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總論
- 明倫匯編家范典父子部
- (清)陳夢雷
- 14807字
- 2015-12-26 23:46:55
易經
蒙卦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程
傳
包含容也二居蒙之世有剛明之才而與六五
之君相應中德又同當時之任者也必廣其含容
哀矜昏愚則能發天下之蒙成治蒙之功二能包
納則克濟其君之事猶子能治其家也五既陰柔
故發蒙之功皆在于二以家言之五父也二子也
二能主蒙之功乃人子克治其家也
本
義
九二以陽
剛為內卦之主統治群陰當發蒙之任者然所治
既廣物性不齊不可一概取必而爻之德剛而不
過為能有所包容之象又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為
子克家之象故占者有其德而當其事則如是而
吉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程
傳
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專也二能主蒙之
功者五之信任專也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故得
行其剛中之道成發蒙之功茍非上下之情相接
則二雖剛中安能尸其事乎
蠱卦
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囗咎厲終吉
本
義
干如木之干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
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子能干之則飭
治而振起矣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
子則能治蠱而考得囗咎然亦危矣戒占者宜如
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又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悔囗大咎
本
義
過剛不中故小有悔巽體得正故囗大咎
象曰干父之蠱終囗咎也
程
傳
以三之才干父之蠱雖小有悔終囗大咎也蓋
剛斷能干不失正而有順所以終囗咎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本
義
以陰居陰不能有為寬裕以治蠱之象也如是
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程
傳
以四之才守常居寬裕之時則可矣欲有所往
則未得也加其所任則不勝矣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
程
傳
五居尊位以陰柔之質當人君之干而下應于
九二是能任剛陽之臣也雖能下應剛陽之賢而
倚任之然己實陰柔故不能為創始開基之事承
其舊業則可矣故為干父之蠱夫創業垂統之事
非剛明之才則不能繼世之君雖柔弱之資茍能
任剛賢則可以為善繼而成令譽也太甲成王皆
以臣而用譽者也
本
義
柔中居尊而九二承之以德
以此干蠱可致聞譽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干父用譽承以德也
程
傳
干父之蠱而用有令譽者以其在下之賢承輔
之以剛中之德也
書經
大誥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
子乃弗肯堂矧肯構厥父災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棄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
寧王大命
蔡
注
昔前日也猶孟子昔者之昔若昔我之欲往我
亦謂其事之難而日思之矣非輕舉也以作室喻
之父既底定廣狹高下其子不肯為之堂基況肯
為之造屋乎以耕田喻之父既反土而災矣其子
乃不肯為之播種況肯俟其成而刈獲之乎考翼
父敬事者也為其子者如此則考翼其肯曰我有
后嗣弗棄我之基業乎蓋武王定天下立經陳紀
如作室之底法如治田之既災今三監叛亂不能
討平以終武王之業則是不肯堂不肯播況望其
肯構肯獲而延綿國祚于無窮乎武王在天之靈
亦必不肯自謂其有后嗣而不棄墜其基業矣故
我何敢不及我身之存以撫存武王之大命乎
康誥
王曰封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
大傷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
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
惟吊茲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
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
蔡
注
大憝即上文之罔弗憝言寇攘奸宄固為大惡
而大可惡矣況不孝不友之人而尤為可惡者當
商之季禮義不明人紀廢壞子不敬事父大傷父
心父不能愛子乃疾惡其子是父子相夷也天顯
猶孝經所謂天明尊卑顯然之序也弟不念尊卑
之序而不能敬其兄兄亦不念父母鞠養之勞而
大不友其弟是兄弟相賊也父子兄弟至于如此
茍不于我為政之人而得罪焉則天之與我民彝
必大泯滅而紊亂矣曰者言如此則汝其速由文
王作罰刑此無赦而懲戒之不可緩也
大
全
朱子曰
惟吊茲惟痛憫此得罪之人也不于我政人得罪
憫痛之深恨不自我得罪也蔡氏元度曰先責子
之不孝然后責父之不慈先責弟之不恭然后責
兄之不友周禮有不孝不弟之刑而無不慈不友
之罪即此意也
禮記
曲禮
父子不同席
陳
注
尊卑之等異也
大
全
臨川吳氏曰古者一席坐四
人言父子偶共一處而坐雖止一人必各坐一席
蓋以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尊卑不同故也
又
名子者不以國不以日月不以隱疾不以山川
陳
注
常語易及則避諱為難故名子者不之用
又
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陳
