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黃父相癰疽論第一
內容:《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于歧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于絡脈;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綱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之先后,從實去虛,補則有余,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歧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蘆不成,五谷不植,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榮衛固流不休,上應星宿,上應經數,寒氣客于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虛,枯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一作親),經脈敗漏重于五臟,臟傷,故死矣。
<篇名>診癰疽發起處第二
內容:方一首黃帝曰∶愿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歧伯曰∶略說癰疽極者有十八種。
癰發于咽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而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含豕膏,無食三日,已(一云無冷食。)發于頸,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則十余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流項,名曰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余),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發于肩及名曰疵疽,其狀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發四五日逆囗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衰(衰一作裹),其疽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嬰,急治之。
發于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發于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后膿自出。
發于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強飲濃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發于股,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搏于骨,不急活,三十日死。
發于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日死。
發于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發于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生也。
諸癰發于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于陽者百日死。
發于陰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發于脛,名曰兔齒,其狀如赤豆,至骨不急治,殺人。
發于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百日死。
發于足旁名曰癘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于足指名曰脫復疽,其狀赤黑則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也,不斬去者,死。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歧伯曰∶榮氣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于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何謂疽,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余,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天瘀以堅,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歧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縛。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
帝曰∶身形應九宮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應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
左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胸應秋分其日辛酉。
左足應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窮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及膈下二臟,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也。
凡候此九者,善侯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體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雞鳴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時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五申日晡時五酉日日入五戍日黃昏五亥日人定上以此日時遇疾發癰者,不起也。
<篇名>候癰疽色法第三
內容:論曰∶夫癰疽初發如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后賢,謹按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處,死生之期如下∶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治亦愈。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或白黑,或脫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色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也。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濃為疽,如此者多見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者多致禍也。
