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 若汝執言縮見成小。應可引見令伸等到日邊挽引齊等。面猶邊也 二以續破斷疑。

若筑墻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竇孔穴也。若執夾令見斷。應可接之令見相續。若相接者應有續跡 三會通二。一迷心執境。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于本心為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迷真性之已。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即隱。故云失于本心。前文云能生諸緣緣所遣者。境從心變。心隨境轉。故見大小之異內外之殊不能離緣觀性。但知隨境生執。故有前來種種疑倒 二悟物同真。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若了色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去來本如來藏。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斯則了妄唯真無物可轉為真轉物。背塵合覺同諸佛矣。身心圓明者。身圓明則毛端現土。心圓明則遍照法界。此乃悟物咸真。即成妙用。故下文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乃至坐微塵里轉大法輪等。然上諸文。俱約對境辨見顯不生滅。如對手之開合。身之遷變。境之可還。物之差別。粗相而辨。密示生滅即不生滅。尚見外境是生滅法。今此會通。令了心之與境皆是迷己所成。無心外法可以相對。則法法皆如。塵塵咸遍。分明顯示令悟本真同如來耳。下文縱有破諸疑難。一一隨文。會通皆此意也 二破見性離身疑。此疑。因前佛令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了會通萬法之旨。便謂如來令轉前物成我真見。物若是見。此則見性離身而。有故成此疑。文三。一伸疑三。一疑。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我今身心復是何物 若此物處見精。定是我之真性。顯是此性在我眼前已離我體。此眼前見既是真我。現今身心須不是我。復是何物 二難。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令我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 若以現理而推。今此身心實有分別。緣于境界。彼在前見。且無別(彼列反)識分辨我身。彼若實我真心令我見者。彼既真我。我應非我 三結。

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唯垂大慈。開發未悟 設使彼見能有分辨。何殊前難汝既見物物亦見汝則諸世間不成安立 二廣破三。一如來破其疑三。一標指其非。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 前顯諸法唯心。故云若能轉物。不了斯旨。妄謂見在眼前。雖形其言。實無斯理 二牒疑立理。

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既有方所。非無指示 設若眼前可見。應有處所可指。豈成真見離名絕相 三依理正破二。一約離物以推是見三。一推征其體四。一令觀物象。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物象差異。巨細雖殊。形相既分。必歸指示 二勸指見精。

若必其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 見性若在汝前。便同物像。可指見性如何 三以理推征。

阿難當知。若空見是。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為物 諸像雖差。不離空有。故將二事。以辨是見也 四使其明示。

汝可微細披剝萬像。析出精明凈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披開。剝折。析辨也。物像現前纖洪咸見。應于此處開析分辨。令此見精分明出現。如諸物像更無迷亂 二答釋不能二。一述已不能。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皆是物。無是見者 目觀手指但見緣塵。于諸物中不辨是見 二引他況已。

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于萬物像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 若如佛說。令指見精。分明無惑。至于證真大菩薩等。亦不能于諸物之中分出其見。況我聲聞初學者乎 三印成難辨。

佛言。如是如是 印其不能分出見性 二約即物以推非見四。一牒前無是。

佛復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中無是見者 既不能于物中辨出見性。斯則所指咸物無于是見。既無是見應即非見。故下征之 二征此有非。

今復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像殊。必無見精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 所指物像既不是見。反應非見。若了唯真。更無是見非見。以不了故隨語生執。洎乎征詰。罔知所從。向下會通皎然可見 三答釋不知。

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云何見樹。若樹即見復云何樹。如是乃至。若空非見云何見空。若空即見復云何空。我又思惟。是萬像中微細發明無非見者 先答不知也。何以下釋不知所以。若也樹不是見。應離能見之外見所不及。云何現今復見于樹。又若此樹即是于見。云何更名此以為樹。空例此釋。離之既不可。即之又難明。進退研之。未知所適 四印成難曉。

佛言。如是如是 如汝所辨。無非見者無乃是乎。故云如是 二大眾失其守。

于是大眾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茫然者暝昧不明也。是見義既失。非見理復乖。終始難明。守歸何所。而不知能見所緣俱為勞相。是非即離。咸是緣塵。既法空之慧未開。智障之惑難破由是非無學者。一時惶悚 三法王安其意。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眾。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誑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諦思惟。無忝哀慕 變動。懾懼也。世間王者尚無二語。何況法王親證而說。故云如所如說。佛有五語。謂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無偽曰真。稱理曰實。不變曰如。心境相應曰不誑。懸見未然曰不異也。知時知機應根而說。豈同外道不死矯亂。四種矯亂。至下當辨。此意所明。是非雙離。心境俱融。顯真妙體無戲論相。故令諦而思惟。不須心辱哀慕三會通二。一文殊旁為請問三。一敘其不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眾。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眾。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 大眾茫然不知所措。雖聞安慰令諦思惟。智慧不明。罔解所問。文殊智德旁為發機。先敘不悟。后方請示。言二種者。謂于色空之上。辨于精見是與非是之二義也 二出其因由。

世尊。若此前緣色空等像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鮮 自是是非難明。非謂善根鮮少故此惶悚。疇昔往日也 三為其請問。