注
呂氏曰事父者家無二尊雖母不敢以抗之故
無長幼皆名不敢致私敬于其長也事君者國無
二尊雖父不可以抗之故無貴賤尊卑皆名不敢
致私敬于其所尊貴也春秋鄢陵之戰欒書欲載
晉侯其子曰書退此君前臣名雖父亦不敢抗也
又
父之讎弗與共戴天
陳
注
呂氏曰父者子之天不能復父讎仰無以視乎
皇天矣報之之意誓不與讎俱生此所以弗與共
戴天也
又
已孤暴貴不為父作謚
陳
注
呂氏曰父為士子為大夫諸侯則祭以大夫諸
侯其尸服以士服是可以己之祿養其親不敢以
己之爵加其親也父之爵卑不當謚而以己爵當
謚而作之是以己爵加其父欲尊而反卑之非所
以敬其親也
王制
父之齒隨行
郊特牲
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
禮作禮作然后萬物安無別無義禽獸之道也
內則
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
而退各從其事日入而夕慈以旨甘
陳
注
鄭氏曰異宮崇敬也
大
全
張子曰古者有東宮西
宮有南宮北宮異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
遠目下雖似相疏其實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十
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為得一故大庖則同
之小庖則異之不為害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
所以避子之私也 嚴陵方氏曰尊卑之際辨則
敬同則故父子坐不同席居必異宮所以致其
敬也然責貴者其禮宜詳責賤者其禮宜略故由
命士以上然后父子異宮也周官典命子男之士
不命則士固有不命者矣
又
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見
陳
注
注讀旬為均謂適子妾子有同時生者雖是先
生者先見后生者后見然皆在夫未與婦禮食之
前故曰均而見也應氏曰子固以禮見于父父則
欲時時見之又不可瀆故每旬而一見之若庶人
則簡略易通故不必以旬而見
大喪記
父不次于子
陳
注
喪卑故尊者不居其殯宮之次也
祭統
夫祭之道孫為王父尸所使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
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倫
也
陳
注
行猶列也父北面而事子行之尸者欲子知事
父之道當如是也方氏曰十倫皆倫也止于父子
言倫者有父子之倫然后有宗廟之祭則祭之倫
本于父子而已故止于父子為倫焉
大
全
長樂陳氏
曰尸于王父則孫于祭者則子以孫為王父之尸
則是以子為祭者之父子忘其子之卑而事于父
父忘其父之尊而事子凡此所以明祭者事父之
道而已 石林葉氏曰尸所以象神取于異姓則
嫌于不親取于己子則疑于無別故為尸者子行
也雖以父事之不疑于父不疑則人倫明矣
又
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
序而無亂也
大
全
嚴陵方氏曰昭穆固所以別父子而父子之行
又各有遠近長幼親疏也
坊記
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
大
全
嚴陵方氏曰此言父子不同位曲禮言父子不
同席席言所坐之席位言所立之位坐立雖不同
其所以辨尊卑之義則一而已
又
子云升自客階受吊于賓位教民追孝也未沒喪不
稱君示民不爭也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
奚齊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猶有弒其父者
陳
注
方氏曰升自客階而不敢由于主人之階受吊
于賓位而不敢居于主人之位所以避父之尊盡
為子之孝而已父既沒而猶未忍升其階居其位
焉故曰教民追孝也未終喪居君之位而未敢稱
君之號則推讓之心固可見矣故曰示民不爭也
春秋四傳
莊公不書即位
春秋莊公元年春王正月
左傳元年春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
公羊傳公何以不言即位春秋君弒子不言即位君
弒則子何以不言即位隱之也孰隱隱子也
谷梁傳繼弒君不言即位正也繼弒君不言即位之
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終則子不忍即位也
胡傳不書即位內無所承上不請命也或曰莊公嫡
長其為儲副明矣雖內無所承上不請命獨不可以
享國而書即位乎曰諸侯之嫡子必誓于王莊雖嫡
長而未誓安得為國儲君副稱世子也夫為世子必
誓于王為諸侯可以內無所承上不請命擅有其國
即諸侯之位耶春秋絀而不書父子君臣之大倫正
矣
大
全
或問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禮舉之是內有所承
矣不書即位何也茅堂胡氏曰同雖冢嫡然未嘗
命于天子桓公又薨于他國不及有付托之命也
其內無所承明矣 高氏曰公上不受于天子而
父以弒逆得位又不以其道終無所受之故不書
即位不正其始也 廬陵李氏曰經不書即位者
隱莊閔僖四公隱公之立特以非出惠公之意與
莊閔僖之繼弒者不同春秋既托始于隱以明大
法矣而莊公之事又與閔僖不同蓋閔僖之立猶
念念討賊故慶父叔牙卒不得志于魯今桓公見
戕于齊固不及有立子之命況繼承之初創巨痛
深異于他公不但當請命于天王即位而父仇未
討亦當告于天王以國事委冢宰專以討賊為事
今乃泰然居之曾不以父之無辜見弒于鄰國為
志則非人子矣其不書即位僅比于桓公特書者
異矣然以人子之心處莊公之時又知莊公之無
志非可與隱閔僖比也
晉侯殺申生
春秋僖公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左傳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曰專
之渝攘公之羭一熏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
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
