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 傷寒大白
  • 高世栻
  • 4817字
  • 2015-12-26 23:41:45

雜癥門,衄血為里癥,宜清里;外感門,衄血為表癥,宜散表。故曰外感衄血,邪熱在經,但有經絡之分,總無寒熱之異,同歸表熱而已。三陰經無衄血,惟陽邪傳入少陰,厥而無汗之癥,醫者見其手足冷而無汗,誤認太陽表邪未伸,用麻桂強發其汗,陰血內動血從口鼻而出,名下厥上竭。此少陰里熱,誤用辛溫,觸動陰血而上沖者也。戴氏云:仲景論衄血宜發汗,麻黃湯主之。此治冬月傷寒,太陽表癥,里無積熱之衄,非言三時熱令也。三時衄血,即有太陽表癥,宜散表,只用羌活沖和湯,不可用麻黃桂枝湯。若太陽之邪,已經侵入陽明,即要與陽明藥互用。若陽明本經熱甚以致衄者,不用太陽之藥,當用升麻干葛湯,以解陽明氣分之邪,隨用茅花湯合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升麻清胃湯、以解陽明血分之熱。

海藏云:仲景言衄家不可發汗,汗之必額上陷,此為脈微里有熱者言也。夫衄家脈浮緊,可發汗。若脈已微,表癥已解,再發汗,則額上陷。故《傷寒論》云:衄血脈已微者,用黃芩芍藥湯、犀角地黃湯。此言里熱衄血,宜涼血,不可用辛溫發散也。吳氏云:衄血之癥,若脈浮緊,宜發汗;脈不浮緊,不可發汗。東垣治衄血,脈已微,黃芩芍藥湯;脈沉數,犀角地黃湯。余按仲景用麻黃湯治衄,乃是太陽經寒邪未散,脈浮緊之衄;東垣用黃芩芍藥湯治衄,乃是表散血熱,脈不浮緊而微者。黃芩涼血,芍藥斂血、涼血。斂血則衄自止,再按用犀角地黃湯治衄者,是表邪解,脈沉數,里熱甚,宜清熱之衄也。夫犀角地黃,涼陽明血熱,又清肝腎之火,沉數之脈,熱在下焦,清肝腎下焦之火,血不上升,而衄不作。故仲景麻黃湯,但治冬月太陽表邪之衄;東垣黃芩犀角湯,治四時里熱之衄,兼治內傷之衄。地黃引子、門冬引子,治內傷不治外感者。升麻清胃湯,治外感兼治內傷者。此治之分別也。外感之衄,脈大者易治,沉澀者難醫;內傷之衄,脈緩者易治,脈數者難醫。此脈之分別也。

太陽病,脈浮無汗,發熱身疼,八九日不解,表癥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邪不散,當以麻黃湯發其汗。今服麻黃藥,已病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則太陽之邪,不從汗解,必發鼻衄而解。其所以然之故,以太陽經熱邪重,今得麻黃辛溫,必上從陽明入目絡鼻之竅而出血矣。麻黃湯主之五字,在當發汗之下,不然,陽氣太重,必衄乃解之后,何可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此言太陽發熱,脈緊無汗,應用麻黃湯。因其人邪微正旺,未服麻黃湯自衄而病愈。申明上章衄而病解,不必再用麻黃湯也。

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上章既明不可多用麻黃湯,此條言失用麻黃湯,因而致衄,太陽癥仍在,仍用麻黃湯,申明致衄后,太陽表邪不解,仍要發表。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身體枯燥。

太陽傷寒未發熱,火劫發汗,尚不為害。太陽中風,陽邪癥火劫,則邪熱被火熱,血氣妄溢,失其常度,其身必發黃。火傷于上,陰血足者,尚能作衄而解;火傷于下,陰血虧損者,必致小便不利,陰陽皆虛,而肌肉消爍。

陽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此必衄。

此明鼻衄之癥,非獨太陽之邪,侵入陽明。陽明本經,亦有成衄者。如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在口,不欲咽下,此陽明熱在血分,亦必發衄。

脈浮發熱,口干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陽明表熱;口鼻干燥能食,陽明里熱。表里皆熱,則迫血妄行為衄。

升麻干葛湯 見煩躁。

茅根湯 茅花一味。

茅性清涼,根能涼血止煩,花苗專涼上焦之血,故治衄。

黃芩芍藥湯黃芩 白芍藥 川連 甘草陽明表熱而衄,前方升麻葛根湯;陽明表熱而衄,用此湯,家秘加生地、當歸,以當歸辛散,同芩、連、生地,則血涼而當歸經矣。

犀角地黃湯生犀角 山梔 白芍藥 荊芥 牡丹皮 赤芍藥 生地 黃芩此方不獨治衄,兼治咳血吐血;不獨治內傷肝腎血,即陽明外感亦當從此方出入加減。加黃芩、荊芥,則血涼不上升;若大便實者,加當歸、酒蒸大黃,其血立刻歸經。家秘用當歸同涼血藥則下順歸經之功最大。

