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總論(1)

書經(jīng)

商書伊訓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見

厥祖

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一也元祀者太甲即位

之元年十二月者商以建丑為正故以十二月為

正也丑日也不系以朔者非朔日也三代雖正朔

不同然皆以寅月起數(shù)蓋朝覲會同頒歷授時則

以正朔行事至于紀月之數(shù)則皆以寅為首也或

曰孔氏言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則十二月者湯崩

之年建子之月也豈改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乎曰此

孔氏惑于序書之文也太甲繼仲壬之后服仲壬

之喪而孔氏曰湯崩奠殯而告固已誤矣至于改

正朔而不改月數(shù)則于經(jīng)史尢可考周建子矣而

詩言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則寅月起數(shù)周未嘗改

也秦建亥矣而史記始皇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

臘曰嘉平夫臘必建丑月秦以亥正則臘為三月

云十二月者則寅月起數(shù)秦未嘗改也至三十七

年書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夢繼書

七月九月者知其以十月為正朔而寅月起數(shù)未

嘗改也且秦史制書謂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

夫秦繼周者也若改月數(shù)則周之十月為建酉月

矣安在其為建亥乎漢初史氏所書舊例也漢仍

秦正亦書曰元年冬十月則正朔改而月數(shù)不改

亦已明矣且經(jīng)曰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則以十二

月為正朔而改元何疑乎惟其以正朔行事也故

后乎此者復政厥辟亦以十二月朔奉嗣王歸于

亳蓋祠告復政皆重事也故皆以正朔行之孔氏

不得其說而意湯崩逾月太甲即位奠殯而告是

以崩年改元矣蘇氏曰崩年改元亂世事也不容

在伊尹而有之不可以不辨

周書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

春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按漢孔氏以春為建子

之月蓋謂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數(shù)改月數(shù)必以其

正為四時之首序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為建子

之月而經(jīng)又系之以春故遂以建子之月為春夫

改正朔不改月數(shù)于太甲辨之詳矣而四時改易

尢為無藝冬不可以為春寒不可以為暖固不待

辨而明也或曰鄭氏箋詩維暮之春亦言周之季

春于夏為孟春曰此漢儒承襲之誤耳且臣工詩

言維暮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來牟將受

厥明蓋言暮春則當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

麥將熟可以受上帝之明賜夫牟麥將熟則建辰

之月夏正季春審矣鄭氏于詩且不得其義則其

考之固不審也不然則商以季冬為春周以仲冬

為春四時反逆皆不得其正豈三代圣人奉天之

政乎全問子丑寅之建正如何朱子曰此是三陽

之月若秦用建亥之月為正直是無謂大抵三代

更易須著如此更易一番

春秋四傳

隱公元年

春秋元年春王正月

王者革前代馭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以變?nèi)?

