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匯考四

后梁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開平元年

四年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元年夏四月甲子皇帝

即位戊辰大赦改元

開平五年改為干化元年

通末帝仍稱

干化共四年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干化元年五月甲申朔大赦

改元

干化三年二月末帝即位仍稱干化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干化二年六月太祖遇弒友

珪自立改元曰鳳歷二月皇帝即位于東都復稱干

化三年

末帝干化五年改為貞明元年

六年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貞明元年冬十一月乙丑改

貞明七年改為龍德元年

三年

按五代史梁末帝本紀龍德元年夏五月丙戌朔德

音改元

后唐

莊宗即皇帝位建元為同光元年

四年

按五代史唐莊宗本紀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皇帝

即位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后唐莊宗同光元年四月己巳即位于

魏州升告禮畢御應天門改元肆赦制曰法天取象

令王以降衷下民秉箓承干哲后以膺圖受命莫不

運推歷數道濟艱難經綸于草昧之中式遏于亂略

之始君臨兆庶子惠萬邦壽域將登眚災是宥朕顧

囗涼德誠愧前修祗荷鴻休恭修清問將布維新之

政是覃革故之恩遐按彝章溥頒成憲爰自夙承丕

構世奉本朝誓雪恥于君親欲再安于廟社所以躬

提義旅力殄兇徒漸致小康永清中夏俄屬列藩群

后不謀同辭咸稱偽逆干天宗祧乏享眷命所屬主

鬯攸歸以朕籍系鄭王志存唐室合中興于景祚須

再造于洪基推戴既堅讓辭靡獲既難違眾遂命有

司乃擇元辰率遵前典尋升壇而奠玉仍即位以建

元欽若舊章敬敷霈澤宜改天佑二十年為同光元

年可大赦天下

同光四年四月明宗即位改為天成元年

四年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天成元年

實同光四年而書天成元年者大赦改元文見

下可知莊宗本紀自書同光四年各從其所稱既

曰改元不嫌二號也

四月丙午皇帝即位甲寅大赦改元

明宗天成五年改為長興元年

四年

按五代史唐明宗本紀長興元年二月大赦改元

長興四年十二月愍帝即位改明年為應順元年

按五代史唐愍帝本紀長興四年十二月癸卯朔皇

帝即位應順元年春正月戊寅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閔帝以長興四年十二月即位明年正

月戊寅御明堂殿大赦改元應順

愍帝應順元年四月廢帝即位改為清泰元年

三年

按五代史唐廢帝本紀清泰元年三月愍帝出居于

衛州夏四月乙亥皇帝即位五月乙酉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末帝以應順元年四月即位改元清泰

后晉

高祖即皇帝位建元為天福元年

通出帝仍稱

天福共八年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

即位己亥大赦改元

天福七年出帝即位仍稱天福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天福七年六月乙丑皇帝即

出帝天福九年秋七月始改元為開運元年

三年

按五代史晉出帝本紀開運元年秋七月辛未朔大

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少帝以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即位九

