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3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3259字
  • 2015-12-26 23:42:13

遼帝九月親行援漢。至新州之火神淀。燕王述軌及偉王之子大寧王漚僧等率兵作亂弒帝。而述軋自立。太宗之子齊王述律逃于南山。諸大臣奉之以攻述軋漚僧殺之。并其族黨立述律為帝。改元應歷。葬帝醫(yī)巫閭山。廟號世宗。在位凡五年。

遼穆宗天順皇帝。諱璟。番名述律。后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初太宗攻石晉。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崩。諸將立世宗。世宗遇弒。諸將迎帝即位。自火神淀入幽州。帝年少好游戲不親國事。每夜酣飲。達旦乃寐。日中方起。國人謂之睡王。在位十八年。

永明 杭州永明寺禪師。名道潛。河中府人。姓武氏。初謁法眼益禪師。眼問曰。子于參請外看甚么經(jīng)。師曰華嚴經(jīng)。眼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師曰文在十地品中。據(jù)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也。眼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眼曰。汝問我。師乃問。空還具六相也無。眼曰空。師于是開悟。異日因士女到院。眼問師曰。律中道隔壁間釵釧聲即名破戒。見睹金銀合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師曰。好個入路。眼曰。子向后有五百毳徒。為王侯所重在。師尋禮辭駐錫衢州古寺。閱大藏經(jīng)。至是廣順元年吳越忠懿王弘俶延師入府受菩薩戒。署號慈化定慧禪師。建大伽藍于南山。曰慧日永明。請師居之。師請塔下羅漢過新寺。符王之先夢也。于是又加應真二字于師號。師于周顯德五年入寂師嗣法眼益禪師。

杭州慧日永明智覺禪師。名延壽。余杭王氏。總角之歲歸心佛乘不茹葷。日唯一食。持法華經(jīng)七行俱下。才六旬悉能誦之。感群羊跪聽。年二十八為華亭鎮(zhèn)將。志慕真乘。吳越文穆王元瓘知師在道。乃從其志禮龍冊寺翠巖參禪師剃染。執(zhí)勞供眾都忘身宰。衣不繒纊食無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尋往天臺山天柱峰。九旬習定。斥鷃巢衣褶中。暨謁韶國師。一見而深器之。悟于玄旨。乃謂師曰。汝與元帥有緣。他日大興佛事。師初住雪竇。嘗有偈曰。孤猿叫落中巖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會意。白云深處坐禪僧。吳越忠懿王弘俶。請師開山靈隱新寺。明年遷永明大道場。眾盈二千。僧問。如何是永明妙旨。師曰。更添香著。僧曰謝師指示。師曰。且喜沒交涉。僧禮拜。師曰。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風來波浪起。師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一千七百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鬼神食。放諸生類不可稱算。六時散花行道。余力念法華經(jīng)計萬三千部。著宗鏡錄一百卷。吳越王為制前后兩序。頒入大藏流行。今凈慈方丈曰宗鏡堂。師之詩偈賦詠凡千萬言播于海外。高麗國王覽師言教。遣使赍書敘弟子之禮。奉金線織成僧伽黎衣紫水晶念珠金澡罐。彼國之僧三十六人承印可記莂。前后歸高麗各化一方。宋太祖開寶七年。師入天臺山度戒約萬余人。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辰時焚香辭眾跏趺而逝。世壽七十二。僧臘四十二。次年建塔于大慈山。宋太宗賜額曰壽寧禪院。師嗣天臺韶國師。韶嗣清涼法眼益禪師。六祖青原派也。嗣壽之法者。杭州乾明津禪師。富陽子蒙和尚(徑山舊相圖行業(yè)碑)。

壬子廣順二年 大遼穆宗應歷二年。

趙  北漢 稱乾祐五年    鳳翔  吳越  楚唐滅之合五十六年

荊南  唐    蜀 廣政十五年  漢 乾和十年

六月朔。周帝如曲阜。謁孔氏祠命葺之。禁孔林樵采。訪孔子顏淵之后。為曲阜令及主簿。

癸丑廣順三年 大遼應歷三年 旃檀佛像。

自此下一百七十七年在汴京。

趙  北漢劉氏乾祐六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一年  蜀 廣政十七年  漢 乾和十一年

初后唐明宗長興三年。宰相憑道李愚請刻九經(jīng)版。此年六月版成獻之。傳布甚廣刊字印之始也。

甲寅正月帝殂。顯德元年 大遼應歷是年太師中書令瀛文懿王憑道薨。

趙  北漢主殂乾祐七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二年    蜀 廣政十七年  漢 乾和十二年

周帝不豫。正月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帝屢誡晉王曰。昔吾西征見唐十八陵。無不發(fā)掘者。此無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亡衣以紙衣。斂以瓦棺。速營葬勿久留宮中。勿置守陵官人。勿作石羊虎人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嗣天子不敢違也。壬辰宣制畢。是日帝殂。丙申晉王榮即皇帝位。

十一月。北漢主旻殂。子承鈞更名鈞即帝位。孝和帝鈞性孝謹既立。勤于為政愛民禮士。境內粗安。

世宗

諱榮。太祖圣后柴世兄之子也。太祖養(yǎng)以為子。封晉王。即帝位。在位六年。壽三十九顯德(六)。

乙卯顯德二年 大遼應歷五年。

趙  北漢劉鈞乾祐八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三年    蜀 廣政十八年  漢 乾和十三年

