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雜病上(2)

  • 千金翼方
  • 孫思邈
  • 4977字
  • 2015-12-27 00:00:05

干地黃石斛白術(各二兩)牡蠣(熬)芍藥芎大黃小草甘草(炙,各三兩)上九味,搗篩為散,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四丸,日三。

<篇名>茯苓丸

內容:主患黃膽,心下縱橫結堅,小便赤,是酒疸方。

茯苓茵陳干姜(各一兩)半夏(洗)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分)商陸(半兩)甘遂(一分)枳實(五分,炙)蜀椒(二合,汗,去目、閉口)白術(五分,切,熬,令變色)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蜱豆三丸,以棗湯下之。夫患黃膽,常須服此。若渴欲飲水,即服五苓散。若妨滿,宛轉丸治之,五苓散見傷寒中治黃膽小便赤黃方前胡茯苓(各一兩半)椒目(一兩,熬)附子(半分,炮,去皮)茵陳(二兩半)菖蒲(二兩半)上六味,搗篩為散。食以前服一錢匕,日三服。此劑更參服上二藥。

黃膽之為病,日晡所發(fā)熱惡寒,少腹急,體黃額黑,大便黑,溏瀉,足下熱,此為女勞也,腹?jié)M者難療。方∶滑石(研)石膏(研,各五兩)上二味,為散。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瘥。

灸黃法(二十穴)∶第十一椎下俠脊兩邊各一寸半,灸脾俞百壯。兩手小指端,灸手少陰,隨年壯。手心中,灸七壯。胃管主身體萎黃,灸百壯,治十,十瘥,忌針。耳中在耳門孔上橫梁,主黃膽。上入口里邊在上縫赤白脈上是,針三。舌下俠舌兩邊針。頰里從口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口一寸。上里正當人中及唇針三分。巨闕,上管。上二穴并七壯,狂言浪走者,灸之,瘥。寅門從鼻頭直入發(fā)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段,繩取一分,入發(fā)際當繩頭(“”字未詳,不敢刊正)。脊中椎上七壯。屈手大指節(jié)里各七壯。中管、大陵、勞宮、三里、然谷、太。上八穴,皆主黃膽。

論曰∶黃膽之為病,若不急救,多致于死,所以具述古今湯藥灸方法,按據此無不瘥者也。有人患之,皆昏昧不識好惡,與茵陳湯一劑不解,亦有惺惺如常,身形似金色,再服亦然,隔兩日一劑,其黃不變,于后與灸諸穴乃瘥,瘡上皆黃水出,然此大慎面、肉、醋、魚、蒜、韭、熱食,犯之即死。

<篇名>吐血第四

內容:論三首,方三十首論曰∶凡吐血有三種,有內衄,有肺疽,有傷胃。內衄者,出血如鼻衄,但不從鼻孔出,是近心肺間津液出,還流入胃中,或如豆汁,或如血凝停胃中,滿悶便吐,或去數升乃至一斗,得之于勞倦飲食過常所為也;肺疽者,或飲酒之后悶吐,血從吐出,或一合半升;傷胃者,因飲食大飽之后,胃中冷則不能消化,便煩悶強嘔,吐之物與氣共上沖蹙傷裂胃口,血色鮮赤,腹中絞痛,自汗出,其脈緊而數者,為難治也,吐之后體中但奄奄然心中不悶者,輒自愈,假令煩躁,心中悶亂,紛紛欲吐,顛倒不安,醫(yī)者又與黃土湯、阿膠散,益使悶亂,卒至不救,如此悶者,當急吐之。

吐方瓜蒂(半兩)杜蘅人參(各一分)上三味,搗篩為散。服一錢匕,水漿無在,得下而已,羸者小減之,吐去青黃或血二三升,無苦。

<篇名>生地黃湯

內容: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痛方。

生地黃(二斤)大棗(五十枚,擘)阿膠(炙)甘草(炙,各三兩)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為四服,日三夜一。

<篇名>堅中湯

內容:主虛勞內傷,寒熱頻連,吐血方。

糖(三斤)芍藥半夏(洗)生姜(各三兩,切)大棗(五十枚,擘)生地黃(一斤)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三夜一。(《千金》有甘草、桂心,無地黃)治噫止唾血方石膏(四兩,碎)生姜(切)麻黃(去節(jié))五味子(各二兩)小麥(一升)濃樸(炙)半夏(洗)杏仁(去皮尖、雙仁,各三兩)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五合,分再服。

又方伏龍肝(如雞子大,兩枚)干姜當歸桂心芍藥白芷阿膠(預漬之)甘草(炙,各二兩)細辛(半兩)芎(一兩)生地黃(八兩)吳茱萸(二升)上一十二味,咀。以清酒七升,水三升,合煮取三升半,去滓,納膠煎取三升,分三服,亦治衄血。(《千金》名黃土湯,主吐血)

<篇名>當歸湯

內容:主吐血方。

當歸黃芩(各三兩)干姜芍藥阿膠(炙,各二兩)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二夜一。

<篇名>伏龍肝湯

內容:主吐血并衄血方。

伏龍肝(半升)干地黃干姜牛膝(各二兩)阿膠(炙)甘草(炙,各三兩)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膠,分三服。

