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595字
  • 2015-12-26 23:42:13

晉隆安三年。南郡公桓玄(大司徒溫之子)豪橫既克荊雍。表求領荊江二州。朝廷不能違。元興元年朝廷以尚書令元顯鎮北將軍劉牢之譙三尚之。將兵討玄于江陵。玄大驚。長史卞范之為玄定議。整兵至新亭。元顯兵潰。玄入京。總百揆斬元顯等。二年二月以玄為大將軍。九月侍中殷仲文散騎常侍卞范之陰撰九錫文及冊命。命玄相國總百揆封十郡為楚王。加九錫。十一月詔楚王玄行天子禮樂。卞范之為禪詔。使臨川王寶逼帝書之。司徒王謐奉璽綬禪位于楚帝。出居永安宮。百官詣姑孰(江東道太平路揚州之城)勸進。十二月玄即皇帝位。國號楚。建元永始。封帝為平固王。玄入建康宮登御座床忽陷侍中殷仲文曰將由圣德深厚地不能載。玄大悅。玄遷帝于潯陽(江州也)。元興三年二月下邳太守劉裕何無忌劉毅。青州主簿孟昶興復晉室。進兵羅落橋。玄潛使殷仲文具舟于石頭。浮江南走。裕入建康。帥百官奉迎乘輿。誅玄宗族在建康者。玄至潯陽逼帝西上。四月劉毅何無忌襲破潯陽城。玄挾帝單舸西走入江陵欲奔漢中。城內亂。玄僅得至船。荊州別駕王康彥奉帝入南郡府舍。太守王騰之帥文武為侍衛。玄入蜀至枚回洲。遇寧州刺史毛璠喪迎玄戰。矢下如雨。益州督護憑遷抽刀擊玄斬之。義熙元年二月留臺備法駕。迎帝于江陵至建康。以劉裕都督中軍事。劉毅左將軍。何無忌豫州刺史。劉道規荊州刺史。四月裕旋鎮京口。義熙十二年十二月詔以劉裕為相國。總百揆揚州牧封十郡為宋公。備九錫之禮。裕不受。

乙巳 晉 義熙元年  南燕超 太上元年  南涼 弘昌四年  后秦 弘始七年  西秦乞伏

西涼李皓 建初元年    后燕 光始五年  北涼 永安五年  魏 天賜二年

僧正悅眾僧錄后秦法師道[契-大+石]羅什弟子。奉律精苦。秦主重之。自什公入關僧尼以萬數。遂置僧正詔曰。大法東流于今為盛。僧尼寖多。宜設綱領宣授遠規以濟頹緒。[契-大+石]法師早有學諠。晚以德稱。可為國僧正。給與吏力資侍中秩。傳軺羊車各二人。又以僧遷禪慧為悅眾。以法欽慧斌為僧錄。班秩有差。日加親信。仗身白從各三十人(僧史略)。

丙午 義熙二年  太上二年  弘昌五年  弘始八年  西秦乞伏

建初二年  夏赫連 龍升元年  后燕 光始六年  北涼 永安六年  魏 天賜三年

華嚴經 天竺北印度罽賓國尊者佛馱跋陀(此云覺賢)來游華夏。至是丙午歲抵長安。鳩摩羅什倒屣迎之。以相得遲暮為恨。秦太子姚泓。延至東宮。對什公論法。什公問曰。法云何空。答曰。眾微成色。色無自性。故色即空。又問。既以極微破色空。復云何破一微。答曰。以一微故眾微空。以眾微故一微空。沙門寶云譯出此語不省其意。皆謂跋陀所計微塵是常。更申請之。跋陀曰。法不自生。緣會故生。緣一微故有眾微。微無自性則是空矣。寧當言不破一微乎。不契。跋陀既渡江入匡山。見遠公議論遠高之請出禪數諸經。義熙十四年戊午。因適江陵。宋王劉裕請歸京都止謝司空道場寺。三月吳郡內史孟顗等請尊者于寺譯華嚴經成六十卷。宋高祖永初元年庚申六月畢。譯經之時。感二青衣童子每且自庭沼中。出炷香添瓶水不離座側。暮則潛入沼中。譯經畢絕跡不現(秀紫芝編年華嚴感應記)。

