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 傷寒論條辨
  • 方有執
  • 4767字
  • 2015-12-27 00:57:48

(二十九)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則耗陽。利則損陰。厥冷者。陰損而逆也。煩躁。陽耗而亂也。茱萸辛溫。散寒暖胃而止嘔。人參甘溫益陽。固本而補中。大棗助胃益脾。生姜嘔家圣藥。故四物者。為少陰扶危之所須也。(方見陽明篇。)(三十)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豬膚(一斤)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下利。寒甚而水無制也。咽痛。胸滿。心煩。臟病與經病具見也。豬膚。本草不載。義不可考。

說者不一。用者不同。然既曰膚。則當以 豬時所起。皮外毛根之薄膚為是。但豬屬亥。宜入少陰。膚乃外薄。宜能解外。其性則涼。固能退熱。邪散而熱退。煩滿可除也。白蜜潤燥以和咽。

咽利而不燥。痛可愈也。白粉益土以勝水。土王水制。利可止也。豬膚湯義。意者其在于茲乎。

(三十一)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方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咽痛。邪熱客于少陰之咽喉也。甘草甘平而陰陽。故能主除寒熱。桔梗苦甘而任舟楫。故能主治咽傷。所以微則與甘草。甚則加桔梗也。

(三十二)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及湯方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以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

煮七沸。內散一兩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咽痛與上同。而治不同者。此以風邪熱甚。痰上壅而痹痛者言也。是故主之以桂枝。祛風也。

佐之以半夏。消痰也。和之以甘草。除熱也。三物者。是又為咽痛之一治也。

(三十三)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方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內上苦酒著雞子殼中)上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 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咽下。不瘥。

更作三劑服之。

咽傷而生瘡。則比痛為差重。可知也。不能語言者。少陰之脈。復入肺絡心。心通竅于舌。

心熱則舌不掉也。聲不出者。肺主聲而屬金。金清則鳴。熱則昏而塞也。半夏主咽而開痰絡。苦酒消腫而斂咽瘡雞子甘寒而除伏熱。以上三條證同而治殊。蓋各適其因之宜然爾。

(三十四)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

白通湯方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少陰病而加下利者。不獨在經。而亦在臟。寒甚而陰勝也。治之以干姜附子者。勝其陰則寒自散也。用蔥白而曰白通者。通其陽。則陰自消也。

(三十五)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

蔥白(四莖) 干姜(二兩)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用。

尿。與溺同。奴吊切。此承上條復以其甚者言。脈微。陽虛也。厥逆無脈干嘔煩者。熱藥治寒。寒甚者。格拒而不入。湯不為用。反爭而逆亂也。人尿性寒。膽汁微寒。以之為向導者。經曰。逆者從之。此之謂也。暴出。燭欲燼而焱烈也。微續。真陽回而漸復也。然屬加減耳。成方疑后人所增。

(三十六)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腹痛。小便不利。陰寒內甚。濕甚而水不行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濕內滲。又復外薄也。自下利者。濕既甚而水不行。則與谷不厘清。故曰此為有水氣也。或為諸證。大約水性泛濫。無所不之之故也。真武者。北方陰精之宿。職專司水之神。以之名湯。義取之水。然陰寒甚而水泛濫。

由陽困弱而土不能制伏也。是故術與茯苓燥土勝濕。芍藥附子利氣助陽。生姜健脾以燠土。則水有制而陰寒退。藥與病宜。理至必愈。

后加減法。(或為諸證之治。)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水寒相搏則咳。細辛干姜之辛。散水寒也。既散矣。肺主咳。而欲收。五味子者。酸以收之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淡滲而利竅。

小便既利。不須滲也。)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芍藥收陰而停液。非下利者所宜。

故去之。干姜散寒而燠土。土燠則水有制。故加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成半斤。

(嘔。氣逆也。去附子。以其固氣也。加生姜以其散氣也。)(三十七)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而里寒者。陰甚于內也。身反不惡寒。面色赤而外熱者。格陽于外也。陰陽不相通。所以逆亂而有或為諸多證。利雖止邪欲罷也。脈仍不出。陽氣未復也。夫脈者血氣之道路。血。陰也。非陽不行。姜附辛熱。助陽也。甘草甘平。益氣也。湯本四逆而分兩殊。通脈則加姜之謂。

后加減法。(同前。)面色赤者。加蔥九莖。(面色赤。陽格甚也。加蔥。通陽氣也。)腹中痛者。

去蔥。加芍藥二兩。(腹中痛。真陰不足也。去蔥。惡其順陽也。加芍藥。收陰也。)嘔者。加生姜二兩。(見前)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咽痛。氣結也。去芍藥。聚氣也。加桔梗。利咽也。)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見上。去桔梗者。嫌其載而少暢通也。加人參者。生其陽而和其陰也。)(三十八)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此承上文自利而言。以示人通診吉兇利害之大意。蓋謂少陰屬水。其自利者以陰寒甚。

土弱而水無制也。趺陽主胃而屬土。負謂趺陽有脈。土尚強。土強則水有制。而少陰反為輸負矣。順言不以受制為拘也。蓋水惟其有制。則卒遵道。不得終于泛濫而成大害。且萬物資生于土。而百骸藉養于胃。水土平成。物類又安。非天下之至順乎。古今謂趺陽有脈者不死。有以哉。