視聽夏以建寅之月為正殷以建丑之月為正周

以建子之月為正三代異制正朔不同故禮記檀

弓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唯時王所

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王不在春

上者月改則春移春非王所改故王不先春王必

連月故王處春下周以建子為正則周之二月三

月皆是前世之正月也故于春每月書王王二月

者言是我王之二月乃殷之正月也王三月者言

是我王之三月乃夏之正月也既有正朔之異故

每月稱王以別之也全朱子曰孔子作春秋以天

時加王月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

于建子之月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

公羊傳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

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

統(tǒng)也

天王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

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

月故云政教之始

胡傳按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建子為歲首則冬

十有一月是也前乎周者以丑為正其書始即位曰

惟元祀十有二月則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為

正其書始建國曰元年冬十月則知時不易也建子

非春亦明矣乃以夏時冠周月何哉圣人語顏回以

為邦則曰行夏之時作春秋以經(jīng)世則曰春王正月

此見諸行事之驗也或曰非天子不議禮仲尼有圣

德無其位而改正朔可乎曰有是言也不曰春秋天

子之事乎以夏時冠月垂法后世以周正紀事示無

其位不敢自專也其旨微矣

可堂吳氏曰夏承唐虞皆以寅月為歲首而謂

之正月始春終冬四時具為一年商革夏命以丑

月為歲首仍謂之十二月而未嘗改月周革殷命

以子月為歲首不特改月而又改時以齊其年泰

誓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武成云惟一月

壬辰旁死魄戊午師逾孟津春即一月一月即子

月也春秋所書之春即夏之仲冬正月即夏之十

一月也

周禮

春官

大史正歲年以序事頒之于官府及都鄙

鄭諤曰周以建子為正而四時之事有用夏正

建寅者用建寅謂之歲用建子謂之年事有用建

寅者如正歲則讀法三歲大計群吏之治之類事

有用建子者如司稼以年之上下出斂法豐年則

公旬用三日之類大史正歲與年而次序其事頒

于官府都鄙使以次舉先后不失其序如月令所

建十二月之事是亦并與歲而皆正也 王東巖

曰愚案此以周人建子兼用夏正說極是爾雅云

周曰年夏曰歲經(jīng)所謂正月之吉者建子之正年

只讀法朝會等事用之而歲則便于事功然有合

用周時之正亦有合用前王之正不可不正之以

敘其事也豳風七月一詩稱一之日二之日與夫

七月八月即此義孔子作春秋亦兩存之書四時

而兼月用時王之正則建子書四時而不月則行

夏之時而建寅如書二月無冰以夏正論之二月

春暖無冰亦是時之常不知此二月乃用周正夏

之十二月

孔叢子

雜訓

縣子問子思曰顏回問為邦夫子曰行夏之時若是

殷周異正為非乎子思曰夏數(shù)得天堯舜之所同也

殷周之王征伐革命以應(yīng)乎天因改正朔若云天時

之改耳故不相因也夫受禪于人者則襲其統(tǒng)受命

于天者則革之所以神其事如天道之變?nèi)灰踩y(tǒng)

之義夏得其正是以夫子云

白虎通

三正

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襲也明受之于

天不受之于人所以變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

故喪服大傳曰王始起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

械別衣服也是以舜禹雖繼太平猶宜改以應(yīng)天王

者改作樂必得天應(yīng)而后作何重改制也春秋瑞應(yīng)