年七月辛未朔御崇元殿大赦改元開運

后漢

高祖即皇帝位仍稱天福十二年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開運四年二月辛未皇帝即

位稱天福十二年

天福晉高祖年號也天福止八年改元開運至

此四年矣漢雖建國而未有國號又稱晉年號舍

開運而追續天福為十二年初無義理但書其實

按冊府元龜漢高祖以開運四年二月即位于晉陽

謂群僚曰帝王稱謂孤已迫于群情而遜避無所其

國號正朔未忍遽改由是降制以少帝開運四年敘

天福十二年行事蓋以心奉前朝執至義也

天福十三年始改為干佑元年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干佑元年春正月乙卯大赦

改元

干佑元年二月隱帝即位不改元

三年

按五代史漢隱帝本紀干佑元年二月辛巳皇帝即

按冊府元龜隱帝諱承佑以干佑元年二月即位初

高祖欲改年號中書門下進擬干和二字高祖改為

干佑至是與帝名相符帝亦不改

后周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廣順元年

三年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廣順元年春正月乙卯即皇

帝位大赦改元

按冊府元龜周太祖以干佑四年正月即位改元廣

廣順四年改為顯德元年

按五代史周太祖本紀顯德元年正月丙子朔有事

于南郊大赦改元

顯德元年正月世宗即位不改元

六年

按五代史周世宗本紀顯德元年正月丙申皇帝即

按冊府元龜世宗以顯德元年正月丙申即位不改

顯德六年六月恭帝即位不改元

按五代史周恭帝本紀顯德六年六月甲午皇帝即

按冊府元龜恭帝以顯德六年六月甲午即位不改

太祖即位十年二月始建元為神冊元年

六年

按遼史太祖本紀神冊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龍

化州迭烈部夷離堇耶律曷魯等率百寮請上尊號

三表乃允丙申群臣及諸屬國筑壇州東上尊號曰

大圣大明天皇帝大赦建元神冊

神冊七年改為天贊元年

四年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贊元年二月癸酉改元天贊

天贊五年二月改為天顯元年

通太宗仍稱

天顯共十二年

按遼史太祖本紀天顯元年春正月圍忽汗城己巳

諲撰請降庚午駐軍于忽汗城南辛未諲撰出降上

優禮而釋之丁丑諲撰復叛攻其城破之駕幸城中

諲撰請罪馬前詔以兵衛諲撰及族屬以出祭告天

地復還軍中二月壬辰以青牛白馬祭天地大赦改

元天顯

天顯二年冬十月太宗即位不改元

按遼史太宗本紀天顯元年冬十一月壬戌即皇帝

位壬申御宣政殿群臣上尊號曰嗣圣皇帝大赦有

司請改元不許

太宗天顯十三年始改為會同元年

九年

按遼史太宗本紀會同元年十一月丙寅皇帝御宣

政殿劉照盧重冊上尊號曰睿文神武法天啟運明

德章信至道廣敬昭孝嗣圣皇帝大赦改元會同

會同十年改為大同元年

即世宗

天祿元年

按遼史太宗本紀大同元年二月丁已朔大赦改元

大同

大同元年四月世宗即位改為天祿元年

四年

按遼史世宗本棗否同元年四月戊寅即皇帝位九

月丁卯行柴冊禮群臣上尊號曰天授皇帝大赦改

大同元年為天祿元年

世宗天祿五年九月穆宗即位改為應歷元年

共十

八年

按遼史穆宗本紀天祿五年九月丁卯即皇帝位群

臣上尊號曰天順皇帝改元應歷

穆宗應歷十九年二月景宗即位改為保寧元年(

共十

年)

按遼史景宗本紀應歷十九年二月即皇帝位大赦

改元寶寧

景宗保寧十一年改為干亨元年

四年

按遼史景宗本紀干亨元年十一月辛丑冬至大赦

改元干亨

干亨四年九月圣宗即位改明年為統和元年(

共二十九

年)