(三十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干) 柴胡 芍藥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分。去聲。上同。人之四肢。溫和為順。故以不溫和為逆。但不溫和而未至于厥冷。則熱猶為未入深也。故用柴胡解之也。枳實。泄之也。然熱邪也。邪欲解本陰也。陰欲收。芍藥收之也。

甘草和之也。分。今之二錢五分也。

后加減法。(同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咳見前。并主下利。亦散水寒收泄氣之意。)悸者。

加桂枝五分。(心主悸。桂枝通心氣也。)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見前)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腹中痛。寒甚也。附子。溫之也。)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下重。氣滯也。薤白。疏泄也。)(四十)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下利。固乃陰寒甚而水無制。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水寒相搏。蓄積不行。內悶而不寧也。豬苓湯者。瀉利以厘清其水谷之二道也。二道清則利無有不止者。利止。則嘔渴心煩。不待治而自愈矣。方見陽明篇。

(四十一)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口燥咽干者。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邪熱客于經。而腎水為之枯竭也。然水干則土燥。

土燥則水愈干。所以急于下也。方見陽明篇。下同。

(四十二)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

水。腎邪。青。肝色。腎邪傳肝也。心下必痛者。少陰之脈。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也。口干燥見上。故治同。

(四十三)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脹不大便。胃實可知。急下者。少陰屬水。惡土實也。

(四十四)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脈沉。寒邪深入于里也。溫之不容以不急也。方見太陽中篇。下同。

(四十五)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

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急溫之。宜四逆湯。

飲食入口則吐。少陰主喉嚨而寒邪客之也。少陰之脈。絡心。注胸中。實。謂痰壅而上塞也。

寒。以虛言。溫。有補意。

(四十六)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數。音朔。更平聲。反少之少。上聲。微。陽虛也。澀。血少也。汗出。陽虛不能外固。陰弱不能內守也。更衣見陽明篇。反少者。

陽虛則氣下墜。血少所以勤努責而多空坐也。上。謂頂。百會是也。灸。升舉其陽以調養夫陰也。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八

凡五十四條方六(一)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撞。陟降切。蛔。音回。厥陰。肝經也。其脈起于大趾叢毛之上。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消渴者。飲水多而小便少也。蓋厥陰屬木。邪由少陰傳來。少陰屬水。木為水之子。子能令母虛。厥陰之邪熱甚。則腎水為之消。腎消則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為水止也。氣上撞心。心中疼熱者。心屬火。木火通氣。肝氣通于心也。饑不能食者。胃司食而屬土。木邪甚。土受制也。吐蛔者。蛔在胃中。無食則靜。聞食臭則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屬厥陰。

下則反虛陽明。陽明屬土。土虛則木益賊其所勝也。

(二)厥陰。中風。脈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風脈當浮。以厥陰本微緩不浮。故微浮。則邪見還表。而為欲愈可診。不浮。反不然。

(三)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厥陰屬木。王于丑寅卯之三時。正氣得其王時。邪退而病解。在六經皆然。夫以六經各解于三時而三陽解自寅至亥。三陰解自亥至卯。厥陰之解。至寅卯而終。少陽之解。自寅卯而始。何也。

曰。寅為陽初動。陰尚強。卯為天地辟。陰陽分。所以二經同王。其病之解。由此而終始也。然則三陽之王時九。各不相襲。三陰之王時五。太陰與少陰同子丑。少陰與厥陰同丑寅。何也。曰。

陽行健。其道長。故不相及。陰行純。其道促。故皆相躡也。

(四)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厥陰屬木。木生于水。欲飲水。求生也。少少與。潤之也。愈。木得潤則生也。

(五)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四逆見少陰篇。厥見下。蓋厥為四逆之極。陰陽既不相順接。下則必至于脫絕。故禁勿用也。

(六)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反。音板。應。平聲。反。猶左也。言不順于道也。黃芩湯。寒藥也。徹。亦除也。應。亦當也。反能食者。胃欲絕。引食以自救也。中。以胃言。死。謂萬物無土不生也。

(七)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食以之食。與飼同。索。當作素。數。音朔。食。以飼之也。素。常也。謂以素常所食之餅餌飼之。以頤其情也。一說無肉曰素。謂不令犯食禁也。不發熱。言所食之餅化消而無患。故曰知胃氣尚在也。暴熱。謂厥而猛然得熱。見陽回之意也。故曰其熱續在。期之旦日夜半愈也。旦日。

明日平旦。朝而陽長之時也。夜半。陰盡陽生之時也。所以然者。以下至夜半愈。乃反復申明上文之意。數以候熱。癰膿者。厥陰主血。血熱持久。則壅瘀。壅瘀則腐化。故可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巩义市| 原阳县| 思茅市| 合肥市| 敦化市| 河西区| 西宁市| 宣化县| 韩城市| 阿克陶县| 阜新| 揭东县| 凉城县| 大足县| 鄂尔多斯市| 石泉县| 浦江县| 常德市| 汕尾市| 招远市| 团风县| 天柱县| 红原县| 隆回县| 建昌县| 大新县| 胶南市| 伊金霍洛旗| 昌宁县| 武穴市| 丹巴县| 新宾| 泽库县| 黄骅市| 重庆市| 东乌珠穆沁旗| 白银市| 湘西| 井冈山市|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