地黃飲子生地 丹皮 天門冬 黃芩 地骨皮 白芍此治肝腎精竭,血燥勞瘵之方。若尺脈大,加黃柏、知母。以外感發衄,皆因本元血分有火,故亦立此方。

門冬飲子麥門冬 地骨皮 知母 石膏 生地 丹皮 白芍藥此通治鼻血之方。若陽明表癥,加升麻、干葛、荊芥、黃芩;若里熱便結,加當歸、大黃。

干葛石膏湯干葛 石膏 知母 甘草 丹皮 生地 黃芩此方專治外感衄血者。然此涼陽明氣分之藥,家秘加丹皮、生地、黃芩,則兼涼其血。

升麻清胃湯 見口渴。

衄血,皆陽明血中伏火。故以此方清陽明血分之熱。

蓄血

方書皆以唇干口燥,漱水在口不得下咽以定上焦蓄血;小腹硬滿,小水自利,以定下焦蓄血。至身黃,如狂,發狂喜忘,乃是蓄血癥中之癥。故傷寒敘蓄血癥與狂亂癥中,互相發明。看傷寒以手按其心下及兩脅,漸至大小腹,但有硬處,當詢其小便利否。若小便不利者,或者氣結溺澀,非蓄血癥。若小便自利,兼有身黃目黃,如狂喜忘,漱水不得下咽等癥,即是蓄血,急以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下之。若小腹繞臍硬痛,口渴消水,大便不通,時有失氣,此非蓄血,乃是燥屎硬滿。按蓄血治法,有上中下三條。傷寒失汗,淤其血于上焦,用犀角地黃湯;如狂喜忘,心下滿,淤其血于中焦,桃仁承氣湯;小腹硬痛,小便自利,淤其血于下焦,抵當湯主之。然桃仁承氣湯,雖治中焦,并治下焦。抵當湯雖主下焦,兼治中焦。按仲景原文,其用抵當湯五條,用桃仁承氣者一,言有淤血當下者三,至犀角地黃湯,乃后人補入者。余謂衄血、吐血,未曾淤蓄內結者可用。若蓄聚淤結,犀角地黃凝滯,當用桃仁承氣抵當湯,散結逐淤為當矣。若蓄結既行,再以犀角地黃湯、當歸紅花湯調血養血,亦為至當。陶氏云:上焦衄血,可用犀角地黃湯。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此因同散陽明血熱之藥耳。家秘治中焦血熱血結,恐犀角凝滯,易以升麻清胃湯,加桃仁、紅花。此又難用犀角,以升麻代之也。

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此條不以小便利不利以定血,惟以其如狂,斷其蓄血下焦,當攻其血。然表邪未解,當先解外邪。表解,小腹脹急,乃可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經淤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六七日,表癥仍在,當散表。今脈微而沉,且不結胸,而發狂者,必血結下焦。

而小腹硬滿,小便自利,攻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所以宜用此湯者,以淤熱在太陽下焦之里故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癥諦,抵當湯主之。

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硬,有兩條。若小腹硬而不狂,小便不利,此熱結膀胱之水,當用五苓散;若小腹硬,小便自利如狂者,此熱結下焦之血,故用抵當湯。二條并詳發黃。

傷寒有熱,小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用余藥。宜抵當丸。

此條重申小腹滿,小便利者,的是有血。較上章多有熱二字,則易抵當為丸,以示留戀濃重去熱方盡。

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抵當湯下之。

此二章申明用抵當湯真訣,血淤于內則喜忘,且大便硬,反潤滑易出,驗其色又黑,確是蓄血,故用抵當湯。

病者胸滿痞痿,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自言吾滿,為有淤血。

胸滿痿黃,似脾胃濕熱。但舌青色,口燥漱水,不欲下咽。無寒熱,脈又微大來遲,他人不見腹滿,自言脹滿,則外不脹,而內脹急,故斷其淤血。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伏陰,是淤血,也下之。

病如熱狀,且見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不數大,乃是陽邪伏于陰分,故知其為淤血,宜下之。前條以脈大來遲,而斷其血;此條以脈反無熱,而斷其血也。

