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毀凈戒等者。即是五蓋。初二毀凈戒。后三毀名聞。虧止觀不能領受。是惛眠蓋。忘失是掉悔蓋。不定是疑蓋
依見道下分說三結者。不越惡道故邊見隨身見。見取隨戒取。邪見隨疑生故。說根本三。即攝末六 癡相通三界。嗔貪增在欲。唯說貪恚。即攝愚癡。不越下界故。故但說五為下分結 又由身見不趣解脫。由戒禁取。迷正趣邪路。由疑疑于正道故。于解脫障。唯說初三為惡趣因
五上分結中。無差別結者。依界辨結。不依人故。名無差別。余之三種。依人辨結。名有差別。其靜慮者。即是人故。因愛掉生。因我慢余慢生。因疑無明增。名有差別結。由無差別結。取上分生。由有差別結。不舍上分 生得靜慮者。為三惱故。有差別皆修所斷。故除見取。無疑說癡。阿羅漢斷故
五種不信敬等者。一于大師。二于戒。三于心。四于慧。五于三同梵行。無有信敬
五種邪行者。一于怨起嗔。二于親破壞。三者常欲令生憂苦。作不饒益事。四壞自尸羅。五行三惡行 此中三種等流過患者。以嗔怨故。多諸怨敵。以壞親故。親友乖離。以作不益事令生苦故。種種憂苦。恒現在前。此三后世等流果 一種現法等流過患者。壞自戒故。臨終多悔 一種后法異熟過患者。行三惡行故。后墮惡趣
時節愚者。愚于時節。剎那生滅無常 計常分位愚者。愚三受分位。于苦計樂 自性愚者。愚五蘊性。無我計我 第四規利養 第五求活命。名五所治法
二勝行者者。一定勝行。二智勝行。定勝行有四。一因聞依諦圣言論故。正解法義。二因廣大言音。讀誦經典。三因為他開闡妙義。四在空閑處。審諦思惟。此后三種。例同于初。故言如于因聽聞因廣大音等。正解法義。當知亦爾 智勝行者。思惟對除上品貪欲。是為第五
五種修觀行者。等信菩提涅槃。為二意樂。無間殷重。修習正智。為第三。即聞思慧也。無間殷重。修奢摩他。為第四。無間殷重。修毗缽舍那。為第五。即修慧也。后三名方便具足
二于初靜慮初受生已得般涅槃者。對法論說。生色界已圣道現前。此依先未離色界欲者說。非定唯爾。聲聞地中。常廣分別 問對法等說。中般有三類。隨彼得果已便般無余。何故余四不還。得有余已。非即入無余。中般三類。何故隨彼三類。得五有余已。便即入無余。答由余四般。生起結二俱未盡。生有時長。其勢強故。初得有余已。非即入無余。中般不還。生結已盡。起結雖在。其勢微弱。況中有生。其勢但七日故。彼羸劣。得有余已便入無余依。涅槃經第三十六云。中般阿那含。有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非學非無學。入于涅槃。第一者。初受生等有漏心。第二者。金剛定前諸無漏心。第三者。解脫道后諸無漏心。此前三種。攝一切盡。無學身中入無余依。隨順說一切有部。以無覆無記異熟威儀。入于無余。故此第四。獨言非學非無學入于涅槃 又真實理門。末后一剎那。亦唯第八識無覆無記。入無余依。故此第四。獨說入于涅槃。余三不說入于涅槃 又彼經復云。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以無學心入有余依。以第四心入無余依。前二非故 又此論下。說欲入無余依。要先入無相定。即此無學心第六意識也。其非學非無學。即第八識也。若入滅定方入涅槃。唯有此故
五種修觀行者。欲恚害染凈。為三。色無色等至。為第四。涅槃相。為第五也
增六門中。合有十六門 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等者。謂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名為八事 我所依事差別。六根也 境界事差別。六境也。自性事差別。六識也。執識為我自性故 受用因事差別。六觸也。是受因故 受用事差別。六受也 隨說事差別。六想也。言說因故 作用事差別。是六思身也 希望事差別。六愛身也。亦名六欲。以欲而為自性
于如是等事差別等下。明依六相宣說八事 我依眼等。是初相 我于色等境。是第二相。其計識為我。名事自性 差別。通根境等中。一一應說 由觸及受。第三相。依一相。說觸及受事 有如是名乃至隨起言說。是第四相 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是第五相 于可愛事。乃至不住損減。是第六相。非愛事中。未得希不合。設合希不住。設住希損減
又于寶學六種輕蔑等者。于三寶中。應信不信。于三學中。應得不得 由惡語故全無所得。謂增上戒 退失一切所有善法者。即應信不信。應得不得
又有六種最極清凈等者。即六恒住 謂四大種空界識界者。色所依謂大種。非色所依謂識界。行動所依謂空界。故唯說六以成有情。由此初言是諸色根及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
略有六種。能障諦現觀法者。謂前增五門中。三愚起三倒。即為三 規求利養。為第四
希望壽命。為第五。五與前同
此中差別者下。釋第六障。前所無故。言是故說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者。成熟分謂加行道。明分者是資糧道。創求無漏慧明故在明分。起此六障非成熟分。又見道后名明分。加行道名成熟分。今此但障見等明分。非障成熟分也。障諦現觀故 又人天身下。明入圣位。是上明故。從人天得入圣者。名從明入明。人天明中起此障。非入圣后成熟位起 謂如前說。五種取相者。前增五門。無常苦無我相。于食惡逆相。于命中夭相。于趣涅槃行。戒也。趣資財行。施也。趣生天行者修也
