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 太平圣惠方
  • 佚名
  • 4905字
  • 2015-12-27 00:21:39

又方。 鼠腦髓上以綿裹少許。塞耳竅中。

又方。 地龍(濕者洗去泥)上置銅器中。于飯甑中蒸。飯熟取出。以棗核大塞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鯉魚腦(一合)上以竹筒子盛。飯甑中蒸之。候飯熟取出。歇熱氣。滴灌耳中。更以綿塞之。半日乃出。

或 又方。 上取巴豆一粒。蠟裹。以針刺通透。塞耳中瘥。

治耳虛鳴諸方

夫腎氣通于耳。足少陰腎之經。宗脈之所聚。勞動經血。而血氣不足。宗脈則虛。風邪乘虛隨脈入耳。與氣相擊。故為耳鳴。診其右手脈寸口。名曰氣口以前。脈浮則為陽。手陽明大腸脈也。沉則為陰。手太陰肺脈也。陰陽俱虛者。此為血氣虛損。宗脈不足。病苦耳鳴嘈膀實則克消津液。故膀胱虛也。耳鳴不止。則變成聾也。

治耳中蟬鳴。干地黃散方。 熟干地黃(一兩) 防風(一兩去蘆頭) 桑耳(三分微炒) 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 杏仁(檳榔(三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治耳虛聾及鳴。菖蒲酒方。 菖蒲(三分) 木通(三分銼) 磁石(二兩搗碎水淘去赤汁) 防風(三分去蘆頭) 桂心(三分)上件藥。細銼。以酒一斗。用綿裹。浸七日后。每日空心暖飲一盞。晚再飲之。

治耳鳴。或因水入耳。蔥涕丸方。 蔥涕(半合) 木通(半兩銼) 細辛(半細) 桂心(半兩) 菖蒲(三分) 附子(半兩去皮臍生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鵝脂并蔥涕和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納耳中。日三度。旋用之。

治耳鳴塞耳方。 吳茱萸(一分) 巴豆(一分去皮臍) 干姜(一分炮裂銼) 菖蒲(一分) 細辛(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鵝脂和綿裹。塞于耳中。

治耳鳴兼聾。宜用此方。 當歸(半兩) 細辛 芎 防風(去蘆頭) 附子(生用) 白芷(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雄鯉魚腦一斤。合煎。三上三下。膏香。去滓。以綿裹棗核大。

塞耳 又方。 雄鯉魚腦(八兩) 防風(去蘆頭) 菖蒲 細辛 附子(生用) 芎 (以上各半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魚腦煎令稠。每取棗核大。綿裹納耳中。

治耳中常有聲哄哄者。塞耳葶藶丸方。 甜葶藶(一兩長流水洗凈微火熬搗為末) 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鹽花(二錢)上件藥。同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研如泥。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

納耳切毒 治耳鳴無晝夜方。 菖蒲(一分) 川烏頭(一分去皮臍生用)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綿裹半錢。塞耳中。日再易之。

又方。 上以生肥地黃。截作段子。濕紙裹。微煨。納耳中。

又方。 上以生烏頭。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一易之。

治耳疼痛諸方

夫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風入于腎之經也。不治。流入腎。則卒然變脊強背直 也。若因痛之其氣 治耳疼痛。插耳拔風毒。附子丸方。 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菖蒲(一分) 麝香(一錢) 杏仁(一分湯浸去皮尖) 白礬(一分燒上件藥。先搗附子菖蒲白礬為末。次搗杏仁蓖麻為膏。研入麝香相和。丸如棗核大。以蠟裹 治耳卒疼痛方。 菖蒲(一分) 附子(一分去皮臍)上件藥。搗羅為末。用生油調。以大豆大灌在耳中。即止。

治耳疼痛。兼有水出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令黑色)上搗如膏。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治耳疼痛。宜用此方。 附子(一枚)上以醋微火煎令軟。削可耳。綿裹塞之。

