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序論
夫生人之道。莫不養小為大。若無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稱積小以成高碩。詩有厥初生民。
氣勢氣腥歲以乳下俗
小兒初生將護法
凡小兒新生。出胎。便以綿裹指。拭口中及舌上青泥及惡血。此謂之玉銜。若不急拭。
啼聲凡兒生。落地不作聲者。取冷水一器灌之。須臾當自啼。及以蔥白細鞭之。即啼。
凡兒初之生。即當舉之。舉之遲晚。則令寒中腹內雷鳴。仍先浴之。然后速斷臍。不得以刀若臍又曰糞青者冷也。與中水同。此當令兒腹痛。大啼呼。面青黑。此是中水之過。當灸之。
乃日又兒初生。以父故衣裹之。若生女。宜以母故衣裹之。勿以新綾絹衣。切須依法。令兒長壽一合。以余藥更稍稍與血。亦凡小兒始生。肌肉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即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
則令中嬉密溫暖以春夏裳。常受風寒護之。
凡不能進乳哺。即宜下之。如此即終不致寒熱也。
又小兒始生。生氣尚盛。若覺微惡。即須下之。所下勿慮虛損。及其愈病。即致深益。
若不故當者。
自寒熱兒故枕第意節度。增艾炷壯數。可至三十壯。唯風池特令多。七歲以上可百壯。小兒常須慎護風池。
諺云或養小兒護風池。在頸項筋兩轅之邊。有病乃治之。立夏后疾慎。不欲妄針灸。亦不欲輒吐下。所以然者。針灸傷經絡。吐下動腑臟故也。但當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赤膏摩之。又以臍中膏涂之。令兒在涼處。勿禁水漿。常以新水飲之。新生無疾。慎不可妄針灸。妄針灸即忍痛動其五脈。喜自成癇也。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寒。其俗生兒三日。喜灸其頰以防噤也。有噤者。舌上脈急牙車解急。其風俗土地。皆決舌下去血。灸頰以防噤戾。蜀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之。此針灸法。又令人不詳南北之殊。若便案方用之。多害于小兒也。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得無此夭也。又云。春夏決定不須下小兒。則任其自然。所以爾者。小兒腑臟之氣軟弱。易虛易實。下即必虛。益之上焦生熱。熱即增痰。痰即成病。自非當病。不可下之也。
小兒初生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爾。其血阻敗。不成肌肉。
則是凡兒初生。不可溫衣。溫衣傷皮膚肌肉。害血脈。發諸瘡而黃也。
凡小兒一期之內。造兒衣裳。皆須用故綿及故帛為之。不得以綿衣蓋于頭面。冬天可以夾衣令兒凡兒匍匐已后。逢物即吃。奶母雖細意。必亦不能盡覺。春夏必飲滯水冷物。至秋初便皆疾漿便口。
背心遂使無一
初生兒與朱蜜法
凡小兒初生三日中。須與朱蜜吃。只不宜多。多則令兒脾胃冷。腹脹喜陰病癇。氣急變噤痙吮之可
初生兒防撮口著噤及鵝口重法
凡初生兒。須防三病。一曰撮口。二曰著噤。三曰臍風。皆是急病。就中撮口著噤尤甚。
過若殊不知病在喉舌之間。據亦極重矣。救療者十不得三四。但依將護法。防于事先。則必無此患。又有鵝口重 重斷懸癰等病。但依方療之則瘥。皆不至損兒也。
凡兒初飲乳后。以發纏指。沾清水點拭了。看齒根上有黃筋兩條。便以葦刀子割斷。點豬乳乳。
又看兒上 有白點子。火急以指甲刮卻。仍燒胡粉紙燭子 之。則瘥。