法華經 是年五月。羅什法師譯出成七卷。什又出維摩經三卷。華手經十三卷。又于草堂寺譯出梵網經二卷(譯傳)。

丁未 晉 義熙三年  南燕 太上三年  南涼 弘昌六年  后秦 弘始九年  西秦乞伏

西涼 建初三年  夏勃勃 龍升二年  后燕云 正始元年  北涼 永安七年  魏 天賜四年

后燕

慕容垂。前燕主慕容皝第五子。在燕封吳王。聰敏智勇。威名日振。太傅慕容評與垂廷爭怨隙。太后與評密謀誅垂。東晉廢帝太和四年垂與子弟侄俱奔秦。秦主符堅大喜郊迎。以垂為冠軍將軍。封賓從侯。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主堅為晉敗歸至澠池。垂言于堅曰。北鄙之民聞王師不利。輕相扇動。臣請奉詔書以鎮慰安集之。垂至安陽(鄴郡古相州也)。潛與燕之故臣謀復燕祚。會丁零翟斌叛秦。次年正月斌等奉垂為盟主。乙酉年吳王垂始定都真定中山府(古定州也冀域)。即皇帝位。建元建興。是時拓跋魏叛燕侵逼附塞諸部。丙申晉太元二十一年也。三月燕主垂親伐魏。四月卒于上谷之沮陽。還至中山乃發喪。太子寶即位。曰閔帝。改元永康。戊戌年武帝慕容盛即位。年曰建平。次年改曰長樂。辛丑年昭帝熙光始元年。至是丁未年懿帝高云。年曰正始。國亂為憑跋篡滅之。合二十四年。憑跋號北燕。

天竺佛馱耶舍(此云覺明)尊者 至姑臧(今肅州路雍州之域)。后秦弘始九年遣使請至長安。秦主郊迎別創院處之。供設如王者。尊者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自行乞而食也)善毗婆沙論而髭赤。時號赤髭毗婆沙。后至晉游匡山。為遠公所重。甲寅晉安帝義熙十年也。尊者躬自負鐵于紫霄峰頂鑄塔。以如來真身舍利藏其中。是時佛馱跋陀尊者。亦以佛舍利五粒建塔于廬山東林寺北之上方。逮今皆存焉(高僧傳廬山記)。

戊申 晉 義熙四年  南燕 太上四年  南涼 嘉平元年  后秦 弘始十年  西秦

西涼 建初四年  夏赫連 龍升三年  北燕北涼 據昌黎永安八年  魏 天賜五年

律師 天竺尊者名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至秦數年。今出游關左。盛闡毗尼。鳩摩羅什所譯十誦戒本律藏大行者叉之力也。其所制內外禁輕重二卷今行于世。叉為人眼青。時號青眼律師(本傳)。

己酉 晉 義熙五年  南燕 滅  南涼 嘉平二年  后秦 弘始十一年  西秦乞伏 更始元年

西涼 建初五年  夏赫連 龍升四年  北燕憑跋 太平元年  北涼 永安九年  魏 嗣 永興元年

南燕

丁酉年(晉安帝隆安元年也)南燕慕容德。前燕主皝之少子也。據廣固(古汴日今青州)。戊戌歲稱元年。庚子年德更名備德。即皇帝位(武帝也)。年曰建平。乙巳年南燕主超太上元年己酉年(晉義熙五年也)。晉徐州刺史劉裕抗表伐南燕。明年正月燕尚書悅壽說超降。超不從。悅壽開門納晉師。超走追獲之送建康。南燕平。合十三年。

太祖道武帝圭。為少子紹弒之。太宗明元帝嗣立。敕于京邑四方建立佛像。仍令沙門敷導民俗(魏史)。

庚戌 義熙六年    嘉平三年  弘始十二年  更始十二年

建初六年  龍升五年  太平二年  永安十年  永興二年

辛亥 義熙七年    嘉平四年  弘始十三年  更始十三年

建初七年  龍升六年  太平三年  永安十一年  永興三年

壬子 義熙八年    嘉平五年  弘始十四年  熾盤 永康元年

建初八年  龍升七年  太平四年  遷都 元始元年  永興四年

古樹禪定 釋慧持。廬山遠法師之弟也。當晉隆安二年。辭遠公入蜀。止嘉州龍淵寺。白黑恭敬。升持之堂者皆號登龍門。至是義熙八年壬子垂誡門徒。遂入定于龍淵龕樹。至宋政和三年風折其樹。持乃出定。徽宗有贊偈三首。見政和年(僧傳并系年錄)。

