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6章

  • 瑜伽師地論略纂
  • (唐)窺基
  • 4881字
  • 2015-12-26 19:37:14

四四道分別。初二及第五。通加行勝進道。遠離作意。唯無間道。攝樂作意。通四道。加行究竟作意。通無間勝進道。第七作意。唯解脫道。此依二乘修習四道。后品所有加行無間等。皆前品勝進道故。菩薩不然。剎那剎那容具四故。義準應知。今依通離諸地了相勝解。故通勝進。引生無間。觀察作意。亦通加行。后品無間。是前品勝進故。說第六亦通勝進。通依九地辨七作意。實義如是。六十二說了相勝解加行道攝。遠離及加行究竟作意。無間道攝。攝樂作意。四種道攝。觀察作意。勝進道攝者。此依初離欲染。別離上染。加行道說。依容預勝進。不說后品無間。是前勝進道。故加行究竟作意。唯無間。觀察作意。依斷中品進修道。說唯勝進道。不說已后為加行道。亦不相違。第七作意。為解脫道義準可知。故論不說

五次三瑜伽師相攝。一初習業。二已習行。三度作意。初習業有二種。一于作意初習業者。安住一緣。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二凈煩惱初習業者。謂已證得所修作意。于諸煩惱。欲凈其心。正勤修習。了相作意。已習行瑜伽師者。謂中五作意。已善修習。度作意瑜伽師者。謂住第七作意。超過加行方便所修住修果故。唯此三瑜伽師。二十八又說。順解脫分。名初習業。順決擇分。名已習行。諦現觀后。名度作意。即顯了相在解脫。次五作意。在順決擇。第七作意。在諦現觀后。若作此說。便以四十作意中有學等三。相攝文。違七種作意。皆通有學。初及第七。亦通無學。由此故知。三瑜伽師。別依位配。與七作意相攝義殊。兩門自別。不可以三瑜伽師。與七作意相攝。便顯七作意三位亦然。不可于此浪生分別。然三瑜伽師。二十八中。總配七作意。不依三位配七作意。如在非學非無學。具七作意。在有學位資糧道。有具七作意。先依世間道。進離染故。亦有資糧道。不修七作意。不修定故。加行道中。方具七作意。進離欲界九品染故。得現觀后。亦起七作意。進離上地染故

辨七作意已。當辨四十作意相攝 了相攝緣法緣義者。此有二釋。一云。了相通聞修慧。故攝二種。一云。了相唯修慧。此說初起修亦緣于法。故說攝二。前說緣法。唯是聞慧。此說通修慧。前狹后寬。不相違也 了相勝解究竟果三通攝勝解真實作意者。了相通在初修。及無學一切初修。多唯勝解。無學等修。多是真實。勝解既為近加行道。理通假實。究竟果作意。在根本地中。一切時位假實理通 觀察作意唯攝勝解者。是中三品勝進道故。初假解修。不說通實。為后加行理亦通真 余三作意唯攝真實者。為無間道多觀真故 此就前門就余門者當知隨應者。此就前說七作意相與二相攝。就余別義。了相多唯勝解。初起修故。究竟果唯真實。解脫道故。觀察作意。通勝解真實。能為勝進加行道故。余四如前。故說就余門當知隨應。不說七種皆與前別也 二種作意亦攝無學作意者。此依得果已數生厭離。故有了相。依斷煩惱道。說中五作意。無學已無。故不說有 觀察攝遍智者。觀察亦通加行道故 觀察作意雖攝有分別者。勝進道中。多起慧故。由此偏說。非無二分別。所作成辨。所緣作意 若就初門遍一切攝者。此依初思惟如此如此。乃至當辨如是如是。依修有為果。所成辨故。通七所攝 就第二門唯加行究竟果攝者。謂前第二緣清凈所緣作意。唯在佛果無為轉。依究竟辨故 最初勝解思擇作意皆所不攝者。此依最初思擇諸法。唯散心故。此唯思慧。故非七收 若最初寂靜乃至當知亦爾者。最初寂靜。即思慧位等持安心故。同最初勝解思擇。七所不攝 前六作意通攝一分具分修等者。有慧解脫。修慧非定。異生得根本定。未必修慧。究竟果作意。據勝者說。攝具分修。其俱解脫。修具分故 隨順作意初二所攝等者。隨順作意。厭壞所緣故。初二攝。對治作意。為無間道故。攝遠離加行究竟。及攝樂一分。攝樂作意。通四道故 順清凈作意唯攝樂一分者。是勝進道故。觀察作意。雖亦攝之。既合是勝進道。相易知故不說

