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釋氏稽古略
- 覺岸
- 4363字
- 2015-12-26 23:42:13
張軌。字士彥。安定人(今陜西莊浪路涇州雍州之域)仕晉為散騎常侍。惠帝永寧元年正月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癸亥年據之。愍帝建興二年軌稱涼州牧西平公。建興四年張寔襲位。東晉元帝大興四年弟茂襲位。晉明帝太寧二年子駿襲位。晉穆帝永和元年稱王。永和二年五月西平忠成王張駿薨。官屬上世子重華為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永和九年十一月西平敬烈公張華卒。世子曜靈才十歲。右長史趙長等建議立長寧侯祚。重華庶兄也。廢曜靈為涼寧侯。立祚為涼州牧。改元和平。晉永和十年正月張祚自稱涼王。置百官郊祀天地用天子禮樂。永和十一年沖公靚立。年曰建興。至晉哀帝興寧元年。涼綽公張天錫殺靚而自立。至是武帝太元元年符秦滅之。合七十四年。
涼州隸今甘肅省。雍州之域。
丁丑 晉 太元二年 前秦 建元十三年 晉書曰至是九州之地秦有其八晉唯東南一隈耳 代
廬山西林寺 晉釋慧永。初與遠公法師同依道安法師。至是永公先至潯陽。刺史陶范留之憩廬山。舍宅棲止之。乃創寺曰西林。嶺上一室曰香谷(本傳)。
戊寅 晉 太元三年 前秦 建元十四年 代
都維那 沙門竺道壹從竺法汰學晉簡文帝俱深敬重壹后止平江虎丘山又適越州若耶溪頃之郡守王薈建嘉祥寺請居僧首時號九州都維那(孫綽贊傳) 毗奈耶律十卷 是年竺法念法師譯之成。
己卯 晉 太元四年 前秦 建元十四年 秦取晉襄陽得道安法師并習鑿齒 代
庚辰 太元五年 建元十六年 代
沙門竺法義。王道孔敷。承風敬友。帝嘗遣使征請殿中。講說經典。武帝每從而聽。是年入寂。帝賜錢十萬。營塔葬新亭岡。今天安寺也(本傳)。
辛巳 太元六年正月帝立精舍殿內延諸沙門講道 建元十七年 代
壬午 晉 太元七年 建元十八年 呂光據姑臧即涼州也 代
前秦主堅遣左將軍呂光伐龜茲。迎鳩摩羅什法師。呂光遂據于姑藏(即涼州也)。號后涼。
癸未 晉 太元八年 前秦 建元十九年 呂光
代拓跋圭
甲申 太元九年 建元二十年 后秦姚萇白雀元年 西秦乞伏國仁據金城 呂光
后燕慕容垂元年 代
雁門遠公法師。是年抵江州路廬山。
乙酉 太元十年 堅遇弒子丕立太平元年 白雀二年 西秦 建義元年 呂光
垂據中山建興元年 代圭
丙戌 太元十一年 丕卒登即位隴東 太初元年 萇入長安即位建初元年 建義二年 三河王呂光太安元年
建興二年 圭即魏王位 登國元年
丁亥 太元十二年 太初二年 建初二年 建義三年 麟嘉元年
建興三年 魏王圭 登國二年
戊子 太元十三年 太初三年 建初三年 建義四年 麟嘉三年
建興四年 登國三年
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尊者 南印度天德王之次子也。既得度受法至東印度。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王睹白氣貫于上下。王曰。此何瑞也。梵志曰。魔來之兆。即集其徒曰。不如蜜多將入都城。誰能挫之。其弟子曰。我等各有咒術。可以動天地入水火。何患哉。祖至。王曰。師何為來。祖曰。將度眾生。王曰。以何法度。祖曰。各以其類度之。時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于祖上。祖指之還壓其眾。梵志怖懼投祖。祖愍之再指化山。山隨指滅。祖為王演說法要。俾趣真乘。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人故謂之瓔珞童子。王與祖同輦而出見瓔珞。祖指謂王曰。此童子大勢至菩薩也。此圣之后復出一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吾今以正法眼藏付之。偈曰。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付法已辭王曰。吾歸寂滅。愿王于最上乘毋忘外護。即跏趺而逝。化火自焚。王為收舍利建塔瘞之。當此東晉武帝之世也(正宗記)。
