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魚器具,有罟、罾、縺、藏、囗〈罒上令下〉、箔之目。網有大小,而用法各別。每罟一張,駕船二只,先放海底,后用四、五十人兩頭牽挽,圍攏海邊,得魚最多。罾有車罾、舉罾、搖罾等屬:車罾永掛海坪,岸搭高寮;下罾時,漁人在寮上將罾索用車牽起,有魚則捕之。舉罾止用一人,于港、潭、沿海皆河采捕。搖罾必需五、六人駕龍艚船,帶小穵仔船,捕魚外海。縺于冬、春二時,在外海捕涂魠等大魚用之。藏則專于隆冬以捕烏魚,故又名「討烏」。囗〈罒上令下〉者,網上有蕩,能浮水面;下系網袋無數,每袋各掛鉛墜沉入水底。魚入袋中,輒蔽不能出。大囗〈罒上令下〉置諸外海,小囗〈罒上令下〉置諸內港。箔者,乘潮將滿,插在海坪,雜羅水族;水汐則取之,無一遺者(同上)。
澎湖有大網,口闊尾尖,即北地之囗〈人米田,上中下〉也。每口用大杉木二枝堅豎港口長流之所,名曰網桁。以網掛于桁上,凡有魚蝦之屬盡藏其中;潮退舉起,解網尾出之(同上)。
滬用石塊圍筑海坪之中,水滿,魚藏其內;水汐,則捕之(同上)。
烏魚旗罟者,結網長百余丈、廣丈余;駕船載出,常數十人,曰牽罟(「赤嵌筆談」)。
罾者,樹大竹棚于水涯,高二丈許,曰水棚;置罾以漁。縺小于罟,囗〈罒上令下〉又小于縺;網長可數十丈,廣五、六尺,曰牽縺、曰牽囗〈罒上令下〉(同上)。
蠔,蠣房也;即以為取之之名。用竹二,長丈余,各貫鐵于末如剪刀;于海水淺處釣致蠣房(同上)。
囗〈纟袞〉,垂餌以釣魚也。大繩長數十丈,系一頭于岸,浮舟出海;每尺許拴數釣,大小不一,繩盡則返棹而收,曰放囗〈纟袞〉(同上)。
烏魚于冬至前后盛出,由諸邑鹿子港先出,次及安平鎮大港,后至瑯嶠海腳,于石罅處放子,仍回北路。或云自黃河來。冬至前所捕之魚,名曰在頭烏;則肥。冬至后所捕之魚,名曰倒頭烏;則瘦。漁人有自廈門、澎湖;伺其來時,赴臺采捕(同上)。
大小滬箔者,削竹片為之;繩縛如簾,高七、八尺,長數十丈。就海坪處所豎木杙,趁潮水未滿,縛箔于木杙上,留一箔門,約寬四、五尺;潮漲時,魚隨水入,以網截塞箔門,潮退魚不得出,采取之。滬者,于海坪潮漲所及處,周圍筑土岸高一、二尺,留缺為門;兩旁豎木柱,掛小網柱上,截塞岸門。潮漲淹沒滬岸,魚蛤隨漲入滬;潮退,水由滬門出,魚蛤為網所阻。寬者為大滬,狹者為小滬(同上)。
鳳山雜餉,給烏魚旗九十四枝。旗用白布一幅,刊刷「烏魚旗」字樣,填寫漁戶姓名,縣印鈐蓋;插于船頭,帶網采捕(同上)。
船制大小,咸資水利,名目各異。一曰澎仔船:平底單桅,今多雙桅者;可裝榖四、五百石至七、八百石。一曰杉板頭船:亦有插雙桅者;可裝三、四百石至六七百石。一曰一封書船:雙桅,囗〈木盛〉蓋平鋪,前后無艙;可裝二、三百石。一曰頭尾密船:單桅,無艙,中有拱篷;可裝百余石至二百石。皆往來南北各港貿易所乘。一曰大船仔船;單桅、拱篷,即大鎮渡船(從府治渡往安平為大鎮渡);可裝百余石,亦或駕駛內港撥載。一曰小囗〈舟古〉仔船:在嵌腳渡人、載貨登岸。一曰漁船:即龍艚船,亦鎮渡船之類。一曰穵仔船:每船止容三人;往各港采捕。一曰當家船(俗訛為蛋家船):漁人眷屬悉住其中,無登岸結廬者;蓋浮家也。皆往來各港采捕并鹿耳門、安平鎮生理(「臺灣志略」)。