此就斷對治說若就所余隨應當知者。此有二釋一云。唯釋順觀察斷。未斷作意。唯觀察作意攝所由。依前中品斷對治勝進道說。若就所余。后無間道之加行故。亦是了相勝解攝樂三攝。若就下品斷對治說。亦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攝。故云隨應 二云。通說前四作意。前來所攝。就別斷三品。斷對治增上義說。依余具義。隨順作意。初二及攝樂觀察攝觀察。亦通后加行故。順清凈亦觀察所攝。順觀察斷。與未斷作意。亦通攝樂加行究竟果。攝義如前說。故言隨應 力勵作意皆不攝者。散思慧故 有間有功用運轉作意乃至攝樂作意所攝者。有間作意。二十八。說了相所攝。聞思間故 有功用作意者。二十八。說次五所攝。皆起功用故。此中以攝樂作意通勝進道。故略不說。觀察勝進同故。以加行究竟作意。能得自然運轉故。名自然運轉。非當時已能自然運轉。二十八。說唯加行果名無功用運轉故。二十八中。有功用名無間。對前有間故。自然轉名無功用。對前勢力者有功用故 思擇作意了相攝者。依初修門。多起慧故。非余不攝 內攝作意勝解所攝者。依創無間內緣之門。非余不攝 清凈作意觀察攝者。審察煩惱斷與未斷。順凈障故。非實彼攝。非正無間道故 廣大作意皆所不攝者。無住涅槃。悲智建立。二利廣行。非七攝故。七唯自利非廣行故 初遍行作意究竟果攝者。前遍行中有二。初謂佛世尊 第二一切攝者。謂諸菩薩。遍二乘修。有自利故 了相作意他所建立作意攝者乃至定為其緣者。一云。了相通聞修故。他所建立攝。二云。雖唯修慧為性。然亦外緣教生故。他所建立攝

第二別明所緣差別中分二。初以緣即相。第二別明相。以此所緣是諸作意境。所以即相。俱定等境故

別明相中。初明四相。后明三十二相 所緣相者謂所知事分別體相。分別體是能緣心心所。分別相是所緣相分。定心以此見及相分。為所緣故 因緣相者謂定資糧。謂無悔歡喜安樂等因 不守根門等四者。謂如前說。一不守根門。二食不知量。三初夜后夜不常寤悟。勤修觀行。四不正知住。下聲聞地廣說 沉掉亂相如名。即彼著相。體是無明為性。或是愛性。或見疑等一切煩惱性

三十二相中有二。初別明三十二相。后與四相相即 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謂見分相分如次配之 云何心起相等者。此有二相。一一切心起相。即次前說作意是一相。一切心生。由作意故。二第八心起相。謂十二支中心。緣于行。亦緣名色生故 云何自相相謂自類自相者。謂五蘊。類各別 自相者。謂一一蘊。眼等自相別故 此中已出離于斷不修方便者觀有貪等者。諸出家者名已出離。此有二類。一類不修涅槃方便者。觀有貪無貪有嗔無嗔有癡無癡等。一類修涅槃方便者。觀略心廣心下心舉心。乃至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是不染污相。前三對觀。非必順出世故。后七對順出世故。或順定名修方便。不順定不修方便。非必出世 又釋不修方便者。謂無學人已得出離。更不修方便故。但觀有貪等三對心。若修方便者。謂有學人。觀略下等七對心。順無學出離故 云何光明相謂如有一于暗對除或法光明者。前蓋食中。說有三光明。此即初二 住觀于坐等者。未來名坐。現在名住。從未來坐起立住故。即此現在。亦名為坐。過去名臥。坐方臥故。過去息滅。故立臥名 云何入定相謂由因緣等者。前四相中。除應遠離相。此之三相。順入定故 云何出定相謂分別體所不攝不定地相。雖定心散心體通分別。此散心體。定所不攝。不定地相。名出定相。或分別體。是無漏定所不攝。不定地相名出定相 云何引發相謂能引發略諸廣博文句義通。此是圣自在通。以智言音自在。攝諸廣博文句。入一字中。以此一字。攝無量文句義。此通依定引發。名引發相。乃至引發一切功德也第十二卷

釋作意所緣中。自下第三通辨。文有其七。一修作意所由。二四緣入等至。三四無記根。四味凈定等差別。五四分定異。六次第超越入出。七熏修差別

又即修習此作意時。厭壞所緣是加行道。舍諸煩惱是無間道。任持斷滅是解脫道。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是勝進道

四因緣入等至中。文分為三。標釋結成。愛上靜慮等。四無記根四人得定起。此四種非必一人具能起四。愛即貪數。見謂見取。慢即我慢。疑即癡疑。此中先聞而起。是未得定先起四根。不是唯無記性。欲界通不善故 或得定已后起四種。方是無記

