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內處境界下。十四門法。名聲聞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十四門功德。是大乘法。補特伽羅空。補特伽羅無我。法空性。法無我。有差別者。空謂所空。自性無我。謂無其用及差別義。又空謂二空理。無我謂所執。或翻此說故二差別
五相大菩提 自性者。顯揚第八云。謂過二乘所得轉依體 功能者。謂十自在。一壽。二心。三眾具。四業。五生。六愿。七勝解。八神力。九智。十法 方便者。謂四種變化。一現菩薩行變化。化根未熟者。二現如來變化。化根已熟者。三現攝聲聞變化。四現調伏獨覺變化 轉者有二。一暫時。于諸有情未解脫。成如來教化轉不體息。二究竟。佛難思德。為諸有情。作利益事。轉不休息 還者。彼論名滅。還涅槃故 此亦有二。一暫時。于已解脫有情。佛暫示現入般涅槃。二究竟。謂煩惱習氣及苦永滅
五種大乘中。顯揚第八云。種子者。即菩薩地種姓品。趣入者。即發心品。次第者。即住品。正行者。即余諸品。正行果者。即大涅槃建立品。最初發心。謂菩提心。由有種子悲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羅蜜多。是諸地次第。攝眾生事。是大乘正行。自他相續成熟是正行果。二利果滿是佛德故 又最初者。謂種子。發心者。謂趣入。悲愍有情者。謂次第。波羅蜜多攝眾生事者。即正行。自他相續成熟者。謂正行果。此順菩薩地配品釋
此文七識住。如初帙中解第十四自有文
假設施中。初于法假立有情。后依圓成能取所取相上。假立諸法
云何思擇一行者。對法第十五云。謂以一法與余法一一互相問。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余法互相問。如是一一一切當知 順前句者。謂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以狹問寬。順前句故 順后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后問以答所問。以寬問狹。順后句故。一切狹體必即寬故。自有寬體非是狹故。或于所問應二句答。應三句答。應四句答。此中從寬以明。唯說四句體有覺狹。或不同故。寬狹義同應述可答。不如理名無事答。亦名遮止答。其二十八對二門。五對三門等。皆如決擇分六十五六七八等說 四行跡法。謂苦速通等。二文不同。至下當釋
四法跡。謂三學跡。即無貪無嗔正念正定。三種系屬。初根互相屬。次識根互相屬。后根境互相屬
十六種攝。如決擇分五十四。及對法第五中說
五相應。亦如對法第五。決擇五十四說
見聞覺知。瑜伽第三。九十三。對法第一等。釋見聞覺知義。顯揚第十八說。色界無覺。后起言說。無色都無。謂生彼界故。無彼后言說
六種次第流轉次第者。謂嬰垓等十時流轉次第。或十二因緣次第 成所作次第者。謂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見道等 宣說次第者。謂四正斷。一剎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現行前后有異。或宣說諸法。標釋次第 生起次第者。謂十時分芽莖等生起次第 現觀次第者。謂真相見道前后。六十三等現觀前后次第 等至者。謂九次第定 八種所作一滅依止者。能與滅惡為依止 轉謂與善生為依止 遍知。謂知善巧。遍知苦集緣生等法。生厭離故 喜樂者。謂喜樂滅道
所緣有四等者。對法第十。一遍滿所緣。有四。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所作成熟所緣。二凈行所緣。有五。謂多貪。多嗔。多癡。憍慢。尋思五種觀行差別。三善巧所緣。有五。謂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所緣。四凈惑所緣。有三。謂粗靜等相。真如。四圣諦
四種九種瑜伽。下聲聞地。對法第九等說 方便瑜伽。以作意勝解慧為性
三事觀者。有相。謂所緣事 尋思。是能緣事
四行觀。如對法第九。及聲聞地說
六事差別所緣觀。一者苦無常等差別義。在見道前方便 二事者。謂諸事作用。集有生。苦有因等 相者。謂滅諦體相 品者。謂諸法上中下品。或三乘道諦。有品類故。次上三種。在見道位 時者。在修道。在見道后時而起故。或觀三世 道理者。謂在無學道 或事者。蘊界處等。時者。三世。道理。謂四種道理
