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滋事。從福文襄渡海擊賊于三坎店,炮傷胸,暈絕;既蘇,裹創再戰鯽魚潭、姜市。又以前鋒援嘉義,戰益力。擢廣東大鵬營參將,晉羅定協副將,賞戴花翎;福文襄奏請調臺協。未幾,林逆就縛。
乾隆五十七年,授江南蘇松總兵。明年冬,丁繼母憂,回閩。未終喪,而浙洋告警,起為黃巖總兵;于定海洋擒盜首陳言等、臺灣洋獲盜紀夢奇等。嘉慶元年,在溫州玉環洋,獲盜吳佛四等;至潭頭洋,燔盜首陳阿寶等,臺郡帖然。巡撫吉慶壯之,饋衣裘、贈千金,全謀悉散之士卒,身無私焉。
嘉慶二年,授廣東提督,轄水陸官兵。時徐添德煽禍,全謀遣兵平之。七年秋,擒陳爛屐四于博羅。八年春,誅黃亞程于永安。朝廷加騎都尉,世襲;復給六品蔭生。粵洋浩涌無際,外通交州,蜑戶易誘以為變,如張保仔、烏石大、東海伯尤桀黠者;閫帥多因之褫職。九年秋,被議,降都司。訓練水軍,在洋三載,計獲盜魁吳亞球、郭婆太等十數,盜伙千余,舟百余,器械無笇。十三年,授左翼總兵,旋復提督官。全謀以張保仔擁賊船二百,思以計取之;冬十月,困之于赤瀝角,方合圍,我師少,全謀當先壓其陳,后無繼者,風大作,賊潰圍奔。全謀曰:『師不用命,將之罪也』。提鼓申之。十一月,追至急水門大鏟洋,炮火轟烈,殲賊六百余人,降其魁。先是,總督百齡以赤瀝角之役聞,有旨革職拿問;洎以捷音聞,命留粵效力。賊始為飛語中全謀曰:『是役也,孫某受萬金,故縱使遁』。詔問百齡,百齡奏曰:『臣聞賊懸賞,云得臣頭者予二萬金、得孫全謀頭者予萬金,不聞其受賄也』;且力言全謀必辦賊狀。遂以為總統,故所向得成功;而烏石大尚猖獗。十五年夏,督師西下電白洋,與賊遇;擒朱亞寶等一百三十九人,獲船四百;追之儋州外洋,盜船銜尾來,我師一以當百,聲撼怒潮,盜船俱碎。全謀專注首賊,身先躍入盜船,弁兵踵之,生擒烏石二、烏石大、烏石三等四百三十九人,逆黨落水者無算。賊首東海伯聞風破膽,率眾四千余丐命,籍械入官,受之以歸。總督百齡備奏全謀功,賞還花翎,遷陽江總兵,復世職騎都尉。二十一年,授廣東水師提督。命下,而全謀以患暑卒于官;年七十三。全謀當敵勇、臨財廉;帥粵最久,戰功最多。承恩無驕氣,獲譴無怠心,信賞必罰,士爭用命。專閫二十年,大小百余戰,蹶而復振,以功名終。
孫云鴻,以蔭生,用通判;后改襲騎都尉,隸水師(采「墓志」。福州編修趙在田撰)。
陳逢時,霞溪人。弱冠,充伍水師;拔提標外委,擢把總。
乾隆間,臺灣林爽文亂,隨師東征。五十二年二月,會于大湖;賊屯眾草尾店,官軍力攻之,九突其陣。洲仔尾、鯽魚潭、姜市諸役,皆奮銳前驅。已援諸羅,時諸羅圍久,逢時至,并被圍;凡四閱月,糧盡,軍士饑疲。賊數撓我,猶日與角斗;身經三十五戰,嬰城共守。大兵入,圍解。明年正月,隨參贊海蘭察攻克牛莊,進搗加茇莊,生擒賊目葉吉,南北路告平。后復有攻捕海賊之勞(營冊。林焜熿采)。