夫成謀姬謂太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太子祭于
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
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
賊由太子太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或謂太子
子辭君必辨焉太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
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曰子其行乎太子曰
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
申縊于新城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重耳奔蒲夷
吾奔屈晉侯使以殺太子申生之故來告初晉侯使
士蒍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
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讎
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
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
德惟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
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
吾誰適從及難公使寺人披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
不校乃徇曰校者吾讎也逾垣而走披斬其袪遂出
奔翟
公羊傳曷為直稱晉侯以殺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
甚之也
谷梁傳目晉侯斥殺惡晉侯也
胡傳公羊子曰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申生
進不能自明退不能違難愛父以姑息而陷之不義
讒人得志幾至亡國先儒以為大仁之賊也而目晉
侯斥殺專罪獻公何也春秋端本清源之書也內寵
并后嬖子配適亂之本也驪姬寵奚齊卓子嬖亂本
成矣尸此者其誰乎是故目晉侯斥殺專罪獻公使
后世有欲紊妃妾之名亂適庶之位縱人欲滅天理
以敗其家國知所戒焉以此防民猶有以堯母名門
使奸臣逆探其意有危皇后太子之心以成巫蠱之
禍者
大
全
何氏曰甚惡殺親親也 啖氏曰稱晉侯言申
生之無罪也 陳氏曰太子縊于新城則其斥殺
何春秋之法茍有讒而不見則其君之罪也是故
申生以驪姬之譖自殺宋痤以伊戾之譖自殺直
稱君殺而已矣 家氏曰獻公殘忍不君溺于內
嬖所與朝夕潛圖密慮不過為樹庶孽之計耳方
東山囗落之伐豈無他人乃以命冢嗣狐突先友
梁余子先丹木之徒固洞見公之肺肝而勸太子
為避禍之謀不待歸胙于君人皆知其不免矣
張氏曰獻公嬖寵庶孽聽讒如流輕世適之重忽
社稷之計申生既死而公卒之后奚齊亦被殺徒
設此心兩俱棄之致晉亂二十余年兵敗國破所
謂為人父而蒙首惡之名者此也 高氏曰諸侯
世子皆誓于天子不可專殺也且父子人之大倫
非他人所得間者今至于相殺則人倫廢矣況世
子至親非其君自殺之則無敢殺者是故斥言晉
侯所以深罪其聽讒而忍殺其子也觀采苓之詩
蓋可見其好聽讒矣
楚商臣弒逆
春秋文公元年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弒其君頵
左傳初楚子將以商臣為太子訪諸令尹子上子上
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愛黜乃亂也楚國之舉恒在
少者且是人也囗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弗聽
既又欲立王子職而黜太子商臣商臣聞之而未察
告其師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潘崇曰享江而勿
敬也從之江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汝而立
職也告潘崇曰信矣潘崇曰能事諸乎曰不能能行
乎曰不能能行大事乎曰能冬十月以宮甲圍成王
王請食熊蹯而死弗聽丁未王縊謚之曰靈不瞑曰
成乃瞑穆王立以其為太子之室與潘崇使為大師
且掌環列之尹
胡傳書世子弒君者有父之親有君之尊而至于弒
逆此天理大變人情所深駭春秋詳書其事欲以起
問者察所由示懲誡也唐世子弘受左氏春秋至此
廢書嘆曰經籍圣人垂訓何書此耶郭瑜對曰春秋
義存褒貶以善惡為勸戒故商臣千載而惡名不滅
弘曰非惟口不可道故亦耳不忍聞愿受他書瑜請
讀禮世子從之嗚呼圣人大訓不明于后世皆腐儒
學經不知其義者之罪耳夫亂臣賊子雖陷囗在前
斧鉞加于頸而不避顧謂身后惡名足以系其邪志
而懲于為惡豈不謬哉持此曉人可謂茅塞其心意
矣若語之曰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蒙
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義者必陷篡
弒誅死之罪圣人書此者使天下后世察于人倫知
所以為君臣父子之道而免于首惡之名誅死之罪
也則世子弘而聞此必將然畏懼知春秋之不可
不學矣學于春秋必明臣子之義不至于奏請怫旨
而見鴆矣傳者案也經者斷也考于傳之所載可以
見其所由致之漸豈隱乎嫡妾必正而楚子多愛立
子必長而楚國之舉常在少者養世子不可不慎也
而以潘崇為之師侍膳問安世子職也而多置宮甲
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鮮矣乃欲黜兄而立其弟謀
及婦人宜其敗也而使江知其情是以不仁處其
身而以不孝處其子也其及宜矣楚頵僭王憑陵中
國戰勝諸侯毒被天下然昧于君臣父子之道禍發
蕭墻而不之覺也不善之積豈可掩哉君不君則臣
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春秋書世子弒其君者推本