癸丑 晉 義熙九年    南燕 嘉平六年  后秦 弘始十五年  西秦乞伏 永康二年

西涼 建初九年  夏赫連 鳳翔元年  北燕 太平五年  北涼 元始二年  魏 永興三年

豎石聽講 羅什法師弟子道生。初涅槃經后品未至。生熟讀久之曰。阿闡提人自當成佛。此經來未盡耳。于時文字之師交攻之。誣以為邪說。于律當擯。生袖手來晉入平江虎丘山。豎石為聽徒講涅槃經。至闡提有佛性處曰。如我所說義契佛心否。群石皆首肯之。后游匡山居銷景巖。聞曇讖在北涼重譯涅槃后品。至南京。果言闡提皆有佛性。生喜慰不勝(本傳)。

甲寅 義熙十年    南涼 滅  弘始十六年  永康三年

建初十年  鳳翔二年  太平六年  元始三年  神瑞元年

南涼

禿發烏孤。河西鮮卑人。至是晉帝隆安元年據廣武(今陜西鞏昌路蘭州。古雍州之地也)。號南涼。戊戌年烏孤建元太初。庚子年利鹿孤建和元年正月欲稱帝。安國將軍鍮勿崳曰。吾國上世以來被發左衽無冠帶之飾。逐水草遷徙。無城廓室廬。故能雄視沙漠抗衡中夏。利鹿孤從之。乃更稱河西王。改元建和。以廣武公傉(奴篤切)檀為都督中外諸軍事涼州牧。壬寅年景王傉檀立。年曰弘昌。戊申年四月后秦王姚興欲取傉檀。使尚書郎韋宗往峴之。論當世大略縱橫無窮。宗退嘆曰。奇才英器不必華夏。明智敏識不必讀書。吾乃今知九州之外五經之表。復自有人也。歸言于興。涼州未可圖也。興不聽遣兵襲傉檀。后秦兵大敗。十一月傉檀稱涼王。大赦改元嘉平。置百官。甲寅晉義熙十年也。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盤所殺。南涼滅。三主一十八年。

乙卯 晉 義熙十一年    后秦 弘始十七年  西秦 永康四年

西涼 建初十一年  夏 鳳翔二年  北燕 太平七年  北涼 元始四年  魏 神瑞二年

廬山遠法師 諱慧遠。出雁門(今去同路)賈氏。少為儒生。博極群書。尤邃周易莊老。嘗與其弟慧持造道安法師。聞出世法。而悅之嘆曰。儒道九流特秕糠耳。遂出家焉。安時門徒數千。遠居第一座。安嘗曰。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晉武帝甲申太元九年也。前秦國亂來游于晉。抵江西見廬山愛之。乃止江州龍泉精舍。次寓慧永之西林寺。復于山東建東林寺。經營之際山神降靈。愿加資助信宿風雷夜作晦冥。大雨明發。就觀良木殊材駢羅其處。時晉將軍桓伊。初臨此牧驚其神異。奏立寺焉丙戌年寺成。時晉天下奇才多隱居不仕。聞廬山遠公之道。皆來從之。庚寅年師謂劉程之等曰。諸君倘有心凈土之游。當加勉勵。遂同發志于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期生凈土。由是僧俗凡一百二十三人。慕道同盟。棲心物外。謝靈運于東林鑿二池以栽蓮華。遠公每送客不過虎溪。庚戌義熙六年也。道士陸修靜偕陶淵明。入山見師送之執手共話不覺過虎溪。三人相顧大笑。今人圖之為三笑圖。淵明嗜酒入山久之。以山無酒攢眉而去之。至是乙卯歲八月初六日。遠公合掌面西而逝。壽八十四歲。謝靈運制碑。社眾數千人。名跡尤著者十八人焉(高僧傳)。

