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云。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灸法。初得病?;蛳阮^痛。身寒熱?;驖瓭?。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一二日。但烈火灸兩風池。又肝俞百壯。
琥按上灸法。大誤之極。彼孫氏豈以澀。澀守火為真寒證邪。夫曰頭痛。面目如飲酒狀。其為熱病無疑矣。熱病用灸法。是以火濟火。此與仲景法。大相背謬而千金錄之。其害多矣。
類經云風府主傷風頭痛。項急。不得回顧。目眩。反視。一云。主瀉胸中之熱。又云。陽明二日尋風府。
琥按上主療云。傷風頭痛。當即是仲景云。太陽中風證也。太陽者。經名巨陽。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云。治項急等證。又云。主瀉胸中之熱。胸中者。胃之部分。故云陽明二日。尋風府也。仲景但云太陽病。服桂枝湯后。反煩不解。刺風池風府。今則兼主陽明。以瀉胸中之熱。謂非發仲景未發之旨邪。
資生經云。期門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當針期門使經不傳。
琥按仲景法。刺期門。但治婦人熱入血室。茲則兼治婦人傷寒。過經不解。此為善用仲景之法者矣。
許學士治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用補血調氣藥。治之數日。遂成血結胸。許公曰。小柴胡已遲。不可行也。無已。刺期門穴。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愈?;騿枱崛胙?。何為而成結胸也。許曰。邪氣傳入經絡。
與正氣相搏。上下流行。遇經水適來適斷。邪氣乘虛。入于血室。血為邪所迫。上入肝經。肝受邪。則譫語而見鬼。復入膻中。則血結于胸矣。婦人平居血養肝。猶水養木。方未受孕。則下行之為月水。既孕則中蓄之以養胎。及已產。則上壅之以為乳。皆血也。今邪逐血并歸于肝經。聚于膻中。結于乳下。故手觸之則痛。非藥可及。故當刺期門也。
琥按上許氏云云。實發仲景未發之義。仲景論婦人熱入血室證。但云胸脅下滿。如結胸狀。此則直云。聚于膻中。
結于乳下。以手觸之則痛。遂成血結胸。學人試為思之。此與仲景用大小陷胸湯之結胸。其狀何別。余曾細審其證。仲景云。結胸者。乃邪熱乘虛而入于府。故以手按之。其痛在胃脘之中。許氏云血結胸。乃邪熱乘虛而入于經脈。其痛止在兩乳之下。是以別也。且仲景言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第二條證云。其血必結。此是血尚未結也。法當用小柴胡主之。
今者許氏所云即仲景言婦人中風。熱入血室。第一條證。為血既結。故云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此非深探仲景論中之理。其孰能知之。
資生經云。大椎。主傷寒熱盛煩嘔類經一云。能瀉胸中之熱。
琥按仲景云。刺大椎。治頭項強痛。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此則云。熱盛煩嘔。又能瀉胸中之熱。大都是太陽邪熱未盡。欲傳陽明。故胸中熱作煩嘔。刺大椎者。謂能泄太陽之邪熱。使不傳陽明。病可自愈故也。
千金方云。諸煩熱時氣溫病。灸大椎百壯。刺三分瀉之。
(按先灸后刺。是引熱氣入經絡矣。豈不大誤。)類經云肺俞。肝俞。俱主瀉五臟之熱。
琥按經云刺中肺。三日死。中肝。五日死。二穴寧勿刺之。若虛寒病。用灸法。則甚穩。
附刺溫熱病五十九穴考正
屬性:仲景云。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正文已見前第二卷傷寒論例中。成注云。五十九刺者。以瀉諸經之溫熱。針經云。熱病。取之諸陽五十九穴。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而補其不足。所謂五十九刺。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五指間各一。凡八 。足亦如是頭入發際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 。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 。巔上一。囟會一。發際一。廉泉一。風池二。天柱二。以上云云。見靈樞熱病第二十三。又內經曰。熱俞五十九。頭上五行。行五者。以瀉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氣沖。三里。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云門。囗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者。皆熱之左右也。以上云云。見素問水熱穴論篇第六十一)琥按仲景云五十九穴。而成注兩引內經。其穴各有不同。使用針家。何所適從。蓋嘗考之甲乙經云。按上靈樞素問二經之言。雖有不同。皆刺熱之要穴也。資生經但云。溫病??舍槾涛迨叛?。而不明言其處。以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而不傳故也。馬玄臺注靈樞。特辯成氏注傷寒兩入之誤。且云。水熱論中五十九穴。與靈樞刺熱病五十九穴不同者。