又但覺乳不穩。壯熱。顏色赤。鼻黃。即是著噤。急取竹瀝半合。和少許牛黃與吃。其牙關又兒生一宿。抱近明無風處。看臍上有赤脈直上者。當時于脈盡頭灸三壯。赤散無患矣。
又亦覺割斷赤脈。或刮卻上 白。 了。取雀兒飯甕子并蟲。細研和奶汁。綿濾點口中。
及又亦 兒吃生甘草后。暖水浸少韭子汁涂兒口唇上。干又涂。十數度止。必不得令入口中。
又用新烏驢糞。捩取汁涂口中。咽亦無妨。
又用川椒一大兩。 面。裹為三角樣。燒令黃熟。以綿蓋兒口。掐去尖。如箸頭許大。
使椒
小兒受氣法
凡小兒受氣在娠。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
七月識人日平
小兒壽命長短法
凡小兒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膝骨不成者。能踞而死。掌骨不成者。匍匐而死。踵骨不上有人。
弱如成。啼無血者上十歲之流是也亦夭。則終于年
揀乳母法
凡乳母者。其血氣為乳汁也。五情善惡。悉血氣所生。乳兒者皆宜情性和善。形色不惡。
相瘙
乳小兒法
凡乳兒不用太飽。飽則嘔吐。若乳太飽者。以空乳含之則消。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若飲兒也恒與豬乳飲為佳。
小兒始哺法
凡小兒新生。三日后應開腸胃。助谷神。可研米作粥飲。如乳酪濃薄。以大豆粒多與咽。
頻棗面
乳母忌慎法
凡為乳母。皆有節度。如不禁忌。即令孩子百病并生。如是自曉攝調。可致孩子無疾長壽。
乳母娠不子。
蘿卜等即不得染熱病冷暖定。
兒若
初生浴兒法
浴新生兒方。 豬膽(一枚)上用煎湯在盆中。取膽汁投于湯中。適寒溫以浴兒。終身不患瘡。切不得湯中入著生水。
治新生兒卒寒熱。不能服藥。宜用莽草湯浴方。 莽草(一兩) 丹參(一兩) 蛇床子(一兩) 桂心(一兩) 菖蒲(一兩)上件藥銼碎。以水五升。煮一二十沸。去滓。適寒溫以浴之。避風。初沐浴良日。
寅卯酉大吉。壬午丁巳癸己大兇上宜以虎頭骨湯浴之。令兒不驚。辟除惡氣。
凡兒初生。宜與三根湯浴方。 羊桃根 李根 梅根(各三兩)上件藥都銼。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下麝香末少許。看冷熱浴兒避風。
治小兒驚辟惡氣。浴方。 金〔一(十)兩〕 虎頭骨(一枚)上件藥。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候冷暖得所。將用浴兒。心安甚良。
浴兒辟惡氣。去瘡痍。令兒不驚方。 虎頭骨(五兩) 苦參(二兩) 白芷(一兩) 豬膽(一枚)上件藥。除豬膽外。銼碎。以水一斗。煎一二十沸。去滓。入于盆中。摘破豬膽。投入湯內 浴兒辟溫惡氣。療百病。去皮膚沙粟方。 桃根(一把) 梅根(一把) 李根(一把) 細辛(一兩) 蛇床子(一兩)上件藥。都銼。以水二斗。
煎至一斗。澄濾。候冷暖得所。浴兒佳。
治小兒壯熱。浴方。 李子葉(切半升)上以水一斗。
煎至七升。去滓。看冷暖得所。浴之。
又方。 白芷(二兩) 苦參(三兩)上都銼。以水一斗。
煎至七升。去滓。加少鹽。及入少漿水浴之。浴了。以粉摩之。即不畏風也。
治小兒口噤諸方
夫小兒初生。口里忽結生于舌上。如黍粟大。令兒不能飲乳。名之曰噤。此由在胎之時。
熱 治初生兒口噤不開。舌不能吮乳方。 蜘蛛(一枚去足及口炙令焦細研) 豬乳(一合)上以豬乳。和上件散。分為三服。徐徐灌之。神妙。
治小兒初生。著口噤不開。不吸乳方。 赤足蜈蚣(一枚去足炙令焦)上細研如粉。用半錢。以豬乳二合和之。分三四服灌之。瘥。
治小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上暖竹瀝二合。三四服。兒新生慎之。不可逆灸。灸之。忍痛動其五脈。因之喜成癇。
