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0章 果部下品(2)

  • 圖經(jīng)衍義本草
  • 寇宗爽
  • 2970字
  • 2015-12-27 00:30:43

《衍義》曰:杏核人,犬傷人,量所傷大小,爛嚼沃破處,以帛繫定,至差無苦。又湯去皮,研一升,以水一升半,翻復(fù)絞取稠汁,入生蜜四兩,甘草一莖約一錢,銀、石器中,慢火熬成稀膏,瓷器盛。食後、夜臥,入少酥,沸湯點一匙匕服,治肺燥喘熱,大腸秘,潤澤五臟。如無上證,入鹽點佳。

安石榴

味甘、酸,無毒。主咽燥渴,損人肺,不可多食。酸實殼,療下痢,止漏精。東行根,療蛔蟲、寸白。

《圖經(jīng)》曰:安石榴,舊不著所出州土,或云本生西域。陸機與弟雲(yún)書云:張騫為漢使外國十八年,得塗林安石榴是也。今處處有之。一名丹若。《廣雅》謂之若榴。木不甚高大,枝柯附幹,自地便生,作叢,種極易息,折其條盤土中便生。花有黃、赤二色,實亦甘、酢二種。甘者可餐,酢者入藥。多食其實,則損人肺。東行根并殼,入殺蟲及染鬚髮口齒等藥。其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等。乾之作末,吹鼻中立差。

《藥性論》云:石榴皮,使,味酸,無毒。能治筋骨風(fēng),腰腳不遂,行步攣急,疼痛。主澀腸,止赤白下痢。一方:取汁止目淚下,治漏精。根青者,入染鬚方用。

陶隱居云:石榴,以花赤可愛,故人多植,尤為外國所重。入藥惟根、殼而已。其味有甜、醋,藥家用醋者。子為服食者所忌。

雷公云:凡使皮、葉、根,勿令犯鐵。若使石榴殼,不計乾濕,先用漿水浸一宿,至明漉出,其水如墨汁。若使枝、根、葉,并用漿水浸一宿,方可用。

孟詵云:石榴,溫。多食損齒令黑。皮,炙令黃杵末,以棗肉為丸,空腹三丸,日二服。治赤白痢腹痛者。取醋者一枚并子,搗汁頓服。

崔元亮《海上方》:療金瘡,刀斧傷破血流。以石灰一升,石榴花半斤,搗末,取少許傅士,捺少時,血斷便差。又,治寸白蟲,取醋石榴根,切一升,東南引者良。水二升三合,煮取八合,去滓,著少米作稀粥,空腹服之,即蟲下。又一種山石榴,形頗相類而絕小,不作房,生青、齊間甚多,不入藥。但蜜漬以當(dāng)果,或寄京下,甚美。

《百一方》:治疔腫,以針刺四畔,用石榴末著瘡上,以麵圍四畔灸,以痛為度。內(nèi)末傅上急裹,經(jīng)宿連根自出。

《經(jīng)驗方》:治腸滑久痢,神妙無比。以石榴一個擘破,炭火簇?zé)顭煴M,急取出,不令作白灰,用瓷碗蓋一宿出火毒,為末。用醋石榴一瓣,水一盞,煎湯服二錢,瀉亦治。

《孫真人方》:食之損肺。又方:治耳聾法:以八九月取石榴一,開上作孔如球子大,留靨子,內(nèi)米醋滿石榴中,卻以靨子蓋之,然後溲麵裹卻石榴,無令醋出,塘灰火中燒麵熟,藥成。入少黑李子、仙沼子末,取水滴點耳內(nèi),不得輒轉(zhuǎn)。腦中痛勿驚。如此三夜,又點別耳,依前法,佳。又方:糞前有血,令人面色黃。石榴皮杵末,茄子枝湯下。

《十全方》:治寸白蟲。以酸石榴東引根一握,爭洗細(xì)剉,用水三升,煎取半碗已下,去滓,五更初溫服盡,至明取下蟲一大團,永絕根本,一日吃粥補。

《古今錄驗方》:治冷熱不調(diào),或下帶水,或赤白青黃者。酸石榴子五枚,合殼舂,絞取二升汁,每服五合,至二升盡,即斷。小兒以意服之二三合。

《衍義》曰:安石榴,有酸、淡兩種,旋開單葉花,旋結(jié)實,實中子紅,孫枝甚多,秋後經(jīng)雨則自坼裂。道家謂之三尸酒,云三尸得此果則醉。河陰縣最多。又有一種,子白,瑩澈如水晶者,味亦甘,謂之水晶石榴。惟酸石榴皮合斷下藥,仍須老木所結(jié)及收之陳久者,佳。微炙為末,以燒粟米飯為丸,梧子大,食前熱米飲下三十丸至五十丸,以知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味甘、微酸,寒。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

《圖經(jīng)》曰:梨,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皆有,而種類殊別,醫(yī)家相承用乳梨、鵝梨。乳梨出宣城,皮厚而肉實,其味極長。鵝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都,皮薄而漿多,味差短於乳梨,其香則過之,咳嗽,熱風(fēng),痰實藥多用之。其餘水梨、消梨、紫煤梨、赤梨、甘棠禦兒梨之類甚多,俱不聞入藥也。治卒患赤目,弩肉,坐臥痛者,取好梨一顆,搗絞取汁,黃連三枝碎之,以綿裹,漬令色變,仰臥注目中。又有紫花梨,療心熱。唐武宗有此疾,百醫(yī)不效,青城山邢道人以此梨絞汁而進,帝疾遂愈。後復(fù)求之,苦無此梨。常山忽有一株,因緘實以進,帝多食之,解煩躁殊效,歲久木枯,不復(fù)有種者,今人不得而用之。