六法名無上者。一見大師。二聞正法。三得凈信。四起隨學學處。五于大師所起念行。六于大師所承事供養
增七。合十五門。念通二品者。前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中。念是定分。今通二者。修生于定。念隨定增。明記止觀。理通定慧
定障解脫非煩惱障 解脫建立身證者。其定障體。有二師義。安慧等云。三性心中并有法執。于中有說。世親菩薩緣起論。說無明通三性故。有漏三性心俱無明。為無漏定障體。諸散非善心俱無明為有漏定障體。護法等釋不然。瑜伽等說。無明有二。謂不善及無記。瑜伽論等。不說無明有善性故。定障無明是所知障。雖二心有。而無記性。欲界八心中。異熟生所攝。對法第二。說有二種應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受。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建立不動及想受滅。即顯定障異熟生受。及俱無明等以為自性。領受下劣不能進修。于勝定中諸梗澀性。此說別行。若染心俱一切皆是。二十七賢圣中。此七為初總果。余二十種依別建立依。唯說此七
又三因緣七種行故等者。趣入。安住。攝受。名三因緣。正見。正思惟。名初趣入因緣。正語業命。名安住因緣。正精進念。名攝受因緣。由此三因七道支故。令心內定心正一緣
七圣財所生之樂者。謂信戒慚愧聞舍慧。如次配之。七魔品力。隨其次第。翻七圣財
又有七種涅槃所對除法等者。于初衰損。有一對治。體謂貪欲。第二衰損。有二對治。一于道。二于道果。心不信解。于第三哀損。有四對治。謂懈怠失念心亂惡慧。此七因。二不善根起故名品類
七識住中。身異類下。是第一身異 想異當知與此下。是第二身一想一 梵世已下。是第三身異想一 第二靜慮已下。是第四身一想異。文略不說無色下三
七粗重者。即七隨眠
有七法諍事止息。即七滅諍法。一現前毗尼。二憶念毗尼。三不癡毗尼。四自言持毗尼。五不見罪相毗尼。六多不見罪相。七如草布地。即如次配下七種違犯諍事第十五卷
增八門。合有十門。正念是正定所攝。如前和會
懈怠施者謂來求施不遍。不往施唯待來求 不隨所欲者。是怖異施。怖自貧苦 顧戀施者。習行先人之業。為報他昔之恩。然非己樂 未來施者。希異熟望他報。希二果故是失 輕慢施者。恃己富貴陵蔑故與。或為報恩而輕慢彼 希求富樂者。求天人中外五塵故 求知聞者。規名譽故 無染污心為往善趣者。往彼為修自他利行故非過也
四因緣故于人趣中建立如來四眾者。一最增上故。謂國王等。即剎帝利。二世間福田故。謂婆羅門。以多凈行。共許為福田。三用財不由他。謂大長者。四棄諸世財。謂諸沙門。此皆佛有。名如來眾
三因緣故于天趣中建立四眾名。一依地邊際。建立二眾。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居住別故。二欲界邊際。建立魔眾。三語行邊際。建立梵眾
八解脫中。凈不凈非二色第一舍勝解是名第三者。由凈解脫有三種想。一展轉想待。二展轉相入。此二通觀凈不凈色。平等觀故。名舍勝解。三展轉一味想。唯觀光明。不作凈不凈。名非二色。第一舍勝解。平等觀。光明最勝位故。名第一舍 此三解脫至不共與一切異生共有者。第十二卷已引成文許異生得。今說勝者故言不共。此五勝解乃至受想滅等至最勝住者。前說別引空引往還神通識。引無諍等德。此即說通引究竟定滿。故不相違 又若觀諸色乃至而修習者。是牒八勝處經。謂三解脫下。釋彼經文。前依初修勝處為果。今說文修勝處為因。如理智中。解脫為果。故三勝處為方便因 觀諸色者。謂前四勝處 若如所觀者。謂后四勝處。如前已觀境差別。觀色故。其八勝處。而后成滿三解脫為因故。說三勝處是三解脫方便道攝。非唯三也 此中觀外諸色乃至若勝者。牒經 謂觀非三摩地所行現所得色者。此釋前經。觀大小諸色。義在定前加行聞思位中。作此種種色觀故 由緣三摩地至故名為勝者。釋定中得勝名所由。緣一類色。不同定前。雜緣大小故名為勝 或非三摩地色。有小大相。是本質色 由緣三摩地乃至故名為勝。是緣定中色。唯一類緣故名為勝。是前種種本質之影像故。前加行心。有種種境相。故不勝境不得勝為。三摩地中境。唯一類心。無異相故名為勝。已尋思已了別者。初時后時。了別異故 如是于外所想乃至觀諸色亦爾者。此釋聞思位唯同定中。于引止觀若知若見。于彼色亦初尋思。及后了別
九有生處。即九有情居。第一袟中已釋
十無學法五蘊攝者。戒蘊攝語業命。定蘊攝念定。慧蘊攝正見思惟精進。加余二為十解脫。即勝解數。正見謂緣事慧。解脫智見。謂緣無為慧
第三辨因明處中分二。初總問答標。后別顯釋 謂觀察義中諸所有事者。所建立法。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為因照明觀察義故。所余釋名如彼疏解
別釋有二。初舉頌列名。后隨別釋。論體有三。一列名。二別釋。三料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