治耳卒疼痛。不可忍方。 鹽(一升炒令熟)上以青布裹熨之。效。

治耳諸方

夫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之經也。勞傷血氣。熱乘虛入于其經。邪隨血氣 治 耳有膿水塞耳。禹余糧丸方。 禹余糧(一分燒醋淬七遍) 烏賊魚骨(一分) 龍骨(一分) 釜底墨(一分) 伏龍肝(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如皂莢子大。納耳中。日再易之。如不瘥者。內有蟲也。

又方。 野狼牙(一分) 白蘞(一分) 竹蛀屑(一分)上件藥。同研令細。每用少許。納于耳中。

治 耳。膿水不絕。宜用此方。 白礬(半兩燒灰) 麻勃(一分) 木香(一分) 松脂(一分) 花胭脂(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每用時。先以綿子凈拭膿后。滿耳填藥效。

治腎熱。耳中膿血出溜。日夜不止方。 鯉魚腦(一枚) 鯉魚腸(一具) 烏麻子(一升)上件藥。先搗烏麻令碎。次入二味相和。微火熬。以暖布裹薄耳。兩食頃。開之。當有白蟲 治 耳出膿汁方。 白礬(一兩燒令汁盡) 烏賊魚骨(一兩) 黃連(一兩去須) 龍骨(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換之。

治 耳。膿水不止方。 麻子(一合) 花胭脂(一分)上件藥。都研為末。滿耳塞藥。以綿輕擁。三兩上愈。

又方。 狗膽(一枚取汁) 白礬(一分燒令汁盡細研)上件藥。以臘月豬脂調和。納耳中。以綿擁之。不經三兩上。永除本根。

治 耳。胭脂散方。 胭脂 白礬(燒灰) 麻勃 竹蛀屑(以上各一分) 麝香(一字)上件藥。合和。細研令勻。每用少許。 在所患耳中。

又方。 白麻 (刮取一合) 花胭脂(十枚)上件藥。搗羅為末。以綿裹塞耳中。

治 耳。累年膿水不絕。臭穢方。 肉蓯蓉(一兩) 龍膽(一兩) 白茅根(一兩)上件藥。燒為灰。細研。以少蜜和勻后。入鯉魚膽汁三枚。攪令稀。即以細絹。捩取稀者。瀝入耳中。其捩干滓。捻作挺子。以薄紙裹塞耳。不過三兩上愈。

又方。 紅花(一分) 白礬(一兩燒灰)上件藥。細研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神效。

治 耳。出膿血不止方。 白蘞 黃連(去須) 龍骨 烏賊魚骨 赤石脂(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用一錢。綿裹塞耳中瘥。

治 耳癢。有膿不止。宜用此方。 菖蒲(半兩米泔浸一宿銼碎焙干) 野狼毒(半兩) 磁石(半兩燒令赤醋淬七遍研) 附子(半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羊髓旋和。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

治 耳。通耳出膿血方。 白礬灰 黃連(去須) 烏賊魚骨 赤石脂(以上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末。每用半錢。綿裹塞耳中。

治 耳。出膿水久不絕方。 白礬灰(一分) 白龍腦(三分) 烏賊魚骨(一分) 蒲英(半兩)上件藥。研細為散。每以半錢。綿裹塞耳。日三易之。

治 耳。通耳膿水出。日夜不止方。 磁石(一分燒令赤醋淬七遍研) 龍骨(一分) 白礬灰(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以生地黃汁。和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日三度易之。

又方。 白礬(二兩) 木香(半兩) 麻勃(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于銚子內消松脂。和捻為丸。如棗核大。塞耳中。

又方。 楠木(一分燒灰) 花胭脂(一分)上件藥。細研為散。每取少許。納于耳中。

又方。 地龍(微炒) 烏賊魚骨(各等分)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半錢。用綿裹。塞耳中。