夫癰壞后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則禍至,慎之慎之。
<篇名>診知是癰疽法第四
內容:癰疽之發,未辨是非饑渴為始,始發之時,或發自疽,或似小癤,或復大痛,或復小痛,或發米粒大白膿子,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處,是即便隱痛,復按四邊,比方得失審實之,是即灸。第一使灸其上二三百壯,又灸四邊一二百壯,小者灸四邊,中者灸六處,大者灸八處,壯數不慮多也。亦應即薄貼,令得即消。內須服解毒冷藥,令毒瓦斯出外。外須薄貼熱藥,法當瘡開其口,令泄熱氣故也。
<篇名>診癰疽有膿法第五
內容:凡癰按之大堅者未有膿,半堅半軟者半有膿,當上薄者都有膿。有膿便可破之,不爾,侵食筋骨也。
破之法,應在下遞上破之,令膿易出,用鈹針,膿深難見,肉濃而生者用火針,若不別有膿者,可當其上數按之,內便隱痛,殃堅者未有膿泄去熱氣,不爾,長速則不良。
<篇名>候人年得疽法第六
內容:歧伯曰∶赤疽發于額不瀉,十余日死。可刺也。其膿赤多血死,未有膿,可治。人年二十五、三十一、六十、九十五人神在額不可見血,見者死。
杼疽發項,若兩耳下不瀉,十六日死。其六日可刺,其色黑見膿而癰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三、三十五、四十九、五十一、五十五、六十一、八十七、九十九,神在兩耳下,不蜂疽發背,起心俞若肩,二十日不瀉,死,其八日可刺也,其色赤黑膿見者死不治。
人年六歲、十八、二十四、三十五、五十六、六十七、七十二、九十八神在肩不可見血,見者死。
刺疽發肺俞,若肝俞不瀉,二十日死。其八日可刺,發而赤,其上肉如椒子者死不可治。人年十九、二十五、三十三、四十九、五十七、六十八、七十三、八十一、九十七神在背,不俠榮疽發脅,起若兩肘頭,二十五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發赤白間其膿多白而無赤,可治。年十六、二十六、三十二、四十八、五十八、六十四、八十、九十六神在脅不可見血,見者死。
勇疽發股,起太陰,若伏兔,二十五日不瀉,死。其十日可刺,發青膿赤黑者死。白者尚可治。年十一、十五、二十、三十一、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九、六十三、七十五、九十一神在尻尾,不可見血,見者死。
標叔疽發,熱同,同耳聾,后六十日腫如水狀,如此可刺之,但出水后乃有血,血出即除也。年五十七、六十五、七十三、八十、九十七神在背不可見血,見者死。
旁疽發足趺,若足下三十日不瀉,死。其十二日可刺。發赤白膿而不大多,其上癢赤黑,死不可治。年十三、二十九、三十五、六十一、七十三、九十三神在足,不可見血,見者死。
<篇名>相五色疽死生法第七
內容:禽疽發如軫者數十處,一云四日腫,食飲疼痛,其狀若變,十日可刺,其內發方根寒齒如噤俞若坐,如是十五日死(俞若生未詳。)釘疽發兩肩,此起有所逐惡血,結流內外,榮衛不通,發為釘疽,三日身腫痛甚,七日噤如狀,十日可刺,不治,二十日死。
陰疽發髀,若陰股,始發腰韁內不能自止。數飲不能多,五日堅痛,如此不治,三歲死脈疽發環項(一云頸,始痛,身隨而熱,不欲動)或不能食,此有所大畏,恐怖而不精上氣頦。其發引耳,不可以腫,二十日可刺,不刺八十日死。
龍疽發背,起胃俞若腎俞,二十日不瀉死,其九日可刺,其上赤下黑,若青黑者死。發血膿者不死。
首疽發背,發熱八十日,大熱汗頸,引身盡如咳,身熱同同如沸者,皮澤頗腫處淺刺之,不刺,入腹中,二十日死。
行疽發如腫,或復相往來,可要其所在刺之,即愈。
沖疽發,小腹痛而振,寒熱,冒五日,六日而變,十日死。
敦疽發,兩指頭若五指頭,十八日不瀉,死。其四月可刺,其發而黑,癰不甚赤過節,可治。
疥疽發,腋下若臂兩掌中,振寒熱而咽干者,飲多則嘔,煩心,或卒胗反有合者,此則可汗,不汗當死。
筋疽發背,俠脊兩邊大筋,其色蒼,八日可刺,其癰在肌腹中,九十日死。
陳干疽,發兩臂,三四日痛不可動,五十日方身熱而赤,六十日可刺,如刺脈無血,三四日死(一云病已)。
蚤疽發,手足五指頭,起即色不變,十日之內可刺,過時不刺后為食癰,在腋,三歲死倉疽發,身癢后痛,此故傷寒氣入臟,篤發為倉疽,九日可刺,九十日死。
赤疽發,身腫堅核而身熱,不可以坐,不可以行,不可以屈伸,成膿刺之,即愈。
赤疽(一云白疽)發膊,若肘后癢,目痛傷精及身熱多汗,五六日死。
赤疽發胸可治。
赤疽發髀樞,六月可治,不治出歲死。
赤疽發陰股,堅,死,濡,可治。
赤疽發掌中者可治。
赤疽發脛,死不可治。
黑疽發,腫在背大骨上,八日可刺,過時不刺為骨疽,膿出不可止,出碎骨,六十日死黑疽發腋淵,死。
黑疽發耳中,如米,此名文疽,死。
黑疽發肩,死黑疽發缺盆中,名曰伏癰,死。
黑疽發肘上下,不死可治。
黑疽發腓腸,死。
黑疽發膝臏,堅,死,濡,可治。
黑疽發趺上,堅死。足下久癰色赤,死。
手心主脈有腫癰在股脛,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而死。
脅少陽脈有腫癰在頸,八日死,發膿血,十日死。
腰太陽脈有腫交脈來于陽明,癰在頸,十日而死,發膿血,七日死。
尻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心少陽脈,八日死,發膿血八十日死。
頭陽明脈有腫癰在尻,六日死,發膿血六十日死。
股太陽脈有腫癰在足太陽,七十日死,發膿血百日死。
肩太陽太陰脈有腫癰在脛,八日死,發膿血四百日死。
足少陽脈有腫癰在脅,八日死,發膿血六百日死。
手陽明脈有腫癰在腋淵,一歲死,發膿血二歲死。
<篇名>敷貼第八
內容:方三十一首松脂貼主癰疽腫方(煉松脂采松脂法附∶)松脂(二斤,成煉者)脂(三兩)細辛(半兩)黃柏白芷芎白蘞芍藥莽草白蠟黃黃芩黃連大黃當歸防風(各一兩)上一十六味,切,先以火暖銅鐺令熱,以蠟拭鐺使通濕,銼松脂令破納鐺中,次下脂。都消盡訖,乃納藥,以竹蓖攪令調,仍于微火一煎急攪令勿息,十沸下之,沸止更上。預作十個濕土堆,一下置一堆上,遍十堆則成。及熱以新幕生布上,四面又安火灸,作絞子絞澄去滓,挑取向火涂紙,依病處大小剪取貼之。周時易,此法稍難,好好用心作之,乃可成矣。
煉松脂法∶取大麻仁三升,研之令細,水三升淘之,生布絞去滓,松脂二升,以水三升半煮令消盡,及熱,新布絞令脂出,納麻汁中,待小冷,取松脂牽挽令白,乃依法秤取。
采松脂法∶取深山大松本有露根,脂自流出白粘者佳,火燒黑疆者不堪用。亦可五月六月大暑時破作痕,三五日待出取之。須多者,多破根取之。
升麻敷主癰疽方∶升麻大黃黃芎龍骨白芨(各一兩)黃芩(六兩)白蘞牡蠣(熬)甘草(各半兩)上一十味,搗篩為散,以蜜和之如泥,涂布敷癰上,干即易之。
痛微用此令消方∶黃青木香梔子干地黃升麻龍骨大黃黃柏黃芩麻黃黃連芎生犀(取末)白蘞羚羊角上一十五味,等分,搗篩為散,以醋和之如泥,涂故布上。開口如小豆以泄熱氣,干則易之,瘥止。
<篇名>白蘞敷
內容:主癰疽方∶白蘞大黃黃芩(并等分)上三味,搗篩為散,以雞子白和如泥,涂布上敷腫上,敷干則易之。亦可以三指撮藥末,納三升水中煮三沸,絞注汁拭腫上數十遍,以塞水石末和涂腫上,以紙覆之,干則易之,輒以煮汁拭之,日夜二十易。
食惡肉散方∶真朱藜蘆(各一分半)茹(半兩)馬齒礬(燒)硫黃雄黃麝香(各三分)上七味,搗篩為散,粉瘡上,亦可膏和敷之,著兌瘡孔中佳。
<篇名>生肉膏
內容:主癰疽金瘡方∶大黃黃芍藥獨活當歸白芷(各一兩)薤白(二兩)生地黃(三兩,取汁)上八味,搗篩為散,切薤白以地黃汁成煎豬膏三升煎之,二上三下,以綿布絞去滓,以敷瘡,多少隨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