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但言正經之脈。從頭下項挾脊抵腰故也。愚謂太陽受病。凡所過之經。皆當疼痛不利。此為驗證要法。胃足陽明之脈。
起于鼻之交 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后下廉。出大迎。循頰車。
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之字疑誤。 鼻梁也。一名山根。承漿。任脈穴名。在唇下陷中。卻退也。頷中為頤。腮下是也。又腮下骨為下廉。大迎。頰車。本經穴名。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名。發際。囟門以前也。發際前為額顱。此言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兩旁。左右相交于 中。過足太陽經。睛明穴之分。故云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兩口吻。環繞唇下。左右相交于承漿穴。退循頤后下廉。出本經之大迎穴。循兩頰車。上耳前。過足少陽之客主人穴。更上而循發際。至額顱之前也。)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人迎。缺盆。本經穴名。此言支脈之別行者。即接前大迎穴前之脈。下人迎而行。循喉嚨兩旁。入缺盆穴中。下膈內。當上脘中脘之分。屬于胃而絡于脾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氣街。本經穴名。一名氣沖。此言經脈之直行者。從缺盆穴。接上支脈下行。由兩乳之內。挾臍而入于氣街穴中。乃陽明正經之脈也。)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胃口下發揮中作胃下口。內間內字當作外。股內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后交紋處為髀關。膝蓋為臏。足莖骨為脛。跗。足面也。此又其支脈之從內而達外者。由屬胃處。起胃下口。循腹之里。下至氣街中。出而與前支脈之入氣街者相合。復下行而至髀關。伏兔。膝臏。脛外。足跗等處。入中指外間。至足大指次指之端而終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下廉。本經穴名。一名下巨虛。此言支脈之小者。由下廉穴三寸之下。別行循脛踝之外。下入中指外間。而與前之支脈相合也。滑氏注下廉云。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者。非馬玄臺靈樞注從之。其誤甚矣。)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此又言其支脈之小者。從足跗上別行。入大指間。循大指之下出其端。以交于足太陰經也。)(琥)按足陽明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十二道。其脈之起。自鼻交 (云云)。出大迎。還上至額顱者。二道。其脈屈曲而行。此為正經。乃脈之根也。其別行者。從大迎前。下人迎(云云)。入缺盆。而內連胃與脾者。二道。此由外而入內之第一大支脈。是雖支脈。其上下實接正經而行者也。其直行者。從缺盆(云云)。下入氣街中者。二道。此為正經。乃脈之本也。又其別行者。起于胃下口。下合氣街而行于外。復下。而入中指內(當作外)間者。二道。此由內而發外之第二大支脈。乃脈之枝也。又其支者。從大支之下廉穴。三寸而別。亦入于中指外間者。二道。又其支者。別跗上。出大指端者。二道。此又二小支脈也。前熱論中云。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此亦僅言其略。愚謂凡陽明所過之經。皆當受病。前云目疼者。當是繞目作痛。非目中疼也。蓋陽明經絡于目。滑氏以絡字。作繞字解。愚意以陽明經起于鼻。旁約太陽之脈。繞目而上下行。故云絡于目也。凡經中字義。當活看。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后。入缺盆。(目銳。目外角也。一名小 。此言足少陽之脈。起于目外 。上抵頭角。折下而行于耳后。復自耳后。折外上行至兩眉頭。及目內 之分。復自眉目之分。上行側頭部。下折而循于頸。過手少陽經天牖穴之分。故云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循肩非本經穴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故云。卻交出手少陽之后。下肩。而入于缺盆穴之外。與前陽明脈之入缺盆者。實相近而不相合也。按起于目云云。至循頸。發揮中云。自瞳子 至風池。凡二十穴。作三折而行。學人細考銅人等書。