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522字
- 2015-12-26 23:42:13
清涼國師。法名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十一依今應天山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十四歲遇恩得度。隸名寶林。肅宗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依曇一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河三論。三論之盛于江表師之力也。代宗大歷中。于瓦棺寺傳起信涅槃。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溫習華嚴覆尋三論。僅二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習天臺止觀法華雜摩等經疏解。又謁牛頭山忠禪師。徑山欽禪師。洛陽亡名禪師。咨決南宗禪法。復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以至翻習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四韋五明秘咒儀軌篇頌書蹤。一皆博綜。大歷十一年。禮文殊于五臺。往峨眉拜普賢。卻還五臺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懺法。慨華嚴舊疏文繁義約。惙然長想。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二圣合為毗盧遮那。萬行兼通。即大華嚴之義。遂撰疏成二十卷。德宗貞元七年。河東節度使李自良。請師于崇福寺講新疏。德宗聞其風。降中使李輔光宣詔入都。與罽賓三藏般若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后分四十卷。次年五月。遣中使霍仙鳴傳宣催入。德宗敦重延居譯場刊正。又詔令造疏。編成十卷進呈。順宗在春宮。嘗接師言。請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并食肉得罪因緣。師疏義綱要富有著作。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又見憲宗元和十二年并文宗開成三年(贊寧僧統宋高僧傳)。
終南山圭峰禪師宗密。果州西充人。姓何氏。世業儒。憲宗元和二年。將赴貢舉。偶造遂州圓禪師法席味其道法。遂求披剃。當年取具。一日隨眾僧齋于府吏任灌家居末座。以次授經得圓覺十二章。未終軸而感悟。歸告于圓。圓曰。汝當大弘圓頓之教。此諸佛授汝耳。行矣無自滯于一隅。遂奉命辭去。謁荊南忠禪師洛陽照禪師。皆蒙記莂。抵襄漢因病僧付華嚴疏。即上都澄觀大師之所撰也。覽之欣然曰。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茲絕筆。尋詣上都禮見清涼國師。未幾復入終南圭峰蘭若。文宗太和中。征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唯相國裴休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寫錄諸家所述詮表禪門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為一藏。以貽后代。武宗會昌元等正月六日。于興福院誡門人。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言訖坐滅。道俗奉全身于圭峰。茶毗得舍利。藏之石室。宣宗追謚定慧禪師。塔曰青蓮。壽六十三。嗣遂州圓。六組下五世荷澤派也。
詔嵩岳慧安禪師并神秀禪師至都。肩輿入殿。太后親加跪禮。奉于宮禁。朝夕問道。尊安為國師。時王公已下聞風來謁。望塵拜伏(傳燈錄)。
北宗秀禪師 諱神秀。五祖旁出之嗣。生開封李氏。少業儒。博綜多聞忽思出家。至蘄州雙峰寺遇五祖。乃嘆服而事之。樵汲供役以求其道。祖乃度之。五祖入滅。師住江陵當陽山。太后聞之召至都下。同慧安國師于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于當陽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中宗既立。尤加禮重。大臣張說嘗聞法要執弟子禮。師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中宗神龍二年二月入滅于東都天宮寺。謚大通禪師。敕葬龍門。葬日給羽儀鹵簿。帝送至便橋。敕中書令張說為制碑文。師生于隋末百有余歲。僧臘八十。時岐王范及征君盧鴻一皆勒碑制誄。舊唐書有傳。賜僧謚號自師而始。門人普寂義福等皆嗣襲師位(僧傳)。
嵩岳安國師 諱慧安。荊州枝江衛氏子。幼年出家披剃。隋文帝開皇十七年遁居山谷。煬帝大業中開濟渠丁夫之餓殍也。師為乞食以活之。煬帝聞而征師。不赴潛入太和山。登衡岳行頭陀行。太宗貞觀間至蘄州黃梅謁五祖。遂得心要。高宗麟德元年。游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詔之不起復至嵩少。乃云是吾終焉之地也。禪者輻輳。太后遣使召師入見。偕北秀禪師同膺欽禮。太后尊師為國師。至中宗神龍二年賜紫袈裟。為度弟子二七人。延入禁中供養。是時中宗遣內侍薛簡詔六祖。祖不赴詔逾三年。中宗又賜師磨衲僧衣。辭歸嵩岳。景龍三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矣將尸向林中。待野火焚之。至八日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門人遵旨。果野火自然阇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大而紫色。進留宮禁。睿宗先天元年門人建塔焉。世稱老安國師。嗣法弟子仁儉破灶墮嵩岳圭(傳燈錄)。
丁酉神功元年 戊戌圣歷元年。
皇嗣(睿宗也)固請遜位于廬陵王。九月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復名顯大赦天下 己亥圣歷二年。
庚子久視元年冬十月。制復以正月為十一月。一月為正月。
辛丑長安元年 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長安四年。
中宗
諱顯。高宗第七子。立為皇太子。初高宗崩太子即位。正月尊天后為太后。立妃韋氏為皇后。擢后父韋玄貞豫州刺史。帝以玄貞為侍中。裴炎固爭不從。炎白太后密謀。二月戊午廢帝為廬陵王遷房州。又遷均州。流玄貞欽州。則天圣歷元年。復立為皇太子。至是乙巳年正月乙巳天后傳位太子。丙午帝即位。丁未太后徙居主陽宮。帝帥百官上尊號曰則天大圣皇帝。十一月壬寅崩。神龍元年二月復唐國號。郊廟社稷旗幟百官皆如永淳以前故事。以神都(洛陽也)為東都。北都為并州。帝在位六年。壽五十五歲 神龍(二)景龍(四)。
