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1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8)

答、性乃人所固有。子貢有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非不得聞。皆由性相近。習相遠也。人身腐壞。不如草木。有何貴耶。不過一骷髏臭皮囊耳。故圣賢言性以教萬世。子思云、天命之謂性。孟子云、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以及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故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以及所性不存焉。所性不加焉。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告子問性。孟子辨性。誠有不可枚舉者。天地萬物。不過性命而已矣。

問、圣賢言命之處不少。如云得之不得曰有命。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其他顧天之明命。峻命不易。其命維新。維天之命。上帝既命。天命靡常。樂天之命。居易俟命等等。總言皆有命陷入。試問其人將坐以待斃耶。

答、人事盡。則天道至矣。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豈果諄諄命之乎。君子有傲命之學。為圣為凡。任人自造。舜何人。予何人。有為者。亦若是。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讀圣人之書。行圣人之事。以大學中庸。身體力行。心存天下。志在萬世。不為卿相。必為師儒。自然乾坤肖子。天地功臣。萬世馨香。千秋俎豆。人亦何憚而不為耶。(問談錄)

問、君子之道。始事親。終事君者。小康之道也。本修身。末太平者。大同之道也。

答、君子時中。溥博淵泉矣。

問、福命造於人事者、難也。造於性與天道者、易也。

答、君子之易也。不亦難乎。

問、人道者、性命合一。性命雙修。成己成人。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以贊天地之化育。人道率於性。故曰率性之謂道。性道出於天。故曰天命之謂性。能修其性命者、曰人。能極其性命者、曰完人。完人參天兩地而一之者也。故中庸之道。及其至也。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答、儒門之性道。固如是矣。

問、禁炮者。平天下之標也。大成研究會者。正學說之標也。大成禮拜者。正人心之標也。圣道發源者。倡行大道之標也。誠其意者。實行大學之道之標也。

答、何理之是務與。君子之道。應用而已矣。

問、意有二焉。由情而生者。凡意也。由性而生者。真意也。故馬亦有二焉。君子之所誠者。凡意也。凡意誠、則二馬出焉。真意一、則二馬伏焉。二馬伏則意誠而心正矣。是故不誠意。則不知人心之危。不正心則不知道心之微。意誠則人心死。人心死則道心生。故意誠而后心正者。道心生也。道心生。則誠於中者形於外。故心正而后身修者。形於外也。形於外則道立矣。故曰、修身則道立。道立則中立。中立而不倚。故君子中天下而立。立天下之大本。本立而道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道生者。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是故君子修其身而天下平。

答、誠意者。大道之始也。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所以止於至善也。

問、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吉固吉。兇亦吉。易曰。介於石。不終日。君子見幾而作也。

答、故曰君子知幾其神。神者、幾之未動者也。故至誠如神。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問、內外合一者。內圣外王也。天人合一者。天德至道也。

答、內圣外王者。儒家之事也。天德王道者。天子議禮也。故曰非天子。不議禮。茍非固聰明圣智。其何能達天德哉。故孔子曰。大德必受命。

問、天德王道者。天命之謂性也。率性之謂道也。修道之謂教也。政教合一也。君師一人也。大道弘開也。天下一家也。中國一人也。一以貫之也。大德受命也。

答、惟皇上帝。降衷下民者。天地之性命也。故曰下民乃天之子。人之王。王者、所以安天下之民。安人以道。故曰王道。道出於天。故曰天德。天德者、天道也。天道必命於天子。故曰德。大德以受天德。即大德以受天命。大德以行大道。道於天下曰王天下。道於中土曰天國。故曰天王。天王者、上帝之代表也。(芻談錄)

第一一零禮拜正道不外中庸

民國三年閏五月初六日記

問、聞先生講演性命。我略知性命之道。是儒書固有之學。不過未盡其詳。惟中庸一部書。詞章雖好。但其中皆是故神其說。究竟有實理乎。

答、中庸句句是實事。豈但是實理。我今再解其大概。子思成道以后。憂道之難行。智者過之。愚者不及。故孔子云。道其不行矣。夫然道雖不行。而圣賢之心。猶期必行。故大學首章。指明先天日用倫常之次第。明善誠身之本旨。此為萬教之綱領。同歸至善之道。奈世人不知道。竟有假佛老之名。素隱行怪。好異矜奇。即為攻乎異端。害及一身者猶小。害及天下者更大也。故歷代師儒。辟佛老者不少。然不知佛空諸一切。老超諸一切。儒踏實一切。無踏實一切之功。不能空諸一切。不能空諸一切。即不能超乎一切。故儒為萬教之宗也。古今中外。非儒不能平治天下。儒者常道。而至神至妙。亦在其中。子思知道。將儒學踏實功夫。指出性命之原。自始至終。復命歸根。天地位。萬物育。至到無聲無臭。即是空超二字。神妙莫測也。故引孔子之言以證明之。中庸首言天命之謂性。以性命為人之本原。孔子雖罕言命。非不言也。是不輕言也。子思知天命之性之貴。故授先天性命之道於孟子。孟子知性之道。不敢妄傳。故告子問性。孟子不直言性命之真。只得順情而言。子思言性命之道。不可須臾離。蓋性命之道。上而成圣賢。下而得富貴。皆不外此道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外此道。故至誠如神。實中皆空。

