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0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709字
  • 2015-12-27 00:21:39

不計 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半夏散方。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白術(半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桂心(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溫服 治上氣嘔吐。胸脅滿悶。不思飲食。心神虛煩。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訶黎勒皮(三分) 麥門冬(半兩去心) 白術(雙仁麩炒微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 治上氣嘔吐。心胸滿悶。痰滯。不能飲食。枇杷葉散方。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 檳榔(一兩) 赤茯苓(一兩) 高良姜(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 治上氣嘔吐。不能下食。橘皮散方。 陳橘皮(二兩湯浸去白瓤焙) 紫蘇子(一兩微炒) 人參(一兩去蘆頭) 赤茯苓(一兩)柴胡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 治上氣。胃中煩熱。痰壅吐逆。不能下食。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二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去心)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黃 (一兩銼)紫蘇草(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 治上氣。胃中不和。嘔吐。不能下食。虛弱無力。宜服白術丸方。 白術(一兩) 五味子(一兩)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一兩去蘆頭) 桂心(一兩)子(一兩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生姜湯下三十丸。

治上氣腹脹滿諸方

夫上氣腹脹滿者。由臟腑虛弱。陰陽不調。陽氣外虛。陰氣內損。風冷之氣。在于腹臟。

伏 治上氣腹脹滿。上焦壅滯。宜服大腹皮散方。 大腹皮(一兩銼)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桑根白皮(一兩銼) 桔梗(一兩去蘆頭)赤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 治上氣腹脹滿。不下食。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一兩) 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人參(三分去蘆頭) 陳橘皮(三分湯浸) 柴蘇莖葉(三分) 桂心(半兩) 白術(三分) 檳榔(一兩) 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 治上氣腹脹滿。坐臥不得。少思飲食。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人參(一兩去蘆頭)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溫服 治上氣腹滿。煩悶。不欲飲食。木香散方。 木香(三分) 人參(三分去蘆頭)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赤茯苓(三分) 甘草(半兩炙(半兩)枳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溫服 治上氣腹脹滿。不能下食。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 赤茯苓(一兩)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人參(三分去蘆頭)(三分)檳榔(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 治上氣腹脹滿。宜服此方。 枳實(一兩麩炒微黃) 桂心(一兩) 檳榔(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生姜湯調下二錢。日三四服。

治上氣腹脹滿。不下食方。 桑根白皮(三兩銼) 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微炒) 白術(二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酒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溫頻服之。

治上氣咳逆諸方

夫上氣咳逆者。由肺臟虛弱。感于風寒。而成咳逆也。咳則氣聚于肺。則令肺脹。心胸煩悶則氣 治上氣咳逆。支滿喘嗽。氣結胸中。心煩不利。宜服芫花散方。 芫花(半兩醋拌炒令干) 桂心(三分) 干姜(半兩炮裂銼)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 治上氣咳逆。喉中不利。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赤茯苓(一兩)款蒲(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 治上氣咳逆。胸滿多唾。宜服川椒丸方。 川椒(一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人參(一兩去蘆頭) 款冬花(三分) 赤茯苓(一兩)干味子(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生姜湯下三十丸。

日三 治上氣咳逆。心胸煩悶。小便不利。宜服麥門冬散方。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焙) 昆布(三分洗去咸味) 干姜(半兩炮裂銼) 細辛(半兩)川椒(半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生姜湯下三十丸。

治上氣咳逆。腹中堅痞。往來寒熱。令人羸瘦。不能飲食。或時下痢。腹中疼痛 。桂心丸方桂心(一兩) 川椒(三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當歸(三分)半夏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生姜橘皮湯下三十丸 治上氣咳逆。多唾食少。宜服干姜丸方。 干姜(半兩炮裂銼) 桂心(半兩) 柑子皮(三分湯浸去白瓤) 細辛(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姜棗湯下三十

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諸方

夫肺主于氣。候于身之皮毛。而氣之行。循環臟腑。流通經絡。若為風邪所乘。則膚腠閉塞 治上氣喘急。胸中滿悶。身面浮腫。宜服葶藶散方。 甜葶藶(三分隔紙炒令紫色)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赤茯苓(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 治上氣發。即不得眠臥。心腹脹滿。喘急不能食。身面浮腫。宜服紫菀散方。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麻黃(一兩去根節) 貝母(三分煨微黃) 大腹皮(三分銼)杏仁(三黑皮)檳榔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

溫 治上氣喘急。或心腹氣滯。身面浮腫。吃食減少。宜服陳橘皮丸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豬苓(一兩去黑皮)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桂心(一兩)郁李仁兩去根節)紙炒令紫色)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粥飲。下三十丸。

治上氣喘急。肺熱咳嗽。不得坐臥。身面浮腫。不下飲食。宜服豬苓散方。 豬苓(一兩去黑皮) 漢防己(三分) 百合(一合) 紫菀(一兩洗去苗土) 杏仁(一兩湯浸去黃去瓤)桑根白皮(一兩銼) 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微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 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赤茯苓(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治上氣喘急。身面浮腫。不得眠臥。積年不瘥方。 皂莢(二兩刮去黑皮涂酥炙微黃焦去子) 桑根白皮(一兩銼)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隔紙炒令紫上件藥。搗羅為末。研入杏仁葶藶。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粥下 治上氣喘急。遍身浮腫。宜服此方。 甜葶藶(一升隔紙炒令紫色)上件藥。搗令極細。用生絹袋盛。以清酒五升。浸三五日后。每服。抄一匙。用粥飲調下。