蓮華漏 遠公之門有僧慧要。患山中無刻漏。乃于水上立十二葉芙蕖。因波而轉。以定十二時。晷景無差。今曰遠公蓮華漏是也。

丙辰 義熙十二年      泓立 永和元年  西秦 永康五年

西涼散嘉興元年  夏 鳳翔四年  北燕 太平八年  北涼 元始五年  魏 太常元年

丁巳 義熙十三年      永和二年滅  永康六年

嘉興二年  鳳翔五年  太平九年  元始六年  太常二年

后秦

姓姚氏。名萇。字景茂。赤亭羌人弋仲第二十四子。兄襄既戰死。萇率諸弟降秦為秦將。東晉武帝大元八年。秦主符堅攻晉。以兗州刺史姚萇為龍驤將軍。督益梁州諸軍事。堅敗。慕容垂謀復燕緒。次年三月秦北地長史慕容泓叛奔關東。秦以左將軍竇沖為長史。龍驤將軍姚萇為司馬。討泓。又討平陽太守慕容沖。秦兵大敗。萇懼奔渭北。馬牧天水尹緯尹詳南安龐演等。糾扇羌豪帥其戶口歸萇者五萬余家。推萇為盟主。萇自稱后秦王。建元白雀。丙戌(東晉大元十一年也)四月。萇自陜西鳳翔莊浪路涇州入長安。即皇帝位。改元建初。國號大秦。史以后秦別之。立子興為皇太子。置百官。癸巳建初八年十二月萇卒(晉大元十八年也)。太子興秘不發喪。自稱大將軍。帥眾伐秦。秦主符登大敗。次年五月興始發喪即皇帝位。年曰皇初。謚萇曰昭皇帝。己亥年(晉安帝隆安三年也)九月。興以災異屢見降號稱王。改元弘始。丙辰弘始十八年正月興卒。太子泓即帝位。年曰永和。晉伐秦。晉帝義熙十三年五月泓將妻子群臣降于晉。后秦三主合三十四年。

戊午 晉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弒帝        西秦乞伏 永康七年

西涼 嘉興三年  夏 昌武元年  北燕 太平十年  北涼 元始七年  魏 太常三年

恭帝

諱德文。字德文。安帝母弟也。封瑯玡王。義熙十四年十二月。宋公劉裕矯遺詔奉王即位。在位二年。禪于宋。壽三十七歲 元熙(二)。

己未 元熙元年        永康八年

嘉興四年  真興元年  太平七年  元始八年  太常四年

沙門法果。魏太宗敬之。前后授以輔國宜城子忠信侯。號曰僧統。果固辭不受。太宗幸其居。以其門巷狹小更廣大之。至是己未年入滅。八十三歲。太宗三臨其喪。追贈老壽將軍趙胡靈公(魏書僧傳)。

七月宋公裕進爵為王。次年帝禪位于宋王。裕奉帝為靈陵王。后使人殺之。西東晉凡一十五帝合一百五十五年。

右東晉十一主。合一百三年歸于宋。

南北朝

劉姓。都建康。

高祖武帝

諱裕。字德輿。彭城人(徐州也)漢楚元王交之后。庚申年六月受晉禪。在位三年。壽六十七歲。永初(三)。

庚申 宋 永初元年 六月改元  西秦太祖 建始元年  西涼恂 永建元年  夏 真興二年

北燕 太平十二年  北涼沮渠 元始九年  魏 太常五年

辛酉 永初二年  建始二年  永建二年  真興三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抚宁县| 古田县| 博爱县| 东阿县| 蒙阴县| 东海县| 遂昌县| 滦平县| 宜丰县| 宣武区| 张家界市| 鄢陵县| 久治县| 湖口县| 苍溪县| 靖江市| 阿克陶县| 航空| 桦南县| 宁明县| 宜州市| 武强县| 阿克| 娱乐| 石景山区| 嘉荫县| 沂水县| 齐齐哈尔市| 铜山县| 靖安县| 泰兴市| 贺州市| 台江县| 台北县| 星座| 澄城县| 兴仁县| 清远市| 社旗县| 长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