林六韜,廈門港人。大軍進剿林爽文,先以押運火藥勞,拔中營外委。嗣是彭厝、內埯、藤頭,屢捕洋盜。粵艇方熾,時游奕閩、浙海濱。嘉慶元年七月,率兵船隨游擊陳名魁擊之青水洋,沖鋒過船,斫斃多賊,生擒賊首羅阿義等,余匪竄入浙界。跡至潭頭洋,攻敗之。艇賊目吳興信以驍健聞,十月,猝遇諸獺窟,輕銳剽疾,幾脫去;六韜占上風,縱橫與角逐,竟縛以歸,并系伙黨多名。明年秋,戰于竿塘;與水師營千總王得祿張兩翼夾擊,大獲,拘沈阿喜等,先后擒獲百余名。擢補金門右營把總,遷安平千總;卒(營冊。林焜熿采)。
李得勝,先居金門,移廈城;隸漳浦籍。由行伍,累擢水師提標后營守備。
乾隆間,兩帶鳧水兵赴浙水操,賜銀幣;又從將軍常青東剿臺灣林爽文。時海盜乘間起,奉檄率水師防堵鹿耳門;五十二年秋,擊之涵西港,獲其五艘。奸梢李炎渡、張桃等二百余人欲竄內地,方出鹿耳門,盡擒得之。小除夕,賊迫郡城;得勝在洋瞭見四鯤身火起,揮兵登岸夾擊,賊引退。明年正月三日,戰竹仔港,皆捷;復在打狗港擒林振等。經二十余戰,以功授南澳左營游擊。凱旋,調水提標后營;獲洋盜彭庇等六十余名。升乍浦參將未赴任,以前防蚶江失察偷渡,貶秩留任。
嘉慶元年,補水師提標參將。八月,擊賊井尾洋,殲斃無數,生擒陳壘等,獲舟三,余匪狼奔燈火埯,復為陸營截擒靡脫。越月,北巡草嶼,擒陳科科等,獲舟二。陸鰲之戰,轟擊粵盜,殺傷甚多,遁去;皆與金門鎮李南馨軍相犄角。五年十月,安南夷艇據蘇尖,率舟師擊之,破其船二;盜首梁阿五等被俘,并系其妻孥。旋以蔡牽入大擔,降千總;洊復原官,護金門總兵。升瑞安副將,未任,卒。
子文瀾,官守備(營冊。林焜熿采)。
李漢升,住廈門;晉江籍。偉軀體。乾隆五十一年冬,從征臺灣林爽文,先后三十八戰;以藍翎換花翎,累升澄海副將。
嘉慶七年秋,從提督孫全謀平博羅縣賊,授碣石總兵官。旋因脫犯落職,謫戍;三載釋回,出洋隨緝,漢升感奮。嘉慶十七年七月,遇賊烏坵;彈矢騰鍧中,持牌刀躍入賊船,格殺、生縛鄧石等以獻。越月,復擒陳登于小麥洋;拔把總。十九年七月,有盜伺劫硿口洋,攻獲其船。盜泅水遁,漢升擊楫追之,竄伏山莽,搜擒賊黨朱天記。錄功補水師提標后營千總,署金門左營守備;移病歸。
子飛熊,繼官守備(案牘。林焜熿采)。
謝恩詔,號紫齋;住廈城。乾隆間,以征臺灣林爽文功,累官龍門協副將。嘉慶九年,升蘇松總兵。海賊蔡牽竄入吳淞港,降都司,入閩調用。旋補黃巖游擊,護瑞安副將。十四年秋,在漁山外洋從擊牽,奮勇鏖戰兩晝夜,牽赴海死;敘功,擢安平副將。升黃巖總兵,署寧波提督。
恩詔知書史,文移、箋牘手自起稿。性嚴察,所至湔洗積習,推引賢能。在龍門,曾建義學,延師教弁兵子弟及民之無力就傅者;人頌其德。提督吳必達、林君升作「水師要略」、「舟師繩墨」,恩詔重梓以行,海上事取則焉。
子天驥,守備(林焜熿采)。
陳登捷,福山社人;副將萬山弟。兄弟并起戎行。登捷狀貌魁偉,履著戰功。嘉慶十四年,任玉環參將。漁山之役,從攻蔡牽;迫賊船,拋擲火斗、火炮焚賊船,牽落海死,舉船賊伙一百余人并死。敘功,例升副將,護黃巖總兵;卒。子尚忠,官守備。
萬山子志成,任廣東達濠把總。以哨海,覆舟沉沒。予恤襲(張中丞奏稿及案牘。林焜熿采)。
