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9章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 西游記百回詳注
  • 劉一明
  • 3631字
  • 2015-12-27 01:01:25

悟元子曰:上二回,一言真師之授道,一言假師之迷人,師之真假判然矣。然求師者,茍不能自己參思,但據師之指點,則師之真假,仍未可辨,而道之邪正,終不可知,如何了得真禪之事?故此回示出“授受歸一”之妙,“盜道纏禪”之機,使學者知之真而行之當也。

如提綱二句,其意幽深,最不易釋。悟一子注云:“獨思不能盜道,專禪不能靜思。盜道之妙,在授受之真,而非師獅;纏禪之妙,在盜道之后,而非靜思。若以靜思為禪,是以靜擾禪,而落于空寂,非真禪也。若以禪參道,是以思棄道,而內無真種,為假道也。九靈亦無由而靜,即師獅之妄作,而非授受之真師。然則盜道為靜九靈之始基,而纏禪為盜道之止境。”此解亦入其三昧,而后世無有出乎其右者。吾且更有辨焉。

“師”者,求師也。“獅”者,自思也。“授”者,師授也。“受”者,自得也。道非可以自思而知,必賴其師傳授,而后可以用吾心思鉆研其妙,心領神會,與師所授,同歸于一,此上句之意也。“道”者,天道也。“盜”者,盜機也。“禪”者,真禪也。“纏”者,次序也。禪非可以空禪而得,必有盜道之妙,而后可以循序漸進,次第有準,由勉抵安,入于真禪,九靈自靜,此下句之意也。蓋盜道在師授之真,纏禪在心會之妙。靜九靈,尤在歸一之神,況歸一在于能思其所授,靜九靈在于能纏其所盜。非師授則心思無益,而不能歸一;非纏禪則盜道最難,亦不能靜九靈。師,授也;思,受也;盜,道也;纏,禪也。同歸于一,而能靜九靈矣。

昔釋迦拈花示眾,五千退席,迦葉微笑而納之;至圣一貫之傳,及門不知,誰曾子一唯,此即師“師獅接受同歸一”之旨。當釋迎拈花示眾,不僅示于迦葉一人,乃普示于五千人,惟迦葉獨得,五千人不知,其能參思其意可知;至圣以一貫呼參,及門皆在其旁,惟曾子獨唯,及門不知,其能參思其意亦可知。六祖慧能,既得五祖之傳,為惡少所欺,后隱于四會獵人之中,方就大事;薛道光頓悟圓通,自知非那邊事,后得杏林之傳,還俗了事。此皆“盜道纏禪靜九靈”之妙,不然六祖得傳,已自返照,隱于四會,作甚事業?道光已經頓悟,后求杏林,還俗了事,又欲何為?此中趣味,非真師傳盜道之旨,焉得而知之?篇中包含無窮奧妙,難形紙筆,盡藏于反面中,是在學者細玩其味耳。

篇首“七獅前后左右護衛,中間一個九頭獅子。”七情皆從思起也。“青臉兒怪,執一面錦繡團花寶幢,緊挨著九頭獅子。”一有所思,而猜疑成團也。“刁鉆古怪,古怪刁鉆,打兩面紅旗。”一經思想,七情俱發,而猜疑斯起,亂思亂想,多猜多疑,不會鉆研,古怪百端。“火生于木,禍發必克”,其為害不淺矣。“群妖齊布《坎》宮之位”,陰盛陽衰,陽陷陰中,滋惑益甚,莫可救止之象。

“眾妖與三僧爭持,雪獅猱獅拿去八戒,行者沙僧拿住狻猊、白澤。”此邪正不分,彼此兩傷也。“老魔定計,叫諸獅用心拿行者沙僧,自己要暗去拿唐僧、老王父子。”此師心自用,暗思盜道也。“行者情知中計,拔下臂膊毫毛,變千百小行者,拿住五獅。”此小心變化,纏禪也。“倒轉走脫了青臉兒,與刁鉆古怪,古怪刁鉆。”二怪接受不真,不能歸一也。“山頭忽見青臉兒,行者沙僧趕進萬靈竹節山九曲盤桓洞。”纏禪而欲靜九靈也。“老妖不見七獅,低頭半晌不語,忽然掉下淚來。”九思七情,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欲靜九靈,而不得師心自思也。“九頭獅將行者沙僧銜入洞中,叫古怪刁鉆,刁鉆古怪,青臉兒拿兩條繩,著實綁了。”師心自得,已著于相,不能歸一也。

