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處方法
夫處方療疾。當先診知病源。察其盈虛。而行補瀉。辨土地寒暑。觀男女盛衰。深明草石甘候各治陰損益在用此人風氣濕痹。表里移走。居無常處。散當平之。次當用丸。丸藥者。能逐風冷。破積聚。消諸堅癥。進飲食。調和榮衛。能參合而行之者。可謂上工。故曰醫者意也。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使。審而用之。則百不失一矣。
夫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疰蠱毒以蠱毒藥。癰腫瘡瘤以瘡瘤藥。
有新藥草其大
論合和
凡合和湯藥。務在精專。甄別新陳。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兩無差。用得其宜。病無不愈療疾非一又多度兩也病屬或生相依方刀劍。
凡煮湯。當以井華水。極令凈潔。其水數依方多少。不得參差。常令文火小沸。令藥味出。
之。
病凡搗羅丸藥。用重密絹令細。于蜜中和則易熟。若羅草藥為散。以輕細絹。于酒中調服則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羅然后研理。數百過。視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中。用諸石藥。皆細搗羅之如粟米。亦可以葛篩令調。并新綿裹。內湯酒中同煎凡冬小也凡漬藥酒。皆須細銼。用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漉出。不必待服至酒盡也。滓可曝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為散服。
凡合膏藥。初以酒或醋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微火煎之。令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幣。幣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上寧。欲小小生其中。有薤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也。豬肪皆勿令經水。臘月彌佳。絞膏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飲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敷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膏中用雄黃朱砂麝香之輩。皆別研如粉。候絞膏畢。乃可投中。以物疾攪至于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有水銀胡粉者。于凝膏中研令消散。
凡修煉神仙延年丸散。皆須先凈其室。燒香灑掃。勿令浪語。當使童子搗之。務令細熟杵不效也。其逐急諸小湯散。則不在此限爾。
論服餌
夫藥有君臣。人有虛實。服餌之法。輕重不同。少長殊途。強羸各異。或宜補宜瀉。或可湯者。先服藥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凡藥勢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即進藥。藥氣散即進食。如此消息。即得五臟安和。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復須調理。今所云先食后食。蓋此義也。凡服湯。欲得稍熱服之則易消。
下若冷相去。如步行十里久再服。若太促者。前湯未消。后湯來沖。必當吐逆。仍問病者腹中藥消散否。乃更進服。