贌社者,招捕鹿之人;贌港者,招捕魚之人。俱沿山海蓋草為寮,時去時來,時多時少。雖為賦稅所從出,實亦奸宄所由滋(「赤嵌筆談」)。
陸餉
臺灣府
街市瓦、草店厝:共五千三百五十間(每間征銀不等),共征銀一千四百六十六兩六錢九分五厘零。
牛磨:五十首(每首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二百八十兩。雍正八年,報升牛磨月餉五十七兩二錢零四厘。
蔗車:三百四十九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千九百五十七兩二錢。乾隆二年,豁免蔗車一張,減征銀五兩六錢;九年,豁免蔗車一張八分零,減征銀一十兩一錢零。實征蔗車三百四十六張,共征銀一千九百四十一兩五錢零。
番檨檳榔:共四十四宅(每宅征銀不等),共征銀一百三十六兩。
瓦窯:五座,共征銀一十二兩五錢。
菜園:三所,共征銀三兩。
新升當稅:銀五十兩。
以上通共征銀三千九百四十六兩八錢九分九厘。
按以上乾隆十年「舊志」原額。乾隆二十八年查:各廳縣并有新升、豁除等餉,詳具各廳縣「陸餉」下。
臺灣縣
街市瓦厝:二千六百九十四間(每間征銀三錢零三厘八毫),共征銀八百一十八兩四錢三分七厘零。草厝:一千七百七十八間(每間征銀二錢一分七厘),共征銀三百八十五兩八錢二分六厘。雍正九年,鳳山縣撥歸本縣管轄土墼埕瓦厝五十二間(每間征銀三錢零三厘八毫),共征銀一十五兩七錢九分七厘零;又草厝七十二間(每間征銀二錢一分七厘),共征銀一十五兩六錢二分四厘;又安平鎮瓦厝一百六十六間(每間征銀一錢六分九厘三絲三忽),共征銀二十八兩零五分九厘零;又草厝二十九間(每間征銀八分四厘五毫一絲六忽),共征銀二兩四錢五分零。
牛磨:餉銀二百二十五兩二錢零四厘(牛磨舊額二十首,每首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百六十八兩。雍正八年,報升牛磨盈溢銀五十七兩二錢零四厘)。
蔗車:四十九張(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二百七十四兩四錢(原額四十五張,共征銀二百五十二兩。雍正八年,報升蔗車三張半,征銀一十九兩六錢;雍正九年,鳳山縣撥歸蔗車二張半,征銀一十四兩。又撥歸鳳山縣蔗車一張,減征銀五兩六錢。乾隆二年,豁免蔗車一張,減征銀五兩六錢)。
番檨:〔一十九〕宅,征稅銀七十兩(雍正七年報升)。
當稅:銀五十兩(乾隆四年,報升五兩;五年,報升一十兩;六年,報升五兩;八年,報升一十兩;十年,報升二十兩)。
以上通共征銀二千三十兩七錢九分九厘。
鳳山縣
蔗車:一百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五百六十二兩八錢(原額蔗車九張,征銀五十兩零四錢。康熙三十二年,新升二十張,征銀一百一十二兩;雍正六年,新征二十九張半,征銀一百六十五兩二錢;七年,新升六張半,征銀三十六兩四錢;八年,新升一張,征銀五兩六錢;九年,臺灣縣撥歸本縣管轄一張,征銀五兩六錢;十三年,新升六張,征銀三十三兩六錢;乾隆三年,新升八張,征銀四十四兩八錢;八年,新升六張半,征銀三十六兩四錢。雍正九年,撥歸臺灣縣管轄二張半,減征銀一十四兩;乾隆九年,豁免半張,減征銀二兩八錢;二十年,新升七張,征銀三十九兩二錢;二十四年,新升九張,征銀五十兩四錢)。