乙巳神龍元年四月。帝降御札召曹溪六祖入京。其辭曰。朕延宗秀二師宮中供養。每究一乘二師并推讓云。南方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愿師慈念速赴上京。祖表謝辭以疾。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當習禪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豈在坐耶。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愿師指示心要令得明道。祖曰。道無明暗。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生死憑何出離。祖曰。若以智慧照煩惱者。此是二乘小機。簡曰何謂大乘見解。祖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在凡不減。在圣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為道。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祖曰。外道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無生。我說本自不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簡禮辭歸闕表上祖語。帝咨美久之。尋遣使賜祖磨衲袈裟鉼缽絹五百匹。諭天子向慕之意(傳燈)。
楞嚴經 天竺沙門般剌蜜諦此云極量。是年至廣州居制止道場。五月于灌頂部中誦出一品。名楞嚴經。彌伽爍法此云云峰。譯成一部十卷。宰相房融筆受。融時貶流高州。因得以寓于譯所。沙門懷迪證譯。傳經事畢。朝廷責以私譯。蜜諦遂泛舶攜梵夾歸天竺(譯記)。丙午神龍二年僧范等加五品階(唐舊史)。
試經度僧 八月詔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滯者度之為僧。試經度僧從此而始(唐舊史)。
沙門智嚴。于闐國王之子。幼年來唐。早居榮祿。授大將軍封郡公。是年五月請舍宅為寺。敕允其請。又固請出家。十二月二十四日墨制云。人之情也莫不貪祿惜位。卿之愿也乃欲棄俗出家。忽省來奏。差賞兼懷。特遂所祈。式成高志。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多預翻譯(釋教錄)。
丁未景龍元年二年三月朔方道大總管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屬豐州。
岳神乞戒 嵩岳元圭禪師。生伊闕李氏。幼歲出家。高宗永淳年間受具戒隸閑居寺習毗尼。謁安國師頓悟玄旨。遂廬于嵩岳之龐塢。是年一日有異人。峨冠褲褶(音習)而至。從者極多偉甚稱謁大師。師睹其非常乃諭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邪。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于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茍能壞空及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邪。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于余神。詎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愿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既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師即為張座秉爐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淫乎。曰我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饗而福淫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為佛戒也。師又曰。以有心奉持而無心拘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后天地死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信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饗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于萬物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岳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為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是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廓無一人能主其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愿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邪。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墮叛佛邪。愿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于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動。愿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嵐靄煙霞紛綸間錯。幢幡環佩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云掣雷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詰旦和霽。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沒后言莫及之。若為口實人將妖我。至玄宗開元四年。師囑門人曰。吾始居寺東嶺。我今入滅。可置吾骸于彼。言訖而化。師嗣慧安國師。國師嗣五祖大滿禪師(傳燈錄)。
己酉景龍三年。年召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受歸戒。圖戒形林光宮御制贊曰。戒珠皎潔。慧流清凈。身局靈篇。心融入定。學妙真宗。觀通實性。維持法務。綱紀德政。律藏冀其傳芳。像教因而光盛。玄宗開元五年師入滅。
睿宗
諱旦。高宗第八子。初封豫王。又封相王。景龍四年六月。中宗遇弒。韋后秘不發喪。立溫王重茂為皇太子。發喪即位。年曰唐隆。相王子隆基平內難。奉相王輔少帝。少帝尋遜位于相王。相王乃即帝位。在位三年。立隆基為皇太子。玄宗開元二年七月重茂薨。謚曰殤皇帝。壽二十歲。開元四年六月睿宗崩。壽五十五歲 景云(二)先天(一)。
庚戌六月。改元景云元年。八月以左武衛大將軍薛訥兼幽州都督節度使。節度使之名始自訥也。百官賜爵。普度僧道萬數(舊唐史)。
壬子先天元年七月。帝傳位于太子。
玄宗
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初封楚王。改封臨淄王。景云初立為皇太子。先天元年八月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壽七十八。尊睿宗為太上皇 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
癸丑開元元年 秋七月帝與岐王范薛王業郭元振及王毛仲高力士等。誅宰相謀廢立惡逆者。曰蕭至忠竇懷貞岑羲崔湜常元楷李慈等。賞功臣官爵。宦官之盛自始于此。十二月赦天下改尚書。左右仆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