己丑 晉 太元十四年 前秦符氏太初四年 后秦姚氏建初四年 西秦干歸太初元年 呂氏 麟嘉三年
后燕 垂 建興五年 魏王 登國四年
釋道安法師 常山扶柳衛氏子。世業儒。早失恃怙依表兄。年十一出家師事佛圖澄。讀書日記萬言。才辯無敵。性聰而貌丑。時語曰漆道人驚四鄰。及澄卒率徒眾渡河依陸渾山。木食澗飲。至是武帝寧康元年于襄陽立檀溪寺。建浮圖鑄銅佛像。武帝聞安名詔曰。法師以道德照臨天人。使大法流行為蒼生依賴。宜日食王公祿。所司以時資給。安固辭不受。己卯晉太元四年二月。秦主堅攻取襄陽。得安而喜。謂左右曰。吾以十萬師取襄陽。得一人半耳。左右問為誰。曰安公一人。習鑿齒半人也。安至長安。沙門萬數各隨其師為姓。安曰師莫如佛世尊也。應沙門宜以釋為氏。及增一阿含經至乃云。四河入海無復異名。四姓出家同稱釋氏。與經符合。世益重之。己丑年正月晦日命門徒具浴。忽有異僧出入隙中。安以生處問之。僧指西北。云即開見樓閣如幻出。曰彼兜率天也。是夕有數百小兒皆就浴而去。識者以為應真之侶也。二月八日跏趺而逝。安每疏經義必求圣證。安左臂有肉方寸隆起如印。時號印手菩薩。著僧尼軌范及法門清式二十四條。世遵行之(本傳) 秀紫芝編年論曰。佛教之盛由佛圖澄而得安。由安而得遠公。是三大士化儀全偉。
庚寅 晉 太元十五年 前秦苻氏太初五年 后秦姚氏建初五年 西秦乞伏太初二年 呂氏 麟嘉四年
后燕 建興六年 魏 登國五年
廬山凈土念佛 始起此年詳見遠法師下。
辛卯 太元十六年 太初六年 建初六年 太初三年 麟嘉五年
建興七年 登國六年
壬辰 太元十七年 太初七年 建初七年 太初四年 麟嘉六年
建興八年 登國七年
癸巳 太元十八年 太初八年 長卒太子興立 太初五年 麟嘉七年
建興九年 登國八年
甲午 太元十九年 符崇滅 延和元年 后秦興 皇初元年 太初六年 麟嘉八年
建興十年 登國九年
前秦
符健。略陽氐人。父洪仕后趙為都督。因石氏之亂據有關右。東晉穆帝永和六年洪卒。十一月第三子健入長安。秦雍夷夏皆附之。次年正月健即天王位。國號大秦。稱大單于。建元皇始。分遣使者問民疾苦。搜羅俊異。寬重斂之稅。罷無用之器。凡趙之苛政民不便者皆除之。壬子年正月健即皇帝位。甲寅年東海王雄卒。雄子堅襲爵。堅至孝博學多能。乙卯年六月健卒。謚曰景明皇帝。廟號高祖。太子生即位。改元壽光。生暴虐飲酒無晝夜。乘醉視事多所殺戮。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丁巳年六月太史令康權言于生曰。昨夜三月并出。孛星入太微連東井。將有下人謀上之禍。生怒以為妖言。撲殺康權。生夜對侍婢曰。阿法兄弟亦不可信。明當除之。婢以告堅及堅兄清河王法。法與特進梁平老及特進強汪帥壯士數百。潛入云龍門。堅與尚書呂婆樓帥麾下三百人鼓噪繼進。宿衛將士皆舍仗歸堅。堅兵引生置別室。生猶醉寐。廢生為越王尋殺之。謚曰厲王。堅以位讓兄法。法曰。汝嫡嗣且賢宜立。堅乃去皇帝之號。稱大秦天王。改元永興。追尊父雄為文桓皇帝。母茍氏為皇太后。世子宏為皇太子。以兄清河王法都督中外諸軍事。丞相錄尚書事諸王皆降爵為公。弟融為陽平公。子丕為當樂公。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己未年改元甘露。己丑年改元建元。癸未東晉武帝太元八年秦建元十九年也。大舉攻晉。堅大敗而歸。乙酉年五月西燕慕容沖攻長安。堅自督戰。飛矢滿體流血淋漓。沖縱兵暴掠關中。道路斷絕千里無煙。堅出奔五將山。后秦王姚萇遣驍騎將軍吳忠執堅。謚之于新平(邠州也)佛寺。堅子丕自鄴奔長安至晉陽。始知長安不守堅已死。乃發喪即皇帝位。改元太平。追謚堅曰宣昭皇帝。廟號世祖。丙戌年九月燕之慕容永遣使于丕假道東歸。丕弗許。丕永戰于襄陵。丕敗謀襲洛陽。時為揚威將軍憑該自陜邀擊殺丕。十一月秦南安王符登。為丕發喪行服即皇帝位。改元太初。謚丕曰哀平皇帝。至是甲午年實晉武帝太元十九年也。七月后秦主姚興自陜西涇州如涇陽。與登戰于山南。執登殺之。登太子崇奔湟中。即皇帝位。改元延和。謚登曰高皇帝。崇為后秦姚氏所滅。合四十五年。
乙未 晉 太元二十年 后秦姚氏皇初二年 西秦乞伏太初七年 三河王呂光 麟嘉九年
