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經政(1)
- 澎湖廳志
- 林豪
- 4885字
- 2015-12-27 01:15:14
戶口賦役雜稅鹽政度支蠲政
國家深仁厚澤,遍及遐陬。臺、澎賊稅,皆從輕歛;而澎地則輕之又輕,視內郡所征,不及十之一、二。近又于漁舟網罟等稅,概從蠲免;而是地設官、設營,每歲賠累以三、四萬計。天子之加惠于海外小民,可調至周且渥矣。雖然,踐土食毛,宜明上下之義,故涓滴薄征,必加論列,以見累朝煦養之恩與疆吏宣化承統體恤之厚。覽是編者,尊親忠愛之心,亦可油然生矣。為「經政書」第三。
戶口
澎湖初入版圖,舊額凡五百四十六口??滴跷迨昃帉?,澎湖新增民丁一百二十六,時猶附于臺邑也。雍正五年,臺灣縣撥歸澎廳收管,凡六百七十二口。乾隆二年編審,共增人口一百二十八。迨二十七年編查,實在二千七百五十二戶,成丁男婦一萬一千九百三十八口,幼丁一萬二千一百十七口(以上見「臺灣府志」)。至乾隆三十二年后,通澎十三澳,共人戶二千八百零二戶,男女共二萬五千八百四十三丁口。內惟東西澳、媽宮市為戶共四百七十有奇,男女四千六百有奇;西嶼、林投次之;而吉貝僅六十四戶,其最少者也(具載胡氏「紀略」)。至道光八年,編查保甲煙戶冊,共八千九百七十四戶,男婦大小共五萬九千一百二十八丁口。內惟東西澳、媽宮市得一千三百九十七戶,八千八百四十四口,蓋官商所聚之地,故煙戶尤多也(據蔣氏「續編」)。每澳各設澳甲數人,以征收錢糧?;蛞簧缫蝗?,或一社數人。如南藔一社四姓,則設澳甲四人以分理之。惟于媽宮市設一保長,于水仙宮設文口,以稽查船只;而各澳另設地甲以救護商船之失事者,則亦順其土俗,因地制宜,無嫌歧異也。近時澎民多渡臺謀生,來往靡定;然續有滋生,較前為盛。茲開列如左:
計開十三澳戶口
東西澳:一十一鄉,計八千八百一十二丁口。
嵵里澳:一十二鄉,計七千九百七十四丁口。
林投鄉澳:一十鄉,計七千九百五十四丁口。
奎璧澳:九鄉,計七千二百二十九丁口。
瓦硐港澳:六鄉,計四千九百七十六丁口。
鎮、吉二澳:六鄉,計四千九百九十五丁口。
鼎、通二澳:一十鄉,計五千五百六十七丁口。
大赤崁澳:一鄉,計一千三百一十二丁口。
西嶼澳:一十鄉,計九千零十五丁口。
水垵澳:三鄉,計二千一百七十七丁口。
網垵澳:七鄉,計七千五百三十丁口。
以上十三澳,總計六萬七千五百四十丁口。
附考
澎湖人戶、丁口,屆編審之年,遵照章程實力查審,除故增新,總歸實在。其增益丁口,則為盛世滋生,永不加賦。又于「請編臺地保甲等事」案驗奏準:每逢歲底造報民數之期,將臺地戶口開明四柱,與內地另立一條,匯摺奏報。每年將一十三澳人戶編列保甲,給予門牌,親行查點一次。其民皆土著,并鮮移居別地及別地流寓來澎,與他郡遷徙靡常者,情形回殊。且地皆平衍,無崇嶺密林可以藏奸聚匪,人亦安分,頗稱易治。官斯土者,隨其俗而勿擾焉,如荀子所云睹驅雞而得御民之術也。則民安物馴,戶盛丁增,久之不成富庶之域也哉(胡氏「紀略」)!
