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臺灣通紀
  • 陳衍
  • 4875字
  • 2015-12-27 00:18:57

高宗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八月上諭:將臺灣四縣丁銀悉照內地之例酌中減則,每丁征銀二錢;從乾隆元年始,永著為例(臺灣舊志)。

二年(一七三七)四月諭:朕查澎湖系海中孤島,并無田地可耕。附島居民,咸置小艇捕魚,以餬其口。昔年提臣施瑯倚勢霸占,立為獨行,每年得規禮一千二百兩。及許良彬到任后,遂將此項奏請歸公,以為提督衙門公事之用。每年交納,率以為常;行家任意苛求,漁人多受剝削,為沿海窮民之累。著總督郝玉麟永行禁革。其見在捕魚船只,飭令該地方官照例編號稽查。此項陋規既裁,若水師提督衙門有必不可少公用,著郝玉麟將別項銀兩酌撥數百金補之。

三年(一七三八)二月,設臺灣北路義勝、永勝二寨。

九月,裁浙江總督,復設巡撫,仍歸閩浙總管轄。以福建總督郝玉麟為閩浙總督,以王仕任署福建巡撫。

十月,免福建、臺灣、鳳山等廳縣贌額征社餉,減征臺屬各縣番地貼餉銀之半。

四年(一七三九)七月,調宗室德沛為閩浙總督。

五年(一七四〇)三月,命臺灣調補人員毋限年分,并準隨時揀發。

五月,以王恕署福建巡撫。

六年(一七四一)五月,免臺灣逋賦。

九月,實授王恕福建巡撫。

七年(一七四二)三月,王恕以廣東按察使任內改招解任,以劉于義為福建巡撫。

四月,那蘇圖授閩浙總督。

十二月,命嚴查臺灣汛口私載。

八年(一七四三)二月,以孫嘉淦署福建巡撫。

四月,以周學健署福建巡撫。

十月,實授周學健福建巡撫。

九年(一七四四)三月,禁臺灣武職任所置產。

八月,諭臺灣升墾田園仍照同安則例分別上中下征收。

十年(一七四五)九月,命臺灣府屬編征本色,照內地正供一體普蠲。

十一年(一七四六)九月,以喀爾吉善為閩浙總督。

十二年(一七四七)正月,準福建商民赴臺灣販運米榖。

四月,命福建籌備臺灣積貯事宜。

九月,調潘思榘為福建巡撫。

十七年(一七五二)三月,調陳宏謀為福建巡撫。

六月諭:臺灣彰化縣兇番戕殺兵民一案,督、提所奏,據該地方文武稟報互異,俱未得實情。立柱、錢琦見差巡察,久之未奏;因傳旨詢問,并令察訪確情。今立柱、錢琦覆奏,仍屬枝梧,未得實情。立柱、錢琦著交部議處。臺灣文有道府、武有鎮營,足資彈壓;巡察三年更替,徒擁虛名,事權則不如督、撫,切近又不如守、令,所有巡察臺灣御史,著三年一次命往,事竣即回,不必留駐候代,著為例(以上東華錄)。

臺灣地震(東溟文后集)。

十八年(一七五三),免臺灣風潮沖陷田園五百四十余甲(石渠余紀)。

十九年(一七五四)五月,調鍾音為福建巡撫。

二十年(一七五五)六月,免福建諸羅縣民遠年墾荒罰項。

九月,準臺灣府彰化縣水沙連、淡防廳拳頭母山開墾升科。

二十二年(一七五七)七月,調楊應琚為閩浙總督。

二十三年(一七五八)正月,周琬著調補福建巡撫。

三月,以吳士功為福建巡撫。

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四月,閩浙總督員缺,著楊廷璋補授。

二十六年(一七六一)五月,以定長為福建巡撫。

二十九年(一七六四)六月,調蘇昌為閩浙總督。

三十一年(一七六六)二月,調李因培為福建巡撫。

九月,閩浙總督蘇昌奏:臺灣攸武乃社兇番不靖,經臬司余文儀等帶同文武員弁率領兵勇,于八月二十七日往蛤仔難進剿,擒殺番眾三百余人;余匪四散奔逃,勢已膽落。即附近屋鏊、獅子等社生番,亦不敢結連幫同拒敵。臣見在批令該司鎮等或假以招撫,誘令投首;或直搗巢穴,盡殲其眾,務使海疆寧謐。得旨嘉獎。