后燕慕容 建興十一年 魏 登國十年
丙申 晉 太元二十一年 六月帝被弒 皇初三年 西秦乞伏 后涼即大王位龍飛元年
慕容寶 永康元年 魏建天子旌旗 皇始元年
安帝
諱德宗。武帝太子。大元二十一年九月即位。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七歲 隆安(五)元興(三)義熙(十四)。
丁酉 晉 隆安元年 南燕 慕容德 南涼禿發烏孤 后秦姚氏皇初四年 西秦乞伏
西涼李高 后涼呂光龍飛二年 后燕 永康二年 北涼沮渠神璽元年 魏 皇始二年
戊戌 隆安二年 武帝德 元年 據廣武 太初元年 皇初五年 西秦
西涼 據箴 后涼呂氏龍飛三年 后燕盛 建平三年 北涼 神璽三年 魏即帝位天興元年
魏
太祖下詔曰。佛法之興其來遠矣。濟益之功冥及存沒。神蹤遺法信可依憑。敕有司于京城建飾容范修整寺舍。令信向之人有所依止(魏史)。太祖于虞地造十五級浮圖。又造開泰定國二寺。寫佛經論。造千金像。每日法集三百名僧(弘明集)。
己亥 隆安三年 據廣固 南涼 太初二年 后秦隆帝號稱王 弘始元年 西秦乞伏
西涼 后涼篡 咸寧元年 后燕長樂元年 北涼 天璽元年 魏 天興二年
庚子 隆安四年 南燕即帝位建平元年 南涼利鹿孤建和元年 后秦 弘始二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元年 后涼 咸寧二年 后燕 長樂二年 北涼 天璽二年 魏 天興三年
辛丑 晉 隆安五年 南燕 建平二年 南涼 建和二年 后秦姚氏弘始三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二年 后涼隆 神鼎元年 后燕熙 光始元年 北涼蒙遜永安元年 魏拓跋 天興四年
后涼
呂光。略陽氐人。仕符秦為左將軍。東晉武帝太元十一年元有將曰王穆。據肅州酒泉。自稱涼州牧。光進攻酒泉克之。光即三河王位。建元太安。據姑臧(甘肅省涼州也雍域)。改年曰麟嘉。晉太元二十一年六月。三河王光即天王位。是為武帝。國號大涼。改元龍飛。以世子紹為太子。至是晉隆安三年十二月光卒。太子紹即位。大原公纂殺之。纂即天王位。是為靈帝。改元咸寧。纂嗜酒好獵。隆安五年呂超殺之而立呂隆。改元神鼎。明年隆降于后秦。姚氏三主合一十七年。
鳩摩羅什法師 龜茲國人。初東晉武帝太元七年。前秦主符堅遣驍騎將軍呂光伐龜茲國取師。光回聞秦亂。遂據姑臧。至是后秦主姚興滅呂隆而迎師。師少時日誦三萬二千言。隨母出家遍游西域。淹貫群籍尤善大乘。在龜茲日。鄰國諸王會同。每請師說法。必跪伏座前。命師踐其肩而登座居后秦。大闡經論。秦主以師為國師。奉之如神。親帥群臣及沙門。聽師講經。又請師翻譯西域經論。凡震旦宣譯師出者三百八十卷。大營塔寺。坐禪者常以千數。公卿以下率皆奉佛。州郡化之。癸丑晉帝義熙九年秦弘始十五年也。四月十三日師入滅。壽七十歲。師之弟子曰生.肇.融.睿。謂之什門四圣。加曇影.慧嚴.慧觀.僧[契-大+石].道常.道標謂之什門十哲。又有僧導.僧因。皆當世名匠也。師入滅日謂眾曰。所譯唯十誦律未及刪繁。若義契佛心。焚身之日舌不焦壞。言訖而逝。阇維舌果不壞若紅蓮色。師名鳩摩羅什。翻曰童壽(高僧傳)。
山神請戒 釋曇邕。初仕符秦為衛將軍。堅南敗。遂從道安法師出家。次事廬山遠公。后于廬山之西營立茅茨。偕弟子曇果沉思禪門。忽有男子豐姿端雅從者二十人。來請五戒。邕知是山神。乃為秉爐授之三歸五戒。為說法要。神嚫邕外國七箸禮拜辭別。倏忽不見。三歸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五戒者不殺不盜不淫不飲酒不妄語也(高僧傳)。
壬寅 晉 元興元年 南燕 建平三年 南涼傉檀 弘昌元年 后秦 弘始四年 西秦乞伏
西涼皓三年 后燕 光始二年 北涼 永安二年 魏 天興五年
癸卯 晉 元興二年 南燕 建平四年 南涼 弘昌二年 后秦 弘始五年 西秦乞伏
西涼四年 后燕 光始三年 北涼 永安三年 魏 天興六年
甲辰 晉 元興三年 南燕 建平五年 南涼 弘昌三年 西秦 弘始六年 西秦乞伏
西涼五年 后燕 光始四年 北涼 永安四年 魏 天賜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