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 傷寒論辯證廣注
  • 汪琥
  • 4109字
  • 2015-12-27 00:44:17

(此條亦熱利變膿血之證。下利而渴者。熱也。脈數。為熱未解。曰自愈者。其脈必數中帶虛。而其渴為未甚也。設脈數渴甚。為不瘥。必清膿血。以在里有郁熱故也。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可黃芩湯。)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 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此條系真陰證。然亦有熱利過用涼藥。而變成是證者。醫人不可以不察也。正文與注見中寒論中)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此條乃熱利必死之脈證也。始由傷寒。繼則下利。乃熱邪傳入于陰經也。然利至一日十余行。則熱邪之勢宜少減。脈當虛弱而帶數矣。今則脈反實者。邪氣勝也。故主死。)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此條系真寒證。正文與注見中寒論中)(重出例)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已見前)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條系真寒證。正文與注見中寒論中)(重出例)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已見前)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已見前第六卷陽明病小承氣湯方下)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上條證。已見前第四卷太陽病梔子湯方下)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此條當是陽明經錯簡)成注云。胃脘有癰。則嘔而吐膿。不可治嘔者。以治嘔之藥。皆辛溫也。得膿盡。嘔即自愈。或問胃脘癰。于何得之。

余答云。始由風寒之邪蘊于經絡。繼則入于胃府。變而為熱。熱甚。則氣瘀血積而為癰。癰者。壅也。言熱毒壅聚而成膿也。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上二條系真陰證。(正文與注見中寒論中)(重出例)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已見前第七卷少陽篇小柴胡湯方下。)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怫郁。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此條傷寒。乃熱傳厥陰。誤治之變證也。厥陰證。雖有吐下之方。而無大吐下之法。如瓜蒂散。承氣湯。仲景不過暫假之以吐胸中之邪。下里熱之厥耳。茲則大吐下之者。醫人必過用瓜蒂散。及大承氣湯。故至胃氣虛極也。復于吐下之后。復極發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氣怫郁。怫郁者。言其人面上之氣。恰如外來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陽明胃府虛極。浮熱之氣上升于面。醫人認以為邪熱胃燥過極。不得汗復與之水。以助其發汗因而得噦。噦者。千金方謂之噦逆。俗云冷呃是也。所以然者。胃中虛極。又繼之以冷水。虛寒相搏。故成噦也。愚按此條。本系傳經熱病。既服涼藥。復飲冷水。涼冷過勝。故成胃寒之證。諸家注。皆以吳茱萸湯主之者。不過暫用之以補胃虛。散寒飲也。愚以理中湯。亦可借用之。)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此條傷寒。乃邪傳厥陰。熱郁于里。而成實噦之證也。厥陰之經抵少腹。挾胃。上入頏顙。凡噦呃之氣。必從少腹而起。由胃而上升于咽顙故也。噦而腹滿者。必其人前后便不利。水火之氣不得通泄。氣不通泄。反逆于上而作噦也。須大小便通利。而噦自愈。按此條論。仲景無治法。補亡論常器之云。前部不利。豬苓湯。后部不利。調胃承氣。湯愚以湯名調胃。而芒硝太峻。恐厥陰無大下之法。須以小承氣湯微利之。)(琥)按以上方論乃仲景治厥陰病法也。厥陰病有真寒。有熱病。今止摘傳經熱病三十余條。一一為之解說。使后學治厥陰一經。切毋誤溫。亦毋大下。其因證制宜。自有一定之良法。寓于圓機活變之中耳。

附昔賢治厥陰病方論變法

屬性:龐安時云。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微緩者。囊必不縮。

若尺寸俱沉短者。囊必縮。宜承氣湯下之。

琥按上龐氏云云即仲景論例中語也。其言微緩者。囊必不縮。此以見論例中。凡言脈處。皆不可拘也。其言沉短者。

囊必縮。宜承氣湯下之。愚以沉短囊縮。恐非是下證。若論脈。當沉中帶弦。或帶數疾。按之有力。斯為下證悉具。當以小承氣湯微利之。

王海藏云。厥陰證。煩滿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腹滿。脈尺寸俱微緩。又云。脈沉疾。按之有力者。為陽。