以彼則刺水病。此則刺熱病。病有不同。穴因以異。既治傷寒。當從靈樞。不宜入。以治水之穴矣。或問水熱穴論。水俞凡五十七穴。前半篇已詳言之。末后言熱病五十九俞。乃治傷寒之法也。何為而獨不從之乎。余答云。末后言治熱病五十九俞。乃人病風水。水寒之氣郁于內。則變而為熱。故刺五十九俞。以瀉表里臟腑之熱。其理譬之人傷于寒。寒盛則生熱。非直云。傷寒病也。馬氏所言。實為不易之論。余因就靈樞中文。辯注其穴于后。
靈樞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側各三。凡十二 。(手太陽少澤穴。在手小指外側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纱倘胍环帧J株柮魃剃栄āT谑执笾复沃竷葌?。去爪甲角如韭葉。可刺入一分。留一呼。手少陽關沖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可刺入一分。手太陰少商穴。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手少陰少沖穴。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纱倘胍环?。手厥陰中沖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可刺入一分。計六井穴。左右手共十二 。囗者。刺瘡也。有刺必有瘢。故即以 為數。)五指間各一。凡八 。(手太陽后溪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后陷中??纱倘胍环?。手陽明三間穴。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后。內側陷中??纱倘肴?。留三呼。手少陽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中??纱倘攵?。手少陰少府穴。在手小指本節后陷中??纱倘攵?。手之六經。厥陰本節后無穴。太陰本節后有魚際穴。其脈實散腕中。而不在指間。計四經左右。共八 也。)足亦如是。(足太陽束骨穴。在足小指本節后陷中。可刺入三分。足陽明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間。本節后陷中。可刺入三分。留七呼。足少陽臨泣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后間陷中??纱倘攵?。足太陰大都穴。在足大指本節后陷中??纱倘肴帧W阒?。少陰脈不行于指。厥陰本節后上二寸。有太沖脈。而其穴亦不在指間。計四經左右。亦八 也。)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頭入發一寸旁。即督脈上星穴之次。其旁之穴。分而為三。則足太陽之五處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可刺三分。留七呼。承光穴。在五處后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通天穴。在承光后一寸三分??纱倘肴帧A羝吆?。左右各三穴。故凡六 。此偃伏頭部。第二行穴也。穴皆由前發際。上而至后。)更入發三寸邊五。凡十。(更入發者。自上星之次向后也。三寸邊五者。去中行三寸許。兩邊各五也。即足少陽之臨泣穴。在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纱倘肴帧A羝吆簟5脷?。即瀉目窗穴。在臨泣后一寸。可刺入三分。正營穴。在目窗后一寸??纱倘肴帧3徐`穴。在正營后一寸五分。可刺入三分。一云禁針。腦空穴。在承靈后一寸。五分。挾玉枕骨下陷中。可刺四分。得氣。即瀉。左右共凡十 。乃偃伏頭部第三行穴也。)耳前后??谙抡?。各一。項中一。凡六 (耳前者聽會穴也。在耳前陷中。開口有空??纱倘肫叻帧A羧簟5脷饧礊a。乃側面部穴也。耳后者。完骨穴也。在耳后入發際四分。可刺三分。留七呼。乃側頭部穴也。俱屬足少陽經。左右各一。凡四穴。口下者。任脈之承漿穴也。在唇下宛宛中??纱倘肴?。得氣即瀉。在面部中行。止一穴。項中者。督脈之啞門也。在項中央。入發際。五分宛宛中??纱倘攵帧2豢缮?。在偃伏頭部中行。止一穴。共凡六 。)巔上一。(百會穴也。在前頂后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扇荻?。