按遼史圣宗本紀干亨四年九月癸丑即皇帝位統

和元年六月甲午大赦改元統和

圣宗統和三十年改為開泰元年

九年

按遼史圣宗本紀開泰元年十月甲午朔文武百官

加上尊號曰弘文宣武尊道至德崇仁廣孝聰睿昭

圣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開泰

開泰十年改為太平元年

共十

一年

按遼史圣宗本紀太平元年十一月癸未上御昭慶

殿文武百僚奉冊上尊號曰睿文英武遵道至德崇

仁廣孝功成治定昭圣神贊天輔皇帝大赦改元太

太平十一年六月興宗即位改為景福元年

按遼史興宗本紀太平十一年六月己卯即皇帝位

辛卯大赦改元景福

興宗景福二年改為重熙元年

共二

十三年

按遼史興宗本紀重熙元年冬十一月己卯群臣上

皇帝尊號曰文武仁圣昭孝皇帝大赦天下改元重

重熙二十四年八月道宗即位改為清寧元年

十年

按遼史道宗本紀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己丑道宗即

位辛丑改元清寧大赦

道宗清寧十一年改為咸雍元年

十年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元年春正月辛酉朔文武百

僚加上尊號曰圣文神武全功大略廣智聰仁睿孝

天佑皇帝改元大赦

咸雍十年改明年為太康元年

十年

按遼史道宗本紀咸雍十年十二月辛巳改明年為

太康大赦

太康十年改明年為大安元年

十年

按遼史道宗本紀太康十年十二月改明年為大安

赦雜犯死罪以下

大安十年改明年為壽隆元年

七年

按遼史道宗本紀大安十年十二月乙酉詔改明年

元壽隆

壽隆七年正月天祚帝即位改為干統元年

十年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壽隆七年正月甲戌即皇帝位

群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二月壬辰朔改元干統大

天祚帝干統十年改明年為天慶元年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干統十年十二月己酉改明年

元天慶

天慶十一年改為保大元年

四年

按遼史天祚帝本紀保大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肆赦

太祖受周禪即皇帝位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三年

按宋史太祖本紀周顯德六年恭帝即位七年春恭

帝禪位于太祖太祖即皇帝位建隆元年春正月乙

巳大赦改元

建隆四年改為干德元年

五年

按宋史太祖本紀干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

郊大赦改元干德

干德六年改為開寶元年

九年

按宋史太祖本紀開寶元年十一月癸卯日南至有

事南郊改元開寶大赦

開寶九年十月太宗即位改為太平興國元年

八年

按宋史太宗本紀開寶九年冬十月癸丑即皇帝位

十二月甲寅御含元殿受朝樂縣而不作大赦改是

歲為太平興國元年

太宗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年

四年

按宋史太宗本紀雍熙元年十一月丁巳祀天地于

圜丘大赦改元中外文武官進秩有差

雍熙五年改為端拱元年

二年

按宋史太宗本紀端拱元年春正月乙亥御丹鳳樓

大赦改元

端拱三年改為淳化元年

五年

按宋史太宗本紀淳化元年春正月戊寅朔減京畿

系囚流罪以下一等改元內外文武官并加勛階爵

淳化六年改為至道元年

三年

按宋史太宗本紀至道元年正月戊申朔改元赦京

畿系囚流罪以下遞降一等杖罪釋之

至道三年二月真宗即位改明年為咸平元年

六年

按宋史真宗本紀至道三年二月即皇帝位咸平元

年春正月辛酉詔改元

真宗咸平七年改為景德元年

四年

按宋史真宗本紀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朔大赦改

景德五年改為大中祥符元年

九年

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元年春正月乙丑有黃

帛曳左承天門南鴟瓦上守門卒涂榮告有司以聞

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丁卯紫云

見如龍鳳覆宮殿戊辰大赦改元群臣加恩賜京師

大中祥符十年改為天禧元年

五年

按宋史真宗本紀天禧元年春正月辛丑朔改元

天禧六年改為干興元年

按宋史真宗本紀干興元年春正月辛未朔改元

干興元年二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天圣元年

九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干興元年二月戊午即皇帝位天

圣元年春正月丙寅朔改元

仁宗天圣十年改為明道元年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元年十一月甲戌以修內成

恭謝天地于大安殿謁太廟大赦改元百官進秩優

賞諸軍

明道二年改明年為景佑元年

四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明道二年十二月丁巳詔明年改

元景佑

景佑五年改為寶元元年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寶元元年十一月祀天地于圜丘

大赦改元

寶元三年改為康定元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康定元年二月丙午改元

康定二年改為慶歷元年

八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歷元年十一月丙寅祀天地于

圜丘大赦改元

慶歷八年改明年為皇佑元年

五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慶歷八年十二月乙丑朔以霖雨

為災頒德音改明年元皇佑

皇佑六年改為至和元年

二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至和元年三月乙亥太史言日當

食四月朔庚辰下德音改元

至和三年改為嘉佑元年

八年

按宋史仁宗本紀嘉佑元年秋七月彗出紫微垣長

丈余八月癸亥夕彗滅九月辛卯恭謝天地于大慶

殿大赦改元加恩百官

嘉佑八年夏四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治平元年(

共四

年)

按宋史英宗本紀嘉佑八年夏四月壬辰朔帝嗣皇

帝位治平元年春正月丁酉朔改元

英宗治平四年正月神宗即位改明年為熙寧元年

十年

按宋史神宗本紀治平四年正月丁巳即皇帝位熙

寧元年春正月詔改元

神宗熙寧十年改明年為元豐元年

八年

按宋史神宗本紀熙寧十年十二月壬午詔改明年

為元豐

元豐八年三月哲宗即位改明年為元佑元年

八年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豐八年三月戊戌即皇帝位元

佑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

哲宗元佑九年改為紹圣元年

四年

按宋史哲宗本紀紹圣元年夏四月癸丑改元

紹圣五年改為元符元年

三年

按宋史哲宗本紀元符元年六月戊寅朔改元

元符三年正月徽宗即位改明年為建中靖國元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元符三年正月己卯即皇帝位十