治 耳。膿血出不止方。 上用車轄脂。塞耳中。膿血出盡愈。

又方。 上用釜下灰。吹入耳中。令滿。良久自出。三上瘥。

又方。 上用白礬燒灰。以少許納入耳中。候干即瘥。

又方。 上用茶籠子上 蛀屑。細研。納少許入耳中。

又方。 上用松脂末。以薄綿裹。如棗核大。塞耳中。

又方。 上用石首魚。腦中枕子為末。安耳中。

又方。 上以紅花末。吹入耳中。無花枝葉。亦可用之。

又方。 上以地龍末。吹入耳中。

又方。 上以蒲黃末。吹入耳中。

又方。 上用桃仁。湯浸去皮。研熟。以輕 裹。塞耳中。

又方。 上以地龍末。及白礬灰。調勻。綿裹納耳中。

又方。 上用桑螵蛸二十枚。燒灰。入麝香少許。同細研。用紙 子。 納耳中。

又方。 上以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

又方。 上以故綿燒灰為末。綿裹納耳中。

治耳腫諸方

夫耳腫者。由腎氣虛。風熱乘之。隨脈入于耳。與氣血相搏。稽留不散。故令耳腫也。

治兩耳腫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 漢防己(一兩) 赤芍藥(一兩) 玄參(一兩) 白蘞(一兩) 川大黃(一兩)川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榆白皮。搗取汁。和少許涂之。更用帛子涂藥。貼腫處。取消為度 治兩耳卒腫熱痛。宜此方。 木鱉子仁(一兩研如膏) 赤小豆末(半兩) 川大黃末(半兩)上件藥。同研令勻。水生油旋調涂之。

治兩耳腫痛。或耳中常有哄哄者方。 甜葶藶(一兩長流水洗凈微火熬搗令細) 山杏仁(半兩湯浸去皮) 鹽花(二錢)上件藥。同細研了。更入臘月豬脂一錢。和搗如泥。看硬軟得所。丸如棗核大。綿裹一丸。

治耳卒腫。宜用此方。 栝蔞根生者(洗令凈)又以刀削一頭令尖。可入耳中。以蠟月豬脂。煎三五沸。冷即塞于耳中。

又方。 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微炒)上搗如膏。捻如棗核大。亂發纏裹。塞于耳內。日再易之。

又方。 商陸(生者凈洗)上以刀子削如棗核大。納耳中。日二易之 又方。 牛蒡根(凈洗細切)上件藥。搗絞取汁一升。于銀鍋中熬成膏。涂于腫上。

治耳內生瘡諸方

夫耳內生瘡者。為足少陰。是腎之經也。其氣通于耳。其經虛。風熱乘之。隨脈入于耳。

與 治耳有惡瘡方。 雄黃(三分) 曾青(半兩) 黃芩(一分)上件藥。搗細都研為末。每取少許。納耳中。有汁出。即以綿子裹干用。

又方。 黃連(半兩) 白礬(二分燒令汁盡)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馬齒莧(一兩干者) 黃柏(半兩銼)上件藥。搗羅為末。每取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川大黃(半兩) 黃連末(一分) 龍骨末(一分)上件藥。同研令勻。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又方。 搗楝子。以綿裹塞耳內。

又方。 羊糞。曝干為末。綿裹塞耳中。

治凍耳諸方

夫凍耳者。由肌肉虛軟之人。冬時觸冒于寒。為風冷所折。則令耳赤腫癢痛。或即成瘡。

因 治凍耳成瘡方。 柏葉(三兩微炙為末) 杏仁(四十九枚湯浸去皮研成膏) 亂發(兩雞子大) 鹽(半兩細研)上件藥。先煎油令沸。即下亂發。以消盡為度。后下諸藥同煎。令色焦黃。濾去滓。更以綿涂之 又方。 柏白皮(二兩) 榆白皮(二兩) 桑根白皮(二兩)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 甘草(一兩)羊腦上件藥。細銼。以羊腦髓煎令黃。濾去滓。于瓷器中盛。鵝翎點藥涂之。

又方。 上取兔腦髓涂之。

又方。 上用杏仁一斤。湯浸去皮。壓取油涂之。

又方。 上以棗藝敷之。后用麥葉煮水洗之。

治耳耵聹諸方

夫耳耵聹者。是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HT成 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挑不可得出者。宜用此方。 生豬脂(一合) 釜下墨(半兩細研)上件藥。和調如膏。捻如棗核大。綿裹一丸。塞耳中。令濡潤后。即挑之。