十一月,以臺灣熟番戶口眾多,淡水、彰化、諸羅一廳、二縣所屬番社,應設立理番同知,將泉州府西倉同知一缺裁改為臺灣府理番同知。

十二月,閩浙總督蘇昌奏:屋鏊、未毒、獅子等十三社俱系內山生番,近見攸武乃社兇番被剿,官兵路過,各社秋毫無犯;眾社番畏威懷德,俱請輸誠歸化,每社每年獻納鹿皮四張、小米四石,以作稅糧。

三十三年(一七六八)正月,調鄂寶為福建巡撫。

以崔應階為閩浙總督、富尼漢為福建巡撫。

三月,調鍾音為福建巡撫。

七月,調崔應階為福建巡撫(以上東華錄)。

三十四年(一七六九)正月諭:據鄂寧參奏臺灣總兵王巍于賊匪黃教豎旗焚殺一案,措置乖張,畏葸退縮;且心存諱飾,屢次捏報,僅將守備劉國梁揭參,希圖卸罪。請旨拏解質審等語。王巍前已降旨革職,著即拏解來京,交軍機大臣嚴審定擬具奏。守備劉國梁等有應行質訊之處,并著鄂寧遴委妥員,一并押解來京,聽候審訊(東華錄、臺灣志略)。

四月,福建巡撫員缺,著溫福補授;溫福未到任之先,著崔應階兼署巡撫事務。

諭:吳必達辦理黃教一案,并不親督弁兵上緊剿捕首犯,殊負委任。著革去提督,降補臺灣鎮總兵,仍革職留任,責令克期擒獲賊匪,以觀后效。如再不知奮勉,即重治其罪。所有福建提督員缺,即著葉相德補授。

六月,查明崔應階奏報臺灣賊匪黃教等已就殺獲一案,俱系買線緝捕,并無當場殺獲之功。其捏報冒功等員,降黜懲辦有差。

十月,禁福建廣東民人私赴臺灣;其已經流寓者編設保甲,毋任藏奸。

三十五年(一七七〇)閏五月,福建巡撫著鍾音署理。

十月,以鍾音兼署閩浙總督。

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正月,免福建臺灣府屬本年額征粟米。

三月,富明安著補授閩浙總督,即赴新任。

五月,著鍾音補授閩浙總督,其福建巡撫員缺,著余文儀補授(以上東華錄)。

三十九年(一七七四)三月,臺灣地大震(東溟文后集)。

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四月,諭鍾音:嗣后臺灣文武各官,無論年歲若干、有無子嗣,如有愿帶眷口者,俱準其攜帶;其不愿帶者,亦聽其便,著為令。

案養吉齋叢錄誤作是年命停止攜眷,不從。

十月,以德保署福建巡撫。

四十二年(一七七七)五月,以普蠲天下錢糧,免福建臺灣府屬官莊租息銀兩十分之三。

四十四年(一七七九)二月,以增福為福建巡撫。

五月,以富綱為福建巡撫。

十月諭:臺灣道、府期滿調回者,即與遴調之員對調,著為令。

四十五年(一七八〇)二月,免福建臺灣府屬本年額榖。

四十七年(一七八二)三月,停止臺灣捐監例。

楊魁因病解任,調雅德為福建巡撫。

九月諭:陳輝祖查抄王亶望貲財,吞沒金玉;陳輝祖著革職拏問。所有閩浙總督員缺,著富勒渾補授。

四十八年(一七八三)正月,刑部以臺灣械斗首犯謝笑之子謝長等核擬具奏。諭:向來大逆緣坐人犯應行問擬斬決者,俱降旨從寬,改為斬候;秋審時亦不予句,以昭法外之仁。但此案謝笑因漳、泉二郡民人構釁,輒敢倡議寫帖,糾聚莊民械斗焚掠,與反叛無異,見在首伙各犯拏獲治罪者已有二百余名。至彰化、諸羅各莊被奸民焚搶殺害者又不知若干人,皆由該犯起意糾聚釀成大案,實屬罪大惡極。該犯之子謝長與尋常逆案緣坐者不同,著即照大逆緣坐律,即行處斬;交該督、撫派委妥員解往臺灣,于犯事地方正法示眾。