是以 治小兒口噤。其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哺。水銀方。 上以水銀如黍米大。與兒服。覺病無早晚。水銀下咽便愈。以意量之。不過麻子許為度也。
又方。 上取牛口 草。絞汁涂上瘥。
又方。 上以雀兒糞一粒。細研。乳汁調下瘥。
又方。 上取白牛尿。涂口中瘥。
又方。 上取雞糞白如豆大。三枚。以水下瘥。
又方。 上取東行牛口沫。涂口及額上即效。
又方。 上燒葛蔓灰細研。以一字和乳汁。點口中即瘥。
又方。 上取驢乳半升。豬乳二合相和。煎得一中盞。時時用少許與服。瘥。
治小兒口噤體熱方。 上取竹瀝二合。分溫服之。
治初生兒至七日以來。口噤方。 牛黃(一錢細研)上以竹瀝調一字灌之。更以豬乳點口中瘥。
治小兒撮口諸方
夫小兒撮口者。由在母胞中。挾于風熱。兒生之后。氣血未調。或洗浴當風。KT 褓失度。一厄。最 治小兒新生。發噤撮口。宜服鉤藤散方。 鉤藤(半兩) 川升麻(半兩) 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 黃芩(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蘆根一分。
煎至四分。去滓。徐徐溫服。
預治孩子風熱撮口。神妙方。 白米(五十粒) 樸硝(半錢) 豉(三十粒) 生甘草(一寸切) 蔥白(一寸)上以童子小便一中盞。煎取三合。兒初生未吃奶前。便以綿濡。點藥口中二七滴。逡巡兒腹 治撮口。當兩乳中高下平。以線量。灸之三壯。起死。仍用后方。 烏驢乳(一兩合) 東引槐枝(十枚各長三寸)上以 火煨槐枝。入火一半。看不煨頭津出。即取拭卻灰。納于乳中浸。須臾。便以槐枝點 治小兒胎熱撮口方。 牛黃(一錢細研) 竹瀝(一合)上件藥。調令勻。時時與少許服之。
又方。 蝸牛子(一十枚去殼細研如泥) 蒔蘿末(半分)上件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涂于口畔。立瘥。
又方。 麝香(一分) 朱砂(一分) 蛇蛻皮(一尺細切微炒)上件藥。都細研令如粉。每用半字。以津粘兒口唇上。日五七上用之。
治小兒撮口及發噤方。 上以生甘草一分。細銼。以水一小盞。
煎至六分。去滓。微溫與兒服之。令吐出痰涎后。以 又方。 上取壁魚子。細研作末。每服少許。令兒吮之。
又方。 上取鼠 蟲。絞取汁。與兒少許服之。
又方。 上取赤足蜈蚣一枚。雀兒飯甕子。不開口者五個。和燒為灰。細研。每服。以粥飲調下三( 又方。 上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與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
又方。 上取晚蠶蛾三枚。炙令黃。研為末。蜜涂口即效。
又方。 蝸牛子(五枚去殼)上取汁涂口上。以瘥即止。
又方。 上取棘科上。雀兒飯甕子。未開口者。取甕子內物。和奶汁研灌之。
又方。 上取柏樹白皮。穿作小孔子。安于臍上。以艾炷入柏皮孔中。灸之即瘥。
治初生兒鵝口諸方
夫小兒初生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屑也。劇者鼻外亦有。療法。以發纏箸頭。沾井華以濃止 治小兒鵝口方。 上取柘樹根。凈洗。細銼。五升。無根。只以弓材亦佳。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 治小兒鵝口。不能乳方。 上取白鵝糞。以水絞取汁。瀝在口中。
又方。 上取黍米。以水研取汁。涂拭之。
治小兒鵝口并噤。白礬散方。 白礬(一分燒灰) 朱砂末(一分)上件藥。和研極細。敷兒舌上。日三上。以亂發洗舌上垢。頻令凈即瘥。