陽則當下。宜大承氣湯。

琥按王氏云。厥陰證煩滿囊縮。大小便不通。發熱引飲。腹滿。則脈不當微緩矣。其曰尺寸俱微緩者。此仲景論例中語也。其曰脈沉疾。按之有力。是為脈證相符。決當議下。但其用大承氣。亦太峻厲。蓋熱傳厥陰。陽邪久郁。真陰內消。若用峻厲之藥。則陽邪雖得外泄。而幾微之陰氣。亦隨之而脫矣。故余立議云。若用下藥。止須以小承氣湯微利之。

活人書問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脈沉而滑。答曰。此名陽證似陰也。重陽必陰。重陰必陽。

寒暑之變也。假令前證。其脈沉而滑者。皆陽證也。輕者。白虎湯。甚者。承氣湯。傷寒失下。血氣不通。令四肢逆冷。

此是伏熱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氣。加分劑下之。汗出立瘥。(仲景所謂熱厥應下之者此也。)琥按上朱氏論。因仲景云。熱厥應下。傷寒論有法無方。故采仲景之方而補之也。其言輕者。白虎湯此是仲景云。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宜白虎湯主之。愚以此條當是陽明篇錯簡。蓋白虎湯。乃解肌散熱之藥。熱病服之。有汗出而解者。獨不聞仲景云。熱厥應下。不可反發汗邪。茲用白虎湯。雖非辛熱發散之比。據上朱氏云。加分劑下之。汗出立瘥。則是熱厥不但應下。并宜使出汗矣。倘后學觀之。更用他藥。反發其汗。豈不大誤。故余于仲景熱厥應下之條云。厥深者。用小承氣緩下。厥微者。宜四逆散調之。

(活人)五味子湯方

屬性:治傷寒喘促脈伏而厥。

人參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二錢半) 五味子(半兩) 生姜(二錢半) 棗子(三枚破)上銼如麻豆大。水二大白盞。煮至一盞。去滓。分作二服。

琥按上主療云喘促。脈伏而厥。當是手厥陰心包相火。兼挾邪熱。怫郁于內而發厥也。故上湯大能清心。其兼潤肺者。以火盛防爍金也。第湯中用姜棗人參。嫌其太補。此當是傷寒后。邪氣已微。真陰虛。內熱不解。而外發厥者。

方宜用之。

又李根湯方

屬性:治氣上沖正在心端。

半夏(湯洗半兩) 當歸 芍藥 茯苓(各一分) 桂枝(一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分) 甘李根白皮(二合)上銼如麻豆大。每服鈔五錢匕。生姜四片。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琥按上主療云治氣上沖。正在心端。此為厥陰經病。蓋沖字即撞字之義也。仲景于厥陰篇。首條言證。皆無方治。

故朱氏采此方。治上證。李根甘寒微酸。得木之正氣。大能走厥陰。治消渴。止心煩逆氣。故以之為君也。諸藥劑皆滋陰降火。清導逆氣。惟半夏桂姜。為辛溫之劑。意者氣上沖心。與水停心下而悸相仿。或者。消渴所飲之水未行可。用也。否則寧勿服之。

劉河間云。蓄熱內甚。陽厥極深。以陽氣怫郁。不能營運于身表四肢。以致通身清冷。痛甚不堪。項背拘急。目青睛疼。(青睛屬肝。肝熱甚。則疼。青睛疼者。其人目脈當赤。若以目色青作解誤矣。)昏眩恍惚咽干。或痛躁渴。虛汗嘔吐。下利腹滿實痛。煩冤悶亂。喘急。鄭聲。脈雖疾數。以其蓄熱極深。而脈道不利。反致沉細而欲絕。或始得之陽熱暴甚。而便有此證候者。或兩感熱勢甚者。通宜解毒湯。加大承氣下之。熱不退者。宜再下之。古人云三下之而熱未退。即死矣。然亦有按法以下三五次。熱方退而得活者。免致不下退其熱。而必死也。下后熱少退而未愈者。黃連解毒湯調之。或失下熱極。以致身冷。脈微。而昏冒將死者。若急下之。殘陰暴絕而死。(陽熱亢極。則所余之。陰氣無幾。故云殘陰)蓋陽氣后竭而然也。然不下亦死。宜涼膈散。或黃連解毒湯。或二藥合服。或白虎合涼膈散。養陰退陽。積熱漸以宣散。則心胸溫暖。脈漸以生。至于脈復有力。方可三一承氣湯下之。或解毒加六一散調之。愈后尚宜服退熱之藥。里熱。脈滑而厥者宜白虎湯。熱極厥深。諸藥下畢。竟不能利者。不救必死。黃連解毒湯。更加甘遂末一錢匕。下之(諸湯散俱見前第六卷陽明篇中。六一散見前第五卷太陽篇后。惟解毒湯附下)