凡服丸藥。補者。皆如梧桐子大。以二十丸為始。從一服漸加至四十丸為限。過多亦損人。
餌名藥獲益甚少也。凡服浸酒藥。欲得使酒氣相接。無得斷絕。斷絕則不得藥力。多少皆隨性飲之。以知為度。不可令大醉至吐。大損人也。
凡服藥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二味服豈同附子芫花之輩耶。則凡此之類。皆須量用也。
凡餌湯藥。其粥食肉菜。皆須大熟。熟則易消。與藥相宜。若生則難消。復損藥力。仍須少首。
已。
論用藥
夫濟時之道。莫大于醫。去病之功。無先于藥。人居五行四氣。病生暑濕風寒。藥分三品七若率自胸襟。深為造次。是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斯言信有之矣。豈不慎思者哉?又不得用土地所無。貴價難市。珠珍諸寶。稀罕所聞。縱富貴而無處搜求。設貧下而寡財不及。或于遠邦求藥。或則確執古方。不能變通。稽于致辯。病既深矣。藥何療焉。由是醫者。必須舍短從長。去繁就簡。卷舒有自。盈縮隨機。斟酌其宜。增減允當。察病輕重。用藥精微。則可謂上工矣。
凡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者。
須相咸甘新
分三品藥及反惡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
病既榮時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其中品藥性應人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病者應地經三明品
玉石上部
玉泉(畏款冬花) 玉屑(惡鹿角) 丹砂(惡磁石畏咸水) 曾青(畏菟絲子) 石膽〔水英為使母〔菀) 芒硝(石為使畏脂〔曾青畏鐵落菖
玉石中部
水銀(畏磁石) 孔公孽(木蘭為使惡細辛) 殷孽(惡防己畏術) 凝水石(畏地榆解巴豆毒) 陽惡牡丹柏子仁菌桂)
玉石下部
青瑯 (得水銀良畏雞骨殺錫毒) 石(得火良棘針為使惡虎掌鬼臼鷺屎細辛畏水) 特生石(得火良畏水) 方解石(惡巴豆) 代赭(畏天雄) 大鹽(漏蘆為使)
草藥上部
六芝(薯蕷為使得發良惡恒山畏扁青茵陳) 天門冬(垣衣地黃為使畏曾青) 麥門冬(地黃車麥門冬清酒龍骨良殺天花(術枸杞使惡(熒火龜甲陸白前) 細辛(曾青棗根為使惡野狼毒山茱萸黃 畏硝石滑石反藜蘆) 獨活〔蠡(音禮)實柴胡(半夏為使惡皂莢畏女藜蘆) (音淹) (音閭)子(荊子薏苡仁為使) 菥(音子(得荊子細辛良惡干姜苦參) 龍膽(貫眾為使惡防葵地黃) 菟絲子〔宜丸不宜煮得酒松脂為使惡云 (音桓)菌(音郡)〕 巴戟(覆盆子為使惡朝生雷丸丹參) 蒺藜子(烏頭防風(惡干姜藜蘆白蘞芫花殺附子毒) 絡石(杜仲牡丹為使惡鐵落畏菖蒲貝母) 黃芩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 沙參(惡防己反藜蘆) 丹參(畏咸水反藜蘆) 天名精(垣衣為使) 決明子(蓍實為使惡大麻子) 芎 (白芷為使) 續斷(地黃為使惡雷丸) 黃 (惡龜甲) 杜若(得辛夷細辛良惡柴胡前胡) 蛇床子(惡牡豆貝母)茜根(畏鼠姑) 飛廉(得烏頭良惡麻黃) 微銜(得秦皮良) 五味子(蓯蓉為使勝烏頭)
草藥中部
當歸〔惡 (音閭)茹(音如)畏菖蒲海藻牡蒙〕 秦艽(音膠)(菖蒲為使) 黃芩(山茱萸龍骨為姜〔秦樸為使惡辛(濃樸白薇為使惡桃反烏頭) 玄參蘆) 石龍芮(大戟(薏苡為旋復花)薇(惡黃 干姜干漆大棗山茱萸) 紫參(畏辛夷) 仙靈脾(薯蕷為使) 款冬花(杏仁為使得紫菀良為使惡細藻(反甘
草藥下部
大黃(黃芩為使) 桔梗(節皮為使畏白芨龍膽龍眼) 甘遂(瓜蒂為使惡遠志反甘草)葶藶(戟(反烏喙(許穢切膽為使惡蜈蚣(音夜)干為使惡皂莢惡貫眾) 恒山(紫石英為使惡理石甘草為使惡麥門冬垣衣)
木藥上部
