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至正四明續志
  • 王元恭
  • 10942字
  • 2015-12-26 19:27:05

學校〔一〕

黨庠遂序見王制而郡學之興自西漢始縣學自后魏始至唐州縣皆有學始立孔子廟宋慶歷中士皆土著而教之學校于是天下郡縣無小大皆有學復行三舍法月書季考貢于京師三年大比升于春官由太學而進者居多四方士又皆可預計偕則鄉學之舍法尋廢入國朝首復儒役立科舉勉勵教養則莫盛于今日自庠序而增設書院在東南為尤盛然而士貢于鄉則土著之源也分貢于學則舍法之端也濟濟多士克廣德心興賢材美教化盍亦思鄉學之本蒙古學醫學陰陽學亦附見云 【[按曰]則鄉學之以下舍法尋廢以上必有闕文之字原本適在行末蓋傳寫者脫落一行耳】

本路蒙古學

學初在西南隅倉橋側今就東南隅帝師殿東廡權設招集官員子弟員及民閑俊秀者習讀成材以備擢用

本路儒學

郡學創于唐開元閑夫子廟建于貞元閑宋天禧二年守李夷庚遷于郡治之東北一里半合廟學為一焉建炎兵毀而先圣殿獨存紹興七年守仇悆興建前為儀門又前為臺門后為明倫堂稽古堂堂之上舊有五經閣八齋庖廩先賢祠備見舊志皇朝至元十九年火惟臺門三閑不毀更革興建已見新志各有碑識皇慶年閑設立大小學訓導共六員后量減存設四員守中進德二齋為大學說禮興賢二齋為小學泰定三年總管郭郁重修翰林侍講袁桷記 【見新志】 至元四年廉訪副使順昌重修翰林應奉陳旅記 【學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謂學所以化民而成俗也故善為治者必建學以崇教化而任風紀師帥之職者不敢不以是為己責也四明郡學唐開元中立貞元中宣圣廟立宋天禧中廟與學徙郡東北陬建炎中毀于兵而殿獨存宋在江左百五十載鴻生巨臣蔚然出乎句章其弦誦之舍宜益完且美矣我世祖皇帝既統一海宇以孔子之道可以隆化基也乃興起學校登用儒雅天下翕然向風至元十九年慶元廟學災當時守臣務亟成室屋規制簡易二十八年始大營建至大二年更造大成殿皆部使學者作興焉歷歲滋久昔之閎壯而炳絢者皆弛圯而黝闇矣重紀至元之四年冬廉訪副使寧夏順昌公行部至郡首展謁廟下又環視師弟子舍嘆曰是出風化之地也而衰敝若此今不葺責在我矣總管上饒張侯榮祖蹴然曰是吾責也于是廉訪公屬侯即圖之乃考學田之入征宿逋縮浮費以庀材物工傭之需屬府判蘇邱齊侯謙總程督事齊侯展布心力完葺禮殿新圣容為壇構神棲而加幎焉四配十哲暨從祀諸子皆飾其容觀在殿上者為壇帟在兩廡者施承塵颙卬圭璋之儀黼黻文章之盛來觀者若見圣賢于洙泗之上低徊而不能去也先是尊經閣梁楹棟榱皆朽蠹且壓明倫堂亦墜漏不足蔽風雨矣至是悉以貞材代腐木以密瓦易疏覆以夷甓除壞階若殿門先賢祠八齋大小學庖庾莫不繕治又仍故地為守神之祠范金以補禮器之未備者明年秋教授王苰學正薛元德以書來請記竊惟孔子之道堯舜禹湯文武之所以善天下者孔子則以之而善萬世也其理具于人心而著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其教具于六籍而講于庠序行于邦國廟朝鄉黨家庭之閑人知講學則孔子之道明孔子之道明則唐虞三代將不在堯舜禹湯文武而在乎今之世矣為天下者不能使人人皆從道也故既設校官教之又俾為師帥者教而率之任風紀者又宣風化而飭勵之不以是道善其民是鄙其民不以是道善其身是不愛其身鄙民非仁不愛身非孝廉訪公與郡長貳以興學為己責為其民者盍亦知所勸矣四明多碩學篤行之士而故家遺俗猶有存者父兄尚告子弟使究其所學者以有諸已黜澆習養厚德也魯人頌僖公能修泮宮曰濟濟多士克廣德心則化民成俗之事亦有望于泮宮之諸賢為至正五年己卯七月九日記】

