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80字
  • 2015-12-27 00:21:39

傷寒敘論

論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而以至春者。

反大之病帝興人慮故立時然此病也。俗人謂之橫病。多不解療。皆云日滿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覺不佳。

便須救療。若至于病。即湯食兢進。折其毒勢。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氣自長。恣意攻人。

拱手待斃。斯為誤矣。夫得病一日在皮。當摩膏火灸。淋浴發汗則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膚可法針。服解肌散發汗。汗出則愈。若不解至三日。復一發汗則愈。若不解者。則勿復發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則愈。至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則可下之。若熱在胃外。如誤下之。其熱乘虛入胃。然病要須下者。又不得留于胃中也。若胃實者。熱毒為病。三死一生。若胃虛者。熱毒入胃即胃爛矣。其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劇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以病患各有強弱。人有難易效相倍也。若得傷寒病無熱。但狂言躁煩不安。

精氣言語。與人不相主。當勿以火迫之。但以五苓散三二錢服之。可與新汲水一升。或一升半。可至二升。強飲之。指刺喉中吐之。隨手便愈。若不便吐者。此病皆多不善。勿以余藥吐也。又此病。不急以豬苓散及吐解之者。其斃速。亦可先以發表之藥尤佳。病者過日不已則不是熱。不可下之者。熱毒承虛入胃。亦令胃爛斑出也。又春夏無大吐下。秋冬無大發汗。若冬及始春天寒。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若末春夏月初秋。凡此熱月。不宜火灸。

又不宜濃覆。宜服六味青散。若無丸散及煎。但用柴胡數兩煎服。傷寒時行。皆可服也。亦可以發汗藥發汗。不但一也。直至再三發汗不解者。當與陽實者宜轉下之。其脈朝夕快者為實癖也。朝平夕快非癖也。轉陽可早與服。但當少與。勿令下多。其間諸虛煩熱者。與傷寒相似。然不惡寒。身不疼痛。故知非傷寒也。不可發汗。若頭不痛。脈不緊數。故知非里實。不可下也。如此外內皆不可攻。而醫強攻之。必致危損。多死難痊也。虛煩者但當與竹葉湯。若嘔者與橘皮湯。不愈可重與服之。若得病連服湯藥發汗。汗不出者皆死病也。凡難得汗者可蒸之。如蒸中風法。蒸濕之氣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

凡病發熱惡寒脈洪者。便宜發汗。后以粉粉之。勿令著風。若當發汗而其人適已失血。

及大和里甘可變診內食小以滋鮮有日而渴欲飲水者。未宜多與也。為腹中熱氣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深矣。若至七八日大滿。

也。

者。

辨傷寒脈候

夫脈有陰陽何謂也。凡脈洪大浮數動滑皆為陽也。脈沉澀弱弦微緊皆為陰也。凡陰病見陽脈實。

日當脈微則發衰也也。

綿曰縱熱。

本虛此本不虛也。病若欲自解者。但而數。故自汗出而解。又病有不血。內無津液。陰陽自和。必自者何也。凡有此候。為欲解也。

而解者。大汗出也。病欲知愈及(俱)等。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身體若疼痛者。有須大發汗也。若表。沉為在里。數為在腑。遲為病在脾也。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足。胃氣大虛也。以少陰脈弦而寸口脈浮。浮即為風。緊即為寒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其汗。又數下之。其人亡血。病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浮而大。身汗如粘。喘而不休。

受其病。若汗出發潤而喘不休者四肢 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臟陰陽絕。陽氣后竭者。死必肉色赤無血。大即為寒。寒氣相搏。

相搏。其人即 。趺陽脈浮。

浮鼻口燥者。必衄也。諸脈浮遲。面熱如赤顫惕者。六七必癢。寸口脈及陰陽俱緊。法中于下名為渾也。陰中于邪必熱。項強腰痛脛酸。所為陽中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微蝕也。中焦不治。胃氣上沖不通者。小便赤黃。與熱相搏。

不和。清涼重下。大便數難。

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寒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此三部脈皆大。心煩口噤不能為熱。虛為寒。寒風相搏。

疾。此衛氣失度。浮滑之脈者死。

傷寒受病日數次第病證

傷寒一日。足太陽受病。太陽者。膀胱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于腰脊。

主肌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也。凡五臟不和。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