李尚華,家居廈城。編伍水提標,拔千總。嘉慶十年閏六月,從總統李長庚攻蔡牽于青龍港;十四年五月,從提督王得祿攻駱仔盧于白犬洋,并著勞績。大吏匯敘南北洋剿捕功,奏列一等。
時海上盜魁略盡,余賊吳屬尚肆陸梁。十七年五月,分舟泊硿口澳,擒其黨胡瓊,獲船二。七月,戰大麥嶼,賊敗竄;窮追至東鑊沖山,破其艦,生致吳九諸賊。不數日,復搗于烏坵;以火攻沉其艦,囚王鴿輩四十三賊。越月八日,擊唐沙伍幫匪于壁頭洋。再擊之小麥洋,獲賊四十六名,獲船四,炮械、火藥無算;總督汪志伊加犒贈焉。終金門右營守備(案牘。林焜熿采)。
曾允福,同安人;家廈門尾頭社。嘉慶五年,入水師營為舵工。歷年駕船出洋,緝盜多獲,拔左營外委。
十二年二月,在廣東泥濘洋,與蔡牽船對敵,石傷足。旋于目門洋,獲艇賊李五等八名。十一月,攻蔡牽于浮鷹洋,獲賊船,擒三十人,陣斬一人;股復被創。明年冬,擊獲小人幫;賊伙南下,隨金門總兵許松年攻斃賊首朱濆,敘功記名。十四年春,與戰于料羅洋,再擊之于小伯嶼,獲陳全等三名。遂由金門把總,洊擢閩安守備。獲賊竿塘,猝遭風落水,不死。授南澳左營游擊,屢獲洋盜周阿泉、李帽席、陳阿啜、林狗、黃光、陳士安等。道光元年,署提標后營游擊,護閩安副將,署提標參將。舉軍政卓異,調臺灣中軍游擊。獲盜吳包舵、陳姿惜、黃菁等,擢艋舺營參將。卒于官(營冊。孫云鴻采)。
趙世芳,同安縣人;家廈門城內。嘉慶十四年,隨提督王得祿擊海賊鳳尾幫于海壇洋。又隨追蔡牽浙江黑水洋,鏖戰方酣,連擲火器燒壞賊船〈舟皮〉樓,沉其舟。事聞,朱筆圈其名,賞獎武銀牌,擢把總。累遷海壇左營守備,率師出筆架山洋,緝獲王尚玉等五賊,拔出難民之被擄者。補福寧左營游擊,署烽火門參將。以商船被劫,降守備;捕獲盜首自贖。丁艱歸,卒于家(營冊。孫云鴻采)。
蒲立勛,字樹亭;初名立芳。廈門城內人,入伍水師。嘉慶十一年,從提督許文謨擊蔡牽于臺灣有功,拔把總。十四年,從王得祿追蔡牽于黑水洋。得祿被創,督戰益急,立勛拔佩刀斫舷,呼曰:『今日不用命者,死』。以所乘艨艟撞牽船,船破,牽自沉;立勛受傷墮海,得救免。事聞,朱圈其名,補千總。歷官金門、廣東,洊升溫州總兵;以母老歸養。道光十三年卒(采補)。
列傳三忠烈
明
葉翼云,字載九,一字敬甫;蓮坂侯鄉人。崇禎十三年庚辰進士。
知吳江縣。故事:獄鑰掌于縣丞;多為宦要禁無辜者。翼云清獄出之,徹丞鑰自掌,其害始絕。家事無大小,必手裁。值歲祲粟貴,奸民朱和尚乘機煽亂;佯示寬縱,卒掩捕無漏網者。朝中黨起,文選司吳昌時通盜,盜倚內援,剽掠無敢攖。翼云密使尉擒之,昌時貽書為盜地,拒不聽;怵以危語,亦不為動。夏,蝗飛蔽天。翼云按捕蝗法,謂于露翅濕濡時便;乃夜行田間,督從者協捕蝗。下令輕罪,以捕蝗數為贖。蝗患既息,繼以荒旱;步禱龍祠,日行數里。凡設廠施粥、買米平糶及浚河造船以工代賑,無不備舉。時國用詘,議者欲因畝加賦;翼云條上其不便,縣省六萬有奇。十六年,東陽之亂,苕、禾兩郡大震。翼云念戍守單弱,遷精壯,教以坐作擊刺;相度形勢,令城外四圍皆可馳馬,增筑臺舍其上。