督脈足太陽交會于巔上。手足少陽。足厥陰。俱會于此。可刺入二分。得氣即瀉。)囟會一。(囟會督脈穴名。在上星后一寸。陷中??扇荻???纱潭帧A羧?。得氣即瀉)發際一。(前發際謂神庭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五分。發高者。發際是穴。發低者。加二三分。督脈足太陽陽明三脈之會。銅人等書皆云。禁不可針。針即發狂。甲乙經云。令人癲疾。目失精。馬氏靈樞注引之。欲足五十九穴之數。誤矣。后發際謂風府穴。已見前。以上四穴。俱在偃伏頭部中行。)廉泉一。(廉泉任脈穴名。在頷下。結喉上中央。舌本下。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纱倘?。得氣即瀉。乃正面部中行穴也。)風池二(穴與刺法已見前)天柱二。(天柱。足太陽經穴名挾項后發際。大筋外廉陷中??纱涛宸帧5脷饧礊a。乃偃伏頭部第二行穴也。)(琥)按上五十九穴。皆可刺。惟前發際神庭一穴。禁不可刺。則是可刺之穴。實止五十八矣。或云發際止一穴。
而廉泉有二穴。當是舌根下之左右泉脈。為足少陰之會。斯言出類經圖翼。姑訂入之。以備參考。
附刺熱病針圖
屬性:或問云。刺熱病。當用何針。余答云。當用囗針。囗(音低)針。鋒針。員利針。此四者。為刺熱病之針也。
靈樞熱病篇云。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云云。)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囗干唇。
口嗌。取之脈。以第一。針五十九。(云云。)(第一針者即九針論所云囗針也。)(其頭大。其末銳。取法干巾針。去末寸半。漸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用之。令無得深入而使陽氣出。)熱病頭痛顳囗目囗囗。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云云。第三針者。即九針論所云。囗針也。)其身大。其末圓。取法于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氣出。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云云。)熱病數驚囗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云云。)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云云。)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云云)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云云。)取以第四針。(第四針者。即九針論所云鋒針是也。)(筒其身。鋒其末。取法于絮。針長一寸六分。令可以瀉熱出血。九針十二原篇曰。刃三隅。以發痼疾。前五十九刺中。取少商穴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即用此針也。)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云云。第六針者。即九針論所云員利針也。)尖如囗。且圓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取法于囗針。長一寸六分。以取暴氣。
(琥)按以上(云云。)乃熱病用針之大略也。欲觀全文須于內經中細考之。
附同身寸說
屬性:或問針穴分寸。當根據。何法。余答云。相傳用同身寸。同身寸者。謂即以其身之寸。同其人之身也。銅人經謂之周身寸。其法如屈指量。則以中指中節。倒邊兩紋之尖。相去為一寸。如伸指量。則以中指上節下之橫紋。量至中節下之中紋。為一寸。此古法也。至于一人之身。在頭或獨大獨尖。面或獨長獨闊。腰或獨細獨粗。四肢或不相等。上下三?;虿幌帻R。即可用中指節之寸。周身自有活法。以較量之。故又名為周身寸也。有如師欲刺頭上穴。根據明堂訣式。頭圍該二尺六寸。頂去額長四寸。額下去頤。(頷中為頤。)長一尺。頂去項發際。長七寸五分。項發下至大椎。長三寸五分。頂去腦角四寸。耳后當完骨。(完骨者。耳后發際高骨也。)廣九寸。耳前當耳門。廣二寸。兩顴之間。廣九寸五分。(兩顴相去實止七寸。曰九寸五分者。連兩顴骨高處。皆量在內)以上分寸。與中指寸相計少有不合。可用活法較量于其間即得真正尺寸。且師更以手摩摸其骨空之處即得真正穴道。所謂頭必因于頭。腹必因于腹背必因于背。手足必因于手足。
總其長短大小而折衷之。則庶乎其合法矣。
以上傷寒書共一十四卷。此先摘仲景所云熱病附以后賢方論。而推展發明者也。其仲景所云。真寒陰證。復作中寒論。上中下三卷雜以后賢方論。合為十七卷務使傷寒中寒判然有別。斯醫人自無誤治之證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