傳曰敬受瑞應(yīng)而王改正朔易服色易曰湯武革命

順乎天而應(yīng)乎民也文家先改正質(zhì)家先伐何改正

者文伐者質(zhì)文者先其文質(zhì)者先其質(zhì)正朔有三何

本天有三統(tǒng)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承之

故受命各統(tǒng)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

萬物革更于是故統(tǒng)焉禮三正記曰正朔三而改文

質(zhì)再而復也三微者何謂也陽氣始施黃泉萬物動

微而未著也十一月之時陽氣始養(yǎng)根株黃泉之下

萬物皆赤赤者盛陽之氣也故周謂天正色尚赤也

十二月之時萬物始牙而白白者陰氣故殷為地正

色尚白也十三月之時萬物始達孚甲而出皆黑人

得加功故夏為人正色尚黑尚書大傳曰夏以孟春

月為正殷以季冬月為正周以仲冬月為正夏以十

三月為正色尚黑以平旦為朔殷以十二月為正色

尚白以雞鳴為朔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

為朔不以二月后為正者萬物不齊莫適所統(tǒng)故必

以三微之月也三正之相承若順連環(huán)也孔子承周

之弊行夏之時知繼十一月正者當用十三月也天

道左旋改正者右行何也改正者非改天道也但改

日月耳日月右行故改正亦右行也日尊于月不言

正日言正月何也積日成月物隨月而變故據(jù)物為

正也天質(zhì)地文質(zhì)者據(jù)質(zhì)文者據(jù)文周反統(tǒng)天正何

也質(zhì)文再而復正朔三而改三微質(zhì)文數(shù)不相配故

正不隨質(zhì)文也

蔡邕獨斷

三代正朔

三代建正之別名夏以十三月為正十寸為尺律中

大簇言萬物始簇而生故以為正也殷以十二月為

正九寸為尺律中大呂言陰氣大勝助黃鍾宣氣而

萬物生故以為正也周以十一月為正八寸為尺律

中黃鍾言陽氣踵黃泉而出故以為正也

鄭樵六經(jīng)奧論

正朔總論

或問三代之建子丑寅何也古今之歷皆建寅其朔

建子丑者商周二代耳然則湯武何以獨異之也曰

殷周之所以異其建者上以明歷數(shù)之歸己下以示

諸侯之從違也湯武革命而有天下三千國之多八

百國之眾其從我也吾不得而知之其違我也吾不

得而知之獨以正朔之異尚以承天命之歸己以示

人心之從違是故服則纘禹政則反商獨于正朔微

有更易爾初非各出其術(shù)以求異也然則何以謂古

之歷皆建寅也曰三皇之事吾不得而詳五帝以來

豈無可傳之政孟春正月朔旦立春會于天歷之營

室是顓帝之歷已建寅矣析因夷隩始以仲春終以

仲冬堯帝之歷又建寅矣舜之正月元日禹之正月

朔旦則無非建寅矣嘗觀豳風七月之詩述公劉后

稷之事實當虞夏之際其勸相農(nóng)事亦準七月流火

之候此古歷建寅之明驗也至湯建丑以首事復建

子以起數(shù)而歷元亦不以立春為節(jié)更以十一月朔

旦冬至為元周人因之而正朔與歷若與夏異矣然

商書曰元祀十有二月周禮曰正歲十有一月雖建

子丑以命月而占星定歷修祠舉事仍案夏時皆不

自用其制秦漢之建亥亦猶是也朝賀典禮皆首十

月至于太初首用夏正迄于今而不能易也新莽嘗

建丑矣曹魏明帝亦嘗建丑矣未幾而復建寅唐肅

宗亦嘗建子矣未幾而復建寅豈湯武能易之后人

獨不可得而易之邪以湯武易之為是邪胡為不能

以傳遠以湯武易之為非邪胡為亦可行之一代而

遂止也蓋嘗論之編年始于春秋改元始于秦惠文

君紀年始于漢之武帝自武帝立年號以紀元改秦

正而用夏吾知千萬世而下湯武復興不能易也何

者漢非用夏也蓋用古歷也殷周未有改元之法此

子丑之所由建武帝易之而為年號有年號以明歷

數(shù)之歸己以示天下之從違雖易代之法不過如此

又何必復建子建丑以為贅乎此新莽曹魏唐肅宗

所以隨改而隨廢也吁孰謂武帝之智猶有殷周之

所不逮者哉

朱子全書

語類

問古者改正朔如以建子月為歲首則謂之正月抑

只謂之十一月曰此亦不可考如詩之月數(shù)即今之

月孟子七八月之間旱乃今之五六月十一月徒杠

成十二月輿梁成乃今之九十月國語夏令曰九月

成杠十月成梁即孟子之十一月十二月若以為改

月則與孟子春秋相合而與詩書不相合若以為不

改月則與詩書相合而與孟子春秋不相合如秦元

年以十月為首末又有正月又似不改月

某親見文定公家說文定春秋說夫子以夏時冠月

以周正紀事謂如公即位依舊是十一月只是孔子

改正作春正月某便不敢信恁地時二百四十二年

夫子只證得個行夏之時四個字據(jù)今周禮有正月

有正歲則周實是元改作春正月夫子所謂行夏之

時只是為他不順欲改從建寅

與張敬夫書

春秋正朔事比以書考之凡書月皆不著時疑古史

記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秋然后以天時加王月

以明上奉天時下正王朔之義而加春于建子之月

則行夏時之意亦在其中觀伊川先生劉質(zhì)夫之意

似是如此但春秋兩字乃魯史之舊名又似有所未

通幸更與晦叔訂之以見教也

答吳晦叔書

春秋書正據(jù)伊川說則只是周正建子之月但非春

而書春則夫子有行夏時之意而假天時以立義耳

文定引商書十有二月漢史冬十月為證以明周不

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子考之則七八月乃建午建

未之月暑雨苗長之時而十一月十二月乃建戌建

亥之月將寒成梁之候又似并改月號此又何耶或

是當時二者并行唯人所用但春秋既是國史則必

用時王之正其比商書不同者蓋后世之彌文而秦

漢直稱十月者則其制度之闊略耳愚意如此未知

是否

前書所諭周正之說終未穩(wěn)當孟子所謂七八月乃

今之五六月所謂十一月十二月乃今之九月十月

是周人固已改月矣但天時則不可改故書云秋大

熟未獲此即止是今時之秋蓋非酉戌之月則未有

以見夫歲之大熟而未獲也以此考之今春秋月數(shù)

