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9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95字
  • 2015-12-27 00:21:39

疽論

夫疽者。五臟不調所生也。五臟主里。氣行經絡而沉。若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和。

營者陽氣之皮治也因痰而渴者。年盛必發疽。此由脾胃虛熱故也。年衰者亦發癰疽。臟虛。血氣否澀故也。又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疽也。一尺至三尺者。名曰竟體。膿成九孔皆出。此蓋諸氣積郁。不遂志欲者。血氣蓄積。多發此疾。診其脈弦洪相搏。外急內熱死有

治緩疽諸方

夫緩疽者。由寒氣客于經絡。致營衛凝澀。氣血壅結所成。其寒氣盛者。則腫結痛深。

圓圓無頭尾。大者如拳。小者如桃李之狀。與皮肉相親著。熱氣少。其腫與肉相似。不甚赤。

積以其結腫積久。而肉腐壞遲。故名緩疽。亦名肉色疽也。緩疽急者。一年殺人。緩者。數年乃死者也。

治緩疽。及諸癰腫。膿血結聚。皮肉堅濃。日久不潰。疼痛。黃 散方。 黃 (三分銼) 沉香(三分) 薰陸香(三分) 雞舌香(半兩) 羚羊角屑(一兩)漏蘆(半兩) 黃分) 防風(半兩去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毒瓦斯。結聚腫痛。寒熱不止。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 漏蘆(一兩)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 川升麻(半兩) 梔子仁(一兩)甘母(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入地黃汁半合。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及癰腫。風毒留積于筋骨。久始出膿水。疼痛不止。或膿出不快。瘡不生 肌。

木香(一兩半) 雞舌香(一兩) 沉香(一兩) 薰陸香(一兩) 麝香(一分細研)射干(一兩) 連翹桑寄生(一兩) 甘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風熱侵腫不住。肉欲成膿。四肢煩熱。生干地黃散方。 生干地黃(二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人參(一兩去蘆頭) 黃芩(一兩) 當歸(半兩) 遠(一兩銼) 赤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緩疽。日久穿潰。出膿水不盡。排膿散方。 貝齒(一兩) 黃 (三分銼) 當歸(三分銼微炒) 赤芍藥(三分) 生干地黃(三分) 黃連(三(半兩生銼)麝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緩疽。初結。微腫痛。涂貼莽草散方。 莽草(一兩) 皂莢(兩挺去黑皮及子) 鹿角屑(一兩) 白芨(一兩) 白蘞(一兩) 半夏(一兩) 天南星(一兩) 附子(一兩生用去皮臍) 蛇蛻皮(一條)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面糊調為膏。涂貼于腫處。干即再上。以腫散為度。

治風毒瓦斯留滯。營衛不通。欲結為緩疽。 之。令內消。宜貼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半) 桂心(一兩) 白蘞(一兩半生用) 赤小豆(一合) 莽草(一兩半) 附子(一兩去皮臍) 半夏(一兩半) 羊桃根(二兩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漿水。旋調稀稠得所。涂故軟布及生薄絹上。貼之。干即易之。以腫消為度。

治緩疽腫痛。肉堅濃如牛領皮。下針烙干。即用干姜 之。緣疽氣沉澀。干姜味 辛。辛 為度。蝕去瘡中茹(三分) 藜蘆(半兩去蘆頭) 真珠末(半兩) 硫黃(半兩細銼研) 雄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令汁盡) 干姜(半兩生用) 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瘡上如惡肉較深。可以綿裹納瘡中。候惡肉出盡。即貼生肌膏。取瘥為度。

治緩疽。黃柏膏方。 黃柏(一兩半銼) 桐葉(一兩半切) 龍骨(一兩) 黃連(一兩半去須) 敗龜(三兩燒灰細研) 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細研) 天靈蓋(三兩燒灰細研) 亂發(拳許大燒灰細研) 麝香(一分上件藥。以豬脂二斤。煎前四味十余沸。布濾去滓。拭鐺令凈。卻入鐺中。再煎入后五味。攪令勻。收于不津器中。每用。故帛上勻攤貼之。