茯苓茯神(馬藺為使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艽龜甲) 柏子仁(牡蠣桂心瓜子為使畏菊花羊烏頭石膏)玄參) 黃柏(惡干漆) 辛夷(芎 為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石膏黃環) 酸棗仁(惡防己) 槐子(景天為使) 牡荊實(防風為使惡石膏)
木藥中部
濃樸(干姜為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 山茱萸(蓼實為使惡桔梗防風防己) 吳茱萸(蓼實為使躑躅毒)
木藥下部
黃環(鳶尾為使惡茯苓防己) 石南(五加皮為使) 巴豆(芫花為使惡蓑草畏大黃黃連藜蘆殺溲(音搜
獸上部
龍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 龍角(畏干漆蜀椒理石) 牛黃(人參為使惡龍骨地黃龍膽飛畏牛膝) 白膠(得火良畏大黃) 阿膠(得火良畏大黃)
獸中部
犀角(松脂為使惡 菌雷丸) 羊角(菟絲子為使) 鹿茸(馬勃為使) 鹿角(杜仲為使)
獸下部
麋脂(畏大黃)
蟲魚上部
蠟蜜(惡芫花齊蛤) 蜂子(畏黃芩芍藥牡蠣) 牡蠣(貝母為使得甘草牛膝遠志) 蛇床子(良芫花)龜甲(惡沙參蜚蠊)
蟲魚中部
伏翼(莧實云實為使) 皮(得酒良畏桔梗麥門冬) 蜥(音錫)蜴(音亦)(惡硫黃斑蝥蕪荑)使惡附子) 鱉魚甲(蜀漆為使畏狗膽甘遂芫花) 烏賊魚骨(惡白蘞白芨) 蟹(殺莨菪
蟲魚下部
蛇蛻(音稅)(惡磁石及酒) 蜣螂(畏羊角石膏) 斑蝥(馬刀為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
果上部
大棗(殺烏頭毒)
果下部
杏仁(得火良惡黃 黃芩葛根解錫胡粉毒畏蓑草)
菜上部
冬葵子(黃芩為使)
菜中部
蔥實(解藜蘆毒)
米上部
麻 麻子(畏牡蠣白薇惡茯苓)
米中部
大豆及黃卷(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殺烏頭毒) 大麥(食蜜為使)上一百九十九種。有相制使。其余皆無。故不備錄。
藥相反
烏頭。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藜蘆。反五參細辛芍藥。
服諸藥忌
有術勿食桃李。反雀肉胡荽大蒜青魚 等。
有藜蘆勿食貍肉。
有巴豆。勿食蘆筍及野豬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地黃。勿食蕪荑。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羊肉。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甘草。勿食菘菜。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恒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鱉甲。勿食莧菜。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膾腥燥等物。
肝臟用藥
蕤仁(溫微寒) 空青(大寒) 石膽(寒) 決明子(平微寒) 青葙子(微寒) 曾青(小寒)升麻膽(寒大寒) 苦兔肝(寒平) 酸膽(寒)青羊肝
心臟用藥
麥門冬(平微寒) 遠志(溫) 丹參(微寒) 紫石英(溫) 犀角(寒微寒) 玉屑(平) 鐵粉(大寒) 菖蒲(溫生地黃(大寒
脾臟用藥
黃 (微溫) 柴胡(平微寒) 附子(溫大熱) 枳實(寒微寒) 陳橘皮(溫) 人參(微寒微溫) 木通(平) 濃樸(溫大溫) 干姜(溫大熱) 曲(大熱) 大麥 (溫平) 大棗(平)黃石脂榔(溫) 胡椒(大(平微溫)
肺臟用藥
款冬花(溫) 桔梗(微溫) 百合(平) 杏仁(溫) 紫菀(溫) 射(音夜)干(平微溫) 紫蘇子(天門冬(平大寒大熱) 車前子(寒)葶藶(寒大寒)
