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9章

又曰。婦人溫病雖瘥。若未平復。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之病。其人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 。(一作膜 。)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

病苦小腹里急。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百節解離。經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少著床不能動搖。

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醫者。張苗。說有婢得瘥后。數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交接后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屬性: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又一方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中衣。里衣也。外臺方作衣中裳。)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琥按上二方。即仲景燒 散之遺意也。男病取女。女病取男。如法服之。

深師療婦人得溫病雖瘥。平復未滿一百日。不可與交合。交合為陰易之病。病必拘急手足拳皆死。丈夫病以易婦人。

名為陽易。速當療之。可瘥滿四日不可療也。宜令服此藥方。

干姜(四兩)上一味。搗末。湯和。一頓服。溫覆汗出。得解止。手足伸遂愈。

琥按仲景云。陰陽易。乃傷寒病瘥后之證。至深師與孫真人。皆指為溫病瘥后之證。何也。此猶之太陽病中風傷寒。其初雖異而其傳變則一也。溫病后。是感得溫熱之余氣。而反用干姜一味者。何也。此必是男女因交接之時。走脫陽氣。令不病者。反得病。故用干姜之辛熱。使頓服之也。病候多端。制方不一。今姑存之。以備采擇。

又療勞復大青湯方

屬性:大青(四兩) 甘草(二兩炙) 阿膠(二兩炒) 香豉(二兩)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五六欲盡。復作常使有湯。渴便飲。無毒除熱止吐下。傷寒一二日。上至十數日。困篤發汗熱不解。吐下后。熱不除。止下痢甚良。先煮大青甘草。取四升。去滓。內膠豉。膠消盡。便漉去。勿令豉壞。當預漬膠令釋也。

琥按上方。乃治肺胃煩熱之劑。蓋勞則氣耗。而生煩熱故也。今方家惟大青一味不見用。綱目云。其莖葉深青。

其性大寒其味苦甘。乃草藥中之無毒者。醫人不可以不知也。

又療傷寒瘥后。

勞復葵子湯方

屬性:葵子(二升) 粱米(一升)上二味。合煮作薄粥。飲之。多多為佳。取汗立瘥。

琥按上方。乃滑利腸胃兼和中氣之劑。蓋用葵子之甘寒以利竅。粱米之甘涼以養胃也。

范汪鼠糞湯

屬性:療傷寒病后男子陰易方。

薤(一大把。肘后方作藍。即板藍根也。葉可作靛。今處處種之。) 鼠糞(十四枚。 音加。雄鼠也。其糞兩頭尖者是。)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盡飲之溫臥。汗出便愈。亦理勞復。

琥按薤味辛溫。藍味苦寒。亦各因其證而用之。(又療交接勞復卵腫。腹中絞痛。便絕死。竹皮湯方此方又療傷寒病瘥。語言書疏。坐起行步勞復者。)

刮青竹皮

屬性:(一升)上一味。以水三升。煮五六沸。絞去滓。頓服。立愈。

琥按上主療云。交接勞復。乃女勞復。而非陰陽易也。勞復之證。有陰虛生內熱者。此方可選而用之。

又療陰陽易。

栝蔞湯方

屬性:栝蔞根(二兩)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分二服。先以青淡竹瀝一升。合水二升。煮好銀二兩。減半。去銀。先與病患飲之訖。須臾。乃服湯。小便利即瘥。栝蔞湯。銀汁。須冷服。

琥按栝蔞湯苦寒清中。銀汁甘寒墜下。病患熱毒上攻。神氣浮越者宜用之。

龐安時云。病新瘥后。氣血津液虛耗。慎勿為諸勞動事。凡言語思慮勞神。梳浴澡 (音誨洗面也。)勞力。勞則生熱。而復病如初也。又新瘥后精髓枯燥。切不可為房事。犯房事勞復必死。故督郵顧子獻。病瘥后。華敷囑之。慎勿房事。余勞尚可。女勞即死。此是女勞復。非陰陽易也。又素問曰病熱而有所遺者。是新瘥后腸胃尚弱。若多食。則難消化。而復病如初也。此是食復新瘥。強人足兩月虛弱人足百日則無復病矣。

(總論)療天行勞復頭痛四肢疼。

蔥豉湯方

屬性:蔥白 豉(各半升)水二升半。煎蔥爛。去滓。入雄鼠矢三七枚。末之。和勻。分再服。未瘥。更作。

又療天行勞復作熱。旦至晚則腰背痛。頭項強重葛根姜豉湯。

葛根姜豉湯

屬性:芍藥 生姜(各一兩半) 豉 蔥白(各一合半) 葛根(二兩)咀。水三升。煎二升。下豉。煎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