治小兒鵝口方。 上以指纏亂發。以溫水掠之。三日勿絕。效矣。
又方。 馬牙硝(一兩)上細研為粉。用一大豆大。每日三度。于舌下涂之。
治初生兒重重齦諸方
夫小兒初生六七日后。血氣收斂成肉。口舌喉頰里。冷冷然凈也。若喉舌上有物。如蘆籜盛亦三刺著齒 治小兒重 重齦。腫痛。口中涎出。宜服牛黃散方。 牛黃(一分) 白龍腦(一分) 朱砂(一分) 太陰玄精(一兩) 鉛霜(半兩)上件藥。同細研為散。每度。用藥半錢。先于重舌上。以鈹針鈹破出血。用鹽湯洗拭口。
然 又方。 驢乳(一合) 豬乳(一合)上相和煎。至一合。時時與兒服之。
又方。 玄明粉(一分) 太陰玄精(一分) 鉛霜(半分)上件藥。同研令細。少少敷之。
又方。 上以蛇蛻皮燒灰。研令細。以少許敷之。效矣。
又方。 上取田中蜂房。燒灰細研。以水和涂口中。立愈。
又方。 上取 煤。以水調涂之。
治小兒臍風諸方
夫小兒臍風者。由斷臍后。為水濕所傷。或尿在KT 褓之內。乳母不覺。濕氣傷于臍中。亦因也。
治小兒初生至七日以來。臍風腫。欲落封臍。雄鼠糞散方。 雄鼠糞(七枚微炒) 胡粉(半兩) 大棗(三分去核) 麝香(一錢細研) 綿帛灰(一錢)上件藥。搗研為散。看臍欲落不落。即用藥以敷之。所以不令風入故也。
治孩子才生。不斷臍了。便敷此散。冀免一臘內臍風撮口方。 雀兒飯甕子(三枚) 亂發(雞子大燒令煙欲斷不斷即堪) 蜈蚣〔一寸(許)燒灰〕 羚羊角上件藥相和。細研令勻。割臍了。便用敷之效。
治小兒臍風。汁出不止方。 黃柏末 釜下墨煤 亂發(燒灰以上各一分)上件藥。同研令細。少少敷之。
治小兒臍風。濕腫久不瘥方。 上用當歸末敷之效。
又方。 上以甑帶燒灰。研敷之效。
又方。 上以瓜蒂燒灰。研敷之良。
又方。 上以露蜂房燒灰。研敷之良。
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諸方
夫小兒臍濕者。亦由斷臍之后。洗浴傷于濕氣。水入臍口。致令腫濕。經久不干也。凡斷臍可瘥 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瘥。封臍散方。 胡粉(一分) 雄鼠糞(七枚燒為灰) 甑帶(一兩燒為灰) 干姜灰(半分) 綿帛灰(半分)白上件藥。相和細研。加麝香末一錢。看臍欲落不落。即封臍便瘥。如未患敷之。即終不患。
治小兒臍腫汁出。久不瘥方。 甘草(三分銼) 螻蛄(三分微炒用)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敷臍中。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豬牙頰骨中髓(半兩)上件藥。先研杏仁如膏。入髓和令勻。以涂臍中。
治小兒生來臍內有汁出。經久不瘥方。 上燒緋帛灰。研敷臍中。
治小兒臍濕腫。逾月不止方。 干蝦蟆(一分燒灰) 白礬(一分燒灰) 皂莢子(一分燒灰)上件藥。細研令勻。少少敷臍中。
治小兒臍中赤腫。汁出不止方。 蝦蟆(一枚) 牡蠣(一枚)上件藥。并燒為灰。細研如粉。每取少許敷臍中。日三兩上即瘥。
治小兒臍濕不干方。 白礬(一分燒灰) 龍骨(一分)上件藥細研。敷臍中。取瘥為度。
治小兒臍濕。鹽豉熨方。 鹽(二兩) 豉(二合)上二味。爛搗。擔作餅子。如錢許大。安新瓦上。炙令熱。用熨臍上差。亦用黃柏末貼之妙 治小兒臍中汁出不止。兼赤腫。立效方。 白石脂(一兩細研)上熬令溫。撲臍中。日三度良。
又方。 上以白礬燒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以蝦蟆燒灰。細研敷之。
又方。 上以東壁土。細研敷之。
治小兒臍瘡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