篇波瀾貴層疊,尤貴陡變;貴陡變,尤貴自在。”(《養(yǎng)一齋詩話》卷二)這首長篇歌行體詩可說是一個典范。它隨著詩人感情的自然奔瀉,詩境不停地轉換,一似夭矯的游龍飛騰云霧之中,不可捉摸。從抑郁憂思變而為縱酒狂放,從縱酒狂放又轉而為充滿信心的期望。波瀾起伏,陡轉奇兀,愈激愈高,好象登泰山,通過十八盤,躍出南天門,踏上最高峰頭,高唱入云。
(孫靜)
橫江詞六首(其一)
橫江詞六首(其一)
李白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
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于瓦官閣。
李白早期創(chuàng)作的詩歌就煥發(fā)著積極浪漫主義的光彩,語言明朗真率,他這種藝術特色的形成得力于學習漢魏樂府民歌。這首詩,無論在語言運用和藝術構思上都深受南朝樂府吳聲歌曲的影響。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開首兩句,語言自然流暢,樸實無華,充滿地方色彩。“儂”為吳人自稱。“人道”、“儂道”,純用口語,生活氣息濃烈。一抑一揚,感情真率,語言對稱,富有民間文學本色。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位于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采石磯相對,形勢險要。從橫江浦觀看長江江面,有時風平浪靜,景色宜人,所謂“人道橫江好”;然而,有時則風急浪高,“橫江欲渡風波惡”,“如此風波不可行”,驚險可怖,所以“儂道橫江惡”,引出下面兩句奇語。
“猛風吹倒天門山”,“吹倒山”,這是民歌慣用的夸張手法。天門山由東、西兩梁山組成。西梁山位于和縣以南,東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當涂縣西南,“兩山石狀飚巖,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對峙如門”(《江南通志》),形勢十分險要。“猛風吹倒”,詩人描摹大風吹得兇猛:狂飚怒吼,呼嘯而過,仿佛要刮倒天門山。
緊接一句,順水推舟,形容猛風掀起洪濤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閣。”猛烈的暴風掀起洪濤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從高處遠遠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濤似連山噴雪來”。沿著天門山長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騰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過南京城外江邊上的瓦官閣。詩中以“瓦官閣”收束結句,是畫龍點睛的傳神之筆。瓦官閣即瓦棺寺,又名昇元閣,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據重岡,……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輿勝覽》)。它在詩中好比一座航標,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詩人在想象中站在高處,從天門山這一角度縱目遙望,仿佛隱約可見。巨浪滔滔,一瀉千里,向著瓦官閣鋪天蓋地奔去,那洶涌雄奇的白浪高高騰起,似乎比瓦官閣還要高,真是蔚為壯觀。詩人描繪大風大浪的夸張手法,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猛風吹倒天門山”,顯然是大膽夸張,然而,從摹狀山勢的險峻與風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說是寫得活龍活現,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覺得虛妄離奇。“白浪高于瓦官閣”,粗看仿佛不似,但從近大遠小的透視規(guī)律上看,站在高處遠望,白浪好象高過遠處的瓦官閣了。這樣的夸張,合乎情理而不顯得生硬造作。
詩人以浪漫主義的彩筆,馳騁豐富奇?zhèn)サ南胂螅瑒?chuàng)造出雄偉壯闊的境界,讀來使人精神振奮,胸襟開闊。語言也象民歌般自然流暢,明白如話。
(何國治)
橫江詞六首(其五)
橫江詞六首(其五)
李白
橫江館前津吏迎,向余東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緣何事?如此風波不可行。”
我國的舊詩中,雖則也間有相互問答之詞,如詩經的“女曰:雞鳴。士曰:昧旦。”(《詩經。齊風。雞鳴》)以及《孔雀東南飛》中蘭芝與使君的對白,但數量少得很,一般都是作者一人在作獨白。尤其在一首絕句中,限于字數,要包括雙方的問答,的確是不簡單的。
李白這一首詩,不但有主客雙方的對白,而且除了人地以外,還輔以說話時的手勢,奕奕如生,有聲有色。第一句“橫江館前津吏迎”,寫出李白與津吏(管渡口的小吏)在橫江浦(今安徽和縣東南)的驛館前相逢。一個“迎”字點出津吏的社會地位與李白懸殊。第二句“向余東指海云生”形象寫得極其活躍,幾乎使人在紙上看到這一年老善良的津吏拉著少年李白的袖子,一手指向遙遠的天空,在警告李白說:云生海上,暴風雨即將來臨。津吏為什么這樣說呢?當然為了李白先提出要渡江,否則決不會有對方尚未開口,來意未明之前,就先湊上去的。第三句中的“郎今欲渡”四字,就證實了津吏未舉手東指以前,李白就先已提出了“欲渡”,這一手法就將李白所說的話,包括在津吏的話中,不必再加明寫,而自然知道是對白,因此筆墨上就非常凝煉,非常精約。
第三句以下純是津吏的話。“郎今欲渡緣何事?”句中稱李白為郎(郎在唐代除了女性稱其愛人以外,一般也用來稱呼少年),可見那時李白年齡還不大,而津吏則已是老人。津吏問李白緣何事而渡江,言外之意,有可省即省之意,反映出李白當時急于渡江的那種神情,這個問題還沒有等李白答復,接下來就從上句的“海云生”,下出了結論,說:“如此風波不可行”。“如此風波”四字好象風波已成為事實,其實海云初生,那有江風江浪立即接天而來之理?這里,這樣說法,一則可見津吏對于觀察天象積有經驗,頗具自信,二則顯示老人的善良心情,如老長輩一般的用命令式來肯定他的“不可行”。
全詩雖則有如上所說那些特點,可是在表現形式上,卻又那么地爽朗明快,簡直是一氣呵成。
(沈熙乾)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金陵城西樓即“孫楚樓”,因西晉詩人孫楚曾來此登高吟詠而得名。樓在金陵城西北覆舟山上(見《輿地志》),蜿蜒的城垣,浩渺的長江,皆陳其足下,為觀景的勝地。這首詩,李白寫自己夜登城西樓所見所感。
“金陵夜寂涼風發(fā),獨上高樓望吳越。”詩人是在靜寂的夜間,獨自一人登上城西樓的。“涼風發(fā)”,暗示季節(jié)是秋天,與下文“秋月”相呼應。“吳越”,泛指江、浙一帶;遠望吳越,點出登樓的目的。從“夜寂”、“獨上”、“望吳越”等詞語中,隱隱地透露出詩人登樓時孤寂、抑郁、悵惘的心情。詩人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寫“望”中之景的。
“白云映水搖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寫俯視,下句寫仰觀。俯視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動,恍若白云、城垣在輕輕搖蕩;仰觀遙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瑩,仿佛是從月亮中滴出。十四個字,把秋月下臨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繪得多么逼真?zhèn)魃瘢蓚€“白”字,在色彩上分外渲染出月光之皎潔,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瑩,江水之明凈。“空”字,在氣氛上又令人感到古城之夜特別靜寂。“搖”、“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發(fā)”,水搖,影搖,給你的幻覺,城也搖蕩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象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諸多景物,一齊情態(tài)逼露,異趣橫生,令人浮想聯翩,為之神往。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細致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征,“著一字而境界全出”。
“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歸。他苦苦思索什么?原來他是在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一個“稀”字,吐露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說,不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時也都是如此。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里“眼中”二字對最后一聯,在結構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