<篇名>澤蘭湯

內容:主傷中里急,胸脅攣痛,頻嘔血,時寒時熱,小便赤黃,此傷于房中者方。

澤蘭糖(各一斤)桑白皮(三斤,根者)生姜(五兩,切)麻仁(一升)人參桂心(各三兩)遠志(二兩,去心)上八味,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納糖,未食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勞動。

<篇名>竹茹湯

內容:主吐血、汗血、大小便出血方。

淡竹茹(二升)當歸黃芩芎甘草(炙,各半兩)人參芍藥桂心白術(各一兩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吐血、唾血,或勞發(fā),或因酒發(fā)方。

當歸羚羊角(屑)干地黃小薊根柏枝(炙)阿膠(炙)干姜(各三兩)白芍藥白術(各四兩)伏龍肝(如雞子,研)亂發(fā)(如雞卵,燒)竹茹(一升)蒲黃(五合)甘草(二兩,炙)上一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下發(fā)灰、蒲黃,分五服。

吐血百治不瘥,療十十瘥,神驗不傳方∶地黃汁(半升)大黃(生末,一方寸匕)上二味,煎地黃汁三沸,納大黃末調和,空腹服之,日三,血即止,神良。

治吐血方。

服桂心末方寸匕,日夜可二十服。

治身體暴血,鼻口耳目九孔皮膚中皆漏血方。

取新生犢子未食草者,有屎曝干燒末,水服方寸匕,日四五服,立瘥。

<篇名>生地黃湯

內容:主衄血方。

生地黃黃芩(各一兩)柏葉(一把)阿膠(炙)甘草(炙,各二兩)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膠煎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生地黃(三斤,切)阿膠(二兩,炙)蒲黃(六合)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鼻口瀝血三升,氣欲絕方。

龍骨細篩一棗核許,微以氣吹入鼻中即斷,更出者再吹之,取瘥止。

又方∶細切蔥白,搗絞取汁,瀝鼻中一棗許,即斷,慎酒、肉、五辛、熱面、生冷等。

<篇名>阿膠散

內容:主衄血不止方∶阿膠(炙)龍骨當歸細辛桂心(各一兩)蒲黃(五合)亂發(fā)(三兩,燒灰)上七味,搗篩為散。先食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劑瘥,亦可蜜丸酒服。

<篇名>伏龍肝湯

內容:主鼻衄、五臟熱結,或吐血、衄血方。

伏龍肝(雞子大,一枚)生地黃(一斤,切)生竹茹(一升)芍藥當歸黃芩芎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減三升,納藥,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無桂心)

<篇名>干地黃丸

內容:主失血虛勞,胸腹煩滿疼痛,血來臟虛不受谷氣,嘔逆,不用食,補中治血方。

干地黃(三兩)濃樸(炙)干漆(熬)枳實(炙)干姜防風大黃細辛白術(各一兩)前胡(一兩半)人參茯苓(各五分)虻蟲(去翅足,熬)蟲(熬,各十五枚)當歸黃芩麥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二兩)上一十八味,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先食,酒服五丸,日三。

論曰∶凡下血者,先見血后見便,此為遠血,宜服黃土湯;先見便,后見血,此為近血,宜服赤小豆當歸散。人病雖一,得病之始不同,血氣強弱堪否次第,是以用藥制方,隨其淺深,取其能堪,為方不一,各取所宜也。

黃土湯方灶中黃土(半升)甘草(炙)干地黃白術附子(炮,去皮)阿膠黃芩(各三兩)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亦主吐血。

赤小豆當歸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當歸(三兩)上二味,搗篩為散。漿服一方寸匕,日三。

<篇名>續(xù)斷止血湯

內容:主先便后血,此為近血方。

續(xù)斷當歸阿膠(炙)桔梗桂心(各三兩)芎干姜干地黃(各四兩)蒲黃(一升)甘草(一兩,炙)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五合,去滓,下膠消盡,入蒲黃,分為三服。

<篇名>伏龍肝湯

內容:主先見血后便,轉此為遠血方。

伏龍肝(五合,研)干地黃(五兩)發(fā)燒屑(二合)阿膠(三兩,炙)黃芩干姜牛膝槲脈(炙)甘草(各二兩,炙)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膠及發(fā)屑消盡,分三服。

下血方牛角(炙)當歸龍骨干姜熟艾(各三兩)蜀椒(一兩,去目、閉口者,汗)黃連(五合)升麻(一兩半)大棗(二十枚,擘)附子(炮,去皮,一枚)黃柏芎阿膠(炙)濃樸(炙)赤石脂芍藥石榴皮甘草(炙,各二兩)上一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牛角末、阿膠,消以綿絞去滓,分七服,日四夜三。(《千金》有橘皮)治小便出血方龍骨細粉末之,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又方∶以酒三升煮當歸四兩,取一升,頓服之。