所由而著其首惡為萬世之大戒也然則商臣無貶
矣曰弒父與君之賊其惡猶待于貶而后著乎
莒仆弒逆
春秋文公十有八年冬十月莒弒其君庶其
左傳莒紀公生太子仆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仆且
多行無禮于國仆因國人以弒紀公以其寶玉來奔
納諸宣公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
出諸竟曰今日必達公問其故季文子使太史克對
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
弗敢失隊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
母也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先
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
以食民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
器為奸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兇德有常無赦在
九刑不忘行父還觀莒仆莫可則也孝敬忠信為吉
德盜賊藏奸為兇德夫莒仆則其孝敬則弒君父矣
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奸兆
也保而利之則主藏也以訓則昏民無則焉不度于
善而皆在于兇德是以去之
公羊傳稱國以弒何稱國以弒者眾弒君之辭
大
全
劉氏曰左氏云莒太子仆因國人弒之則子弒
其父也父雖無直子可弒乎子弒父可匿其罪乎
其以君無道書庶幾也 臨川吳氏曰稱國以弒
者一國臣民之眾所欲弒也如左氏之言則是仆
以太子弒父也春秋何以書國弒乎且仆既與國
人同弒君則當自立矣又何以奔魯乎疑仆因國
人之下以字當作之謂仆因國人之弒君懼并及
禍而來奔也
宋殺痤
春秋襄公二十有六年秋宋公殺其世子痤
左傳初芮司徒生女子赤而毛棄諸堤下共姬之妾
取以入名之曰棄長而美平公入夕共姬與之食公
見棄也而視之尤姬納諸御嬖生佐惡而婉太子痤
美而狠合左師畏而惡之寺人惠墻伊戾為太子內
師而無寵秋楚客聘于晉過宋太子知之請野享之
公使往伊戾請從之公曰夫不惡女乎對曰小人之
事君子也惡之不敢遠好之不敢近敬以待命敢有
貳心乎縱有共其外莫共其內臣請往也遣之至則
坎用牲加書征之而騁告公曰太子將為亂既與楚
客盟矣公曰為我子又何求對曰欲速公使視之則
信有焉問諸夫人與左師則皆曰固聞之公囚太子
太子曰唯佐也能免我召而使請曰日中不來吾知
死矣左師聞之聒而與之語過期乃縊而死佐為太
子公徐聞其無罪也乃烹伊戾左師見夫人之步馬
者問之對曰君夫人氏也左師曰誰為君夫人余胡
弗知圉人歸以告夫人夫人使饋之錦與馬先之以
玉曰君之妾棄使某獻左師改命曰君夫人而后再
拜稽首受之
胡傳殺世子母弟直書君者甚之也宋寺人伊戾為
太子內師無寵譖于宋公而殺之則賊世子痤者寺
人矣而獨甚宋公何哉譖言之得行也必有嬖妾配
嫡以惑其心又有小人欲結內援者以為之助然后
愛惡一移父子夫婦之間不能相保者眾矣尸此者
其誰乎晉獻之殺申生宋公之殺痤直稱君者春秋
正其本之意
大
全
高氏曰晉獻公惑驪姬之讒而殺申生宋平公
聽伊戾之言而殺子痤漢武帝唐明皇猶蹈之以
二君猶爾晉宋不足道也自古讒人之為國患雖
其君之父子不能相保況臣下乎 家氏曰宋寺
人伊戾內連宮禁外結大臣其造讒而殺太子宋
平尋知其子之無罪僅烹一伊戾而芮棄之寵愛
向戍之權任不為之衰更立棄之子為太子此人
道之大變春秋謹而識之谷梁所謂目君以著其
惡者也傳者稱痤美而狠佐惡而婉婉者巧于自
結狠者囗于內交佐日以親痤日以囗以至于死
故居近君之地者自處為難隋煬所以傾勇其事
似之勇則痤也楊素則左師也獨孤后惡其子楊
素從而陷之及隋文疾革乃悟則已無及由明不
足以察奸內外相煽而為讒故也
許止不嘗藥
春秋昭公十有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弒其君
買
左傳夏許悼公瘧五月戊辰飲太子止之藥卒太子
奔晉書曰弒其君君子曰盡心力以事君舍藥物可
也
谷梁傳曰弒正卒也正卒則止不弒也不弒而曰弒
責止也止曰我與夫弒者不立乎其位以與其弟虺
哭泣歠囗粥嗌不容粒未踰年而死故君子即止自
責而責之也
胡傳按左氏許悼公瘧戊辰飲世子止之藥卒書曰
弒其君者止不嘗藥也古者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夫
子之所慎者三疾居其一季康子饋藥曰丘未達不
敢嘗敬慎其身如此也而于君父可忽乎君有疾飲
藥臣先嘗之父有疾飲藥子先嘗之蓋言慎也止不
擇醫而輕用其藥藥不先嘗而誤進于君是有忽君
父之心而不慎矣自小人之情度之世子弒君欲速
得其位而止無此心故曰我與夫弒者不立乎其位
哭泣歠囗粥嗌不容粒未逾年而卒無此心故被以
大惡而不受自君子聽之止不嘗藥是忽君父之尊
而不慎也而止有此心忽君父之尊而不慎此篡弒
之萌堅冰之漸而春秋之所謹也有此心故加以大
惡而不得辭書許世子止弒君乃除惡于微之意也
而或者顧以操刃而殺與不躬進藥及進藥而不嘗
三者罪當殊科疑于三傳之說則誤矣必若此言夫
人而能為春秋奚待于圣筆乎墨翟兼愛豈其無父
楊朱為我豈其無君孟軻氏辭而辟之以為禽獸逼
人人將相食后世推明其功不在禹下未有譏其過
者知此說則知止不嘗藥春秋以為弒君之意矣
大
全
陸氏曰世子君之貳也許其進藥則亂臣賊子
得容其奸矣故圣人罪止一人以絕萬世之禍也
張氏曰藥劑所以致人之死者非一端故以瘧言
之今之治瘧以砒囗而餌之多愈然囗不得法而
反殺人者多矣悼公之死必此類也然止以弒書
何也孟子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
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進藥而藥殺
可不謂之弒哉其所以異于商臣蔡般者過與故
不同耳心雖不同而春秋之文一施之者以臣子
之于君父不可過也 番陽萬氏曰許止之事雖
若可恕萬一后世臣子幸君父之疾進藥以斃之
而自附于不知嘗藥之義是啟之為亂原也 廬
陵李氏曰春秋加趙盾弒君訓人以臣道也加許
止弒君訓人以子道也二事相類然晉靈公不書
葬而許悼公書葬者許止自責逾年而卒其心可
知矣趙盾力能討賊而不討春秋不得不終誅之
也若陳氏因左氏止奔晉之說而疑止真弒父則
又恐未可以一家一句而盡廢諸傳之文也
葬許悼公
春秋昭公十有九年冬葬許悼公