治緩疽惡瘡。蝕惡肉。飛黃散方。 丹砂 磁石 曾青 白石英 云母 雄黃 雌黃 鐘乳 石膏 礬石(以上各一兩)上件藥。并各搗羅為末。先用一瓦盆。可闊一尺以下者。以丹砂著在盆內南方。磁石在上后。別在盆上者 治緩疽。以飛黃散蝕惡肉盡。作熏之法。

雄黃(一兩細研) 雞屎白(一兩) 藜蘆(一兩) 丹砂(一兩細研) 鰻鱺魚(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以青布裹燒熏之。經三日乃止。

治緩疽。宜服此方。 黃 (一兩銼)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又方。 漆頭 茹(一兩)上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緩疽。令內消方。 上以小豆搗羅為末。用雞子清調涂之。干即再涂。以瘥為度。

治瘭疽諸方

凡瘭疽者。肉中忽生點子如豆粒。小者如米粟。劇者如梅李。或赤黑青白不定。一種其狀有名為若人不識之。呼作代指。不急療之。亦遂脈上入臟殺人。西方人得之。皆截去指。疽發初。指頭先作點。后如腫赤黑。疼痛入心是也。后有惡肉。病者身上。忽有肉如豆粒突出。便長。

推出如牛馬乳。上如雞冠狀。不療自長出。不入痛癢。此春冬時受惡風。入肌脈中久。變成此疾。療之。宜服漏蘆湯。外燒烙。日日為之。令焦盡。兼以膏敷之。積日乃瘥。

治瘭疽。皮肉中忽生點子如麻豆。或大如桃李。腫痛不可忍。射干散方。 射干(一兩) 川升麻(一兩)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麝香(一分細研)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犀角屑(三分) 羚羊角屑(三分) 甘草(一兩半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入麝香令勻。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瘭疽。疼痛徹心。四肢壯熱。漏蘆散方。 漏蘆(一兩) 白蘞(一兩) 黃芩(一兩) 麻黃(一兩去根節)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川升麻(一兩) 赤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瘭疽。毒瓦斯不散。皮肉黯黑。疼痛不可忍。枳實散方。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射干(一兩) 川升麻(一兩) 生干地黃(一兩) 犀角屑(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前胡(一兩半去蘆頭) 麝香(一分細研)上件藥。搗粗羅為散。入麝香令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瘭疽。消毒止痛。丹砂膏方。 丹砂(一兩細研) 犀角屑(二兩) 射干(三兩) 生干地黃〔一(十)兩〕 川大黃(二兩)芎〔三麝香(半兩細研)上件藥。細銼。以醋半升。拌令濕。經一縮。以豬脂二升。微火煎。候大黃赤色。綿濾去滓。后入丹砂麝香末。攪令勻。收瓷盒中。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半匙。

治瘭疽。散毒瓦斯。麝香摩膏方。 麝香(半兩細研) 莽草(一兩) 川升麻(三兩) 寒水石(二兩) 黃芩(二兩) 羚羊角屑(三兩) 射干(三兩)舌香(二兩)生地黃汁(二升) 羊上件藥。細銼。以豬脂二斤。入生地黃汁。羊脂諸藥。煎候黃芩黑色。綿濾去滓。入麝香丹砂末。攪令勻。收瓷盒中。頻頻以摩瘡上。

治瘡疽。浸淫廣大。 赤黑爛成瘡。甘草膏方。 甘草(二兩生用) 川大黃(一兩) 胡粉(一兩細研) 羊髓(二兩) 豬脂(二合)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鐺中。與脂髓同煎三五沸。膏成。下胡粉。攪令勻。收瓷盒中。每用。可瘡涂之。