一月庚午詔改明年元建中靖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改明年為崇寧元年

五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庚辰改明

年元崇寧

崇寧五年改明年為大觀元年

四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崇寧五年六月壬寅詔改明年元

大觀

大觀四年改明年為政和元年

七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大觀四年十一月丁卯祀昊天上

帝于圜丘大赦天下改明年元政和

政和八年改為重和元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重和元年十一月朔改元大赦天

重和二年改為宣和元年

七年

按宋史徽宗本紀宣和元年二月庚辰改元

宣和七年十二月欽宗即位改明年為靖康元年(

共二

年)

按宋史欽宗本紀宣和七年十二月辛酉即皇帝位

丙寅詔改元靖康元年春正月丁卯受群臣朝賀

靖康二年五月高宗即位改為建炎元年

四年

按宋史高宗本紀靖康元年春正月金人犯京師建

炎元年夏四月欽宗北遷五月庚寅朔帝即位改元

建炎

高宗建炎五年改為紹興元年

共三

十二年

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元年春正月己亥下詔改元

釋流以下囚

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孝宗即位改明年為隆興元年

二年

按宋史孝宗本紀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即皇帝位十

二月戊申詔改明年為隆興元年

孝宗隆興三年改為干道元年

九年

按宋史孝宗本紀干道元年春正月辛酉朔合祀天

地于圜丘大赦改元

干道九年改明年為淳熙元年

共十

六年

按宋史孝宗本紀干道九年十一月戊戌合祀天地

于圜丘大赦改明年為淳熙元年

淳熙十六年光宗即位改明年為紹熙元年

五年

按宋史光宗本紀淳熙十六年正月孝宗禪位于帝

十一月庚午詔改明年為紹熙元年

光宗紹熙五年七月寧宗即位改明年為慶元元年

六年

按宋史寧宗本紀紹熙五年七月帝受內禪即皇帝

位冬十月壬午詔改明年為慶元元年

寧宗慶元六年改明年為嘉泰元年

四年

按宋史寧宗本紀慶元六年十二月癸卯詔改明年

為嘉泰元年

嘉泰四年改明年為開禧元年

三年

按宋史寧宗本紀嘉泰四年十二月己亥詔改明年

為開禧元年

開禧三年改明年為嘉定元年

共十

七年

按宋史寧宗本紀開禧三年十二月丁卯詔改明年

為嘉定元年

嘉定十七年八月理宗即位改明年為寶慶元年(

共三

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定十七年八月嗣皇帝位十一

月丁亥詔改明年為寶慶元年

理宗寶慶三年改明年為紹定元年

六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慶三年十一月辛巳日南至大

赦改明年為紹定元年

紹定六年改明年為端平元年

三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紹定六年十一月丙午詔改明年

為端平元年

端平三年改明年為嘉熙元年

四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端平三年十二月壬寅詔改明年

為嘉熙元年

嘉熙四年改明年為淳佑元年

共十

二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嘉熙四年冬十月癸巳詔改明年

為淳佑元年

淳佑十二年改明年為寶佑元年

六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淳佑十二年八月辛巳詔改明年

為寶佑元年

寶佑六年改明年為開慶元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寶佑六年十二月戊寅詔改來年

為開慶元年

開慶元年改明年為景定元年

五年

按宋史理宗本紀開慶元年十二月辛亥詔改來年

為景定元年

景定五年十月度宗即位十二月改明年為咸淳元

十年

按宋史度宗本紀景定五年十月丁卯即皇帝位十

二月辛丑詔改明年為咸淳元年

度宗咸淳十年七月瀛國公即位冬十月改明年為

德佑元年

二年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咸淳十年七月即皇帝位冬十

月甲子詔以明年為德佑元年

瀛國公德佑二年建國公即位于福州改為景炎元

三年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二王者度宗庶子也長建國公

囗德佑二年五月乙未朔陳宜中等立囗于福州以

為宋主改元景炎

建國公景炎三年衛王即位于碙州改為祥興元年

二年

按宋史瀛國公本紀建國公囗殂于碙州眾又立衛

王昺為主改元祥興

太祖即皇帝位建元為收國元年

二年

按金史太祖本紀收國元年正月壬午朔群臣奉上

尊號是日即皇帝位改元收國

收國二年改明年為天輔元年

七年

按金史太祖本紀收國二年十二月庚申朔諳班勃

極烈吳乞買及群臣上尊號曰大圣皇帝改明年為

天輔元年

天輔七年九月太宗即位改為天會元年(

通熙宗仍稱天會共

十五年)

