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6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14字
  • 2015-12-27 00:21:39

治癰腫。疼痛不止。宜貼野葛散方。 野葛皮(半兩銼) 川大黃(半兩生銼) 半夏(半兩) 莽草(半兩) 川芒硝(半兩) 白蘞(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豬膽和如膏。攤于布上。敷腫處。干即換之。

又方。 甜葶藶(半兩) 木通(半兩銼) 川大黃(半兩生銼) 莽草(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水和如稀膏。涂腫上。干即更涂。以瘥為度。

治癰未有頭。赤腫疼痛。宜涂此方。 繁柳草(四兩燒灰) 白蘞(一兩) 白芷(一兩) 赤小豆(二合) 川大黃(一兩生銼)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新汲水調如膏。涂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初結。腫振 。散毒清涼膏方。 糯米(半升炒令焦黑于地上出火毒) 生甘草(二兩銼)上搗細羅為散。看患大小。取雪水調涂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疽及一切毒腫。堅硬疼痛。攻沖四畔 腫。抽熱毒。散腫氣。清水膏方。 羊桃根(一兩銼) 川大黃(一兩生銼) 黃芩(一兩) 赤小豆(一合) 黃柏(一兩銼) 綠豆粉(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蕓苔菜。搗取自然汁。以蜜少許相和。調藥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腫赤處大小。剪生絹上勻攤。可濃一錢。貼之。干即易。

治癰瘡不消。欲結成 。宜貼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生用) 黃芩(三兩) 龍骨(一兩) 甘草(一兩) 黃連(一兩去須)當歸(一兩銼微炒) 牡蠣(一兩) 白蘞(一兩) 白芨(一兩) 赤芍藥(一兩) 赤石脂(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豬膽汁調涂于細布上。如腫大小貼之。燥即易之。

治癰初結。赤腫熱 急痛。 毒散腫方。 川硝石(三分) 雄黃(三分細研) 白芷(三分) 白礬(三分) 玄參(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生油和蜜調痛處。干即易之。以腫消為度。

治癰腫方。 益母草(不限多少)上搗取汁。服三(一二)合。留滓封癰上。暖即易之。

又方。 天靈蓋(一枚唯陳者佳炙令微黑)上搗細羅為散。用蜜調如面脂。以涂腫上。亦得內消。

治已覺有膿。未作頭者方。 上用木香。以醋磨涂之。干即更涂。不經(jīng)數(shù)遍。當便作頭。

治癰初發(fā)熱。每腫痛方。 上用芥子并根葉。搗敷之。得山芥更良。

又方。 蔓荊子(一升)上搗。細羅為散。以醋和如膏。封貼腫上。干即易之。

治癰腫發(fā)背。貼 方。 菖蒲(不限多少濕者)上爛搗。捏作餅子。可瘡大小貼。干即易之。此法神異。如冬月或無濕者。即以干者杵末。用驢乳和搗為餅子用之。如不住瘡上。以帛抹之。

又方。 槐子(一合) 慎火草(一握)上合搗令爛。以水和涂之。

又方。 伏龍肝(一兩末)上以好醋和作膏。涂布上貼之。干即易之。

又方。 上用地松搗敷之。凡用皆數(shù)易之。勿令其燥。燥更生熱。

又方。 上搗苧麻根敷之。

又方。 上搗百合根敷之。

治癰膿不出方。 上用柳根細切封之。以布掩。燥復易之。

治癰初結腫。及發(fā)背方。 馬齒菜(一斤搗令爛)上置于銅挲鑼中。安于新汲水上。候馬齒冷即罨腫上。熱即易之。當時其腫便消。

治癰已結聚。令不更長方。 上用小豆末以雞子清和涂之。

又方。 上用芫花末膠汁。和貼于上。燥復易之。腫毒當化為水。

治癰未消方。 莽草末上以雞子白和涂紙。令濃粘貼。燥復易之。有痛自瘥。

又方。 栝蔞根 赤小豆(各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調涂之。

又方。 白蘞(三分) 藜蘆(一分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和如膏。貼腫上。日三易之良。

