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16字
  • 2015-12-27 00:21:39

脾臟論

論曰∶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

在地在其于氣也脈微病曰脾病。堅而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脈弱而乍疏乍數。然其色青黃不澤。毛折者死矣。

治脾虛補脾諸方

夫脾者。位居中央。王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氣。化氣血以榮華。周養身形。灌溉臟腑者也。

霍細 治脾虛身重如石。四肢不舉。食少無力。腹脹腸鳴。神思昏悶。宜服補脾人參散方 。 人參(一兩去蘆頭) 石斛〔二(三)分去根〕 黃 (三分銼) 桔梗(三分去蘆頭)白術(三分分湯浸去白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下焦冷。胸中滿悶。不思飲食。脅下痛。宜服此補脾白術散方。 白術(半兩) 五味子(半兩) 白芍藥(半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桂心(三分) 訶黎勒(半兩煨用皮)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高良姜(三分銼) 熟干地黃(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虛。大腸下泄。腹痛。不思飲食。四肢少力。宜服補脾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半兩煨用皮) 草豆蔻(三分去皮) 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 濃樸(三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脾氣虛。食飲難消。腹脅氣脹。少思飲食。宜服補脾白豆蔻散方。 白豆蔻(三分去皮) 干姜(半兩炮裂銼) 人參(半兩去蘆頭)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甘草術(三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治脾氣虛。心腹脹滿。胸膈不利。食即欲嘔。水谷不消。或時下痢。四肢無力。宜 服補肉豆蔻(一兩去皮)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白術(三分) 石斛(一兩去根) 肉桂(一兩半砂(三分去皮) 人參〔三兩(分)去蘆頭〕 當歸(半兩銼微炒) 高良姜(三分銼) 木香(半兩)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生姜汁煮棗肉。相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脾虛。肌肉消瘦。面色黃萎。心腹脹滿。水谷不化。飲食無味。四肢少力。或時 自利。宜服補脾黃 丸方。 黃 (一兩銼) 石斛(一兩去根) 五味子(三分) 肉桂(一兩半去粗皮) 附子(一兩炮裂去術(一兩沉香(三分) 高良姜(三分銼) 濃樸浸七遍炒) 枳實(三分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煮棗肉和搗三五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治脾虛。心腹脹滿。食少無力。宜服補脾神曲丸方。 神曲(一兩炮微黃)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訶黎勒(二兩煨用皮) 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參(一兩去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棗肉。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生姜湯下二十丸。

治脾實瀉脾諸方

夫脾實則生熱。熱則陽氣盛。陽氣盛則心胸煩悶。唇口干焦。身熱頰疼。體重不能轉側。語四 治脾實。胸中滿悶。腹脅壅脹。身熱煩疼。咽喉不利。宜服瀉脾大黃散方。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赤茯苓(三分)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黃湯洗七遍去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實熱。頭痛胸滿。腹脅壅滯。不思飲食。宜服瀉脾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二(三)分〕 旋復花(半兩) 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 石膏(一兩) 桑根白皮(三兩銼) 赤芍藥(半兩)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前胡(半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壅實。口內生瘡。食少心煩。宜服瀉脾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 羚羊角屑(一兩) 茯神(一兩) 黃連(一兩去須) 柴胡(一兩半去苗)黃芩(三分)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青(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溫服。忌炙爆熱面 治脾實熱。頭痛脅滿。煩悶。或渴。唇口干燥。宜服石膏散方。 石膏(一兩) 麥門冬(一兩半去心) 柴胡(一兩去苗) 犀角屑(一兩) 栝蔞根(一兩)地骨皮(一兩) 葛根(十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煎至六分。去滓。入蜜半合。生地黃汁二合。攪令勻。食后分溫二服。