治尿血方∶車前葉,切,五升,水一斗,煮百沸,去滓,納米煮為粥服之。

凡憂恚絕傷、吐血、胸痛、虛勞,地黃煎方。

生地黃(五斤,搗絞取汁)上一味,微火煎三沸,納白蜜一升,又煎三沸,服之日三。

治亡血脫血,鼻頭白色,唇白去血,無力者方。

生地黃(十斤)上一味,搗,以酒一斗,絞取汁令極盡,去滓,微火煎減半,納白蜜五升,棗膏一升以攪之,勿止,令可丸下之,酒服如雞子一丸,日三。久服不已,老而更少,萬病除愈。

論曰∶凡亡血吐血衄血愈后,必須用此二方補服三四劑,乃可平復,不爾,恐有大虛及婦人崩中下血,亦同此方。

<篇名>胸中熱第五

內容:方二十七首

<篇名>寒水石湯

內容:主身中大熱,胸心煩滿毒熱方。

寒水石(五兩)澤瀉茯苓前胡黃芩(各三兩)柴胡牛膝白術甘草(炙,各二兩)杏仁(二十粒,去皮尖、雙仁)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分三服。

治熱氣上沖不得息,欲死不得眠方∶白薇檳榔白石英(研)枳實(炙)白蘚皮麥門冬(去心)郁李仁(去皮)貝母(各二兩)天門冬(去心)桃仁(五分,去皮尖、雙仁,熬)車前子茯神(各二兩)人參上一十七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竹葉飲下十丸,日二服,加至三十丸。

竹葉飲子方∶竹葉(切)紫蘇(各一升)紫菀白前甘草(炙,各二兩)百部(二兩)生姜(三兩,切)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以下,丸盡更合。

<篇名>龍膽丸

內容:主身體有熱,羸瘦不能食方。

龍膽苦參黃連黃芩(各二兩)大黃(三兩)黃柏李子仁(去皮)栝蔞青葙子(各一兩)上九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七丸,日二,不知增之。

<篇名>升麻湯

內容:主強壯身體有大熱,熱毒流四肢,骨節(jié)急痛,不可忍,腹中煩滿,大便秘澀,升麻枳實(炙)梔子仁黃芩(各三兩)香豉(一升)大黃(四兩)杏仁(一升,去皮尖、雙仁)生姜(四兩,切)生地黃(十兩)人參甘草(炙,各二兩)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豉三沸,去豉納藥,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又主歷節(jié)腫。

又方∶升麻大黃(各四兩)前胡梔子(各三兩,擘)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篇名>含消丸

內容:主胸中熱口干方。

茯苓五味子甘草(炙,各一兩)烏梅(去核)大棗(去核,各二七枚)上五味,搗篩為散,別搗梅棗令熟,乃合余藥,更和搗五百杵,丸如彈子大,含之咽汁,日三夜二,任性分作小丸。

<篇名>半夏湯

內容:主胸中客熱,心下煩滿,氣上,大小便難方。

半夏(洗)生姜(各八兩,切)前胡茯苓(各四兩)白術(五兩)黃芩(一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熬)枳實(炙,各三兩)人參甘草(炙,各二兩)上一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旦服。若胸中大煩熱者,冷服。大便難澀者,加大黃三兩。

<篇名>前胡湯

內容:主胸中逆氣,痛徹背,少氣不食方。

前胡半夏(洗)芍藥甘草(炙,各二兩)桂心(各一兩)生姜(三兩,切)黃芩人參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竹葉(一升,切)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前胡人參生姜(切)麥門冬(去心)餳(各三兩)桂心黃芩當歸(各一兩)大棗(三十枚,去核)半夏(洗)茯苓芍藥甘草(炙,各二兩)上一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篇名>前胡湯

內容:主寒熱嘔逆少氣,心下堅,彭亨滿不得食,寒熱消渴,補不足方。

前胡樸硝大黃黃芩甘草(炙,各二兩)茯苓當歸半夏(洗)芍藥滑石石膏(碎)栝蔞附子(炮,去皮)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一兩生姜(二兩,切)上一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分六服。

<篇名>前胡建中湯

內容:主大勞虛劣,寒熱嘔逆,下焦虛熱,小便赤痛,客熱上熏,頭痛目赤,骨內痛及口干,皆悉主之方。

前胡(三兩)芍藥當歸茯苓桂心(各四兩)人參生姜(切)白糖半夏(洗)黃(上一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納糖,分為四服。

<篇名>濃樸湯

內容:主腹?jié)M,發(fā)熱數十日方。

濃樸(八兩,炙)枳實(五枚,炙)大黃(四兩)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分三服,主腹中熱,大便不利。

<篇名>五石湯

內容:主骨間熱,熱痛間不除,煩悶,口中干渴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广平县| 乐昌市| 桐城市| 西峡县| 新蔡县| 腾冲县| 康定县| 靖西县| 永顺县| 微山县| 偃师市| 梅州市| 海阳市| 新昌县| 康平县| 张家口市| 徐州市| 信阳市| 望都县| 盐津县| 乐平市| 明光市| 南郑县| 苏尼特左旗| 白沙| 延吉市| 班戈县| 嘉兴市| 桐庐县| 凤凰县| 万源市| 民乐县| 讷河市| 石台县| 佛冈县| 石渠县| 麦盖提县| 五大连池市| 罗山县| 青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