二月。周帝詔并省天下無敕額寺院。令郡府歲造僧帳。凡死亡者以時開落之。僧帳自此而始。

丙辰顯德三年 大遼應歷六年。

趙  北漢 乾祐九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四年    蜀 廣政十九年  漢 乾和十四年

初周宿衛(wèi)將趙匡胤(宋太祖也)戰(zhàn)北漢有功。至是以為定國節(jié)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匡胤表渭州軍事判官蘇州人趙普為節(jié)度推官。

正月。周下詔。帝親征淮南(唐也)。帝召華山隱士真源陳搏。問以飛升黃白之術。搏對曰。陛下為天子。當以治天下為務。安用此為。乃辭還山。

丁巳顯德四年 大遼應歷七年。

趙  北漢 天會元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 保大十五年    蜀 廣政二十年  漢 乾和十五年

戊午顯德五年 大遼應歷八年。

趙  北漢劉鈞天會二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弘 中興元改交泰元年    蜀 廣政二十一年  漢鋹 天賓元年

三月。周帝濟江伐唐。唐主恥于降稱藩。乃遣兵部侍郎陳覺奉表。請傳位于太子弘。獻廬舒蘄黃四州之地。畫江為境以求息兵。五月唐主弘避周諱更名昱。下令去帝號稱國主。凡天子之儀制皆有降損。去年號用周正朔。乃告干太廟。

秋七月初行大周刑統(tǒng)。帝欲均田租。以元稹均田圖遍賜諸道。南漢中宗劉弘熙殂。長子衛(wèi)王繼興即皇帝位。更名鋹。年十六。

己未顯德六年 大遼應歷九年。

趙  北漢鈞 天會三年    鳳翔  吳越

荊南  唐國主    蜀 廣政二十二年  漢 天寶二年

周殿庭鐘磬有設而不系者。帝問樂工皆不能對。樞密使王樸素曉音律。帝以樂事詢之。樸上疏曰。禮以檢形。樂以治心。形順于外心和于內。然而天下不治未之有也。是以禮樂修于上。而萬國化于下。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用此道也。夫樂生于人心而聲成于物。物聲既成。復能感人之心。昔者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鐘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十二律旋相為宮以生七調為一均。凡十二均八十四調而大備。遭秦滅學。歷代治樂者罕能用之。唐太宗之世祖孝孫張文收考正大樂備八十四調。安史之亂器與工什亡八九。至于黃巢蕩盡無遺。時有太常博士殷盈孫。按考工記。鑄镈鐘十二編鐘二百四十。處士蕭承訓校定石磬。今之在縣者是也。雖有鐘磬之狀。殊無相應之和。其镈鐘不問音律。但循環(huán)而擊。編鐘編磬徒縣而已。絲竹匏土僅有七聲。名為黃鐘之宮。其存者九曲。考之三曲協(xié)律。六曲參涉諸調。蓋樂之廢缺無甚于今。陛下武功既著切意禮樂。以臣嘗學律呂宣示古今樂錄。命臣討論。臣謹如御當以秬(日許反)黍(黑黍也)定尺。長九寸徑三分為黃鐘之管。與今黃鐘之聲相應。因而推之得十二律。以為眾管互吹用聲不便乃作律。準十有三弦其長九尺皆應黃鐘。律聲以次設柱為十一律。及黃鐘清聲旋用七律以為一均。為均之主者官也。征商羽角變官變征次焉。發(fā)其均主之聲歸乎本音之律。迭應不亂乃成其調凡八十一調。此法久絕出臣獨見。乞集百官校其得失。詔從之。百官皆以為然乃行之。注曰镈鐘者(镈伯各反)十有二架以當十二辰之位。匏(蒲交反)八音之數(shù)。匏笙也。土塤也。

立皇子宗訓為梁王。領左上將軍。帝北征疽發(fā)背。六月癸巳殂于道。甲午宣遺詔梁王即皇帝位。

恭帝

宗訓。世宗子。封梁王。即位年七歲。庚申年正月。鎮(zhèn)定驛告北漢結戎人入寇。帝命指揮使趙匡胤北征。即日出師晚至陳橋驛。是夜五鼓軍士露刃列于庭曰。諸君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擁逼南歸。自仁和門入。太尉歸公署。宰相范質等詣崇元殿。召文武百僚至晡班定。帝自內降制曰。天生蒸民樹之司牧。二帝惟公而禪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國命有歸。咨爾歸德。軍節(jié)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圣之資。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祐。東征西怨厥緒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訟獄歸于至仁。應天順人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嗚呼欽哉。只畏天命。宣徽使引匡胤就墀聽命訖。宰相掖之升殿由東序服御服登座。群臣朝賀。詔改周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國號大宋。正月四日也。封恭帝為鄭王。紹周祀遷居西京(洛陽)。開寶六年殂。

右周三主合九年而天下歸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阿坝县| 株洲县| 永康市| 鹤山市| 文山县| 西乡县| 双峰县| 怀柔区| 柳州市| 澳门| 邳州市| 凤凰县| 鄢陵县| 太仆寺旗| 西充县| 天峻县| 枣强县| 仁寿县| 缙云县| 米泉市| 信阳市| 鲜城| 龙泉市| 平顶山市| 皋兰县| 达拉特旗| 凤台县| 枝江市| 龙里县| 张掖市| 北宁市| 保定市| 张北县| 贡山| 新晃| 吴川市| 弋阳县| 闵行区| 海宁市| 托克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