見上靜慮中 如是入已能自憶念過去多劫遂生是見等者。由得定已。起四全常見。總緣世間非但約定。故非見上靜慮所攝。執此見不舍名為見取。然此文中。唯說能得凈。不說體殊勝。實遂難顯之。為勝易故。定等是常見。所依蘊故。亦見取境。此中愛緣上地。唯識具釋。未得定前我慢。緣此地生。同地而執。總緣五蘊。而方能故。得定后慢。緣彼地起。亦同地故。無別緣我慢。緣他地生。總緣者可爾。如唯識說。其疑一法。觀其文勢。唯修出世者起。緣圣諦疑故。據勝者說。理通余有。于余勝定。亦起疑故。未得定前性。通不善。若得定已后名無記根。是定煩惱。為根本故。起生煩惱愛味定。有二義。一通未至有。準上了相。既通聞慧。未至地散心。何妨染心未至地有。要得根本定。得自在已方起現前。二云未至地無染。了相亦非通聞慧。如唯識疏解 其所愛味當言已出其能愛味當言正入者。所愛味定是凈定。已入過去。出于現在。其能愛味染污定心。在現在故。當言正入。此唯愛數深取所緣順退分定謂有鈍根順住分定謂有中根或利根性等者。此中但依四人成四。故此說根。非依一人而成四種。下第十三。說四撿行。經說依一人次第修故。道理亦有上根而下修退。亦有下根上修不退。其退分定。退其住分定。而染心相入出。既不勝進。亦不退下 順勝分定。定約別人。修定是利根。不與染心而相入出。第四亦爾 順決擇分定。能生無漏。非勝分定。第十三說。四檢行經中。順勝分定。非退非住。唯是勝進。非趣決擇。故決擇即分。名決擇分。分是支義類義

此四種定。一辨行相。如文 二辨性。唯有漏善 三依地。通色無色。有頂亦能生無漏心故。然以義準。非上七近分。有第四分。不見與無漏心相入出故。初起不然。后起可得。故皆有四分。無文遮故 四初能生二。自及住分。住分生三。除第四。第三亦生三。除退分。第四生一。謂自類 五顯類異。順退分順煩惱。住分順自地。順勝分順上地。順決擇分順無漏 六依起。下界起四。上二界唯三。無初。以不退故

無間入等至中。漏無漏純雜三種。皆有四類。一純有漏。二純無漏。三有無漏雜 四類者。一順入。二逆入。三順逆入。四逆順入。此中但有初二

超越入等至中。有漏無漏純雜三類超。各亦有四。此中辨唯有初二。文言通故。如是合有二十四句。上辨類別。何人能超者。此言超者。唯無學非有學。唯利根非鈍根 依界者。唯欲界。非上二。若起色界心出。可有聞慧。異熟生心。及通果心。今以非想地心出。出在何心。彼無聞慧威儀工巧。及通果心。非異地起生得善心異熟生心。業果者不異地起。準滅盡定出。緣三種境。觸三種觸。許緣內外有為蘊生。何妨欲界地。起有頂地異熟生心。非業果者。然相難知。由此應言。有漏無漏出。在異類名為出心。非要散位。若爾有漏無漏間入等。云何住異類。今言住異。行相別類名之為出。或得起無記心。未乖理也。以極遠故。無有能超第三等至 唯除如來等者。此據極自在超一切地者說。若七地以前。及波羅蜜多聲聞。亦能超二地乃至七地。大目犍連。入無所有處定。聞象等聲。便從彼出。超多地故。六十三中具明此事 又依自在超一切地。謂佛及不退菩薩。余人雖超。不能多地。若任運起。非超禪者一切皆得。如轉生九地。及大目揵連。故此不說。此明超故

熏修中文有二義。初明雜修。后明修生差別。初文有二。初標后釋 熏有五類。一純有漏定熏修。謂生下四靜慮。除五凈居。如此下說。耎中上品修故。受三地果 二純無漏定熏修。謂八地已去變易生死。有漏定盡故 三有漏無漏雜修。即此所說。為于等至得自在故。及受等至自在果故。間雜修習。生五凈居等 四有漏定散雜熏修。謂阿羅漢。舍福命行。資命福果 五無漏定散雜熏修。謂二乘。及七地已前菩薩變易生死 此第三雜修中。有漏為兩邊。無漏一剎那。居中為修成滿。如五凈居業。異生身造種在身中。任運但能感下天處。由起希愿熏修成滿。無漏定力。資昔業種。令勢殊勝。生五凈居故。非有漏而為中也。其力劣故。即與小乘稍不同也 又初一念有漏。是加行道。伏除定障。次念無漏。為無間道。正除定障。后一念有漏。為解脫道。故熏修滿。若以有漏為中。無漏為初后者。豈以無漏為加行。有漏為無間道耶。未后解脫為能資故。所資相順 若于是處時事能入諸定者。身所住依名處起定。明暗等時節等名時。隨緣何境名事 若有余取者。取謂取支。有殘業潤生取生。便生凈居 等至果有二。初得功德果。后生凈居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易门县| 珲春市| 曲阳县| 寻甸| 铜陵市| 嘉义市| 静安区| 西平县| 渭源县| 德惠市| 无锡市| 盐山县| 饶河县| 横峰县| 电白县| 夹江县| 车险| 民丰县| 图片| 辽宁省| 射阳县| 海晏县| 小金县| 兴山县| 肇东市| 蒙自县| 揭东县| 望奎县| 治多县| 大港区| 鹤峰县| 兴化市| 汝南县| 湘阴县| 沽源县| 固始县| 龙井市| 连州市| 安泽县| 达州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