又方。 蔥汁(三分) 細辛(一分) 附子(一分炮裂去皮臍)上件藥。搗細辛附子為末。以蔥汁調令稀。灌入耳中。即出。

又方。 地龍(五七條濕者)上搗取汁。數數灌之。即輕挑自出。

治耳中有物不可出方。 上以弓弦長三寸。打散一頭。涂好膠。柱著耳中物處停之。令相著徐徐引出。

治百蟲入耳諸方

治蚰蜒入耳。滴耳麝香膏方。 麝香(半錢) 阿魏(半錢) 麒麟竭(一字) 白芨(一字) 干漆(一字) 膩粉(一錢)砂(上件藥。搗研為細末。以豬膽汁。生姜汁。蔥白汁等。各少許相和。令稀稠得所。每用少許 治蚰蜒并諸雜蟲蟻入耳。立效宜用此方。 雄黃(一分) 綠礬(一分) 吳鹽子〔一合(分)〕 萵苣子(一分) 蔥子(一分)白蕪荑(上件藥。于五月五日午時。鐵器內。燒為灰。細研。每用一字。以蔥白一莖。生姜棗許大。

效。

治蚰蜒入耳。灌耳麝香奶汁方。 麝香(三分細研) 綠礬(半兩細研) 米醋(少許) 驢奶汁(二合)上件藥。都調和為汁。使一蛤蒲子。取藥傾在所入耳內。一碗茶久。側耳傾出。化為水。

唯 又方。 白蜜(半兩) 黃丹(半兩) 酥(半兩)上件藥。相和。于瓷器同熬成膏。如有不覺蚰蜒入耳者。以杏仁一枚。和皮尖。涂膏于上。

又方。 萵苣葉(一分干者) 雄黃(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用面糊和丸。如皂莢子大。以生油少許。化破一丸。傾在耳中。其蟲自 又方。 上用地龍一條。納蔥葉中。化為水。滴入耳中。其蚰蜒亦化為水。立效。

又方。 水銀(一豆大)上傾入耳中。欹枕令耳竅向下。于耳上擊銅物。作聲數十下。其蟲自出。

又方。 小蒜(一握)上搗取自然汁。灌耳中立出。

治蟲入耳方。 椒〔一兩(錢)末〕上以醋一(半)盞。浸良久。少少灌耳中。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蔥涕灌耳中。須臾蟲出。

又方。 上用桃葉塞兩耳。其蟲立出。

又方。 上以桃葉裹藍。炙令熱。用掩耳。冷即易之。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生油灌之。兼炒蔥熏之。其蟲自出。

又方。 上用瓷器于耳門上。打作聲。蟲聞其聲即出。

又方。 上用好酒灌之。起行。其蟲便出。

又方。 上搗藍汁灌之。立出。

又方。 上以驢乳灌入耳中。即蟲變為水。若蟲入腹。即飲乳瘥。

又方。 上用銅碗于耳邊敲打。即蟲自出。

又方。 上炒胡麻搗熟。以葛袋盛枕頭。其蟲自出。

又方。 上以牛酪滿耳灌之。即出。若入腹。即空腹食酪一二升。即化為黃水。若消化不盡。即更服 又方。 上搗桃葉。布裹側臥枕之。若造酥。

治蜈蚣入耳方。 上用炙豬肉。掩兩耳。即出。

又方。 上用生姜汁灌耳中。其蟲自出。

治飛蛾入耳方。 上以葦管極氣吸之。立出。

又方。 上用醬汁灌入耳。即自出。

又方。 上擊銅器于耳傍。即出。

治蟻入耳方。 上以水蒜搗研取汁。灌耳中。

又方。 鯪鯉甲燒灰。以水調。濾過。滴入耳中。即自出。

又方。 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孔邊即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淳安县| 汕头市| 资阳市| 凤台县| 澄城县| 洪湖市| 汝阳县| 安多县| 德阳市| 社旗县| 阜新市| 温宿县| 江西省| 石屏县| 闽清县| 博白县| 昆明市| 铜山县| 元谋县| 林西县| 孝昌县| 碌曲县| 铜陵市| 海口市| 页游| 平山县| 赣榆县| 冀州市| 鸡西市| 龙川县| 宜章县| 盐城市| 皋兰县| 常山县| 玉林市| 铅山县| 绩溪县| 罗江县| 报价| 灌南县| 章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