《唐本》注云:梨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葉,主霍亂,吐痢不止,煮汁服之。

《別本》注云:梨有數(shù)種,其消梨,味甘,寒,無毒。主客熱,中風(fēng)不語,又療傷寒熱,解石熱氣,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又有青梨、茅梨,并不任用。又有桑梨,惟堪蜜煮食。主口乾,生食不益人,冷中,不可多食。

《日華子》云:梨,冷,無毒。消風(fēng),療咳嗽,氣喘,熱狂,又除賊風(fēng),胸中熱結(jié),作漿吐風(fēng)痰。

《食療》云:金瘡及產(chǎn)婦不可食,大忌。

《北夢鎖言》云:有一朝士,見梁奉御,診之曰:風(fēng)疾已深,請速歸去。朝士復(fù)見鄜州馬醫(yī)趙鄂者,復(fù)診之,言疾危,與梁所說同矣。曰:只有一法,請官人試吃消梨,不限多少,咀齕不及,絞汁而飲。到家旬日,唯吃消梨,頓爽矣。

《梅師方》:治霍亂,心痛利,無汗方:取梨葉枝一大握,水二升,煎取一升服。又云:正、二月勿食梨。

《錢相公方》:小兒寒疝腹痛,大汗出。濃煮梨葉汁七合,頓服,以意消息,可作三四度飲之。

《衍義》曰:梨,多食動脾,少則不及病,用梨之意須當(dāng)斟酌。惟病酒煩渴人,食之甚佳,不能卻疾。

李核人

味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xì)狻@顚崳犊啵鬅幔{(diào)中。

《圖經(jīng)》曰:李核人,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李之類甚多,見《爾雅》者:有花無實李。李之無實者,一名趙李。李痤接慮李,即今之麥李,細(xì)實有溝道,與麥同熟,故名之。駁赤李。其子赤者是也。又有青李、綠李、赤李、房陵李、朱神李、馬肝李、黃李,散見書傳。美其味之可食。陶云:皆不入藥用。痤,俱禾切。

陶隱居云:李類又多,京口有麥李,麥秀時熟,小而甜脆,核不入藥。今此用姑熟所出南居李,解核如杏子者佳。凡實熟食之皆好,不可合雀肉食;又不可臨水上啖之。李皮水煎含,療齒痛佳。

《日華子》云:李,溫,無毒。益氣,多食令人虛熱。又云:李樹根,涼,無毒。主赤白痢,濃煎服。葉,平,無毒。治小兒壯熱,痁疾,驚癇,作浴湯。

《別本》注云:李類甚多,有綠李、黃李、紫李、朱李、水李,并堪食,味極甘美,其中人不入藥用。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藥用之。

《食醫(yī)心鏡》云:李,味酸,無毒。主除固熱調(diào)中。黃帝云:李不可和蜜食,食之損五臟。

崔元亮《海上方》:治面上黑子,取李核中人,去皮細(xì)研,以雞子白和如稀餳塗,至晚每以淡漿洗之後塗胡粉,不過五六日有效。慎風(fēng)。

《衍義》曰:李核人,其窠大者高及丈,今醫(yī)家少用。實合漿水食,令人霍亂,澀氣。而然今畿內(nèi)小窯鎮(zhèn)一種最佳,堪入貢。又有御李,子如櫻桃許大,紅黃色,先諸李熟。此李品甚多,然天下皆有之。所以比賢士大夫盛德及天下者,如桃李無處不芬芳也。《別本》注云:有野李,味苦,名郁李子,核人入藥。此自是郁李人,別是一種,在木部中第十四卷,非野李也。

楊梅

味酸,溫,無毒。主去痰,止嘔噦,消食,下酒,乾作屑,臨飲酒時服方寸匕,止吐酒。多食令人發(fā)熱。其樹若荔枝樹,而葉細(xì)陰青。其形似水楊子,而生青熟紅。肉在核上,無皮殼。生江南、嶺南山谷。四月、五月採。

《圖經(jīng)》曰:文具附梅實條下。

《日華子》云:楊梅,熱,微毒。療嘔逆吐酒。皮、根煎湯洗惡瘡疥癩。忌生蔥。

禹錫云:按孟詵云:楊梅,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憒惡氣,不可多食,損齒及筋,亦治痢。燒灰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周县| 平湖市| 宁南县| 娄烦县| 淄博市| 花垣县| 岱山县| 滦南县| 通山县| 左权县| 灵宝市| 凉城县| 全州县| 汕头市| 西贡区| 清新县| 札达县| 扎赉特旗| 汶上县| 乐业县| 洛川县| 斗六市| 铜梁县| 墨竹工卡县| 衡山县| 赤城县| 乌苏市| 东港市| 新兴县| 禄劝| 卓尼县| 喀喇沁旗| 塔河县| 广州市| 玛纳斯县| 象山县| 湖南省| 宁晋县| 科尔| 呼图壁县| 新巴尔虎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