何滿其脈循于脅。上于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熱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于臟。可汗而解也。傷寒四日。足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故三日以后。陽受病訖。傳之于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于脾。主于喉嗌。故得病四日。腸滿而嗌干。其病在胸膈。故可吐而愈也。傷寒五日。足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經貫腎絡肺系于舌。故得病五日。口熱舌干渴而引水也。其病在腸。故可下而愈矣。傷寒六日。足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絡于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陰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瓦斯在胃可下而愈矣。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小愈。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經終故也。今七日以后病反甚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經絡重受病也。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小愈。又八日不解者。或者諸陰陽經絡重受于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后。毒瓦斯未盡。所以病證猶在也。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又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動(初)一經受病。則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于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解。放日數多。而病候改變也。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胃如故。則思欲飲食。傷寒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煩滿。舌干已也。傷寒十二日。厥陰病愈。囊縮。小腹微下。毒瓦斯皆去。病日已矣。

辨太陽病形證

傷寒一日。太陽受病。若脈靜者未傳諸臟。煩(躁)欲吐。脈急數者。乃傳別臟也。宜桂枝湯。

太陽為病。頭痛項強而惡寒。其脈浮數。宜桂枝湯。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宜桂枝湯。

太陽病中風脈。其陽浮而弱。浮者熱自發。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翕翕發熱。鼻鳴干嘔。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此為榮弱衛強。故便汗出。欲去其邪。更宜服桂枝湯。

太陽病若下之。其氣上沖。可與桂枝湯。

太陽病發其汗。汗出不止者。其人必惡寒。小便難。四肢拘急者。宜桂枝附子湯。

太陽病若下之。其脈促。胸中滿。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宜服桂枝湯發其汗。

太陽病下之不愈。其脈浮者為在外。汗之則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服桂枝湯煩熱不解者。當先針風池風府穴。乃與桂枝湯即愈。

太陽病自汗出。此為榮氣和。衛氣不和。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表和即愈。

宜桂枝湯。

太陽病時自發熱。汗出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當更發汗即愈。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汗已解。半日后復煩躁。其脈浮數者。可復發其汗。宜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也。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痛。心煩目瞑。劇者必衄。衄者欲解也。宜麻黃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宜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而數者。可發其汗。宜麻黃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而自利。宜術附湯。

太陽與陽明病而不利。但嘔者。宜葛根半夏湯。

太陽病項背強無汗。而惡風者。宜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體疼痛。宜大青龍湯。

太陽病脈浮緩。其身不痛。但重。或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可大青龍湯。

太陽病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或渴或利。小腹滿或喘者。宜小青龍湯。

太陽病發汗。汗解后。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體 動。宜玄武湯。

太陽病不解。結熱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解其外。宜桂枝湯。外已解小腹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

太陽病反下之。遂痢不止汗出者。宜葛根黃連湯。

太陽病吐下發汗后。而微煩。小便數。大便堅。可小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干煩躁不得眠。其人欲飲水。當稍稍飲之。令胃氣和即愈。脈浮。小便利。微熱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發汗后。脈浮而數。復渴者。宜五苓散。

太陽病汗出而渴。宜五苓散。不渴宜茯苓散。

太陽與少陰合病。而自痢者。宜黃芩湯。嘔者加半夏生姜湯。

太陽病發汗后。腹脹滿者。宜濃樸湯。

太陽病汗后。心下痞滿。宜瀉心湯。

太陽病汗出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堅。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而痢。宜半夏瀉心湯。

太陽病外未解。數下之。遂夾熱而痢。痢不止。心下痞滿。表里不解。宜桂枝人參湯。

辨陽明病形證

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中寒是也。宜桂枝湯。

太陽病而發汗。汗雖出復不解。不解者轉屬陽明也。宜麻黃湯。

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柴胡湯。

陽明中風。頭痛口苦。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下之即小便難。宜桂枝麻黃湯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欲作堅癥也。所以然者。胃中水谷不化故也。宜桃仁承氣湯。

陽明病能食。下之不解。其人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者。胃中虛冷也。宜半夏湯。

陽明病脈遲發熱。頭眩。小便難。此欲作谷疸。下之必腹滿。宜柴胡湯。

陽明病當多汗而反無汗。身如蟲行皮中之狀。此為久虛故也。宜術附湯。

冬陽明病反無汗。但小便利。嘔而咳。手足厥。其頭必痛。宜建中湯。

冬陽明病脈浮而緊。必發潮熱。其脈浮者。宜黃芩湯。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熱壅。必發黃也。宜茵陳湯。