治脾氣實。四肢不利。頭重目疼。腹脅脹悶。心膈壅滯。少思飲食。宜服前胡散方 。 前胡(一兩去蘆頭) 大腹皮(三分銼) 赤芍藥(半兩) 赤茯苓(半兩) 桔梗(半兩去蘆頭) 羚羊角屑(半兩) 旋復花(半兩)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氣實。心腹壅滯。四肢痛悶。兩脅脹滿。大小便不利。宜服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川大黃(一兩銼微炒) 木通(一兩銼) 大麻仁(一兩) 赤茯苓(半兩) 檳榔(一兩) 桑根白皮(一兩銼) 前胡(半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以溫水下二十丸 治脾臟壅實。心胸煩悶。唇口干燥。喝水不止。宜服麥門冬煎方。 麥門冬汁(半升) 生地黃汁(半升) 蜜(半升) 栝蔞根(二兩) 地骨皮(一兩)黃(一兩兩) 甘草(半兩上件藥。栝蔞根等搗篩為散。先以水七升。煎取三升。濾去滓。入麥門冬汁等三味。內鍋中。慢火熬如稀餳。以瓷合盛。不計時候。溫服一合。

治脾氣不足諸方

夫脾受水谷之精。化為氣血。養于臟腑。充于肌膚。若其氣不榮。則不能與胃行其津液。周化。

治脾氣不足。腹脅脹滿。四肢無力。少思飲食。宜服黃 散方。 黃 (一兩銼)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訶黎勒(一兩半煨用皮) 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術(一兩) 五味子(半兩) 白茯苓(一兩) 丁香(半兩)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不足。心腹脹滿。不欲飲食。若食則氣滯體重。四肢無力。宜服白術散方。 白術(一兩) 訶黎勒(二兩煨用皮) 丁香(三分) 人參(一兩去蘆頭) 草豆蔻(三分去皮)(三分微炒)黃) 甘草〔半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濕面。

治脾氣不足。心腹脹痛。喜噫吞酸。食則欲嘔。四肢少力。宜服濃樸散方。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肉桂(一兩去粗皮) 當歸(半兩銼微炒) 人參(半兩遍炒令微黃)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濕面粘食。

治脾氣不足。四肢不和。腹脅脹滿。或時下痢。飲食難消。宜服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三分煨用皮) 人參(一兩去蘆頭) 當歸(三分銼微炒) 白術(三分) 干姜(半兩炮去粗皮涂生姜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稍熱服之。

治脾氣不足。體重胸滿。腹脅虛脹。食少無力。水谷不消。或時自痢。宜服白豆蔻 丸方白豆蔻(一兩去皮) 訶黎勒(二兩煨用皮) 黃 (一兩銼) 沉香(一兩) 附子(一兩炮裂去實(一兩麩上件藥。搗細羅為末。以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二丸。空心及晚食前服。忌生冷油膩粘食。

治脾臟中風諸方

夫脾氣虛弱。肌肉不實。則腠理開疏。風邪乘虛入于足太陰之經。則令身體怠惰。多汗惡風不能 治脾臟中風。手足緩弱。舌強語澀。胸膈煩悶。智意恍惚。身體沉重。宜服防風 散方。

防風(三分去蘆頭) 麻黃(三分去根節) 人參(三分去蘆頭) 芎 (三分) 附子(三分炮裂棗仁(二分微炒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語音沉濁。舌強不能轉。身重拘急。四肢不舉。宜服麻黃散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 石膏〔一(二)兩〕 赤茯苓(三分) 獨活(三分) 山茱萸(三分)秦艽(姜(半兩炮裂銼杏仁(三分湯浸去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胸膈痰涎。言語不利。翕翕發熱。智意昏濁。宜服獨活散方。 獨活(一兩) 茯神(三分) 防風(三分去蘆頭) 羚羊角屑(三分) 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三分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語澀。四肢難舉。智意不安。心膈煩熱。頭目昏悶。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三分) 犀角屑(三分) 羌活〔三(一)分〕 麥門冬〔三(一)分去心〕 蔓荊子(三分)防風(三分去蘆炒微黃去瓤) 甘草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四肢不舉。心胸痰滯。言語謇澀。頭痛煩熱。咽喉不利。宜服羚羊角 散方羚羊角屑(一兩) 茯神(一兩) 羌活(一兩) 薏苡仁(一兩) 人參(一兩去蘆頭) 麥門冬(一兩去心) 旋復花(一兩) 前胡(一兩去蘆頭)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中風。肉熱肌痹。淫淫如蟲行。或腠理開。汗大泄。皮膚肉色不澤。唇鼻 黃色。