五十年(一七八五)七月,調富勒渾為兩廣總督,以雅德為閩浙總督、浦霖為福建巡撫。

以徐嗣曾為福建巡撫、伍拉納為福建布政使。

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三月諭:前因柴大紀差弁赍折屬令分日呈遞,意存取巧,恐于臺灣重地,難以勝任,是以將該員調補汀州鎮總兵。其臺灣總兵,以陸廷柱調補。今柴大紀于生番滋事一案,督率弁兵進山搜剿頗為出力,且殲戮兇番甚多,遠近番眾自必憚其威名,聞風斂戢;柴大紀著仍回臺灣鎮總兵之任,其汀州鎮總兵即著陸廷柱調補(以上東華錄)。

十一月二十七日,亂民林爽文陷彰化縣。爽文,漳州平和人,居彰化大里杙莊。少充縣捕,尋棄去,與匪徒潛行劫掠。大里杙去縣城五十里,逼近內山,地險族繁,恣為盜賊橐,吏不敢問。先是,閩、廣間奸營結黨,有所謂天地會者;漳州人嚴煙渡海傅會,爽文與劉升、陳泮、王芬及淡水王作、林小文、諸羅楊光勛、黃鍾、張烈、葉省、蔡福、鳳山莊大田、莊韭等均入會。光勛為楊文麟長子,文麟幼子媽世與光勛不和,創雷公會與之敵。是年七月,臺灣道永福、知府孫景燧聞其事,密飭文武員弁嚴緝。石榴汛百總陳和,獲黃鍾、楊文麟及文麟子楊狗等解縣。越數日,和又獲張烈械之。攝諸羅縣臺防同知董啟埏釋放狗,狗遂約會匪劫斗六門,奪烈而去,和被殺。永福與總兵柴大紀率兵馳赴諸羅,擒數十人,搜得姓名會簿。首犯光勛逃逸,旋為攝彰化縣臺防同知劉亨基所獲。永福、大紀審鞫,光勛等十八人皆斬諸市;烈等余黨遂竄入大里杙嘯聚。是月初旬,大紀巡視彰化,烈黨方豎旗起事;北路理番同知長庚請大紀駐鎮,不許。即日旋府,命游擊耿世文領兵三百同景燧赴彰化。景燧至,促新縣令俞峻、副將赫升額與世文往捕,駐營五里之大墩,勒村民擒獻;否則村且毀,先焚無辜數小村怵之。爽文因民之怨,集眾夜攻營,殺升額、世文、峻及千百總兵等數百人。時彰化守兵僅八十人,景燧、長庚糾集番眾掘濠插竹,同都司王宗武、原任知縣張貞生、署典史馮啟宗、丁艱典史李爾和分門戒嚴。而城中有與賊通者,開門納之。賊入城,拘景燧。亨基被殺,一女滿姑尚幼,有賊扶之出,姑切齒痛罵,賊以刀割其舌噴血,大慟而絕。劉氏死者十三人。啟宗守監門,為監犯楊牛所害。長庚有膂力,與賊戰,手刃二賊;賊磔之,沈其首于濠。宗武及其子死于署前。賊擁景燧至演武廳迫降,景燧以大義斥之,遂與享基幕友孫南容、施琪、范輝同死(圣武紀、皇朝武功紀盛、瞥記)。