按金史太宗本紀天輔七年九月丙辰即皇帝位己

未告祀天地丙寅大赦中外改天輔七年為天會元

太宗天會十三年正月熙宗即位仍稱天會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三年正月庚午即皇帝位

十四年八月癸亥詔齊國與本朝軍民訴訟相關者

文移署年止用天會

熙宗天會十五年改明年為天眷元年

三年

按金史熙宗本紀天會十五年十二月癸未詔改明

年為天眷元年

天眷四年改為皇統元年

九年

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正月庚戌群臣上尊號

曰崇天體道欽明文武圣德皇帝初御袞冕癸丑謝

太廟大赦改元

皇統九年十二月海陵即位改為天德元年

四年

按金史海陵本紀皇統九年十二月海陵立己未大

赦改皇統九年為天德元年

海陵天德五年改為貞元元年

三年

按金史海陵本紀貞元元年三月辛亥上至燕乙卯

以遷都詔中外改元貞元

貞元四年改為正隆元年

六年

按金史海陵本紀正隆元年二月癸酉朔改元正隆

大赦

正隆六年十月世宗即位改為大定元年

共二

十九年

按金史世宗本紀正隆六年十月丙午即皇帝位丁

未大赦改元大定

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章宗即位改明年為明

昌元年

六年

按金史章宗本紀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即皇

帝位閏五月庚辰宋遣使來賀即位明昌元年春正

月丙辰朔改元

章宗明昌七年改為承安元年

五年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元年十一月戊戌有事于南

郊大赦改元

承安五年改明年為泰和元年

八年

按金史章宗本紀承安五年十二月癸未朔詔改明

年為泰和元年

泰和八年十二月衛紹王即位改明年為大安元年

三年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泰和八年十二月即皇帝位大

安元年正月壬戌改元大赦

衛紹王大安四年改為崇慶元年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崇慶元年正月朔改元赦

崇慶二年改為至寧元年

按金史衛紹王本紀至寧元年五月改元

至寧元年八月宣宗即位改為貞佑元年

四年

按金史宣宗本紀至寧元年八月甲辰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貞佑

宣宗貞佑五年改為興定元年

五年

按金史宣宗本紀興定元年九月壬午以改元興定

赦國內

興定六年改為元光元年

二年

按金史宣宗本紀元光元年八月己卯彗星見西方

甲申以彗星見改元大赦

元光二年十二月哀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大元年

按金史哀宗本紀元光二年十二月辛卯即皇帝位

正大元年春正月戊戌朔詔改元正大

哀宗正大九年正月改元開興四月又改為天興元

三年

按金史哀宗本紀天興元年(

是年本正大九年正月改元開興四月又改元

天興)

春正月庚子御端門肆赦改元開興夏四月甲子

御端門肆赦改元天興

世祖即皇帝位建元為中統元年

四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中統元年三月辛卯帝即皇帝位

五月丙戌建元中統詔曰祖宗以神武定四方淳德

御群下朝廷草創未遑潤色之文政事變通漸有綱

維之目朕獲纘舊服載擴丕圖稽列圣之洪規講前

代之定制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

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干元炳煥

皇猷權輿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

統元年

中統五年改為至元元年

共三

十一年

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元年八月丁巳以改元大赦

天下詔曰應天者唯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朕以

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戡外兵未戢夫豈一日于今

五年賴天地之畀矜暨祖宗之垂裕凡我同氣會于

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示儆

雨澤愆常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宜布惟新

之令溥施在宥之仁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

元元年

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成宗即位改明年為元貞元

二年

按元史成帝本紀至元三十一年夏四月甲午即皇

帝位十一月癸酉詔改明年為元貞元年

成宗元貞三年改為大德元年

共十

一年

按元史成宗本紀大德元年二月庚申詔改元赦天

大德十一年三月武宗即位改明年為至大元年(

共四

年)