陽明病被火灸。其額上微有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宜茵陳湯。

陽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鼻衄也。宜黃芩湯。

陽明病若小便少者。津液當還入胃中故也。凡發汗太過。故令大小便難。宜茯苓湯。

陽明病當心下堅滿。不可下之。宜半夏湯。

陽明病不吐下而煩者。可與承氣湯。

陽明病其脈遲。雖汗出不惡寒。其體必重腹滿而喘。有潮熱。可攻其里。手足 然汗出。

為大便已堅。宜承氣湯。

陽明病若汗出多。而微惡寒。為外未解。無潮熱。不可與承氣湯也。若腹大。便難。可與小徐徐脹。

陽明病其人多汗。津液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堅。堅者則譫語。宜與大承氣湯。

陽明病譫語妄言。發潮熱。其脈滑疾者。宜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咽干口苦腹滿。汗出而喘。不惡寒反惡熱。心躁。譫語不得眠。胃虛。客熱舌燥。宜梔子湯。

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而欲飲水。小便不利。宜豬苓湯。

陽明病若脈浮遲。表熱里寒。下痢水谷。宜四逆湯。

陽明病若胃中虛冷。其人能食。飲水即噦。脈浮發熱。口鼻中燥能食者。必衄。宜黃芩湯。

陽明病汗出而多渴者。不可與豬苓湯。汗多者胃中燥也。汗少者宜與豬苓湯。利其小便陽明病固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者。心中煩壅。饑而不能食。頭有汗出。宜梔子湯。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脅煩滿不止。宜小柴胡湯。

陽明病脅下堅滿。大便秘而嘔。口燥。宜柴胡湯。

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短氣心痛。鼻干嗜臥。不得汗。一身悉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耳前后腫。刺之雖小差。外若不解。宜柴胡湯。

陽明病其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為表未解。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其人必喘。當須發汗。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而汗出。此為熱退。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體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里。必發黃也。宜茵陳湯。

陽明病其人喜妄。必有蓄血。為本有瘀熱。大便必秘。宜抵當湯。

陽明病脈實者當下。脈浮虛者當汗。下者宜承氣湯。汗者宜桂枝湯。

陽明病發作有時。汗不解。腹滿痛。宜承氣湯。

陽明與少陰合病。而自痢脈浮者。為順也。滑而數者。有宿食。宜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發熱無汗。表不解。渴欲飲水。宜白虎湯。

辨少陽病形證

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口苦干燥目眩。宜柴胡湯。

少陽病。脅下堅滿。干嘔不能飲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其脈沉緊。可與柴胡湯。

少陽病若已吐下。發汗譫語。服柴胡湯。若不解。此欲為狂病。隨其證而治之。

少陽中風。兩耳生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宜柴胡湯。

傷寒病脈弦細。頭痛而發熱。此為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為屬胃。胃和即愈。不和即煩而悸。宜柴胡湯。

傷寒三日無大熱。其人煩躁。此為陽去入陰故也。宜茯苓湯。

辨太陰病形證

傷寒四日。太陰受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時時腹痛。心胸堅滿。若脈浮者。可發其汗。沉者宜攻其里也。發汗者宜桂枝湯。攻里者宜承氣湯。

太陰中風。四肢煩痛。其脈陽微陰澀而長。為欲愈也。宜青龍湯。太陰病痢而不渴者。

其臟有寒。當溫之以四逆湯。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為系在太陰。小便不利。其人當發黃。宜茵陳湯。

太陰病不解。雖暴煩下利。十余行而自止。所以自止者。脾家實。腐穢已去故也。宜橘皮湯。

太陰病下之后。腹滿時痛。宜桂心芍藥湯。若太實腹痛者。宜承氣湯下之。

辨少陰病形證

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其脈微細。但欲寐。其人欲吐而不煩。五日自利而渴者。屬陰虛故引水以自救。小便白而利者。下焦有虛寒。故不能制水而小便白也。宜龍骨牡蠣湯。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是為心臟有積熱故也。小便必難。宜服豬苓湯。

少陰病脈細沉數。病在里。不可發其汗。宜承氣湯。

少陰病下利止。惡寒而蜷。手足溫者可治也。宜建中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顺县| 平阳县| 龙泉市| 汉中市| 麻阳| 海原县| 太康县| 长治县| 巴南区| 枣强县| 横峰县| 柘荣县| 奇台县| 孟津县| 育儿| 霍林郭勒市| 宁国市| 汉川市| 六安市| 宽甸| 贡嘎县| 塔河县| 林口县| 新闻| 丰宁| 中山市| 洪江市| 诸暨市| 酉阳| 靖远县| 宜阳县| 虹口区| 绍兴县| 固安县| 肥东县| 定远县| 筠连县| 绥棱县| 大足县| 西安市| 登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