治癰腫未有頭。必穴方。 茅針(一枚)上全者以水三合。煎五七沸。服之立潰。

又方。 上以醋磨黃藥涂之。

又方。 上用地龍糞水和涂之。

又方。 上用井底泥薄涂之。

又方。 上搗牛蒡根葉敷之。

又方。 上搗水芹敷之。

又方。 上搗水葒草敷之。

又方。 上搗龍葵菜敷之。

又方。 上搗芭蕉根敷之。

又方。 上搗車前葉敷之。

又方。 上搗雞腸草敷之。

又方。 上搗夏枯草敷之。

又方。 上搗積雪草敷之。

又方。 上搗酸漿葉敷之。

又方。 上搗蕓苔葉敷之。

又方。 上搗蒼耳敷之。

又方。 上搗蓼藍敷之。

又方。 上搗景天草。一名護火草敷之。

治石癰諸方

夫石癰者。亦是寒氣客于肌肉。折于氣血結聚所成。其腫結確實至牢。有根核。皮肉不甚熱 治石癰。腫毒結硬疼痛。口干煩熱。四肢拘急。不得臥。沉香散方。 沉香(三分) 地骨皮(一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 當歸(一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川升麻(一(一兩)獨活(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石癰。熱毒瓦斯盛。腫硬疼痛。口干煩悶。犀角散方。 犀角屑(三分) 連翹(一兩) 射干(一兩) 梔子仁(一兩) 川升麻(一兩) 當歸(一兩)川大黃(一兩生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石癰。腫硬疼痛。心腹煩悶。不得宣暢。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當歸(一分) 川芒硝(半兩) 黑豆皮(半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牛蒡子(一分微炒) 芎 (一分) 甘草(半兩生銼)上件藥。搗篩分為三服。每服。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以利為度。

治石癰結堅。若已壞。若未壞。或已成癰者。宜服占斯散方。 占斯(一兩) 濃樸(一兩去粗皮) 生干地黃(一兩) 栝蔞(一兩干者) 敗醬(一兩) 防風(一兩去蘆頭) 桔梗(一兩去蘆頭) 人參(一兩去蘆頭) 細辛(一兩) 桂心(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又方。 鹿角(八兩燒灰) 白蘞(三兩) 粗理黃石(一斤) 醋(一升)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和如膏涂之。干則又涂。五七度即消。

治石癰。結硬發(fā)熱紫赤色。毒瓦斯攻沖未定。日夜疼痛。宜用消腫化毒止痛。黃連散 方。 黃連(一兩) 川大黃(一兩生用) 白蘞(一兩) 馬牙硝(一兩) 黃柏(一兩銼)青鹽(半兩) 麒麟竭(半兩) 赤小豆(半合炒熟) 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尖研)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蜜水調涂癰上。干即易之。

治石癰。風毒初結。 核堅硬。宜涂雄黃散方。 雄黃(半兩細銼) 川大黃(半兩生用) 磁石(半兩搗碎細研) 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細辛(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雞子白和生蜜。調涂之。干易之。

又方。 白蘞(半兩) 藜蘆(一分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日三上。以醋和貼。

治石癰。發(fā)腫至堅而有根者方。 上用桑根白皮搗末。以酒和敷之。

又方。 上用莨菪子搗為末。以醋調敷之。經(jīng)宿根出。

又方。 上用蛇皮貼之。經(jīng)宿自消。

又方。 上用梁上塵葵莖灰等分。醋和涂之。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上用商陸根搗爛敷上。燥則易之。

又方。 上用芫花搗為末。水和如膏涂之。

治肺癰諸方

夫肺癰者。由寒傷于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主氣。候之皮毛。若勞傷血氣。則腠理開而間而實不可風中口干。膿成即死。又欲知有膿者。其脈微緊而數(shù)。膿為未成。其脈緊甚。但數(shù)。膿為已成。又肺病當有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而反浮大者。死。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克金。

為逆不可治也。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肩背煩悶。小便赤黃。大便多澀。宜服黃 散方。 黃 (一兩銼) 白蒺藜(三分)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紫蘇莖葉(一兩) 杏仁(三分湯微炒)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干多渴。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三分) 麥門冬(三分去心皮) 桑根白皮(一兩銼) 赤茯苓(一兩) 枳殼(三分麩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竹茹散方。 苦竹茹(一兩) 生干地黃(一兩) 茜根(半兩) 百合(半兩)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黃 (一兩半)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吐膿血方。 薏苡仁(三合)上搗碎。以水二大盞。煮取一大盞。去滓。分溫二服。當下膿血便愈。

又方。 桔梗〔三分(兩)去蘆頭〕 甘草(一兩銼生用)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

治肺癰。得吐后。宜服補肺排膿散方。 黃 (二兩銼)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肺癰。喘咳氣急。眠臥不得方。 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令紫色)上搗篩為散。每服二(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咳其聲破嗄。體有微熱。煩滿。胸前皮甲錯者。肺腫也。宜服此方。 夜合白皮(一兩)上銼。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又方。 青葦(二莖銼) 薏苡仁(二合) 甜瓜子(二合) 桃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上件藥。搗碎。先以水三大盞。煎葦至一大盞。去滓。入薏苡仁等三味。同煎至七分。

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治肺癰。胸中滿。振寒。脈數(shù)咽干。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 桔梗桔梗(三分去蘆頭) 貝母(半兩) 巴豆(一分去皮心紙裹壓去油)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強人粥飲下五丸。羸人三丸。若病在膈上者吐出也。若在膈下者利出也。若下多不止者。食冷飯三兩匙即止。

治腸癰諸方

夫腸癰者。由寒溫不適。喜怒無常。使邪氣與榮衛(wèi)相干在于腸內。遇熱加之。血氣蘊積。結小便數(shù)似淋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而穿膿出。或自或大便去膿血。唯宜急治之。又云。大便膿血。似赤白下者。是腸癰也。卒得腸治之。錯者不少。寸口脈滑而數(shù)。滑則為實。數(shù)則為熱。滑則為榮。數(shù)則為衛(wèi)。