問、何空也。

答、天地皆從空中而成。人物皆由空中而來。舉凡事事物物。無中生有。俱是空中而實。實中而空。人無有不空。生居天壤。身體發膚。耳目口鼻。由空而成。由有而無。即實中之空也。知覺運動。靈機巧變。空中而靈。由無而有。即空中之實也。由無而有。由有而無。實中真空。真空皆實。知此者。中庸之學也。由此觀之。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故中庸說出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明其道。乃知性命之大。宇宙之小。故道大而天下莫容也。天地之妙。為物不貳也。日月星辰系焉。鳥獸草木生焉。窮盡中庸性命之理。瀛環萬國。教術雖多。正道不外中庸。凡有不合者非正道。書云、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不可不慎也。中庸一書。儒門至精至微之學。今有學佛教養空空之心。廢倫常。只期了道。竊老子養靈神之氣。取貲財。只圖肥身。故宋儒避釋道兩教。非無為也。但因避釋道。而失儒之真傳。故今儒不講性命之真學。而天人一氣之至理。亦至此而晦。如遇真儒。得聞性命之學。空中求實。將身外之太極。合上天之無極。在塵脫塵。在俗脫俗。實行倫常日用之道。即合天人合一氣之理矣。又能通權達變。自然合內外之道。而至誠如神。參天地之功。而天爵可享。此非外求。即中庸之實學也。得其真者。無偏無陂。無反無側。內圣外王。仁至義盡。允執厥中而已矣。為天地補缺陷。國家培元氣。正倫常。造時勢。人人得中庸至善。何患不能自立自強耶。然道有大小。得其小者強身家。得其大者強天下。

問、今萬國紛爭。不講中庸。只圖富強何耶。

答、以力假仁者霸。舍本而圖末。失卻中庸。即富強不能久。世間報復。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譬如道學無權。即無無極。無無極。即無太極。無太極。即無天地。無天地。何得有人物耶。有人物。即有陰陽。有陰陽。即能生天、生地。生人、生物。各有條理。一毫不亂。其中真主宰。即天命之性也。不知其所以然者。即一身而論。五官百骸。血氣流行。有何作為。中庸與天命合一。即先天也。失此天命。則人欲之私。即后天也。夫后天只知有我身。不知有性命。圖身世之富強。以為可操勝算。豈知得者。即失之機。非天之賞罰不公。命該得而得者福也。命不該得而得者禍也。夫得失非天之故使其然。是天之自然而然也。常言為善不昌。必有馀殃。殃盡必昌。為惡不滅。必有馀德。德盡必滅。是也。天本一物。雖不能言。而主宰若在其中。非天之主宰。由人自召之耳。故太上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今講人事勝天。必人事合乎中庸。有天事。而人事不到。不能勝天也。有人事。而天事不到。亦不能勝天也。夫天事由人事起。人事盡而天事隨之。蓋后天是氣數之天。人落在此。生老病死苦。百事勞心。萬事勞力。終無了期。只知保重凡身。大限來時。事事成空。縱得富貴。有何益哉。不如抽身回頭。入大學。行中庸。立功於后世。立德於萬民。雖死如生。馨香視之矣。不然無功於世。無德於人。僥幸得富貴。雖生猶死。捫心自問。生居天地。亦罔之生也。俗云、人之無用。與禽獸何分貴賤。反不如犬馬有益於世。豬羊有益於人也。可見無用之輩。何關世道人心耶。所望仁人君子。自立自強。實行中庸之理。大學之道。雄視天下。超乎九洲萬國。普大同之心。成大同之世。何分中外。何分種族。皆與萬物同體。由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豈不共享太平哉。(問談錄)

問、人不中則不能得道。道不中則不行。故孔子一貫之道。傳諸曾子。而不傳有子、顏子、子貢者、中也。

答、中者時道之秤也。合乎時中。斯合道矣。故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問、君者、人中之主。子者、釋道之兒。子而曰君者。三教合儒也。君子者、有執中之德。圣人者、有功於世。有德於人。