細辛(一兩) 枳實(半兩麩炒微黃) 防風(一兩去蘆頭) 石膏〔一(二)兩〕 白術(一兩) 麻黃(二兩去根節)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 桂心(一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粘滑豬雞肉。

治脾臟中風。心腹煩壅。頭面微腫。冷汗出。宜服七圣散方。 天麻(一兩)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芎 (半兩) 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 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 地骨皮(半兩) 薏苡仁(三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用溫水調下二錢。忌生冷油膩豬雞肉。

治脾臟中風。口面偏斜。語澀虛煩。手臂腰腳不遂。宜服羚羊角丸方。 羚羊角屑(三分) 漢防己(三分) 白芍藥(二分) 檳榔(半兩) 人參(半兩去蘆頭) 白茯苓兩炮裂去皮臍)干地黃(一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忌豬雞肉粘滑物。

治脾臟中風。身體怠惰。四肢緩弱。惡風頭痛。舌本強直。言語謇澀。皮膚頑痹 。宜服天麻(一兩) 獨活(一兩) 人參(三分去蘆頭) 防風(三分去蘆頭)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三分)羚羊角茯神(三分)分細研)烏蛇肉(上件藥。搗細羅為末。入研了藥。更同研令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酒下十丸。加至十五丸。不計時候服。

治脾臟風壅多涎諸方

夫脾受水谷之精。化為氣血。以養臟腑。灌溉身形。若其氣虛弱。則氣血不榮。肌肉疏泄。風邪乘之于經絡。致陰陽不和。中焦壅疏。痰飲積聚。伏留脾間。故令多涎也。

治脾臟風壅。氣滯多涎。胸膈滿悶。不下飲食。宜服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旋復花(半頭) 麥門冬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濕面飴糖。

治脾臟風壅多涎。心胸不和。頭目昏重。旋復花散方。 旋復花(半兩) 細辛(半兩) 前胡(三分去蘆頭) 赤茯苓(一兩)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 犀角屑(半兩) 防風(半兩去蘆頭) 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 檳榔(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忌生冷油膩粘食飴糖。

治脾臟風壅痰滯。睡即多涎。頭目胸膈不利。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半兩湯浸(洗)七遍去滑〕 旋復花(半兩) 防風(三分去蘆頭) 赤茯苓(三分)前胡(草(半兩炙微赤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風壅。胸膈痰滯。多吐稠涎。不能下食。宜服赤茯苓散方。 赤茯苓(三分) 旋復花(三分) 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 細辛(三分)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蔓荊子(三分) 桔梗(三分去蘆頭) 羚羊角屑(三分) 白蒺藜(三分微炒去刺)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脾臟風壅。語澀多涎。宜服牛黃丸方。 牛黃(一分細研) 白附子(一兩炮裂) 天竺黃(一兩細研) 天麻(一兩半) 犀角屑(三分) 鉛霜(半兩細研)上件藥。搗羅為末。都研令勻。煉蜜和搗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竹瀝下七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平市| 泰来县| 库伦旗| 襄汾县| 西平县| 五指山市| 淮南市| 理塘县| 手游| 普陀区| 新化县| 会泽县| 黄陵县| 阿克陶县| 彰武县| 安泽县| 清水河县| 望奎县| 铁力市| 宁武县| 黔西县| 普陀区| 白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永嘉县| 吉林省| 壤塘县| 年辖:市辖区| 汉寿县| 合肥市| 江源县| 兴业县| 翼城县| 龙口市| 岫岩| 桐梓县| 武夷山市| 鸡东县| 宿州市| 黄冈市|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