上升。遇熱則榮衛(wèi)相干。血為獨憊。小腹痞滿。小便或難。汗出或復惡寒。膿為已成。設脈遲緊。聚為瘀血。血下則愈。膿成引白。又諸浮數(shù)脈。當發(fā)熱而反淅淅惡寒。若有痛處者當積有膿。脈滑澀相搏。腸癰唾膿者也。

治腸內生癰腫。令人心膈間氣滯。急痛。肚熱。嘔逆。小便黃赤 。表發(fā)腫。腸中 夜間當歸(一兩) 沒藥(三分) 麝香(半兩細研) 乳香(半兩) 桂心(半兩) 朱砂(半兩細研) 黃 (三分) 漏(半兩)麒麟竭(三分) 檳榔(白芷(半兩) 密陀僧(半兩) 赤芍藥(三分) 野駝脂(三分) 黃犬脂〔三分(兩)〕 生地黃(半斤絞取汁)上件藥。除脂。并搗羅為末。銀鍋內。先用好酒五升。以慢火煎去二升。即下地黃汁。

更煎心午 治腸癰。占斯散方。 占斯(一兩)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細辛(一兩) 栝蔞根(一兩)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梗(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粥飲調下二錢。

治腸癰未成膿。腹中痛不可忍。牡丹散方。 (此處有缺文。按原本缺一頁。計二十六行)刀刺痛。及背胛疼。腸中已成腫。或大便有膿。宜服此方。 甜瓜子〔二分(一合)〕 蛇蛻皮(一尺) 當歸(一兩銼微炒)上件藥。搗篩。以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分溫二服。以利下惡物為效。

治腸癰。腹脹皮急。微汗。小腹重。強按之即痛。小便數(shù)似淋。未有膿方。 牛蒡根汁(五合) 川芒硝(一兩)上件藥相和。煎三(一二)沸。分為三(二)服。空心及晚食前溫服。

治癰有膿諸方

夫癰有膿者。由寒氣搏于肌肉。致血氣結聚。乃成癰也。凡癰不瘥。不復可消者。若按之都牢強者。未有膿也。按之半強半軟者。有膿也。又手掩上不熱者為無膿。若熱甚者有膿也。

治癰疽一切瘡腫。托里排膿散方。 木香(一分) 黃 (三分銼) 白蘞(一分) 占斯(一分) 芎 (一分) 當歸(一分銼微炒) 細甘草(一分炙微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甘草酒下一錢。

治癰腫。消膿占斯散方。 占斯(半兩) 桂心(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細辛(半兩) 敗醬(半兩) 干姜(半兩炮裂銼)兩去粗皮涂生姜微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二錢。

治諸癰腫。瘡中疼痛。膿血不絕。蘧麥散方。 蘧麥(一兩) 白芷(一兩) 黃 (二兩銼) 當歸(一兩銼微炒) 細辛(一兩) 赤芍藥(一兩) 芎 (一兩) 赤小豆(一兩搗末以酒浸銅器中熬令干) 薏苡仁(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漸生肌肉。

治癰疽赤腫疼痛。未得膿潰。貼成膿雄黃散方。 雄黃(三分細研) 麝香(一兩細研) 木香(半兩) 川大黃(三分) 黃連(一兩)白芷(三分兩) 麒麟竭(三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臘月豬脂調令勻。涂于絹上。貼腫處。候膿潰后。即用膏藥搜膿生肌。

治癰疽赤腫。未得膿潰。化膿止痛龍骨散方。 龍骨(一兩) 川大黃(半兩生用) 白蘞(半兩) 黃 (半兩銼) 黃芩(半兩) 白芨(半兩) 牡蠣(半兩燒為粉) 雌黃(半兩細研) 甘草(半兩) 芎 (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豬膽調令如膏。攤于帛上涂貼。取穴為度。

治癰腫疽瘡等。熱毒熾盛不散。已成膿潰。疼痛不可忍。止痛搜膿當歸散方。 當歸(一兩) 羊桃根(一兩銼) 桂心(半兩) 白蘞〔半(一)兩〕 木香(半兩)丁香(半兩) 榆白皮(一兩銼) 漢防己(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用醋漿水調如膏。貼于腫上。干即易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兴义市| 菏泽市| 龙江县| 郓城县| 沁阳市| 高要市| 吉安市| 科技| 邵阳县| 儋州市| 常德市| 芦溪县| 沈阳市| 双江| 许昌市| 澄迈县| 柯坪县| 新巴尔虎左旗| 延津县| 安宁市| 东海县| 谷城县| 临沧市| 喀喇| 房山区| 突泉县| 南汇区| 通河县| 黄梅县| 淮南市| 乌兰察布市| 新田县| 嵊泗县| 安泽县| 德江县| 苏尼特左旗| 林周县| 伊春市| 蕉岭县| 海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