治瘭疽浸淫。欲作未成。如桃核。或如雞子。赤腫 熱。宜拓甘草湯方。 甘草(一兩) 黃芩(一兩) 川大黃(一兩) 黃連(一兩) 當歸(一兩) 川芒硝〔三(二)兩〕上件藥。細銼。以水六升。煮至三升。去滓。還鐺中。納芒硝令小沸。將帛于藥汁中浸。以拓腫上。數用之效。

治瘭疽。十指頭 赤癢。豬蹄湯漬之方。 豬蹄(一具治凡食法) 芎 (半兩) 川大黃(半兩) 當歸(半兩) 白芷(半兩)甘草(半兩) 莽草(半兩) 細辛(半兩) 黃芩(半兩) 黃連(半兩) 本(半兩)上件藥。細銼。先以水五升。煮豬蹄至三升。去滓。納諸藥。更煮至二升。去滓。稍溫漬瘡良。

治瘡疽。浸淫多日。漸大。宜敷胡粉散方。 胡粉(二兩) 黃連〔二兩去須〕 甘草(二兩) 茹(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粉瘡上。

治卒得瘭疽。一名爛瘡。宜敷黃連散方。 黃連(一兩去須搗皮) 胡粉(一兩)上件藥相和。研令勻細。以油調涂之。此瘡初起。作癮疹疼痛 赤。宜用生鐵燒赤。二七遍注水中。日二三度。以洗之。

又方。 上燒牛糞作灰。細研。用油調涂之。

治瘭疽無頭腦。出在指甲上。宜用此方。 獨頭蒜(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上件藥相和。爛研。炒令熱。敷瘡上。以軟帛系之。數易神驗。

治瘭疽著手足。累如米豆。刮之汁出。急療之方。 蔓荊子(二兩炒熟)上搗細羅為散。以豬脂和敷其上。

治附骨疽諸方

夫附骨疽者。由當風露臥。風入骨髓與熱氣相搏。復遇冷濕。或秋夏露臥。為冷所折。

風熱伏結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節解間。及額頭 膝上。嬰孩亦著 肘背脊也。其大人患急者即啼悟是 治附骨疽。腫痛有膿久不瘥。天靈蓋散方。 天靈蓋(一兩燒灰) 狗頭骨(半兩燒灰) 白礬(半兩燒灰汁盡) 麝香(一錢細研)黃連(一分去須) 黃柏(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麝香令勻。每使。先煎甘草湯洗。拭干。用生油調涂之。

治附骨疽。及一切惡瘡。宜 藥方。 牛黃(一分細研) 麝香(一分細研) 木香(一分) 丁香(一分) 香子(一分)乳香(一分細研) 朱砂(一分細研) 雄黃(一分細研) 黃丹(一分) 黃柏(一分銼) 苦參(一分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同研令勻。剪單紙條子。看瘡眼子大小。每一條子紙。用依前眼大 治附骨疽及冷 。一切惡瘡等方。 蜣螂(燒灰一兩) 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上件藥。同研為細散。用敷瘡上。日一換之。多時患者。不過三上效。

治附骨疽久不瘥。瘥后復發。骨從瘡孔中出方。 上用豬膽和楸葉。爛搗封之。

又方。 上以枸杞自然汁。以慢火熬成煎。后入煉過白礬。團令堅實陰干。搗羅為末。先以甘草水洗之。拭干。以唾涂瘡。將藥末周匝敷之。

治附骨疽腫痛。皂莢膏方。 皂莢(十挺蘼蕪融者細研) 吳茱萸(二兩末)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炙研如泥) 水銀(一兩以李棗瓤同研令星盡)上件藥。以醋三升。煎皂莢取一升五合。濾去滓。下茱萸杏仁。以文火熬成膏。次下水銀和勻。置不津器中。于故帛上涂貼于患處。