又療天行瘥后。勞復發熱。嘔吐食不下。蘆根湯。

蘆根湯

屬性:蘆根(半升) 生姜(二兩) 橘皮 枇杷葉(各一兩)以水三升。煮一升半。去滓。溫飲一盞。心煩躁。加石膏二兩。加水一升。煮二升。

琥按上三方。皆云。療天行病。其因自巢氏病源始。病源就仲景之論。而曰傷寒。曰時氣。曰熱病。曰溫病傷寒者。觸冒冬時之寒。乃正氣病也。時氣者。四時反寒反熱之氣也。熱病者。病重于溫。經云五臟皆有也。溫病者。冬傷于寒。至春所變也。四種病。皆分一日二日。至八九日。及傳變之候。并與傷寒同也。四者之中。惟時氣一候。病無長少。率多相似。故外臺方。以天行名之。今龐氏作總病論。列之傷寒證中。愚意云。此即四時傷寒病也。上三方皆治陽明勞復之藥。獨葛根姜豉湯云。療腰背痛。頭項強重。當是太陽經病。傳寫時。得毋誤邪。姑并采之。以備參考。

又療病未平復。后勞動。致熱氣攻胸。手足拘急。搐搦如中風狀。宜栝蔞竹茹湯。

栝蔞竹茹湯

屬性:琥按此即是前范汪竹皮湯。又栝蔞根湯。二方合用之復方也。但所治略殊耳。

又療男子房勞成復者。宜鼠矢薤根湯兼治陰陽易神驗。

鼠矢薤根湯

屬性:琥按此方。即前范汪 鼠糞湯也。治療亦同。

又云男子房勞復發熱口噤。臨死。舌出數寸。又始得病百節痛。如被杖。渾身沉重。恍惚失措、脈促而絕。不可治。

或有吐涎不止。或有譫妄煩亂者皆不可治。

又療婦人病。未平復因夫所動。少腹篡中。(音算。篡內深處為下極。大便前。小便后。兩陰之間也。)急痛腰胯四肢。不任舉動。無熱證者。

附子黃湯

屬性:白術 當歸 桂枝 附子 甘草 芍藥 人參(各半兩) 黃 (三分) 生姜(一兩半)咀。水四升。煮至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久再服。溫覆取小汗。

琥按上龐氏所云。則是婦人亦有房勞而病復者。此補千金方之未備。上方太溫熱。猶之深師用干姜一味。治陰陽易病。在投之得其宜耳。

又云陰陽易病者。陰陽相感動。其毒瓦斯著人。如換易也。然女犯男。得病鮮有死者。男犯女。得病救稍緩。則十無一人得生者。又若女犯男。男自發勞復。則女不病男犯女。女自發勞復。則男亦得病。但略輕。富貴之家。雖知其事。

后生輕于自恣。犯之多致不救。田野之家。蒙蒙昧昧。只知傷寒能殺人。因此病死者。又十有三四。皆不知其所犯之由。

深可傷也。宜服手足甲。 灰散。可灸毛際橫骨上。中央。曲骨一穴。百壯。若陰卵縮。未下。灸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小炷七壯。(手足甲。 灰散。已見前。)

又療傷寒口干喜唾方

屬性:大棗(四十枚煮去皮核) 烏梅(肥者十個去核為末)上以棗肉和為丸。含化自然汁。

琥按仲景云。大病瘥后。喜唾。宜理中丸。以胃上有寒也。上主療云。口干。則非胃寒。乃胃家虛。而津液敗矣。

故用大棗之甘溫以補之。烏梅之酸平以斂之。

朱奉議云。傷寒病新瘥。陰陽氣未和。因合房室。則令人陰腫。入腹絞痛。婦人。則里急。腰胯連腹內痛。名為陰陽易也。(云云)宜燒 散。(即仲景原方) 鼠糞湯(已見前。但范汪方用薤。此用韭根尤妙。)竹皮湯。干姜湯。(并見前)青竹茹湯。(內有栝蔞根。即前栝蔞竹茹湯也。)當歸白術湯。(見下)可選用之。

(活人)當歸白術湯

屬性:治婦人病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急痛。腰胯疼。四肢不任。舉動無力熱發方。

白術(一分) 當歸(一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芍藥 附子(生去皮破半片) 人參 黃 (各一分)生姜(半兩)上銼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通口服一盞。食頃。再服一盞。溫覆微汗。便瘥。

琥按上主療云。婦人病未平復。當是勞復之證。其名陰易者誤也。上方乃溫甘辛熱。大補氣血之劑。又陽虛畏寒者。宜用。陰虛發熱者。審用之。

劉河間云。汗下后。勞復。柴胡飲子。(見前第七卷少陽篇中)飲酒復劇。黃連解毒湯。(見前第十卷厥陰篇中)或雙解散。加黃連。(見前第五卷太陽篇中)在里者。三乙承氣湯(見前第六卷陽明篇中)在表者。益元散。(即天水散亦見前太陽篇中)或雙解散。半表半里。大小柴胡湯。(即仲景原方)涼膈散。(亦見前陽明篇中)解毒湯。隨證用之。食復。三乙承氣湯。

琥按上劉氏用藥。各有所宜。有如少陽勞復。宜小柴胡湯。食復。宜大柴胡湯。虛而食復者。宜柴胡飲子。飲酒復。三焦皆熱者。宜黃連解毒湯。陽明食復。大熱大實者。宜涼膈散。三乙承氣湯。勞復。陽明氣分大熱者。宜益元散至若雙解散。藥味雜亂。徒傷元氣。非瘥后復病。所宜用也。