“三小妖執柳棍打行者”,猜疑于蒲柳之姿,非真師傳授之道也。“行者本是煉過的身,憑他怎打,略不介意。”運用于法身之上,盜道而欲纏禪也。“老妖叫點起燈來,欲錦云窩略睡睡去。”七情隔去,漸有光明之慧,九靈有可靜之機也。“三小妖打行者腦蓋,就像敲梆子一般。”真空無礙,所以纏禪也。“夜將深了,卻都盹睡。”情去而思止,思止而猜息,纏禪所以歸一也。“行者把三個小妖輕輕一壓,就壓作二個肉團。”猜疑打破,無思無欲,歸一而纏禪也。“行者剔亮燈,解放沙僧。”盜道也。“八戒聲叫,驚醒老妖。”不能纏禪,未可靜九靈也。“老妖取燈來看,見地下血淋淋三塊肉餅,把沙僧拿住,見層門損破,情知是行者打破門走了。”稍著于思,便見疑團,得其真禪,疑團盡破矣。然能打破疑團,而不能歸一靜九靈者何?蓋以獨思而無師授,纏禪而不能盜道之故。

“揭諦、丁甲神將押竹節山土地,叫行者問妖精根由,便好處治。”非師授而不能盜道,非盜道而不能靜九靈,必有真傳,非可自思而得也。“土地說出九靈元圣為九頭獅子,須到東極妙巖宮,請他主人來,方可收伏。”此師授之真者。“東極”者,真性所居之地。“妙巖宮”,無欲觀妙之處。為靈知之主人,欲伏靈元,非真性出現,莫能為力也。“行者聞言,思想半晌,道:‘東極妙巖宮,是太乙救苦天尊,他座下正是個九頭獅子。’”此一經真傳,而心中參想,即知太乙為救苦天尊,足以制伏其九靈而無疑,即提綱所謂“師獅接受同歸一”也。

“行者到東天門外,撞見天王,道了來意。天王道:‘那廂因你為人師,所以惹出這一窩獅子來也。’行者道:‘正為此!正為此!”’師心自用,好為人師,即亂其真,自起其妖,于妖無尤。重言“正為此”者,見之真而知之確,授受之真,歸一之機括也。“獅奴吃了輪回酒,三日不醒,以致不謹,走了九頭獅子。”以見多思皆由獅奴昏昧;獅奴昏昧,皆由誤認后天輪回之妄識。三日為天心復見之候,三日而不醒,其昧本已甚,九靈能不乘間作妖乎?

“元圣兒也是一個久修得道的真靈,叫一聲,上通三界,下徹九泉,等閑也便不傷生。”《論語》云:“學而不思則罔。”《中庸》云:“思之弗得,弗措也。”圣賢教人,未嘗不教人思,視其思之何如耳。思之正,則能通天徹地,達古通今,極往知來,可以超凡入圣,可以起死回生,希賢希圣而無難;思之不正,則欲生念妄,以假亂真,傷生害命,能使人入輪回而不知,墮地獄而不曉。“等閑也不傷生”,是在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天尊叫行者去門首索戰,引他出來好收。”此盜道纏禪,殺中求生,靜九靈之要著。“行者喊罵,老妖驚醒。”此纏禪而盜道,害里生恩,同歸一之竅妙。“行者引出妖精,天尊念動咒語,那妖認得主人,伏于地下。”以一御紛,以定治亂,同歸一而靜九靈矣。“獅奴撾住,罵道:‘畜生,如何偷走,叫我受罪?’獅獸合口無聲,不敢搖動,獅奴打的手困,方才住。”師心未可以盜道,纏禪才是靜九靈,纏禪即在盜道之中,盜道不在纏禪之外也。然則欲盜道,不可不求師傳;欲靜九靈,不可不先歸一;欲歸一,不可不參思所授;欲靜九靈,不可不纏禪盜道。是授受即有盜道之真,參思即有纏禪之妙,歸一即有靜九靈之能。真空不空,不空而空,佛氏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此;老子“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即此;孔門“中者天下之大本,和者天下之大道”即此。豈若后世禪家頑空寂滅之下乘,道門執心著相之孤修,儒士尋章摘句之虛學乎?所謂禪者,不過因玉液還丹言耳,豈真空空一禪之謂歟?