腎臟用藥
肉蓯蓉(微溫) 巴戟天(微溫) 山茱萸(平微溫) 牛膝(平) 菟絲子(平) 石斛(平)鹿茸螵蛸(平)澤瀉(微溫) 天雄(溫
諸疾通用藥
防風(溫) 漢防己(平溫) 秦艽(音膠)(平) 獨活(平微寒) 芎 (溫) 羌活(平微溫)麻黃(溫微溫) 天門冬(平大寒) 附子(溫大熱) 杜若(微溫) 麥門冬(平微寒)犀角(寒微寒) 細辛(溫) 羚羊角(溫微寒) 本(溫微寒) 天雄(溫大溫) 黃 (微溫) 蒺藜子(溫微寒) 菖蒲(溫) (私以切)耳(實溫葉微寒) 牡荊子(微寒平) 菊花(平)狗脊(平微溫) 巴戟(微溫) 莽草(溫) 柏子仁(平) 蔓荊子(微寒微溫) 天麻(平)薏苡仁(微溫) 當歸(溫大溫) 麻黃(溫微溫) 萆 (平) 烏喙(許穢切)(微溫) 側子(大溫) 躑躅(溫) 欒荊(溫) 海桐皮(平) 小天蓼(溫) 辛夷(溫) 干蝎(溫) 天南星(溫) 烏頭(溫大熱) 白花蛇(溫) 烏蛇(溫) 酸棗仁(平) 威靈仙(溫) 鼠粘子(平) 牛膝(平) 牛黃(平)
諸疾通用藥
風眩
菊花(平) 飛廉(平) 躑躅(溫) 虎掌(溫微寒) 杜若(微溫) 茯神(平) 茯苓(平)白芷薯蕷(溫平)術
頭面風
芎 (溫) 薯蕷(溫平) 天雄(溫大溫) 山茱萸(平微溫) 莽草(溫) 辛夷(溫) 牡荊子(溫) 蔓荊子(微寒微溫) 本(溫微寒) 蘼蕪(溫) (私以切)耳(實溫葉微寒) 蜂子(平微寒) 杜若(微溫)
中風腳弱
石斛(平) 鐘乳(溫) 殷孽(溫) 孔公孽(溫) 硫黃(大熱) 附子(溫大熱)豉(寒)丹參熱) 牛膝(平) 胡麻(平)
久風濕痹
菖蒲(溫) 茵芋(溫微溫) 天雄(溫大溫) 附子(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細辛(溫)蜀椒茵陳(平寒)寒) (私以切)耳
賊風攣痛
茵芋(溫微溫) 附子(溫大溫) 側子(大熱) 麻黃(微溫溫) 芎 (溫) 杜仲(平溫)萆微寒) 豬椒(溫)
風瘙癢
蛇床子(平) 蒴 (溫) 烏喙(許穢切)(微溫) 蒺藜子(溫微寒) 景天(平)茺蔚子(微溫微寒) 青葙子(微寒) 楓香(平) 藜蘆(寒微寒) 枳殼(微寒)
傷寒
麻黃(溫微溫) 葛根(平) 杏仁(溫)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龍膽(寒微寒) 術(溫)犀角(寒微寒夏(生微寒熟溫)
時氣
牡蠣(平微寒) 龍膽(寒大寒) 犀角(寒微寒) 蔥白(平) 栝蔞(寒) 大黃(寒大寒)石膏(平大寒)白蘚(微溫) 茵陳(平石(寒) 水牛胡(平微寒)
熱病
犀角(寒微寒) 葛根(平) 白蘚皮(寒) 小麥(微寒) 知母(寒) 玄參(微寒) 理石(寒大寒) 大青(大寒寒大寒)滑石(寒大寒)茵陳(寒大寒)
大熱
凝水石(寒微寒)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黃芩(平大寒) 知母(寒)白蘚皮(寒) 玄參(微寒) 茵陳(平微寒) 鼠李根皮(微寒) 竹瀝(大寒) 梔子(寒大寒) 蛇莓(音母)參(微寒)
勞熱
鱉甲(平) 柴胡(平微寒) 茵陳(平微寒) 秦艽(音膠)(平) 訶梨勒(溫) 天靈蓋(平)青寒溫) 梔子(溫) 木通(平)
勞復
鼠糞(微寒) 豉(寒) 竹瀝(大寒) 龜甲(平) 柴胡(平微寒) 麥門冬(平微寒)
瘧病
恒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溫) 牡蠣(平微寒) 鱉甲(平) 麝香(溫) 麻黃(溫微溫)大青(大寒) 防葵(寒) 豬苓(平) 漢防己(平溫) 茵芋(溫微溫) 巴豆(溫生溫熟寒) 白頭翁梅(平) 雄黃(
霍亂
人參(微寒微溫) 術(溫) 附子(溫大熱) 桂心(大熱) 干姜(溫大熱) 陳橘皮(溫)濃樸(溫) 肉豆蔻(溫)
轉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