五種教授者。一教教授。授與教法 二證教授。授與理法 三次第教授。授觀行法門 四無倒教授。授前三種應機無亂 五神變教授。授與神通令化眾生
內明處四種相中。第三大段。明攝圣教義相中。有十法五對。初能作所作二俱善法。次過患染污。苦集諦法。三有障有順。謂煩惱善法。四有真有勝。無為有為諸無漏法。五有順有得。謂世間出世間法 應習。謂善法 應斷。謂染污法 斷已現行。謂無覆無記法
第四大段。明佛教所應知處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門。后結之。初即為十段。初明三種。一有情即住。有三。要依有情方有情非情因及果。染與凈。生死涅槃。有為無為等增二門所明諸法故 初明三種。一有情增。二法門。有二十四對 于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經者。謂解深密等三性顯了教 相似甚深空相應經者。謂般若等。與此甚深經相似 緣性者。圓成性 緣起者。依他性 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等者。此內作意。外聞他音。是二因緣。由二法故。令此二因緣。現入現觀。當諸根熟第十四卷
增三。有四十五門 言十相者謂壞生命等者。上一壞字。貫通下十。雜穢語名壞 所為事業者。于正事業。不正而說名綺語故 前之七種作業毀壞者。外彰身語而作業名 其次二種意樂壞者。無貪無嗔。正意樂故 最后一種方便壞者。正見乃是正智因故 言三根者。謂貪嗔邪見。此說十業。三為加行。隨應為究竟。或此偏明意三業道
第二門。文分為二。初明三法令不護根。后因前辨內法四種欲貪為因。生死增長。名邪法種 依四處所者。一自身利等四種白法。二怨。三中。四親 四白品者。謂利譽稱樂。四黑品者。衰毀譏苦。一于己利等。生欲尋思。希獲不失。故于怨中品。生恚尋思。乃至欲令彼命斷故。于親友品。生害尋思。但損惱故 婆須密論第二卷。利衰二種。若依有情。以十七界十一處五蘊為性。除聲疏不成質故。若于非情。以四界四處一蘊為體。如前除聲 依鞞婆沙。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為體。依非情。六界六處為體。五塵及四相故 依經部師。俱舍論說。衰無別體。失物名衰故。今依能失者。以辨衰體。以十八界為性。翻此利體。亦十八界 稱譽毀譏。婆須密論。體皆是聲。薩婆多師。說名句文。今合以聲名句文為體 苦樂二種。體即是受。如佛地論。雖辨其相而不出體
煩惱趣者。能趣果故。即是三求。欲有邪梵行。求之所因起
三種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名為前際。而觸受俱能起愛取。潤生無明名為后際
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等者。此有二釋。一云此三種色。總攝一切色盡 一有見有對。謂顯形表是。此中表名作用者。作表示用故 二無見有對色。謂五根余四塵色
論云于自處所障礙余色等下。是總結上二色言。當知一切總有十色 三無見無對色。故云及定地色。今明三色屬自身者。故唯說彼 修方便者所有諸色。即是內化心境。亦是未滿化心果。若正通果所變化色。亦屬他人。故此不說。又若得凈定。是通果色 修方便者。是彼因色。彼通果色。即內化心境。彼方便色。即未滿化心果。境是心果故。二云。三相者。唯色處中顯形表三。最勝偏說 于自處所障礙余色等者。乘前彼明十一種色
三欲中 多用功力依緣諸欲謂現前住所有諸欲者。下四欲天。欲多依現前。諸欲生起。用功念想方從彼生。或復由業異熟。用功方治成熟故
三眼者。色為二。非色為一。法眼亦入慧中。同非色故。此明三乘因果同有。不說佛眼。莊嚴經說有十眼。如法華經方便品疏
又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者。如其次第。即初習業。已習行。已超度。三種作意相應定 又初是聞思慧。第二修慧。世間三慧相應定也。第三超度者。無分別智相應定也。又聞思修相應等持。能生無漏真智見故。行謂能緣。相謂境體。行所行相故名行相。此通無漏等持義釋。無分別智無行相故。或行解相狀故名行相。此依有漏三慧位定釋
不凈生處超越因故者。三惡趣八無暇。名不凈生處。身語意三凈業。名超彼因
三牟尼業者。即三善業
謂由他所誹毀乃至所起慚愧及愛敬者。于他所誹毀生愧。顧他羞恥故。于自所誹毀生慚。顧他羞恥故。退失大利。深識因緣倍生慚信名為愛敬。即于三寶無愛敬故。名失大利。或于三處各能起三。不須別配