十二月朔,陷淡水;同知程峻自殺,峻長子必大懷印從八里坌內渡。賊共推爽文為盟主,偽號順天;以彰化縣署為盟府,胥吏劉懷清為彰化知縣、劉士賢為北路海防廳、王作為征北大元帥、王芬為平海大將軍。六日,陷諸羅縣。大霧彌漫,竟日不散,賊蜂擁而入,殺攝縣事董啟埏、前署知縣唐鑒、典史鐘燕超等。府城聞大墩及彰化失守,令游擊李中揚領兵三百人往援。中揚扶病至諸羅,亦死之。賊既得諸羅,爭掠財貨,視府城為掌握中物,日聚黨飲酒演優。永福遣教授羅前蔭等赴鳳山招粵義民、同知揚廷理代府事招坊市義民,三日中得八千人,復至海口招長年水手一千余人,并調熟番一千人,鳩集工匠整造器械,以備戰守。臺地沙土浮疏,不時地震,城無磚石,皆掘濠樹竹為城,府城亦樹城也。廷理請大紀出兵,大紀令副將林光玉率二百人往;至鐵線,聞賊盛,退回三坎店。七日,大紀領兵出城;八日,至灣里溪,不能進,回守鹽埕橋,距府城五十里,扼水陸交。九日,賊眾猝至,兵民力御之,賊愈敗愈多。營中貯大銅炮一,乃前出自海中者;火以擊賊,死無算,遂遁。義民李安善,廣東嘉應州監生;以父文煥平朱一貴功授職,居北莊。及爽文攻諸羅,安善在彰化岸里社捐貲招募民番,乘賊攻府城,遂與張貞生、百總陳邦光復彰化城,獲賊楊振國、高文麟等,檻送內地伏誅。匪徒焚莊搶掠,脅從者眾;安善赴鹿港軍營領鉛藥,彰化空城仍為賊據,并力攻北莊。安善回至中途,為賊所執,挾歸大里杙,不屈死之。淡水同知幕友壽同春,賊素重其名,不殺,請受計。同春詭許之,密約竹塹巡檢李椿、書院掌教孫讓糾合義民萬余,揚言內地大兵已到;賊眾疑散,遂復塹城,擒賊王作及余黨斬之。

十三日,南路賊莊大田從龜山入鳳山縣城,縱火;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死之。參將瑚圖里棄印馳至府城,永福遣典史易鳳翔內渡請兵。爽文率眾合南路賊圖攻府城,廷理與守備王大植四路巡哨,遇賊結隊往攻鹽埕,戰于大灣塘;千總沈瑞死之,廷理收軍回城。賊黨伏東門民房,取蔗林枯藤灌硫磺等物密置竹根木柵旁,謀以二十九夜半繞城縱火突入;終夜大雨滂沱,火不得施。翼日,廷理率義勇二千出小東門、游擊左淵率義勇二千出小南門,守備邱成能、李步云斜沖賊陣;賊中鎗炮及藏匿蔗林焚死者無數,擒其黨陳允等十余人,城守始固。鳳山所屬粵民一百余莊分港東、港西兩里,以平一貴亂,號懷忠里,建忠義亭。當羅前蔭等赴莊招集義民,賊遣其黨亦至,即斬之以徇;選壯丁八千余人,分為六隊,推舉人曾中立總其事,牽綴賊勢。南路賊退守南坑仔,北路賊聚大目降等處。

五十二年(一七八七)正月,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率兵由廈門渡海入府城,陸路提督任承恩由蚶江渡海入鹿港,副將徐鼎士由閩安渡海入北淡水。仕簡檄大紀北取諸羅、郝壯猷(海壇鎮總兵)南取鳳山,各率兵二千。大紀連戰破賊,復諸羅。壯猷南出二十里阻賊,頓兵五十日,始進鳳山,城已空,招民復業,賊混其中,官吏不覺也(以上皇朝武功紀盛、圣武記)。

二月諭:原任山東按察使楊廷樺曾任臺灣道,且在閩省年久,于該處情形自所熟習;其獲咎因監犯越獄,究非私罪可比,前已有旨交與李侍堯帶往差遣委用。即著楊廷樺補授臺灣府知府,仍帶革職留任;并傳諭常青,俟李侍堯到后,即令楊廷樺渡臺灣接印任事(東華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思南县| 平邑县| 布拖县| 哈巴河县| 余干县| 西平县| 合阳县| 沾益县| 濉溪县| 闽侯县| 绥芬河市| 克东县| 东平县| 彭泽县| 南陵县| 敖汉旗| 鄂托克旗| 灯塔市| 朔州市| 乳山市| 周口市| 临泉县| 曲靖市| 漯河市| 简阳市| 莱州市| 奉贤区| 股票| 新泰市| 海原县| 揭阳市| 定西市| 平远县| 河南省| 巩留县| 东辽县| 开化县| 景谷| 上虞市| 巴中市|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