乃魯史之舊文而四時之序則孔子之微意伊川所

謂假天時以立義者正謂此也若謂周人初不改月

則未有明據(jù)故文定只以商秦二事為證以彼之博

洽精勤所取猶止于此則無他可考必矣今乃欲以

十月隕霜之異證之恐未足以為不改月之驗也蓋

隕霜在今之十月則不足怪在周之十月則為異矣

又何必史書八月然后為異哉況魯史不傳無以必

知其然不若只以孟子尚書為據(jù)之明且審也若尚

有疑則不若且闕之之為愈不必強為之說矣

答林擇之書

三代正朔以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則商人但以建丑

之月為歲首而不改月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月十

二月之說考之則周人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而不改

時以書一月戊午厥四月哉生明之類考之則古史

例不書時以程子假天時以立義之云考之則是夫

子作春秋時特加此四字以系年見行夏時之意若

如胡傳之說則是周亦未嘗改月而孔子特以夏正

建寅之月為歲首月下所書之事卻是周正建子月

事自是之后月與事常相差兩月恐圣人制作之意

不如是之紛更煩擾其所制作亦不如是之錯亂無

章也愚見如此而考之劉質(zhì)夫說亦云先書春王正

月而后書二百四十二年之事皆天理也似亦以春

字為夫子所加但魯史本謂之春秋則又似元有此

字而杜元凱左傳后序載汲冢竹書乃晉國之史卻

以夏正建寅之月為歲首則又似胡氏之說可為據(jù)

此間無竹書煩為見拙齋扣之或有此書借錄一兩

年示及幸甚幸甚又漢書元年冬十月注家以為武

帝改用夏時之后史官追正其事亦未知是否此亦

更煩子細詢考也

魏了翁正朔考

七月陳王業(yè)也

七月之詩大概述天時以勤民事也先儒謂七月一

詩皆以夏正為斷愚則曰非特七月一詩也凡詩篇

如正月四月六月十月之交皆夏正也然則商正建

丑周正建子者非改正朔歟曰改正朔矣不改月次

也正朔之改示一代之興各有所尚也月次之不可

改四時之序不可紊也茍紊之則時令乖張民聽疑

惑雖耕耘斂藏亦將失其候堯典所謂欽若昊天敬

授人時者萬世不可易也若夫正朔迭尚不過以新

民視聽如大朝會大典禮尊用此日名曰歲首太史

公所謂朝以十月者是其例也世儒遂謂商周既改

正朔則并其余月次亦應(yīng)遞改噫為此說者臆度之

過也臨卦所謂八月者指觀而言也臨觀反對故圣

人預以為戒觀之為卦其畫四陰其辰在酉曉然夏

之八月也而何氏以為周八月屬未之遁孔氏以為

商八月屬申之否夫文王周孔簡易以從夏正而何

氏孔氏反崎嶇以求合商周之正不亦異乎故曰凡

謂改正朔而并其月遞改者皆臆說也書伊訓元祀

十有二月乙丑奉嗣王祗見厥祖太甲三祀十有二

月伊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夫奉嗣王初見厥祖

重事也故以改元之歲首以冕服奉嗣王歸亳亦重

事也故以三祀之歲首然而仍稱十有二月則是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赉特旗| 永靖县| 安康市| 赣州市| 张家界市| 伊吾县| 沛县| 武城县| 明水县| 若羌县| 古交市| 鹿邑县| 扎囊县| 通许县| 阳东县| 和田县| 疏勒县| 东乡族自治县| 徐闻县| 民县| 永川市| 凤阳县| 阿荣旗| 辛集市| 晋中市| 仙游县| 康乐县| 渝北区| 闸北区| 陆河县| 清河县| 陆良县| 沿河| 资溪县| 阿合奇县| 开平市| 湘潭市| 芮城县| 高平市| 申扎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