公羊傳賊未討何以書葬不成乎弒也曷為不成乎
弒止進藥而藥殺也止進藥而藥殺則何為加弒焉
耳譏子道之不盡也其譏子道之不盡奈何曰樂正
子春之視疾也復加一飯則脫然愈復損一飯則脫
然愈復加一衣則脫然愈復損一衣則脫然愈止進
藥而藥殺是以君子加弒焉爾曰許世子止弒其君
買是君子之聽止也葬許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赦
止者免止之罪辭也
谷梁傳日卒時葬不使止為弒父也曰子既生不免
乎水火母之罪也羈丱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就
師學問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譽
不聞友之罪也名譽既聞有司不舉有司之罪也有
司舉之王者不用王者之過也許世子不知嘗藥累
及許君也
胡傳何以書葬谷梁子曰不使止為弒父也觀止自
責可謂有過人之質矣乃至以弒君獲罪此為人臣
子而不知春秋之義者也古者太子自其初生固舉
以禮有司端冕見之南郊過闕則下過廟則趨為赤
子而其教已有齊肅敬慎之端矣此春秋訓臣子除
惡于微積善于早之意也
大
全
范氏曰許君不授子以師傅使不識嘗藥之義
故累及之
蒯聵奔宋
春秋定公十有四年秋衛世子蒯聵出奔宋
左傳衛侯為夫人南子召宋朝會于洮太子蒯聵獻
孟于齊過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爾婁豬盍歸吾艾
豭太子羞之謂戲陽速曰從我而朝少君少君見我
我顧乃殺之速曰諾乃朝夫人夫人見太子太子三
顧速不進夫人見其色啼而走曰蒯聵將殺余公執
其手以登臺太子奔宋盡逐其黨故公孟彄出奔鄭
自鄭奔齊太子告人曰戲陽速禍余戲陽速告人曰
太子則禍余太子無道使余殺其母余不許將戕于
余若殺夫人將以余說余是故許而弗為以紓余死
諺曰民保于信吾以信義也
胡傳世子國本也以寵南子故不能保世子而使之
去國以欲殺南子故不能安其身至于出奔是輕宗
廟社稷之所付托而恣行矣春秋兩著其罪故特書
世子其義不系于與蒯聵之世其國也而靈公無道
不能正家以危其國本至使父子相殘毀滅天理之
所由著矣
大
全
徐氏曰父子天倫無相去之義今太子以小小
無道衛侯惡而逐之又無殺己之意太子懟而去
之一則譏衛侯之無恩一則甚太子之不孝 胡
氏曰書衛世子奔宋則以罪靈公也書趙鞅納衛
世子蒯聵于戚則以罪蒯聵也書齊國夏衛石曼
姑帥師圍戚則以罪輒也 張氏曰臨江劉氏曰
左傳敘蒯聵事曰蒯聵欲殺夫人予謂蒯聵雖不
善謀安有此事哉且殺夫人蒯聵獨得全乎彼所
羞者以夫人名惡也如殺其母為惡愈大反不知
可羞乎蓋蒯聵聞野人之歌其心慚焉則以謂夫
人夫人惡其斥己之淫則啼而走言太子將殺予
以誣之靈公惑于南子所言必聽從故外則召宋
朝內則逐公叔戍趙陽彼不恥召宋朝固亦不難
逐蒯聵矣此其真也不當如左氏所記及蒯聵出
乃奔宋使真有其事者宋南子家也蒯聵負殺南
子之名又走入其家敢乎哉 常山劉氏曰蒯聵
出奔春秋不去其世子者衛侯之囗也南子之惡
亦已甚矣其欲去世子之意亦已明矣如哀姜亂
魯驪姬亂晉若此比者不鮮矣而靈公聽南子之
譖謂蒯聵欲弒其母不能為辨明以致其出奔豈
非靈公之罪乎自古讒婦之誣其子多矣考二劉
之言足以知左氏所記乃南子之讒言而非當時
之實錄也 汪氏曰二劉張氏之說固善然皆泥
于書世子之義故疑左氏之說然楚商臣蔡般弒
君而書世子豈亦與之乎竊考蒯聵忘父之喪而
致他人使之讒忘子之親至迫以兵而必奪之位
其于人倫天理泯滅幾盡則其恥南子之淫行而
欲殺之固有是事朱子集注于論語二章皆以蒯
聵欲殺母得罪于父則左傳未可盡廢也詳觀經
文書趙鞅帥師納衛世子于戚不曰世子復歸而
書納則蒯聵有罪明矣何休乃云子雖見逐無去
父之義舍其大而論其細何居 廬陵李氏曰此
條公谷亦無殺母之事張氏取二劉之說極得事
情謝氏亦曰驪姬害晉南子害衛其情一也然則
申生蒯聵之賢否雖異而晉獻衛靈之聽讒則同
故皆書世子
晉納蒯聵于戚
春秋哀公二年夏四月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聵
于戚
左傳初衛侯游于郊子南仆公曰余無子將立女不
對他日又謂之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圖君
夫人在堂三揖在下君命祗辱夏衛靈公卒夫人曰
命公子郢為太子君命也對曰郢異于他子且君沒
于吾手若有之郢必聞之且亡人之子輒在乃立輒
六月乙酉晉趙鞅納衛太子于戚宵迷陽虎曰右河
而南必至焉使太子絻八人衰绖偽自衛逆者告于
門哭而入遂居之
公羊傳戚者何衛之邑也曷為不言入于衛父有子
子不得有父也
谷梁傳納者內弗受也帥師而后納者有伐也何內
弗受也以輒不受也以輒不受父之命受之王父也
信父而辭王父則是不尊王父也其弗受以尊王父
也
胡傳世子不言納位其所固有國其所宜君謂之儲
副則無所事乎納矣凡公子出奔復而得國者其順
且易則曰歸有奉焉則曰自其難也則曰入不稱納
矣況世子哉今趙鞅帥師以蒯聵復國而書納者見
蒯聵無道為國人之所不受也國人不受而稱世子
者罪衛人之拒之也所以然者緣蒯聵出奔靈公未
嘗有命廢之而立他子及公之卒大臣又未嘗謀于
國人數蒯聵之罪選公子之賢者以主其國乃從輒
之所欲而君之以子拒父此其所以稱世子也人莫
不愛其親而志于殺莫不敬其父而忘其喪莫不慈
其子欲其子之富且貴而奪其位蒯聵之于天理逆
矣何疑于廢黜然父雖不父子不可以不子輒乃據
國而與之爭可乎故特系納衛世子蒯聵于戚于趙
鞅帥師之下而鞅不知義靈公與衛國大臣不能早
正國家之本以致禍亂其罪皆見矣
大
全
何氏曰明父得有子而廢之子不得有父之所
有故奪其國 茅堂胡氏曰或謂世子世世子也
君沒而稱世子者正疑乎不正君子與之繼世焉
必若此言親可殺父可忘子得國可奪而有之也
人之不為禽獸也幾希豈春秋立言垂范之意乎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曰亡國恒
于斯得國恒于斯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
重耳曰身喪父死不得與哭泣之哀父死之謂何
或敢有他志而穆公納之今靈公方卒而蒯聵趙
鞅因以為利不太甚乎書趙鞅帥師罪鞅以大夫
憂諸侯之事也書曼姑圍戚誅輒未嘗受靈公之
命特國人以蒯聵不當得國以輒為可立而立之
爾安得為受之王父而辭父命哉 高氏曰靈公
卒衛人以世子在外遂立其子輒使輒知己之得
立者以父為世子故因逆其父而還以位則子道
得而亂息矣奈何他人納其父而反拒之耶 孫
氏曰其言于戚者見蒯聵為輒所拒而不得入于
衛也 吳氏曰于戚內弗受也輒拒父也后十三