晝則戎服閱兵郊外,夜則巡行阛阓間,偉然自成一軍。北都變聞,不軌者洶洶思亂;廉得其主名,捕殺之,一邑帖然。尤好獎拔才俊,培植士類。先是,吳民詣闕懇再留,巡撫祁彪佳上其治狀,巡按周元泰亦上言『葉令才,守為上上考』。任滿,將入都,以催科不及格,為吳昌時黨與所阻,乃寓寺中。吳民嘩曰:『何忍以吾曹累我公,爭相輸納;不旬日,完二萬七千五百有奇。投柜嬴余,發修理承天寺,吳民建祠祀焉。臺臣嘆曰:『生祠、去思碑皆可作而致,惟卸事之官不事敲樸而完糧幾至三萬,非深得民心者不能』。起為禮部精膳司,轉儀曹,晉吏部清吏司郎中。以親老,乞歸。
唐王入閩,擢稽勛司員外;以便宜視同安縣事,素服興師。城破,與其弟翼俊同殉難,闔門死焉。時年五十有二。國朝謚曰「烈愍」。翼俊以倡義兵,授監紀推名(節本傳,林志遠撰;并家乘)。
葉伯奮,字復迅;官浙江樂清縣知縣。伯熊,字復文,貢生;任南靖縣教官(采葉氏家乘)。
論曰:翼云通籍后令吳江,計不滿三年,而適當其否,綏輯撫御,整然有方;不可謂非才之裕矣。至今吳江之民祀之,宜哉。
陳弼心,店前人。崇禎元年戊辰武進士。任南京都司,歷大同參將。甲申,殉闖賊之難(府、縣「選舉志」注)。
葉爵,字尊侯;蓮坂人。崇禎十五年壬午武舉,歷官南京參將。后死難于許灣(林焜熿采)。
國朝
洪有禎,號亮士;嘉禾里人。授徒里,訓督甚嚴;父老以醇儒目之。歲丁亥,兵起,有禎從俠客糾海濱壯士,入守漳浦。城陷,被執。見大帥,挺立不跪。目直視,發上指;旁執刀者皆靡。帥怒,命縛于市磔之,懸其首城東門。時當暑月,血色數日不變,青蠅毋敢集者。久之,一卒投其頭于濠;于是門卒皆病,中夜狂叫,若有物擊之者。乃相與求其頭,羅拜瘞之。
有禎早歲工書,仿文衡山;賈人持售外國,得重價。歿后,只字之遺,人爭寶之(「夕陽寮存稿」)。
卓超,字峻巖;后路頭人,原籍興化。任水師提標外委。康熙二十二年,從施瑯征澎湖、臺灣有功,授左都督。隨平岳州,陣亡,恤襲云騎尉世職。后子孫式微,不復襲(凌翰采)。
歐陽凱,字虞臣;外清人,漳浦籍。累官江西九江協副將,升蘇松鎮總兵,功加左都督。
康熙五十七年,調鎮臺灣。六十年四月,土賊朱一貴作亂,樹旗小岡山;遣右營游擊周應龍領兵四百進剿,遣臺灣縣丞馮迪調四社土番隨之。應龍逗留不進越七日,宿南路營。賊合南路賊杜君英夾攻之,兵敗,賊陷南路營,乘勝攻府治。凱與游擊劉得紫出駐春牛埔,晦日大戰,勝之,賊退屯竿津林。五月朔,賊黨數萬大集;凱躍馬沖突,兵忽內亂。百總楊泰綽號達家勇者,先通賊為內應,刺凱墜馬;賊刃交下,截其首去。
得紫被擒,不屈;曰:『吾為命官,不得不死;但求埋吾帥尸,死瞑目耳』。賊聽其收埋,幽得紫于學宮朱子祠。會南澳鎮總兵藍廷珍統師恢復,執達家勇,付其子敏自行處死。
贈太子少保,予祭葬,世襲騎都尉、恩騎尉罔替;祀臺郡忠義祠。初,劉得紫葬凱尸,失其首;事平,窮治賊黨,乃得之,葬于興化小鎮巖下。敏任碣石總兵官(「通志」、「臺灣志」、「平臺紀略」合纂。林焜熿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