治附骨疽。多年不瘥方。 多年油腳(一兩) 豬 骨髓(一兩) 麝香(一錢細研)上件藥。都研為膏。涂于瘡上。

治附骨疽。及魚眼瘡方。 杏仁(五十枚燒為灰) 亂發灰(一兩) 膩粉(一分)上件藥。同研令細。入油三合。蠟半兩。煎攪令勻。入瓷盒盛。凈洗貼之。

又方。 上以蜣螂七枚。和大麥面。爛搗封之。

又方。 上以狗頭燒煙熏之。

又方。 上用雞子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于銚子內。以慢火炒令黑。候自然為膏。瀝于盞。納黃丹膩粉各三錢。拌和令勻。每用時。先用米泔煎湯洗患處。拭干。用藥敷之妙。

又方。 蜣螂(干者)上搗細羅為散。先以烏雞脂涂瘡口上。以散敷之。

治附骨疽不愈。愈而復發。骨皆從瘡孔中出者。宜用此方。 一歲烏雌雞骨(一兩燒灰) 三家桐材(棺)屑(一兩燒灰) 三家炊草(一兩燒灰)上件藥。都研令細。每用少許。納于瘡中。碎骨當出即愈。

發背論

夫二儀含象。三才貫形。五臟以類五行。六腑法之六律。人之肉也則脾主之。人之皮膚則肺所管。膚肉受病。皆由滋味。而與濃衣。衣服濃暖。則表易招寒。滋味過多。則臟腑生熱血敗漬肉。肉腐成膿。實則為癰。浮則為腫。深則為疽。于發背者。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鐘乳而發者。又有平生不服石藥。而自發背者。皆是上代有服之者。毒瓦斯流敷故也。其候多于背兩髀間。初起如粟米大。或痛或癢。四畔作赤色。日漸增長。若不早療。經數日遂至不救。其臨困時。瘡已圓闊三四寸。高一寸。有十數竅。以手按之。諸竅之中。膿皆反出也。養生云。若小覺背上痛癢有異。則取凈土。水和捻作餅子。徑一寸半。濃二分。

貼著瘡上。以艾火作炷灸之。一炷一易餅子。若粟米大時。可灸七餅子。若如榆莢大時。灸七七炷。若至錢許大時。日夜不住灸。并服鐵漿。及五香連翹散。療之在速。則無不瘥也。

治發背諸方

夫發背者。由三焦壅滯。六腑不和之所致也。多發于諸腑俞。其腠理虛者。經絡為寒所客結 治發背初覺。毒瓦斯攻背上。苦牽痛。微有赤腫。宜服犀角散方。 犀角屑(一兩) 玄參(一兩) 川升麻(一兩) 黃 (一兩銼) 赤芍藥(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當歸(三分) 甘草(一兩生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積熱毒瓦斯攻腑臟。出于皮膚。為發背壅腫。連翹散方。 連翹(一兩) 沉香(一兩) 玄參(一兩) 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川升麻(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研) 藍子(一兩) 犀角屑(二兩) 寒水石(三兩) 露蜂房(一兩微炙研)川樸硝(二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長利為度。

治熱毒瓦斯攻沖背上。初覺疼痛。煩悶。經月不瘥。玄參散方。 玄參(一兩) 黃芩(一兩) 當歸(一兩) 赤芍藥(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犀角屑(一兩) 甘草(一升麻(一兩半) 人參(一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五十粒。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义市| 洮南市| 通渭县| 巴里| 金昌市| 民权县| 泾源县| 阿尔山市| 桂东县| 张家口市| 全南县| 名山县| 永善县| 定西市| 图木舒克市| 连江县| 吴川市| 右玉县| 乌拉特前旗| 桐柏县| 栾川县| 廉江市| 定南县| 赣榆县| 汾阳市| 乌苏市| 湘潭市| 亳州市| 博客| 开远市| 福鼎市| 张北县| 获嘉县| 麟游县| 仙游县| 临邑县| 永登县| 凌源市| 齐河县| 酒泉市| 翁牛特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