王海藏治一人。患傷寒得汗數日。忽身熱自汗。脈弦數。心不得寧。真勞復也。王診之曰。勞心之所致。神之所舍。

未復其初。而又勞傷其神。營衛失度。當補其子。益其脾。解其勞。庶幾得愈。授以補脾湯。佐以小柴胡湯而解。云云。

(全文已見前第一卷手經篇中。上論出名醫類案準繩云。學士許叔微記不知何考)

補脾湯

屬性:治傷寒得汗。瘥后脾胃傷冷物。胸膈不快及尋常血氣不和者。

人參 白術 甘草 橘皮(去白) 青皮(去瓤) 干姜(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數沸。熱服。入鹽點。亦得。

琥按上方。乃溫補中氣之劑。其用青皮者。瀉木。所以扶土。木為土之賊也。

海藏又云。大抵勞者。動也。動非一種。有內外血氣之異焉。若勞乎氣。無力與精神者。法宜微舉之。若勞乎血與筋骨者。以四物之類補之。若勞在脾。內為中州。調中可已。此為有形病也。但見外證。則謂之復病。非為勞也。如再感風寒是已。

琥按上論云云。以病后內傷為勞。外感為復。此發仲景未發之旨。又其治有形病。以四物湯之類。其治無形病。

有微舉法。又調中之法。未及論方。愚意云。大約是東垣補中益氣之類耳。方不盡錄。全在醫者。以意取之。

云岐子云。大病瘥后。真氣未全。強行房事。勞損督任二經。故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急痛。拘急。熱氣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目中生花。脛拘急。兩足 脈督任四經病。可易取男子婦人 。燒之服。名燒 散。

琥按上論。當是男女勞復證。亦取 燒散者。乃相假而合治之法也。

琥又按陰陽易病。仲景不言何經。茲云督任受傷。陰陽 脈。四經合病。可謂暢發病情。又易老用燒 散。分寒熱而治。病在三陰。煎附子四逆等湯調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可見古方。亦不可執也。

張兼善云。假如婦人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因感外邪而卒病。實非余邪相染。醫見病速。謂之陰易于法。

何以別乎。夫易病者。有上條所見之證存焉。其與外所感。豈相侔哉。設若風寒外傷當有表證。安有少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者。乎。或又云假如男子病新瘥。未平復。強合陰陽而自病。仍小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證同易病。求其理。何故不染易他人。而自復。未審其證治。可同何法也。病雖自復理與易同。亦用燒 散。以誘安其正氣。夫易病之為合陰陽。

感動余邪。而其人正氣本虛。故能染著。不然。安得受其邪哉。今病自復。緣正氣尚虛。而余邪因動。悉非外感。故與易同。亦用燒 散。以安正氣。正氣安。余邪自平矣。

琥按上張氏論。反復圓活。可謂發仲景之未發。要之既病易。復挾外感者。未必無之。此亦不可執也。

琥又按仲景止言陰陽易。而千金復增女勞復證。昔賢相傳。陰陽易猶可生。若女勞復。必死者何也。愚以復病。由病后正氣大虛。余邪不能傳易于人。因而自病。則多死。以其人不堪再病。故也。易病由病患正氣稍復。不病之人。正氣反虛余邪遂至傳易因而忽病。然猶可生。以其人病尚初發也。倘兩人正氣皆不虛。雖合陰陽。復者不復。易者。亦不易矣。兩人正氣皆虛強合陰陽復者。自復。易者。自易。有同時而病者矣。巢氏病源云。易者。陰陽相感動。其毒度著如人之換易也。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愚又以二女。或不能易。若二男。亦有強相合者。焉知其不易也。古人著書。言不盡意全在后學。以意會之。

琥又按燒 散一方。海藏云。若果得陰脈。各隨三陰經。用四逆等湯調送下。此熱因寒用也。吳仁齋以竹皮湯合主之。此寒因熱用也。婁全善煎人參湯調服。此虛者補之也。信哉。用藥炎不可執也。

醫林云離經脈見。多主死。太過曰至。一呼三至曰至。不及曰損。一呼一至曰損二脈。惟陰陽易病有之。

琥按脈一呼三至由可不死。余脈皆死。

(琥)總按傷寒陰陽易并瘥后病。仲景止引其端至諸家方論。各有變通。是皆彼此祖述。互相發明者也。至于瘥后病。愚曾細閱病源千金外臺等書證。非一候治亦多方。茲不能盡采附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加查县| 定安县| 宁海县| 景德镇市| 来宾市| 宜昌市| 惠州市| 商洛市| 类乌齐县| 社会| 社会| 黔江区| 潢川县| 本溪市| 海门市| 商南县| 简阳市| 雷山县| 临武县| 清水河县| 三原县| 平舆县| 明星| 洪泽县| 利川市| 肃南| 浦县| 武川县| 德江县| 盘山县| 贵州省| 郓城县| 乐清市| 大城县| 淮南市| 通州市| 拜泉县| 临江市| 岑巩县| 安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