側頭部。其經自明。)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 后。(此其一小支脈之行于頭者)其支者。別銳 。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于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囗 。目下也。手少陽脈下頰至 。故云合手少陽于 。胸中當兩乳之間。膈。膜也。居心肺之下。脅。腋下也。曲骨兩旁為毛際。捷骨之下為髀厭。即髀樞中也。此又其一大支脈。從目銳 別行。下而與前脈之入缺盆者相合。入內而聯系肝膽。復出氣街。而下入髀厭中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脅之上際為腋。脅下小肋為季脅。俗名軟肋是也。髀之外為髀陽。輔骨。膝下內外側大骨也。外髁上尖骨曰絕骨。足面為跗。小指次指。即無名指。足之第四指也。此言其直行之經脈。即從前入缺盆之脈而起。下行而與前支脈之入髀厭者相合。復下行。而入于足小指次指之間也。)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大指本節后為岐骨。爪甲后為三毛。此又其一小支脈之行于足者。其脈從跗上別行。循岐骨。出大指之端。還貫入爪甲之后。以交于足厥陰經也。)(琥)按足少陽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十道。其脈之起。自目外 。上抵頭角(云云)。循頸至肩上。而下入于缺盆穴之外者。二道。此其脈行之最屈曲者。乃脈之根也。其別行者。從耳后入耳中(云云)。至目銳 后者。二道。此為第一小支。又其別行者。從目銳 下大迎(云云)。合缺盆。而下胸貫膈。內連肝膽。復出氣街(云云)。入髀厭中者。
又二道。此為第二大支。是雖支脈。實接正經。而并行者也。其直行者。從缺盆下腋(云云)。下合髀厭中(云云)。復下而入小指次指之間者。二道。此為正經。乃脈之本也。又其支者。從跗上別行。入大指間(云云)。貫爪甲。出三毛者。
又二道。此為第三小支之脈也。前熱論中云。胸脅痛而耳聾。此亦僅言其略。醫者當以意會之。
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囗 骨后。上內踝前廉。上 內。循脛骨后。交出厥陰之前。
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考此處當有其支者三字。)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囗 骨一作核骨。足大指本節后內側圓骨。馬注承滑氏之誤。云是孤拐骨。謬矣。蓋孤拐即是踝骨。下文又云。上內踝前廉。豈有重出之理。踝骨注見前。骨在內。為內踝。 內。脛骨。注并見前。髀內為股。大腿是也。臍上為腹。咽。所以咽物者。居喉之前。舌本。舌根也。此言足太陰之脈。起于足大指之端。循大指內側白肉際。過大指本節內側核骨之后。上內踝前廉。復上內。過三陰交。本經穴名。足太陰厥陰少陰之交會。正當足脛骨之內側。腿肚之下。故云循脛骨之后。上行而交出于足厥陰之前也。復自脛骨之上而行。循膝股內前廉。迤邐入腹。上行至本經之腹哀穴。內行以屬脾絡胃也。蓋足之三陰。其正經之脈。止從足走腹。下文云。上膈挾咽至舌者。乃支脈也。愚今考。正其支者。復自腹哀穴上膈。至乳外上側之周榮穴。由周榮穴外。曲折向下。至大包穴。皆本經穴名。復自大包而內。發揮中作外誤。曲折向上。行人迎之里。挾咽。連舌本。散舌下而終也。)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此又其支脈之行。復從絡胃處。別正經而上膈。內注于心之分。以交于手少陰經也。滑氏注云。由腹哀穴別行。再從胃部上膈者非。)(琥)按足太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脈之起。自足大指之端(云云)。入腹。屈曲上行。至腹哀穴。內行而屬脾。絡胃者。二道。此為正經。乃脈之本也。其支者。由腹哀穴。接正經。而上行至膈(云云)。散舌下者。又二道。此其二大支脈也。內經中系缺文。諸家亦無明注。遂混入正經之中。又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者。二道此其二小支脈也。前熱論中云。腹滿而嗌干。此亦僅舉其病熱之略耳。