年而蒯聵自戚入于衛衛侯輒來奔則是輒拒父
也 家氏曰為輒者能逆其父而君之人情之順
也為蒯聵者能反躬自咎以己得罪于先君無君
國之理脫千乘而莫之顧天理之正也乃皆不能
然父不父子不子更為爭國之計春秋莫適與也
劉氏曰汪熙曰若靈公廢蒯聵立輒則蒯聵不得
復稱世子稱蒯聵為世子則靈公不命輒然則從
王父之言谷梁傳失之其說是矣 廬陵李氏曰
程子曰蒯聵得罪于父不得復立輒亦不得背父
而不與其國為輒計者委于所可立使不失君之
社稷而身從父則義矣公谷王父命之說非是此
說得之大抵蒯聵父子一段胡氏圍戚下一條說
極正但君親無將將而必誅使蒯聵果有殺母之
事則罪在必誅天地所不容不論靈公有命無命
決無得國之理亦何必曲折如此故不如二劉氏
之論明暢條達而無疑也
齊衛圍戚
春秋哀公三年春齊國夏衛石曼姑帥師圍戚
左傳春齊衛圍戚求援于中山
公羊傳齊國夏曷為與衛石曼姑帥師圍戚伯討也
此其為伯討奈何曼姑受命乎靈公而立輒以曼姑
之義為固可以拒之也輒者曷為者也蒯聵之子也
然則曷為不立蒯聵而立輒蒯聵為無道靈公逐蒯
聵而立輒然則輒之義可以立乎曰可其可奈何不
以父命辭王父命以王父命辭父命是父之行乎子
也不以家事辭王事以王事辭家事是上之行乎下
也
谷梁傳此衛事也其先國夏何也子不圍父也不系
戚于衛者子不有父也
胡傳按左氏靈公游于郊公子郢御公曰余無子將
立汝對曰郢不足以辱社稷君其改圖君夫人在堂
三揖在下君命祗辱靈公卒夫人曰命公子郢為太
子君命也對曰郢異于他子且君沒于吾手若有郢
必聞且亡人之子輒在乃立輒以拒蒯聵蒯聵前稱
世子者所以深罪輒之見立不辭而拒其父也輒若
可立則蒯聵為未絕未絕則是世子尚存而可以拒
乎主兵者衛也何以序齊為首罪齊人與衛之為惡
而黨之也公孫文仲主兵伐鄭而序求為首以誅殤
公石曼姑主兵圍戚而序齊為首以誅國夏訓天下
后世討亂臣賊子之法也古者孫從祖又孫氏王父
之字考于廟制昭常為昭穆常為穆不以父命辭王
命禮也輒雖由嫡孫得立然非有靈公之命安得云
受之王父辭父命哉故冉有謂子貢曰夫子為衛君
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
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
不為也伯夷以父命為尊而讓其弟叔齊以天倫為
重而讓其兄仲尼以為求仁而得仁者也然則為輒
者奈何宜辭于國曰若以父為有罪將從王父之命
則有社稷之鎮公子在我焉得為君以為無罪則國
乃世子之所有也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而使我立
乎其位如此則言順而事成矣是故輒辭其位以避
父則衛之臣子拒蒯聵而輔之可也輒利其位以拒
父則衛之臣子舍爵祿而去之可也烏有父不慈子
不孝爭利其國滅天理而可為者乎
齊陳乞弒逆
春秋哀公五年秋九月癸酉齊侯杵臼卒六年秋七
月齊陽生入于齊齊陳乞弒其君荼
左傳齊燕姬生子不成而死諸子鬻姒之子荼嬖諸
大夫恐其為太子也言于公曰君之齒長矣未有太
子若之何公曰二三子間于憂虞則有疾疢亦姑謀
樂何憂于無君公疾使國惠子高昭子立荼置群公
子于萊秋齊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駒公子黔
奔衛公子鉏公子陽生來奔萊人歌之曰景公死乎
不與埋三軍之事乎不與謀師乎師乎何黨之乎陳
僖子使召公子陽生陽生駕而見南郭且于曰嘗獻
馬于季孫不入于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出萊
門而告之故闕止知之先待諸外公子曰事未可知
反與壬也處戒之遂行逮夜至于齊國人知之僖子
使子士之母養之與饋者皆入冬十月丁卯立之將
盟鮑子醉而往其臣差車鮑點曰此誰之命也陳子
曰受命于鮑子遂誣鮑子曰子之命也鮑子曰女忘
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悼公稽首曰
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
可不必亡一公子義則進否則退敢不唯子是從廢
興無以亂則所愿也鮑子曰誰非君之子乃受盟使
胡姬以安孺子如賴去鬻姒殺王甲拘江說囚王豹
于句竇之丘公使朱毛告于陳子曰征子則不及此
然君異于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君二多難敢布諸
大夫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以齊國之
困困又有憂少君不可以訪是以求長君庶亦能容
群臣乎不然夫孺子何罪毛復命公悔之毛曰君大
訪于陳子而圖其小可也使毛遷孺子于駘不至殺
諸野幕之下葬諸殳冒淳
公羊傳弒而立者不以當國之辭言之此其以當國
之辭言之何為諼也此其為諼奈何景公謂陳乞曰
吾欲立舍何如陳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之則立
之不欲立則不立君如欲立之則臣請立之陽生謂
陳乞曰吾聞子蓋將不欲立我也陳乞曰夫千乘之
主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吾不立子者所以生
子者也走矣與之玉節而走之景公死而舍立陳乞
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除景公之喪諸大夫皆在朝
陳乞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愿諸大夫之化我也諸
大夫皆曰諾于是皆之陳乞之家坐陳乞曰吾有所
為甲請以示焉諸大夫皆曰諾于是使力士舉巨囊
而至于中溜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開之則闖然
公子陽生也陳乞曰此君也已諸大夫不得已皆逡
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爾自是往弒舍
谷梁傳陽生入而弒其君以陳乞主之何也不以陽
生君荼也其不以陽生君荼何也陽生正荼不正不
正則其曰君何也荼雖不正已受命矣入者內弗受
也荼不正何用弗受以其受命可以言弗受也陽生
其以國受何也取國于荼也
胡傳陽生曷為不稱公子非先君之子也為人子者
無以有己則以父母之心為心者景公命荼世其國
己則篡荼而自立是自絕于先君豈復得為先君之
子也不稱公子誅不子也陽生不子則曷為系之齊
春秋端本之書也正其本則事理陽生之不子也其
誰使之然也不有廢長立少以啟亂者乎故齊景問