唯愿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像與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阿難前云無是見者無非見者。如來一一印許。意令于真法界達無是非。及至魂慮變懾。又囑汝諦思惟。深欲令了法界一相。文殊愍眾。請佛明示。此見與緣元是何物。無是非相 二如來正與會通三。一顯諸法唯真是非雙絕。

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自住之定即首楞嚴三昧也。諸法如幻法界一相。起信云。諸佛已離業識。無自他相見。登地已上分證此法。亦如佛見也。

見與見緣并所想相 見謂識體。見緣即根。是增上緣。能生識故。所想相即境也。是所緣緣。牽生識故。下文云。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或可見即是根見緣即境。所想相即識。此根境識即十八界。攝一切盡。即龍樹四句中因緣所生法也。

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此根境識。從妄心有。其體元無。如空中華翳病故見。下文云。見聞如幻翳。三界故空華。此則我說即是空。

此見及緣 雖如幻華本無其體。世俗諦中說名根境。即亦名為假名。

元是菩提妙凈明體。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諸法無體。不覺故有。不覺即覺。元是菩提。起信云。念無自相。不離本覺。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下經亦云。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即亦是中道義也。文殊前問。此諸物像及此見精元是何物等。故佛答云。元是菩提妙凈明體。此則顯一真法界離性離相。圓收諸法無不是如。云何更說是見非見。即洗滌前來緣塵辨見。或見或塵是非之相。若不以三昧遣蕩。何能契此一如。故凈名息言。意在于此 二引文殊為例二相元無三。一引例二。一問。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為無文殊 佛意問云。如汝文殊。是一體性。吾欲于此更立是名為是文殊。復欲于此立一無名為無文殊。為得已否。意顯一真體上不立是名不立無相。是即對非以立。無即待有而稱。是非有無戲論之見。豈會一真。前約觀門無是非相。唯證乃知。若不指事以明。未證如何領解。故托文殊以明一相 二答。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是非二相 先答無是。若立是者。即須對非便有二相。故云則二文殊。次答無無。若立無者即成斷滅。將何名為真文殊體。但于真體無是非相。亦不可說真體全無。見之與緣亦復如是。同是一真故無二相也 二合顯。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凈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 此見及緣皆是妄心分別故有。說何為是而更立非。若了法界一相咸是一如。即同文殊無是非相。故云亦復如是 三重喻。

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 本唯一月。未曾有二。病眼不了。二相俄生。既知第二無體。更欲名誰為是月非月 三指妄顯真結成得失。

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妄想若存。心境難脫。故不能出是非是相。若一念不生。前后際斷。唯一妙覺湛然周遍。于中更無是相非相。指即是見也。非指即非見也。但文變耳。然文字法師。困于章句。竟不能通一相一味者。莫不競執空華爭馳二月攻乎異端。彼我天隔。茍能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斯則隨順覺性。云何更容是非是相于其間哉。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一)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二(之二)

長水沙門子璇集

三破因緣自然疑二。一破自然二。一伸難三。一外計同真難。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 覺之緣由行相也。周遍無生即是其緣。

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 婆羅門此云梵志。或凈志。投灰等即苦行外道。裸形披發。鞭纏棘刺。五熱炙身也。我遍十方者。此外道不知阿賴耶識為界趣生本含藏種子惑潤受生。遂計身中有一神我常在不滅處處受生遍十方界。彼之所說計我行相。似濫真覺。故云有何差別 二自語相違難。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 毗楞伽此云能種種現。佛于彼山。為大惠菩薩說楞伽經。明諸因緣。破彼外道執自然見。因緣之義非是外道所知境故 三雙結請開示。

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今觀覺性。本是無生。離諸虛妄。有似不同楞伽所說。與彼外道自然執見如何分辨。此不知如來隨宜說法。在楞伽時。為破外道不了業種熏習感外增上。遂即妄計烏自然黑鶴自然白等。故佛說有因緣。約世間相緣起道理。今此直明一真法性。豈同因緣隨他意語耶 二正破二。一牒疑審定。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示方便者。約理約事。就喻就境。一一無非顯真實性。尚此不了。迷作自然。若是自然必須有體。如何甄別 二就緣推破二。一征。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 自然之體為何所在。故約四境。以問顯體無得 二破。

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若四境即是見之自體。則互相乖反。為自不成。隨屬一境即不見三。今汝不然。云何妄執 二破因緣二。一翻前為難三。一伸難。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 既非自然。必是因緣。因緣之義無常生滅。此有彼無。體非周遍。豈同覺性湛然常住圓滿十方。行相相違。故云云何合因緣性 二正破二。一破因義二。一征。

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 以境為因有此見性。故云因見。還以四境征其見因 二破。

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四境相違。一三互闕。為因不成 二破緣二。一征。

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 因親緣疏。分為二門。互相違破。四義征訖 二破。

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 如文 三會通二。一亡相顯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化县| 汨罗市| 和田县| 郯城县| 陆河县| 阿拉尔市| 富阳市| 嘉兴市| 天台县| 彰武县| 利辛县| 靖宇县| 密云县| 高雄市| 陆良县| 莲花县| 长岭县| 横山县| 宜都市| 永新县| 康乐县| 阜阳市| 达拉特旗| 同江市| 濉溪县| 莱西市| 唐海县| 鹤庆县| 五原县| 阳春市| 丁青县| 永年县| 广汉市| 鲁山县| 榕江县| 邹平县| 达拉特旗| 东宁县| 信丰县| 翁源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