清查戶口一節,所費不多,而潛消內匪。但任之書吏,最滋擾累,必慎選各鄉正人,專以責成,官又親自巡查,則一鄉一邑之賢否,悉注于冊,舉目可以周知;要在出以實心,乃有實政。否則幾何不視為空文也(「胡文忠遺集」)。
晉江施襄壯侯曰:『查自故明時,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順治十八年,鄭成功由廈門挈去三萬有奇;康熙三年,鄭經又挈去六、七千』云云。按此皆其分住臺、澎者也。但澎地開辟最早,自隋時陳棱略地至此,已有民居稠密之說,何以康熙初舊額僅五百余口?蓋鄭氏竊據,以厚歛朘其生;劉國軒負嵎,以峻法毒其眾;兵燹而后,凋殘甚矣。我朝休養生息,垂二百余年。考「府志」:乾隆初,編審人丁,已增二十倍之數;「紀略」稍有增益;至「續編」道光八年丁冊,則較「府志」又增三倍。及今復逾前數矣。然前者土薄為患,今則地力經營已盡,遂有人滿之患;其不能不外出謀生者,時勢則然也。
賦役
東西澳:正額地種三石零五升、溢額地種一石四斗八升、新收地種一十一石七斗六升三合。又新收地種一百畝零六厘四毫五絲(正額杉板二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八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額尖艚二只、新收尖艚一只、新收小繒二口)。
嵵里澳:正額地種十石二斗、溢額地種七斗、首報地種三石五斗、新收地種六石二斗四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九畝三分六厘九毫四絲四忽(正額大網十二口、首報大網四口、新收大網二口、正額小滬二口、溢額小滬七口、新收小滬一口、正額小網十口、新收小網二口、溢額小繒二口、首報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五口、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二十九只、首報杉扳三十五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額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
通梁澳:正額地種八石四斗四升、新收地種一石一斗。又新收地種三十五畝三分四厘六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三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五只、新收杉板三只、正額小滬二口)。
鼎灣澳:正額地種十二石三斗六升、溢額地種二石三斗九升、新收地種五石八斗八升。又新收地種一百零九畝五分零八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五只、溢額杉板八只、首報杉板七只、溢額尖艚一只、新收尖艚一只、溢額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一口、正額小滬一口、溢額小滬七口、新收小滬一口半)。
赤崁澳:正額地種二十三石六斗九升五合六勺、溢額地種七石二斗三升、新收地種六斗九升。又新收地種二十畝零七分零五毫七絲五忽(正額杉板十三只、溢額杉板三十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二只、首報小繒一口、正額小滬四口)。
林投澳:正額地種一十七石六斗、溢額地種一石二斗四升、新收地種七石八斗。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三畝二分五厘八毫三絲(正額杉板七只、溢額杉板二十只、首報杉板十六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正額大網二口、溢額大網二口、溢額尖艚一只、溢額小繒二口、首報小繒二口、新收小繒九口、溢額小滬二口、新收小滬三口)。
西嶼澳:正額地種十四石三斗五升、溢額地種五石八斗零六合七勺、首報地種十二石六斗八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二十四畝八分三厘二毫五絲(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二十九只、首報杉板六只、新收杉板十只、正額尖艚一只、首報小網十五口、新收小網九口、新收小泊網一口、正額小滬四口、溢額小滬十口、新收小滬七口)。
奎璧澳:正額地種二十一石八斗六升、溢額地種三石六斗五升。首報地種一石五斗、新收地種四石三斗四升。又新收地種一百三十八畝一分三厘八毫(正額杉板八只、溢額杉板十三只、首報杉板十五只、新收杉板十四只、溢額尖艚一只、新收大網二口、溢額小繒四口、首報小繒一口、正額大滬一口、正額小滬二口、溢額小滬二口)。
網垵澳:正額地種四石三斗六升、溢額地種四斗八升、新收地種一石二升。又新收地種四十六畝一分二厘零七絲五忽(正額杉板十五只、溢額杉板十只、首報杉板十三只、新收杉板十九只、正額大網一口、新收小滬一口)。
水垵澳:正額地種三石九斗九升、溢額地種一石三斗四升、新收地種一石。又新收地種三十七畝五分二厘四毫五絲(正額杉板九只、溢額杉板十四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十一只、溢額尖艚三只、新收小繒二口)。
鎮海澳:正額地種十三石五斗九升二合、新收地種六斗七升。又新收地種三十四畝三分八厘五毫(正額杉板七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三只、溢額泊艚一只、正額泊網二口、溢額小繒一口、新收尖艚一只、正額小滬一口、溢額小滬三口)。
瓦硐潮:正額地種十八石四斗四升、溢額地種二石二升、新收地種二石一斗九升。又新收地種四十一畝七分一厘零五絲(正額杉板十一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十只、新收杉板三只、溢額尖艚一只、溢額小滬三口、新收小滬二口、首報小繒一口、新收小繒二口)。
吉貝澳:正額地種七石一斗六升、溢額地種一石七斗、新收地種二斗六升。又新收地種二十畝一分八厘二毫五絲(正額杉板一只、溢額杉板十七只、首報杉板三只、新收杉板五只、正額大滬一口、正額小滬四口)。