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則
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以陽生系之齊著亂之所
由生也然而弒荼者陽生與朱毛也曷為書陳乞初
景公謂陳乞吾欲立荼何如對曰所樂乎為君者欲
立則立之不欲立則不立也君如欲立則臣請立之
陽生謂乞曰吾聞子蓋將不欲立我也對曰千乘之
主將廢正而立不正必殺正者吾不立子者所以生
子也與之玉節而走之魯景公死荼立陳乞使人迎
陽生置諸家召諸大夫而示之曰此君也諸大夫知
乞有備不得已逡巡北面再拜而君之爾故里克中
立不免殺身之刑陳乞獻諛終被弒君之罪是皆不
明春秋之義陷于大惡而不知者也
大
全
張氏曰春秋譏景公之廢長立少而不稱公子
陽生何也人君立子而不以正者皆徒設此心兩
棄之也故凡當然而君父處之不以其道者君子
不立乎其位伯夷叔齊寧他人有之而不敢當春
秋豈敢遂予之以公子而正名之哉
孝經
士章
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注
資取也言愛父與母同敬父與君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注
言事父兼愛與敬也
圣治章
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則周公其人也
注
萬物資始于干人倫資父為天故孝行之大莫
過尊嚴其父也謂父為天雖無貴賤然以父配天
之禮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
注
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嚴又有君臣之義
廣要道章
敬其父則子悅
廣至德章
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注
言孝不必家到戶至日見而語之但行孝于內
其化自流于外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
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注
事父有隱無犯又敬不違故疑而問之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注
有非而從成父不義理所不可故再言之
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
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
道不失其家
注
降殺以兩尊卑之差爭謂諫也言雖無道為有
爭臣則終不至失天下亡家國也
士有爭友則身不離于令名
注
令善也益者三友言受忠告故不失其善名
父有爭子則身不陷于不義
注
父失則諫故免陷于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
君
注
不爭則非忠孝
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荀子
子道篇
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
孝子不從命乃衷從命則親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
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
命乃敬
韓詩外傳
父子
夫為人父者必懷慈仁之愛以畜養其子撫循飲食
以全其身及其有識也必嚴居正言以先導之及其
束發也授明師以成其技十九見志請賓冠之足以
死其意血脈澄靜娉內以定之信承親授無有所疑
冠子不言發子不笞聽其微諫無令憂之此為人父
之道也詩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
我顧我復我出人腹我
大戴禮
曾子本孝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
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
也
曾子立孝
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能畜其子
者也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
劉向說苑
建本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子
之親君臣之義父道圣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父
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偽
時其節慎其施子年七歲以上為之擇明師選良友
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故賢子之事親發
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趣走進退容貌不悖乎目卑
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之本
也無所推而不從命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也故
親之所安子皆供之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
為父以國為家以士人為兄弟故茍有可以安國家
利民人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君亦
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為本如循
環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內而
嘉號布于外是謂建之于本而榮華自茂矣君以臣