“天尊騎獅獸徑轉妙巖,將妖洞燒作破窯。”歸一靜靈,一靈妙有,法界圓通,更何有邪思妄想之足累耶?“眾人回了玉華州,長老師徒仍歇暴紗亭。”總以示大道尊貴,不容粗率輕薄慢視耳。“將六個活獅殺了,黃獅剝了皮,剁作肉塊,給散王府內外、州城軍民人等,一則嘗嘗滋味,二則壓壓驚恐。”此仙翁借行者之口,現身說法,罵盡天下后世假道學之徒,邪學亂正,誤人性命,即剝皮剁肉死有余辜,使大眾嘗嘗滋味,壓壓驚恐。以此為例,不容師心自造,邪思妄想,欺世迷人,速當各惜性命,誠求真師,訣破大道消息,勤修暗煉也。

“三件兵器,金箍棒重一千斤,釘鈀禪杖各八百斤。”一干者,抱一也。兩個八百,二八一斤,中之義,守中也。以見玉液還丹,乃守中抱一之學,丹經所謂“以道全形”者是。提綱“盜道”,即用道也;“纏禪靜九靈”,即全形也。觀之小王子對行者道:“幸蒙神師施法,救出我等,卻又掃蕩妖邪,除了后患,誠所謂太平之遠計。”非以道全形而何?學者若誤認盜道即是大丹妙旨,便是篇首七獅衛住九頭獅子,而非授受之真矣。可知了得玉液還丹,猶有金液大丹在,雖足以度人,亦不可因度人而誤自己大事。此三藏叫行者,快傳武藝,莫誤行程也。

“三人—一傳授,三小王子皆精熟解數,較之初時自家弄得武藝,真天淵也。”言成仙事業,不但金液大丹人所難知,即玉液還丹,人亦難曉。若能知玉液還丹,則把柄在我,隨手運用,已足以來去無礙,動靜如一,是豈無師者所得能乎?“真天淵”一句,不上高山,不見平地,得其真而假者低矣。

詩云:“九靈數合元陽理,四面精通道果知。”言靈知之思,亦能會合元陽,若用之得當,致知格物,窮理盡性至命,通微達妙,可以知道也。“授受心明遺萬古,玉華永樂太平時。”言人之錯用其靈元者,皆因不得授受之真,如得接受之真,則心明性現,一靈妙有,法界圓通,紹前啟后,可以不誤后學,而法范亦足遺萬古矣。修行者,若了得玉液還丹,是已頓脫群思,潛心正果,了性之終,即是修命之始,過此到彼,大道有望。故結云:“無慮無思來佛界,一心一意上雷音。”

詩曰:

狂言亂語不能欺,似是而非細辨之。

授受如真直下悟,纏禪盜道脫群思。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潘县| 阿拉善盟| 灌云县| 樟树市| 子洲县| 基隆市| 涞水县| 三门县| 石门县| 岗巴县| 逊克县| 平阴县| 石城县| 商城县| 惠来县| 开平市| 张家界市| 札达县| 仪陇县| 万源市| 香港| 崇仁县| 永定县| 东乌| 双桥区| 许昌市| 辽中县| 晋城| 彰化县| 阆中市| 当雄县| 青州市| 青龙| 白城市| 郁南县| 峨边| 卢氏县| 台江县| 呼玛县| 余江县|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