〔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 內。出 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趨。走也。跟。足跟也。然谷。本經穴名。此言足少陰經之脈。起足小指之下。斜走足心之涌泉穴。轉出足內踝前。至本經然谷穴之下。循內踝后。別入足跟中。按別入跟中。活人書。竟作別行之一小支脈者非。還上而循內踝。上出 之內。再上股內后廉。貫脊。會督脈之長強穴。還出于前。循橫骨穴而上。至肓俞之所。皆本經穴名。內行而分屬兩腎。更下臍。過任脈之關元。中極二穴。而絡于膀胱也。)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此言其直行之脈。從肓俞穴屬腎處。上行歷諸穴。至本經之通谷穴。入內貫肝與膈。更入肺中。再上而循喉嚨。并足陽明經之人迎穴。挾舌本而終也。)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按心字。當作心包。若系真心。藏肺之內。烏得云出絡也。此其支脈之行。即從入肺處。出絡心包。注于膻中。正當心胸之間。以交于手厥陰經也。)(琥)按足少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六道其脈之起。自足小指之下云云。別入足跟云云。上股內后廉。貫脊。
還前而出于橫骨穴。上至肓俞。內入而屬腎。還下臍。而絡膀胱者。二道。此為正經乃脈之本也。然其行多淺深屈曲之處。活人書以入跟中者。為另一支別之脈。亦以其屈曲故也。其直者。由屬腎處。接正經而上貫肝膈。云云。終于舌本者。又二道。此亦正經之脈也。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者。又二道。此其內行之小支脈也。前熱論中云。口燥舌干而渴。此亦僅言其病之略耳。又按少陰之脈。上挾舌本而終。內經云。口燥者。此因舌本病熱而干極。故并口亦燥也。
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 內廉。循股陰。
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愚按上貫膈以下文。當是另一大支之脈。蓋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其與督脈會于巔者。此借諸陽經之氣。其支脈始得上升于巔也。故屬肝絡膽句下。當增其支者三字。又叢字。當作聚。肋字。當作腋。聚毛。足大指后橫紋處。陰器。即前陰也。男女通稱為器。臍下為小腹。目內深處為系。頏顙。咽顙也。此言足厥陰之脈。起于足大指后橫紋處。上循跗。抵本經之中封穴。以其穴遠內踝前一寸。故云去也。上踝。過足太陰經三陰交穴。至中都。本經穴名。在內踝上七寸 骨中。復上一寸。故云八寸。交出太陰之后。上循 與股內。入陰毛中。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至小腹而上。會任脈之中極。關元諸穴。復外而上循季肋端之章門穴。復上而至期門之所。俱本經穴名直兩乳下。內行而挾胃屬肝。還下而絡于膽也。其支者。復自期門穴而上貫膈。橫布脅復上腋。此借足少陽之氣也。復上循喉嚨之后。此借手足陽明。又手太陽與督脈之氣也。復上入頏顙。此又借足陽明。手太陽之氣也。上行于頭。循足陽明之里。即借陽明之氣。內行連目。脈深處復上出額。行足少陽之里。又借少陽之氣。上交于巔。與督脈相會于項中之百會穴而終也。百會。督脈穴名。足太陽脈亦會于此。此可見厥陰支脈之行。必借諸陽經之氣。始得上升于頭者如此。)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
(此言其一小支脈。即從目系處下行。循頰之里而下。左右交環于口唇之內也。)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此言交經之支。從期門屬肝處。別上貫膈。注肺中。還下行。至中焦之分。以交于手太陰經也。)(琥)按足厥陰之脈。上下左右分行。共八道。其脈之起。自足大指聚毛之上云云。過陰器。至小腹循章門穴。復上至期門穴之里。上而挾胃。下而屬肝絡膽者。二道。此為正經。乃脈之本也。其支者。自期門穴之里。上貫膈云云。
復上而內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者。二道。此其支脈之大者也。(上二道支脈。諸家混注入正經之中。予特分出。其說見前。)又其支之逆行者。從目系處。下頰里環唇內者。二道。此其支脈之小者也。又其支之交經者。從期門屬肝之處。
別貫膈。上注于肺者。二道。此由正經發出之支脈。從肺而交于手太陰經者也。前熱論中云。煩滿而囊縮。此亦僅言其病之略耳。又按熱論云。煩滿而囊縮。仲景傷寒論皆宗之。考活人書別引經義云。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
而脈絡于舌本。脈弗營。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而卵縮。愚以病熱之人。其唇色不至于青。所以世俗之醫。相傳診視熱病法。但言舌卷卵縮。或云舌卷囊縮。為病熱深極之候也。
(琥)總按上內經熱病論中。辯傷寒。止分足六經證。漢張仲景推展內經熱病原文。而著傷寒論云。從霜降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