為本臣以君為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其本
榮華稿矣
班固白虎通
爵
春秋谷梁傳曰追賜死者非禮也王制曰葬從死者
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
之義也禮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
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誅伐
子得為父報讎者臣子于君父其義一也忠臣孝子
所以不能已以恩義不可奪也故曰父之讎不與共
天下春秋傳曰子不復讎非子父母以義見煞子不
復讎者為往來不止也
春秋曰父不受誅子復讎可誅猶責也誅其人責其
罪極其過惡春秋曰楚子虎誘蔡侯般煞之于申傳
曰誅君之子不立討者何謂討猶除也欲言臣當掃
除君之賊春秋曰衛人煞州吁于濮傳曰其稱人何
討賊之辭也
諫諍
子諫父不去者父子一體而分無相離之法猶火去
木而滅也論語事父母幾諫下言又敬不違臣之諫
君何取法法金正木也子之諫父法火以揉木也臣
諫君以義故折正之也子諫父以恩故但揉之也
又
君不為臣隱父獨為子隱何以為父子一體而分榮
恥相及故論語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兄弟相為隱
乎曰然與父子同義故周公誅四國常以祿甫為主
也
應劭風俗通義
正失
俗說彭城相袁元服父字伯楚為光祿卿于服中
生此子時年長矣不孝莫大于無后故取舉之君
子不隱其過因以服為字
謹按元服名賀汝南人也祖父名原為侍中安帝始
加元服百官會賀臨嚴垂出而孫適生喜其嘉會因
名曰賀字元服原父安為司徒忠蹇匪躬盡誠事國
啟發和帝誅討竇氏中興以來最為名宰原有堂構
之稱矜于法度伯楚名彭清擬夷叔政則冉季歷典
三郡致位上列賀早失母不復繼室云曾子失妻而
不娶曰吾不及尹吉甫子不如伯奇以吉甫之賢伯
奇之孝尚有放逐之敗我何人哉及臨病困囗使留
葬侍衛先公慎無迎取汝母喪柩如亡者有知往來
不難如其無知祗為煩耳虞舜葬于蒼梧二妃不從
經典明文勿違吾志清高舉動皆類此也何其在服
中生子而名之賀者乎雖至愚人猶不云耳余為蕭
令周旋謁辭故司空宣伯應賢相把臂言易稱天地
大德曰生今俗間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
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禮傷孝莫肯收舉袁元服功
德爵位子孫巍巍仁君所見越王句踐民生三子者
與乳母孟嘗君對其父若不受命于天何不高戶誰
能及者夫學問貴能行君體博雅政宜有異乎答曰
齊楚之事敬聞命矣至于元服其事如此明公既為
鄉里超然遠覽何為過聆晉語簡在心事乎于是欣
然悅服元服子夏甫前后征命終不降志亞作者之
遺風矣正甫亦有重名今見沛相載德五世而被斯
言之玷恐多有宣公之論故備記其終始
宋袁氏世范
睦親篇
人之父子或不思各盡其道而互相責備者尤啟不
和之漸也若各能反思則無事矣為父者曰吾今日
為人之父蓋前日嘗為人之子矣凡吾前日事親之
道每事盡善則為子者得于見聞不待教詔而知效
儻吾前日事親之道有所未善將以責其子得不有
愧于心為子者曰吾今日為人之子則他日亦當為
人之父今吾父之撫育我者如此付我者如此亦
云厚矣他日吾之待其子不異于吾之父則可以俯
仰無愧若或不及非惟有負于其子亦何顏以見其
父然世之善為人子者常善為人父不能孝其親者
常欲虐其子此無他賢者能自反則無往而不善不
賢者不能自反為人子則多怨為人父則多暴然則
自反之說惟賢者可以言此
又
慈父固多敗子子孝而父或不察蓋中人之性遇強
則避遇弱則肆父嚴而子知所畏則不敢為非父寬
則子玩易而恣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優容子之
愿愨父或責備之無已惟賢智之人即無此患
張載樂說
父子異宮
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宮而同財此
禮亦可行古人慮遠目下雖似相囗其實如此乃能
久相親蓋數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為得一
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
其父則不成為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也同宮有叔
父伯父則為子者何以獨厚于其父為父者又烏得
而當之父子異宮為命士以上愈貴則愈嚴故異宮
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
朱子全書
論人倫
父子欲其親云云曰非是欲其如此蓋有父子則便
自然有親有君臣則便自然有敬因指坐間搖扇者
曰人熱自會搖扇不是欲其搖扇也
甲寅擬上封事
人之所以有此身者受形于母而資始于父雖有強
暴之人見子則憐至于襁褓之兒見父則笑是果何
為而然哉初無所為而然此父子之道所以為天性
而不可解也然父子之間或有不盡其道者是豈為
父而天性有不足于慈亦豈為子而天性有不足于
孝者哉人心本明天理素具但為物欲所昏利害所
蔽故小則傷恩害義而不可開大則滅天亂倫而不
可救假如或好飲酒或好貨財或好聲色或好便安
如此之類皆物欲也清明之地物欲昏之則父或忘
其為慈子或忘其為孝然后造為讒慝者指疑似以
為真實指毫發以為丘山譖之于其父則使施之于
其子者不無少過譖之于其子則使施之于其父者
寖失其常然后巧為利害之說以劫之蓋謂如此則
必受其利不如此則必蹈其害利害既有以蔽其心
此心日益猜疑今日猜疑明日猜疑猜疑不已子一
舉足而得罪于其父父一出言而取怨于其子父子
之情壞而禍亂作矣試于暇時或于中夜或于觀書
之際或于靜坐之頃捐去物欲之私盡祛利害之蔽
默觀此心之本然則父子之間固未嘗不慈且孝也
語類
問林兄看小學如何林舉小學父慈而教子孝而箴
先生曰人既自有這良能良知了圣賢又恁地說直
要人尋教親切父慈而教子孝而箴看我是能恁地
不恁地小學所說教人逐一去上面尋許多道理到
著大學亦只是這道理又教人看得就切實如此不
是胡亂恁地說去
又
初間人與人群居天地之中渙然無統與禽獸無異
也自圣人者出于是各自盡其道以立人極為子而
孝為父而慈而其父子之相與也親以立天下父子
之標準是父子一倫本自渙散今為圣人經綸成一
統紀矣夫婦朋友長幼皆然故曰人綱人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