答、子以君子者。天之子。人之君也。大同之世。有其義矣。

問、上帝之賞罰以中。其為秤也不二。則其秤物不測。大則天下莫能載焉者能秤。小則天下莫能破焉者能秤。故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答、賞罰以中。豈特上帝而已哉。圣賢仙佛。莫不用其中於民也。

問、明明德者。后天人道備。親民者、先天人道備。止至善者、先后天之性道天道備也。

答、故儒釋者、道之分也。

問、萬物之生屬於儒。死屬於釋。其所以生死屬於道。是天地不離三教。

答、真知三教。則不驚合源之說也。

問、君子之交也。性主情。長而厚。故如水。小人之交也。順乎情。變無常。故如醴。

答、此交游之所以當慎也。

問、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發而皆中節之謂和。有不中節。不得曰和。不和則致戾氣。故君子和之為貴。欲和於外。必先中於內。內有不中。則害於其事。害於其事。其敗名損己。性命兩傷。若不中而發。則累及乎性。致戾乎命。是故君子允執厥中。欲執中也。先知修身。身有所親愛而辟焉。則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賤惡而辟焉。則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畏敬而辟焉。則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哀矜而辟焉。則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有所敖惰而辟焉。則身有不修。即心有未中。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庶乎其中矣。欲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則心有所忿。不合乎中。則無中之可執。有所恐懼。不合乎中。則無中則可執。有所好樂。不合乎中。則無中之可執。有所憂患。不合乎中。則無中之可執。欲忿、恐懼、好樂、憂患。皆合乎中。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慎其獨。欲慎其獨。大用其智。是故格物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中。心中而后身修。身修而后發和。和則致祥。祥則民安物阜。天下太平。是故曰一人致戾。天下作亂。可不慎乎。換言之、內圣而外王者。須以天道為心。天道立行。而準乎人事也。欲盡人道。而以人道為心。則必過猶不及。鮮不致戾者矣。

答、君子之德行也難。茍不至德。至道不凝。德而無道。其何以行之哉。故曰仁者先難而后獲。(芻談錄)第一一一禮拜樂道十樂

民國三年閏五月十三日記

問、聞先生將要遠游。憂國憂民之心。不亦苦乎。

答、人生在世。要想天地生。父母養。一世人身萬劫難。生今之世。應成今之人。方不愧天地父母生養之恩。若日常只徒虛度光陰。雖不見其苦。而勞在其中。凡事總要在苦中去尋真樂。樂者何。立功於世。立德於人。完我分內當為之事。否則是樂中去尋苦。苦者何。或是膏粱子弟。在安樂窩中。飽暖思淫逸。一旦將祖宗遺財耗盡。反受奇禍奇窮。樂中之真苦也。還有一等為衣食所迫。不知天命。朝日鉆營富貴。而不知享福還是積福人。受魔還是作魔人。不修身立命。故生出貪嗔癡愛。日常打算。偶有所得。旋得旋失。一旦犯王法。連累父母妻兒。縱不作無頭之鬼。亦要受牢獄枷鎖之苦。苦何如之。還有一等專心愿受苦。或窮年刻苦讀書。或力行道德仁義。或立志修身煉性。尊師重道。學圣學賢。立功立德。舍己從人。順天命而行。一旦苦盡甘來。一時之苦。百世馨香。這就是苦中去尋真樂。君子人也。又有一等小人自尋苦惱。學那紅黑兩黨。還是尊師重道。晝夜不停流。不怕王法。不怕受苦。不畏人言。專求其精。隨師教育打罵。毫無怨心。其學之專。苦之極。晚來不怕風霜雨露。白日不畏千磨百折。任爾惡犬惡鬼。深溝黑巷。穿壁越墻。不怕身苦心苦。甘心為之。一旦被人拿獲。苦受非刑。九死一生。其心如鐵。毫不怨恨。這等人物。若遇明師之教。以為賊之心。轉來力行功德。如此專心。不畏死、可以殺身成仁。不畏苦、可以修仙悟道。豈但是善人君子。而成仙作圣。亦不過如此而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阳县| 津南区| 云龙县| 武冈市| 子长县| 九台市| 得荣县| 合肥市| 庄浪县| 门头沟区| 东兰县| 靖远县| 巴彦淖尔市| 大理市| 思南县| 洛宁县| 安福县| 安徽省| 美姑县| 如皋市| 乌鲁木齐县| 蓝田县| 新宁县| 时尚| 桂林市| 大安市| 承德县| 邻水| 克东县| 镇坪县| 邮箱| 东至县| 府谷县| 黑山县| 莱州市| 墨脱县| 开原市| 东至县| 苍山县| 蒙阴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