治七氣諸方

夫七氣者。為寒氣。熱氣。恚氣。怒氣。憂氣。喜氣。愁氣。凡此七氣。積聚堅牢。大如杯生也。寒氣則嘔吐惡心。熱氣則恍惚眩亂。怒氣則上焦熱痛不可忍。極上搶心。短氣欲死。

不得氣息。

不安席。愁氣則喜忘不安。故名七氣也。

治憂恚寒熱喜怒。及飲食阻隔。內傷五臟。氣攻上不能還下。心中悸動不安。宜 服人參散方人參(一兩去蘆頭) 赤芍藥(一兩) 木香(一兩) 桂心(一兩) 吳茱萸(半兩 湯浸七遍七遍去滑)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后稍熱 治七氣。臟腑虛冷。心胸氣上。勞乏不能飲食。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人參(一兩去蘆頭) 白術(一兩) 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心(一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稍熱服。

治七氣。心腹積聚。結塊如杯。嘔吐寒熱。胸心中短氣。不能下食。宜服木香散方 。 木香(一兩) 桂心(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細辛(半兩) 訶黎勒皮(半兩)干姜(半兩(一兩半涂醋炙微黃三棱(三分)歸(三分)香子(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每 治寒熱恚怒喜憂愁等七氣。積聚不散。在于心腹。結塊如杯。胸中氣隔。吐逆不 能下食。腹川烏頭(一兩半炮裂去皮臍) 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桂心(三分) 前胡(三菖蒲(三分分炮裂銼)微炒)川椒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五丸。漸加至 治七氣。積聚堅牢。心腹脹痛。宜服大黃丸方。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川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 人參(三分去蘆頭)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桔梗(三分去蘆頭) 菖蒲(三分) 柴胡(三分去苗) 赤茯苓(三分)芎(三分) 桂心(三分) 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木香(三分) 吳茱萸(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十丸。漸加至

治短氣諸方

夫平人無寒熱。短氣不足以息者。蓋由體實。實則氣盛。盛則氣逆不通。故短氣也。又肺虛足。

治肺實。胸中短氣。上焦壅滯。不思飲食。宜服五味子散方。 五味子(一兩) 木香(半兩) 訶黎勒皮(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溫服 治氣虛。胸膈中寒熱。短氣不足。紫蘇散方。 紫蘇莖葉(二兩) 五味子(一兩) 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前胡(一兩去蘆頭) 陳橘皮(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溫服 治肺氣實。上焦煩熱。短氣胸滿。呼吸不利。宜服木通丸方。 木通〔二(一)兩銼〕 杏仁〔二(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紫蘇莖葉(一兩) 柴胡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熱。氣呼吸不利。麥門冬方。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 人參(一兩半去蘆頭) 甘草(三分炙微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 治肺虛寒。胸中痞塞。短氣不足。少思飲食。宜服白術丸方。 白術(二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桔梗(三分去蘆頭) 杏仁(炮裂銼)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圓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姜棗湯下二十丸。

治卒短氣方。 枸杞葉〔一(二)兩〕 生姜(一兩切)上件藥。以水二大盞。煎至一大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二服。

又方。 紫蘇莖葉(二兩)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上件藥。細銼。以水二大盞。入棗七枚。煎至一大盞。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

治虛冷短氣方。 上以川椒三兩。去目及閉口者。以生絹袋盛。用無灰酒五升浸。經三日后。隨性飲之。

治氣逆諸方

夫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又有因食而氣逆上者。凡人有逆氣不得臥。而息無音聲者。有起居起。

者胃之脈也。胃者安。此之謂也。起經而不行。此絡夫水者循津液而背痛溫溫然。寸 治臟腑虛寒。逆氣上攻。胸膈痞塞。吐逆。腹脅脹滿。氣不得息。四肢逆不利。 宜服訶黎勒訶黎勒皮(一兩) 木香(半兩)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檳榔(半兩) 附子(半兩炮裂干姜(半赤茯苓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稍 治氣實。胸中逆滿。痞塞不能食。呼吸短氣。宜服檳榔散方。 檳榔(一兩)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 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前胡(一兩去蘆頭)葉(一兩)川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铁岭市| 金秀| 柳江县| 鱼台县| 潜山县| 桃江县| 临西县| 乌恰县| 通州市| 渝北区| 黎平县| 眉山市| 贡嘎县| 旬阳县| 曲水县| 仲巴县| 南雄市| 门源| 泸定县| 黄龙县| 汉寿县| 广宗县| 洪湖市| 全州县| 伊宁县| 和平区| 新邵县| 湖北省| 明光市| 新闻| 崇礼县| 弥渡县| 广宗县| 衡东县| 阳春市| 宁国市| 兰溪市| 武穴市| 敦化市| 靖宇县| 巩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