按元史武宗本紀大德十一年三月甲申皇帝即位

于上都十二月庚申詔曰仰惟祖宗應天撫運肇啟

疆宇華夏一統罔不率從逮朕嗣服丕圖纘膺景命

遵承詒訓恪慕洪規祗惕畏兢未知攸濟永思創業

艱難之始煢然軫念而守成萬事之統在予一人故

自即位以來溥從寬大量能授官俾勤乃職夙夜以

永康兆民為急務間者歲比不登流民未還官吏并

緣侵漁上下因循和氣乖戾是以責任股肱耳目大

臣思所以盡瘁贊襄嘉猷朝夕入告朕命惟允庶事

克諧樂與率土之民共享治安之化邇寧遠肅顧不

韙歟可改大德十二年為至大元年誕布惟新之令

式孚永固之休

武宗至大四年三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皇慶元年

二年

按元史仁宗本紀至大四年三月庚寅即皇帝位九

月壬子改元皇慶詔曰朕賴天地祖宗之靈纂承圣

緒永惟治古之隆群生咸遂國以乂寧朕夙興夜寐

不敢怠遑任賢使能興治補闕庶幾臻茲斂時五福

用敷錫厥庶民朕之志也逾年改元厥有彝典其以

至大五年為皇慶元年

仁宗皇慶三年改為延佑元年

七年

按元史仁宗本紀延佑元年春正月丁未詔改元延

延佑七年三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至治元年

三年

按元史英宗本紀延佑七年三月庚寅帝即位十二

月乙巳朔詔曰朕祗遹貽謀獲承丕緒念付托之惟

重顧繼述之敢忘爰以延佑七年十一月丙子被服

冠冕恭謝于太廟既大禮之告成宜普天之均慶屬

茲逾歲用易紀元于以導天地之至和于以法春秋

之謹始可以明年為至治元年免大下租賦二分包

銀五分免大都上都興和三路差稅三年優復煮鹽

煉鐵等戶二年

英宗至治三年八月泰定帝即位改明年為泰定元

四年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至治三年八月癸巳即皇帝位

十二月丁未下詔改元詔曰朕荷天鴻禧嗣大歷服

側躬圖治夙夜祗畏惟祖訓是遵乃開歲甲子景運

伊始思與天下更新稽諸典禮逾年改元可以明年

為泰定元年

泰定帝泰定五年改為致和元年

按元史泰定帝本紀致和元年二月庚申詔天下改

元致和

致和元年九月文宗即位改為天歷元年

二年

按元史文宗本紀致和元年七月庚午泰定帝崩于

上都九月帝即位于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大赦

詔曰洪惟我太祖皇帝混一海宇爰立定制以一統

緒宗親各受分地勿敢妄生覬覦此不易之成規萬

世所共守者也世祖之后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以公

天下之心以次相傳宗王貴戚咸遵祖訓至于晉邸

具有盟書愿守藩服而與賊臣鐵失也先帖木兒等

潛通陰謀冒干寶位使英宗不幸羅于大故朕兄弟

播越南北備歷艱險臨御之事豈獲與聞朕以叔父

之故順承惟謹于今六年災異迭見倒剌沙烏伯都

剌等專權自用囗遠勛舊廢棄忠良變亂祖宗法度

空府庫以私其黨類大行上賓利于立幼顯握國柄

用成其奸宗王大臣以宗社之重統緒之正協謀推

戴屬于眇躬朕以菲德宜俟大兄固讓再三宗戚將

相百僚耆老以為神器不可以久虛天下不可以無

主周王遼隔索漠民庶皇皇已及三月誠懇迫切朕

姑從其請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已于致

和元年九月十三日即皇帝位于大明殿其以致和

元年為天歷元年可大赦天下

文宗天歷二年改明年為至順元年

四年

按元史文宗本紀天歷二年春正月丙戌皇兄明宗

即皇帝位于和寧之北

按明宗在位

八月未改元

三月癸亥帝命

有司造乘輿服御北迎大駕夏四月明宗錫命立帝

為皇太子八月乙酉朔明宗次于王忽察都庚寅明

宗崩己亥帝復即位于上都至順元年五月戊午帝

御大明殿燕帖木兒率文武百官及僧道耆老奉玉

冊玉寶上尊號曰欽天統圣至德成功大文皇帝是

日改元至順

至順四年六月順帝即位改為元統元年

二年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順四年六月己巳帝即位于上

都冬十月戊辰改元詔曰在昔世祖皇帝紹開丕圖

稽古建元立經陳紀列圣相承恪遵成憲肆予沖人

嗣大歷服茲圖治之云初嘉與民而更始乃新紀號

誕告多方其以至順四年為元統元年于戲一元運

于四時惟裁成之有道大統囗于萬世思保佑于無

順帝元統三年仍世祖年號改為至元元年

六年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元元年十一月辛丑下詔改元

詔曰朕祗紹天明入纂丕緒于今三年夙夜寅畏罔

敢怠荒茲者年谷順成海宇清謐朕方增修厥德日

以敬天恤民為務屬太史上言星文示儆將朕德菲

薄有所未逮歟天心仁愛俾予以治有所告戒歟弭

災有道善政為先更號紀年實惟舊典惟世祖皇帝

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懷