三種最勝無上者。一智無上。謂三智中無我智。為根本。初二智為方便。由此三入諦觀故偏說。二行無上。謂四行跡。三解脫無上。謂不動。心解脫。于世間出世間解脫。有學無學解脫。時解脫。其不動。心解脫。最無上故
增四門中。有四十六門。亦有相違。為一門故
念住者。體即是慧。由相應念。慧方住境故
四種縛者。拘礙其心故名為縛。非必要是煩惱縛性。由心依執。身為自體。身便縛心。由心俱受。深領所緣。便縛俱心。由心了別色等為境界。所了別境。乃拘于心。即由如別身等。三法相應煩惱俱。染惱心故。名為縛。觀四為境。深生厭患。立四念住。所依內身。縛能依心。能緣俱受。五分位別。常與心俱。所了境界。縛能了心。及諸煩惱雜染。俱心故立四縛
又有四種欲勤為先乃至能得善法及能增長者。即四正斷 現行諸不善法者。是律儀斷 及斷彼系者。謂斷斷。未生惡法名彼系故 能得善法。謂修習斷 及能增長。謂防護斷
又有四種心定心住者。簡別散地名心定。內住一境名心住
四種想為先戲論縛者。依七有想故。除有頂舍無量
唯言除欲貪者。同大智度論如第十二卷會
通有漏無漏他心差別智者。有漏他心智。不知無漏心。亦不知彼能緣自證分等。不知彼能知智。謂自心不自見故。無漏他心智。能知有漏無漏心。亦知能知智。佛智后三分通能知自故。然未必作道四行。亦未必通余人
又有四法能盡上漏等者。有三說。一云即四法跡。于七方便見道修道無學道中。能盡上漏。為足跡故。二云四跡者。一得有漏慧。即七方便。二見道位。已缺諸煩惱及業果事。三修道位。無余永斷諸煩惱事。四無學道。無余永斷諸煩惱事。如所得道。轉更修習諸煩惱事。通上三處除有漏慧。三云。一有漏慧。是加行道。二缺諸煩惱。無間道。三缺諸事。解脫道。除諸粗重及果法故。四為無余斷諸煩惱事故。如先所得轉更修習。是勝進道
又有四護。一命護者。不惜身命。護持正法。或護他命根。而不損壞。或護自正命。不起惡業 二力護者。謂護智慧。摧眾魔怨。或護身力。為利益他。或護五力。摧怨不屈 心煩惱護者。護諸煩惱。不染污心。為護正法。起諸煩惱。驅遣惡人壞正法者 正方便護者。善巧方便習行正法
又有四種能得正見乃至專注一緣者。于境不順。不貪也。于境不違。不嗔也。正知而行。不癡也。此之三種行。緣諸境行正行時清凈。專注一緣。正念也。后一種。住時清凈也
又由四行能證明及解脫者。一念。二眼。三慧。四身。宿命明。天眼明。及二解脫。漏盡。如次能證身。即五蘊四蘊之身
四者輕等動性者。謂風能造與所造。輕相似故名輕等。由風性動故。名輕等動性。又有諸部。立作意數。以為動性。今言與輕相似。風性能動。非作意也
四法能住有情。謂四食
四法為識足跡。謂四識住 見已趣向。五根色 取為所緣。六境色 所依境界俱有。如次配根五塵法處
四問記論者。謂一向記等四論。人四記者。于法實相。如問如來法身。是真覺性等。應一向記言爾。顯了問人果勝劣。應分別記。望天為劣。望余為勝。隱密非顯了問義。亦非一向門。問人勝劣。應詰問記。汝何所方。如是展轉。觀彼曲意。返詰無窮。問實有情作者受者。應舍置記 法四記者。于法實相。問真如常耶。應一向記。問諸有情身中業果。其異熟當定生耶。潤惑盡者。異熟不生。潤惑未盡者。異熟當生。觀其諂意問請說法。但應返問。不應開釋。問蘊實法當為有無耶。應舍置記。記謂記別。記別解脫故
四種攝眾方便者。即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次配之
四死。如前第五卷解
復有四清凈道。一非功用根圓滿等者。此即四行跡。謂苦遲通。苦速通。樂遲通。樂速通。如次配之。鈍根名遲。利根名速。未至及無色地名苦。定慧一偏故。根本靜慮名樂。雙道轉故。雖未至地名有喜樂。未圓滿故。但名為苦 功用根者。謂練根也。然菩薩地。依凡圣差別。與此不同。及至聲聞地當辨
一樂而非利益等者。生死饒益名樂。出世饒益名利等。義差別準知
謂國王及祠祀王馬祠祀者。其諸國王。恒懷憂懼。討怨敵等。能令自他俱任苦故。其祠祀主。雖極自在。自殺馬等。以為祠祀。能令自他俱苦非福
四種語失者。謂虛誑。離間。粗惡。雜穢
增五門中。有二十四門 五種失利養因行等者。即成實論所說五慳 若于是處受用利養。即是處慳 若從彼得者。即是家慳。亦名施主慳 若所得物者即施物慳若所為得者。即稱贊慳 若如是得者。謂法慳 住處慳者。獨我住此。不用余人。設有余人。我恒為主 家慳者。獨我有此家。不用余人入。設有余人來。于中我最勝 施物慳者。我獨取此物。不用與余人。設與余。我獨多勝 稱贊慳者。獨稱贊我。勿贊余人。設贊余人勿令勝我 法慳者。獨我能知諸經教義。勿令余知。設有能知皆疏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