番檨:一宅,征稅銀六兩。
當稅:銀五兩(乾隆十六年新升)。
以上通共征銀五百七十三兩八錢。
諸羅縣
笨港市厝:五百九十九間(每間征銀不等),共征銀二百兩零五錢。
蔗車:一百五十五張六分九厘零(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八百七十一兩九錢零(舊額蔗車二十五張,征銀一百四十兩。雍正二年,撥歸彰化縣管轄四張,減征銀二十二兩四錢;又新升一百三十五張,共征銀七百五十六兩;乾隆九年,豁免一張三分零,減征銀七兩二錢零;十三年,新升一張,征銀五兩六錢)。
檳榔:二十四宅,共征銀六十兩。
瓦囗〈石屚〉窯:五座,共征銀一十二兩五錢。
菜園:二所,共征銀三兩。
舊有牛磨一首,征銀五兩六錢;雍正二年,撥歸彰化縣管轄。
當稅:銀一百一十五兩(乾隆十二年,報升五兩;十三年,報升十五兩;十四年,報升二十兩;十七年,報升十兩;十八年,報升十五兩;二十年,報升五兩;二十二年,報升五兩;二十三年,報升十兩;二十四年,報升十五兩;二十五年,報升五兩;二十六年,報升十兩)。
以上通共征銀一千二百六十二兩九錢。
彰化縣
蔗車:六十二張半(每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三百四十七兩二錢(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管轄四張,征銀二十二兩四錢;新升二十八張半,征銀一百五十九兩六錢;乾隆七年,新升九張半,征銀五十三兩二錢;九年,新升一十五張半,征銀八十六兩八錢;十二年,新升八張半,征銀四十七兩三錢;十五年,豁除三張半)。
牛磨:一十八首(每首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百兩八錢(雍正二年,諸羅縣撥歸管轄一首,征銀五兩六錢;新升一十八首,征銀一百兩零八錢;乾隆囗年,陷一首,減征銀五兩六錢)。
以上通共征銀四百四十八兩。
淡水廳
牛磨:一首,征銀五兩六錢(乾隆九年新升)。
蔗車:二張,征銀五兩六錢,共征銀一十一兩二錢(內乾隆九年升一張,囗年升一張)。
以上通共征銀一十六兩八錢。
附考
臺邑額載厝餉、磨餉二項,俱始于偽鄭。志載:瓦厝、草厝共征銀一千二百四兩零。數十年來,有片瓦寸草俱無、子姓零落及孤寡不能自存者,亦必按冊拘追;而大井頭一帶行店碁布,終歲不出分文。雍正元年五月,所司查驗府治房店,將破壞瓦厝、草厝悉為開除。凡得大瓦厝七千零七十四間、小瓦厝一千七百零三間;小者每間折半科算,共七千九百二十五間半。額餉勻攤,每間一錢五分一厘九毫有奇。每戶給以餉單;如倒壞無存者,許執單繳驗注銷,另查新屋頂補。磨三十首,共額征銀一百六十八兩;除磨壞人亡者無從追比,現征十九首,官年賠解十一首。即十九首內,實在開市者不及十首,余皆牛磨倒壞。按冊問賦,與厝餉等。而近年新開磨戶,悉投營弁;以開則完銀,不開即止。今各戶給以照單,按月照數勻征,將前項變為活餉,可以足額(「赤嵌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