今特改元統三年仍為至正元年遹遵成憲誕布寬

條庶格禎祥永綏景祚赦天下

至元七年改為至正元年

共二

十七年

按元史順帝本紀至正元年春正月己酉朔改元詔

曰朕惟帝王之德道莫大于克孝治莫大于得賢朕

早歷多難入紹大統仰思祖宗付托之重戰兢惕勵

于茲八年慨念皇考久勞于外甫即大命四海觖望

夙夜追慕不忘于懷乃以至元六年十月初四日奉

玉冊玉寶追上皇考曰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

皇帝被袞冕祼于太室式展孝誠十有一月六日勉

循大禮慶成之請御大明殿受群臣朝其以至元七

年為至正元年與天下更始

太祖定天下即皇帝位建元為洪武元年(

按明代自英宗復辟

外一帝不再改元紀元年數一覽可知不復細注)

按名山藏典謨記吳二年正月乙亥祀天地南郊即

皇帝位郊壇南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遂以

是年為洪武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戊申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太祖即

皇帝位詔曰朕惟中國之君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

于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傳及子孫百有余年今運

既終海內疆土豪杰分爭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

顧祖宗之靈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于左右凡兩淮

兩浙江東江西湖湘漢沔閩廣山東及西南諸郡各

處寇攘屢命大將軍與諸將校奮揚威武已皆戡定

民安田里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進勸尊朕為

皇帝以主黔黎勉徇余情于吳二年正月初四日告

祭天地于鐘山之陽即皇帝位于南郊定有天下之

號曰大明以吳二年為洪武元年布告天下咸使聞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惠宗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

按明昭代典則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皇太孫

即皇帝位詔曰天降下民作之君我太祖高皇帝受

天明命統有萬邦宵衣旰食弘濟斯民凡事有益于

天下者無所不用其心政教休明規模弘遠朕以眇

躬恭依遺詔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即皇

帝位夙夜祗懼思所以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以無

我皇祖之大命永惟寬猛之宜誕布維新之政其以

明年為建文元年大赦天下于戲德惟善政政在養

民當遵先圣之言期致雍熙之盛百辟卿士體朕至

惠宗建文四年六月成祖即位改明年為永樂元年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祖以建文四年六月己巳即位

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還御奉天殿大赦

天下以明年為永樂元年

成祖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仁宗即位改明年為洪熙

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皇太子即

皇帝位改明年元曰洪熙大赦天下

仁宗洪熙元年六月宣宗即位改明年為宣德元年

按大政記洪熙元年六月庚戌皇太子即皇帝位頒

詔大赦天下以明年為宣德元年

宣宗宣德十年正月英宗即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

按大政記宣德十年正月壬子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

英宗正統十四年代宗即位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按大政記正統十四年九月癸未郕王即皇帝位遙

尊帝為太上皇帝詔赦天下改明年為景泰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正統十四年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