少陰病,脈沉細,手足冷,或時發燥作渴,亦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湯溫之。

下利厥逆,無脈,干嘔煩渴,欲漱口,不欲咽,宜通白四逆湯、加豬膽、人尿同服。厥陰蛔厥,口燥舌燥,時時欲涼水浸舌反唇,一刻不可離,又不欲咽下,宜理中湯加烏梅主之。

以上三條,言陰極發躁,亦有漱水在口,不欲咽下者,故用四逆理中等湯溫之。

紅花桃仁湯紅花 桃仁 赤芍藥 當歸身此方行血而無推蕩,活血而無凝滯。家秘加山楂、香附,以散凝結;加山梔,以散熱結;加韭汁,以散寒結。

犀角地黃湯 見衄血。

此方本治衄血吐血,今因火傷上焦,故可用之。

桃仁承氣湯桃仁 大黃 芒硝 桂枝 甘草此湯加桃仁佐大黃,行下焦蓄血;加桂枝散下焦凝結之血。家秘加枳樸,以血隨氣行;加當歸、芍藥,去舊中即為生新地步。

抵當湯水蛭 虻蟲 桃仁 大黃血蓄下焦,沉結牢實,直至小腹硬痛,不得不用此方。

當歸紅花湯 二味。

此活血之方,非行血者。血虛人有停淤,以此方加山楂、桃仁,為輕行之法。

當歸桃仁湯 二味。

此亦輕劑,但以桃仁易紅花,則稍重前方。此等方法,示后人婉轉,而戒鹵莽。

下血

血從小便出者,名尿血;從大便出者,名便血。總其名曰下血。但有陰經陽經之分,并無寒熱之異,同歸于熱而已。《傷寒論》雖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皆是陽熱傳入陰經之癥,經雖屬陰,癥則陽癥。陶氏一以為協熱,是矣;一以為陰寒,誤也。此因雨濕之年,濕淫用事,濕毒外襲皮毛,內侵血分,令人身發寒熱,大便下血,腹反不痛,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忌用寒涼抑遏,此宗《內經》濕淫所勝,治以辛溫之法,非陰寒而溫之也。陶氏以其用辛溫,故誤認陰寒而名之,不思《內經》云歲火太過,民病血溢血泄。少陰火氣內發,血溢血泄,夫血得熱則妄行,故無論外感諸血,以熱主治,即內傷。亦有心移熱于小腸而尿血,用導赤各半湯者。小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火府丹加木通、滑石者。肺移熱于大腸為便血,用涼膈散者。大腸本經自熱而病,用當歸大黃湯加梔、連、芍藥者。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用木通車前湯加知、柏、梔、連者。肝經血室伏火,而施泄下血,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未可以陰寒言之也。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圊血,名為火邪。

太陽病當汗解,因其人津竭血燥,不得作汗,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躁。下圊血,當清火邪。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為欲愈。脈沉滑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誤下,怕成結胸,其脈浮促,表邪尚未內陷,未成結胸,故為欲愈。若脈沉滑,則邪遺大腸,而為協熱下利。若脈浮滑者,則血熱流溢,必大便下血。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便血。

淋家即熱結膀胱,小便頻數。不清利膀胱,反發其汗,必小便出血。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此條詳注熱入血室。

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

此少陰熱邪,外傳太陽,則一身盡熱,熱結膀胱,必小便下血。

當歸大黃湯當歸 大黃 生地 甘草此方本治燥火下血,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大便干結。良以涼血則不上升,且大黃與當歸同用,其血當歸經矣。

黃芩芍藥湯 見衄血。

肝家有火,則施泄不藏。脾受火乘,則土崩而不裹。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則肝脾之火皆清,而藏裹之令皆得矣。

蒼術敗毒散熟蒼術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防風 荊芥 枳殼 廣皮 甘草寒濕傷于太陽,內傳陽明,有濕毒下血之癥。以毛竅所入之邪,必要仍從毛竅而出,故不用血藥,而以此方散寒濕。若誤用寒涼,毒邪伏而不散。

桃核承氣湯 即桃仁承氣湯。

寒濕傷表,用敗毒散。里熱下血,以此方清里熱,下淤血。一表一里,兩大法也。

導赤各半湯 見譫語發熱。

涼膈散 見譫語。

火府丹 治二便。

當歸 赤芍藥 黃連 大黃 甘草 滑石桃仁承氣湯下淤血者,此方清血熱者,同用大黃,有清下之分,有大小便之別。

當歸大黃湯當歸 大黃 廣皮 甘草火府丹,兼治二便,此方專清大腸。

木通車前湯木通 車前子 山梔 川連 知母 黃柏 生地 甘草此方清小腸之熱,通利膀胱。家秘治下焦熱結,小便淋秘。

知柏四物湯知母 黃柏 當歸 白芍藥 生地 丹皮龍膽瀉肝湯 見脅痛。

膽草 柴胡 黃芩 山梔 川連 知母 麥冬 人參 甘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那坡县| 阜宁县| 繁峙县| 刚察县| 宿州市| 蓬莱市| 通渭县| 葫芦岛市| 桂阳县| 永清县| 千阳县| 论坛| 翼城县| 临安市| 万年县| 韶山市| 望谟县| 庆阳市| 昌江| 荥阳市| 东兴市| 马公市| 永城市| 永清县| 维西| 东城区| 武川县| 平泉县| 清河县| 玛多县| 鲁山县| 大关县| 佛山市| 高淳县| 佛教| 临武县| 鄂尔多斯市| 东台市| 新化县|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