通澎計石起科地種共二百五十三石三斗零七合三勺(每石折地七畝四分七厘五毫,共折地四百五十畝零八分八厘五毫一絲五忽零八纖二沙),每石征銀四錢二分,共征銀一百零六兩二錢八分九厘零六絲六忽。通澎計畝起科地種共九百八十四畝一分四厘七毫二絲四忽,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共征銀五十五兩二錢八分九厘三毫五絲。通共杉板五百二十只(每只征銀四錢二分,共征銀二百十六兩四錢)。通共尖艚十五只(每只征銀八錢四分,共征銀一十二兩六錢)。通共小繒三十八口(每口征銀八錢四分,共征銀三十一兩九錢二分)。通共大網二十五口(每口征銀三兩五錢,共征銀八十七兩五錢)。通共小網三十六口(每口征銀一兩七錢五分,共征銀六十三兩)。通共大泊網二口(每口征銀一兩二錢六分,共征銀二兩五錢二分)。通共小滬六十九口半(每口征銀四錢二分,共征銀二十九兩一錢九分)。通共大滬二口(每口征銀八錢四分,共征銀一兩六錢八分)。通共舶艚一只(征銀四錢二分)。小泊網一口(征銀六錢三分)。
以上通共年征正額、溢額、首報、新收地種、船、網、繒、滬等銀六百零九兩五錢二分七厘(以上本「紀略」。按「紀略」于正、溢、首、收各條瑣瑣碎錄,似有深意存焉。今船網雜稅雖除,仍存舊額,使知考證云)。
——以上舊額。
澎無水田,不產米榖;以地種征賦,仿同安下則園之例,每畝征銀五分六厘一毫八絲,不征秋米。其船、網、罾、滬等項,即內郡之漁課,總入正供項下征解。光緒三年春,裁船、網雜稅等級。惟正之供,祗有此數。茲備列于左:
澎湖十三澳現征賦額
東西澳:額征地種二十九石零三升八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六斗二升七合五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五錢五分六厘七毫;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二兩零八分三厘二毫;又征小囗〈舟古〉船七十七只(每只年征餉錢三百文,下同)。以上共征銀:一十九兩五錢八分五厘九毫六絲。又征小囗〈舟古〉錢七千七百文。
嵵里澳:額征地種四十石零一斗八升五合。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二斗五升二合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一錢五分四厘二毫一絲;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厘六毫;又祭孤項下正耗銀五兩二錢零八厘。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五兩七錢二分八厘八毫;又征小囗〈舟古〉船八十八只。以上共征銀:三十六兩一錢九分九厘九毫五絲四忽。又小囗〈舟古〉餉錢八千八百文。
林投澳:額征地種四十四石九斗六升七合。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五斗二升零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四錢一分零六毫;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三兩一錢二分四厘八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三兩一錢二分四厘八毫;又征小囗〈舟古〉船四十五只。以上共征銀:三十三兩三錢五分三厘五毫四絲四忽。又小囗〈舟古〉錢四千五百文。
奎璧澳:額征地種四十九石零二升。應攤不敷地種二石七斗四升七合四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二兩六錢二分七厘八毫四絲;應征祭孤項下正耗銀一兩五錢六分二厘四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五兩七錢二分八厘八毫;又征小囗〈舟古〉船三十二只。以上共征銀:三十六兩八錢三分八厘零九絲。又小囗〈舟古〉錢三千二百文。
鼎灣澳:額征地種三十四石零六升。應攤不敷地種一石九斗零八合九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八錢二分五厘九毫;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五錢二分零八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二兩八分三厘二毫;又征小囗〈舟古〉船二十一只。以上共征銀:二十三兩一錢三分三厘七毫三絲。又小囗〈舟古〉錢二千一百文。
通梁澳:額征地種一十四石六斗七升。應攤不敷地種八斗二升二合二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七錢八分六厘四毫二絲;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三錢零二厘;又征囗〈舟古〉小船一十只。以上共征銀:一十兩零一錢四分四厘三毫六絲四忽。又小囗〈舟古〉錢一千文。
赤嵌澳:額征地種三十四石三斗七升二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九斗二升六合四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八錢四分二厘六毫;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五錢二分零八毫;又祭祀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厘六毫。以上共征:二十二兩二錢八分零一厘六絲八忽。
瓦硐澳:額征地種二十七石九斗九升。應攤不敷地種一石斗六升八合七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五錢零五毫;又征小囗〈舟古〉船一十三只。以上共征銀:一十六兩八錢七分一厘零二絲四忽。又小囗〈舟古〉錢一千三百文。
鎮海澳:額征地種一十八石九斗六升二合。應攤不敷地種一石零六升二合七勺;又攤未入額正耗銀一兩零一分六厘五毫;應征祭祀項下正耗銀二錢六分零四毫;又弭盜項下正耗銀一兩零四分一厘六毫;又征小囗〈舟古〉船一只。以上共征銀:一十二兩七錢三分一厘三毫四絲四忽。又小囗〈舟古〉錢一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