帝親征八月己巳太后命郕王權總國事癸酉立皇

長子見深為皇太子帝出塞九月帝在迤北癸未郕

王即皇帝位時郕王輔國政于謙典戎政未嘗一語

籌畫為討敵迎駕之圖惟即真之議日急乃為皇太

后旨以太監金英口傳之謂皇太子幼沖未能遽理

萬幾郕王年長宜嗣大統又為英宗旨謂有使還口

傳之曰宗社之禮不可久曠郕王長且賢其令繼統

奉宗祀于是于謙等率眾勸進有司擇日行禮遂以

九月六日郕王即皇帝位改明年元為景泰遙上英

宗尊號曰太上皇

代宗景泰八年春正月英宗復即皇帝位改為天順

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景泰八年春正月上不豫壬午上皇

復即皇帝位詔曰朕昔恭膺天命嗣大統十有五年

民物康阜不虞寇敵之變唯以宗社生民之故親率

六師御之而以庶弟郕王監國不意兵律失御乘輿

被遮文武群臣既立皇太子而奉之豈期監國之人

遽擁當寧之位既而皇天悔過也先革心奉朕南還

既無復辟之誠反為幽閉之計旋易皇儲而立己子

惟天不佑未久而亡杜絕諫諍愈益迷執矧失德之

良多致沉疾之難療朝政不臨人心斯憤乃今月十

七日朕為公侯駙馬伯及群臣文臣六軍萬姓之所

擁戴遂請命圣母皇太后天地社稷宗廟以今十七

日復即皇帝位躬理機務保固國家其改景泰八年

為天順元年大赦天下咸與維新

英宗天順八年春正月憲宗即位改明年為成化元

按明昭代典則天順八年春正月乙亥皇太子即皇

帝位詔改明年元曰成化

憲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孝宗即位改明年為弘治

元年

按大政記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皇帝

位詔赦天下以明年為弘治元年

孝宗弘治十八年五月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

按大政記弘治十八年五月壬辰皇太子即皇帝位

詔以明年為正德元年大赦天下

武宗正德十六年夏四月世宗即位改明年為嘉靖

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正德十六年夏四月癸卯世宗皇帝

即位遂詔天下以明年為嘉靖元年

世宗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穆宗即位改明年為隆

慶元年

按明昭代典則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皇子裕王即

皇帝位詔曰唯我祖宗圣圣相承至治鴻功超越千

古暨我皇考大行皇帝以經文緯武之德建安內攘

外之勛增光先朝垂庇后世方表俱賴遽爾上賓特

廑憑幾之言屬以神器之重朕煢煢在疚本不忍聞

而文武群臣下及耆老軍民合詞勸進至于再三辭

拒弗獲乃遵遺詔以是月二十六日祗告天地宗廟

社稷即皇帝位以明年為隆慶元年

穆宗隆慶六年六月神宗即位改明年為萬歷元年

按明通紀隆慶六年六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詔以明

年為萬歷元年

神宗萬歷四十八年八月光宗即位改明年為泰昌

元年

按明通紀萬歷四十八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詔

以明年為泰昌元年

光宗泰昌元年熹宗即位以明年為天啟元年

按明通紀泰昌元年九月乙亥朔光宗崩遺詔皇長

子嗣皇帝位諸臣即請叩見皇長子遂擁護至文華

殿以即日登極請朝服以待奉令旨禮部具儀以聞

五日己卯禮科李若珪奏曰竊惟殿下明日登極登

極之詔即定年號之日前先帝登極之詔以明年為

泰昌元年顧先朝臣皆知今去登極止半日耳其用

何者兩字為元年也擬正否已蒙欽照否臣等皆不

知禮部亦不知此等大事禮部決當會議禮科亦當

與聞姑且勿論惟是先帝即位雖僅匝月而善政遍

滿已足千秋大業豈使年號之不存昔建文無年號

至今人心不平堂堂天朝豈又有此大闕大謬臣有

一得之愚啟之殿下商之同朝謂除明年正月初一

日為我殿下紀元今年自八月初一先帝登極之日

以至十二月終斷宜借之先帝俱稱泰昌每年月日

萬歷年號自今年七月終止則是先帝之年號既不

虧萬歷之實數又不礙殿下明年之稱元實至便也

造歷在即時刻難緩懇祈諭閣部即速令議上請如

果臣言不謬仍諭該部傳示內外臣民自今以至年

終凡上疏及文書等項俱稱泰昌元年月日六日庚

辰帝即位

熹宗天啟七年八月愍帝即位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按明通紀天啟七年八月二十四日皇五弟信王即

皇帝位詔以明年為崇禎元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定县| 班玛县| 双桥区| 龙岩市| 利津县| 绥棱县| 锦屏县| 额尔古纳市| 平南县| 贞丰县| 曲靖市| 安陆市| 灵宝市| 西乌珠穆沁旗| 东平县| 扎赉特旗| 门头沟区| 河西区| 扶沟县| 武平县| 潼关县| 文昌市| 宿迁市| 永寿县| 封开县| 衡水市| 壶关县| 项城市| 旌德县| 巴青县| 林甸县| 全州县| 中阳县| 赣州市| 合山市| 宁陕县| 竹北市| 黑龙江省| 犍为县| 高台县|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