(直格)黃連解毒湯方

屬性:黃連(去須) 黃柏 黃芩 大梔子(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四分。絞取汁。溫服無時。日三四服。以效為度。

琥按上劉氏論熱厥一條。可為暢發仲景之旨。無余蘊矣。但其用藥有治氣分。熱而發厥者。有治血分熱而發厥者。

學人所宜分別。有如解毒湯。承氣湯。此治血。分熱之藥也。白虎湯。六一散。此治氣分熱之藥也。又涼膈散。及解毒湯。加甘遂末。此氣血兼走之藥也。倘一概混用。不無有誤。余以邪傳厥陰。病熱已久。其人真陰之氣有限。若大承氣三一承氣湯中芒硝。宜審用之。

婁全善云。熱厥者。國中病。必身熱頭痛。外別有陽證。二三日。至四五日。方發厥。兼熱厥者。厥至半日。卻身熱。蓋熱氣深。方能發厥。須在二三日后也。若微厥。卻發熱者。熱淺故也。其脈雖伏。按之而滑者。為里熱。其人或畏熱。或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外證多昏憒者。知其熱厥也。白虎承氣湯。隨證用之。

琥按上婁氏論。及所用之藥。與朱奉議所言熱厥之義相仿。至其辯二三日。四五日。又言國中病。必身熱頭痛。

方能發厥。此皆闡揚仲景極切要處。

或問厥陰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吐蛔。此熱郁于胃而吐長蟲也。諸家皆以仲景治蛔厥證。

烏梅丸主之。是邪非邪。余答云。烏梅丸治胃中虛冷而蛔厥。乃厥陰直中之寒證也。今者邪傳厥陰。胃中實熱火氣上逆。

故暴饑欲食。復不能食而吐蛔也。烏梅丸中。如桂附細辛辛熱之劑太甚。何可用邪。陶尚文秘方。有理中安蛔散。方中用參術為主。余復嫌其太補。緣立清中安蛔湯以主之。

(添加)清中安蛔湯方

屬性:治胃實熱。嘔吐長蟲。

黃連(姜汁炒三錢) 黃柏(酒炒錢半) 枳實(麩炒二錢) 烏梅(三個) 川椒(去目炒去汗三十粒)上五味。共劑。水二鐘。加生姜三大片。煎八分。細口服。

(琥)于上方。用黃連生姜者。以清中而止嘔也。復加黃柏烏梅川椒者。蛔得苦則安。得酸則止。得辛則頭伏也。

用枳實者。泄胃實也。如病患胃中虛熱而嘔者。去枳實。加人參一錢五分。

(琥)總按以上方論。乃治厥陰熱病通變之活法也。厥陰所難治者。惟發厥一證。據仲景論中。真寒之厥。十居其七。郁熱之厥。十止二三。以故今醫治厥。每以熱證作寒治者。其誤良多。殊不知寒厥證。仲景治法雖多。而病者十不得一。熱厥證。仲景治法雖少。而病者十居其九。愚因集昔賢續論。附于仲景原論之后。學人誠能通變觀之。則庶乎其不瘥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霍州市| 大庆市| 高要市| 凌海市| 彩票| 芷江| 衡阳市| 高台县| 蚌埠市| 罗甸县| 额尔古纳市| 定州市| 邹城市| 和平县| 普定县| 深州市| 石狮市| 顺昌县| 庄河市| 昂仁县| 白沙| 衡山县| 民和| 徐水县| 长武县| 江西省| 南皮县| 新和县| 上饶市| 资溪县| 城步| 闽侯县| 确山县| 深圳市| 上栗县| 荔浦县| 威海市| 石阡县| 大冶市| 卢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