贍學田土

見科征

田壹萬三阡玖伯捌拾壹畝三拾玖步伍尺

米貳阡壹拾伍石三斗壹升貳合柒勺玖抄三撮

谷壹阡伍伯柒拾壹石捌斗肆升肆合伍勺壹抄折納米伍伯壹拾貳石肆斗捌升三合捌勺捌抄壹撮

鈔壹錠貳拾捌兩

山壹萬貳阡陸伯柒拾伍畝伍拾步鈔壹拾捌錠肆拾壹兩玖錢伍分

地貳伯肆拾肆畝貳角三拾柒步肆尺鈔壹拾三錠三拾兩肆錢捌分伍厘

河涂田貳伯伍拾壹畝三角肆步三尺鈔壹拾玖錠三拾兩肆錢捌分伍厘

海涂田貳伯伍拾壹畝三角肆步三尺鈔壹拾陸錠三拾陸兩陸錢

池塘捌畝三角肆拾步鈔壹拾玖兩陸錢伍分

沙岸玖處

鈔三伯貳拾伍錠三拾玖兩伍錢伍分

鄞縣

田壹萬貳阡三伯柒拾貳畝三角貳拾肆步貳尺

米壹阡陸伯捌拾貳石貳斗三升伍合捌勺貳抄玖撮

谷柒伯陸拾三石壹斗捌升柒合三勺肆抄折納米貳伯伍拾陸石玖斗柒升陸合三勺壹抄

山壹萬壹阡肆伯壹拾玖畝壹角貳步三尺數內灌頂山普凈寺該壹萬壹阡壹伯捌拾畝壹角三拾步田壹拾陸畝伍拾柒步元額鈔貳錠肆拾兩教授俞希魯任內增作鈔壹拾伍錠即目通科鈔壹拾玖錠三拾伍兩柒錢

河涂田貳伯伍拾壹畝三角肆步三尺鈔壹拾玖錠三拾兩肆錢捌分伍厘

地肆拾陸畝三角壹拾陸步肆尺鈔柒錠肆拾兩捌錢

海涂田三伯壹拾貳畝三角壹拾玖步三尺元額鈔壹錠貳拾貳兩至元元年土民鄭椿與育王大慈寺僧俱欲增租承佃互相爭訟蒙憲司分司委官別募民戶承佃年納鈔壹拾陸錠三拾貳兩壹錢學正虞師道為記刻石 【[按曰]所開贍學田土諸條以子核母稍或不符而此條錯誤尤甚前總數云二百五十一畝三角四步三尺此反云三百一十二畝三角一十九步三尺誤一也二百五十余畝得鈔一十六定三十六兩六錢而三百一十余畝反祇得一十六定三十二兩一錢誤二也河涂田為鄞縣所獨有則前后計數不爽毫發今海涂田亦他縣所無乃舛異如此誤三也考虞師道記亦云三百一十二畝有奇似其誤實在總數高武部嘗疑之知明時傳本已然然亦不能解也】

池塘肆畝貳角壹拾步鈔壹拾陸兩

沙岸一處大嵩橫山等處鈔壹錠肆拾兩

慈溪縣

田陸伯肆拾肆畝貳角肆拾貳步

米貳伯三拾壹石陸斗玖升肆合捌勺壹抄伍撮

谷貳拾石肆斗捌升陸合玖勺折納米捌石壹斗玖升肆合柒勺陸抄

山壹伯畝鈔貳拾兩玖錢伍分

地肆拾貳畝三角鈔貳拾壹兩伍錢

定海縣

田三伯玖拾柒畝壹角三拾步

米陸拾石壹斗柒升捌合貳勺肆抄玖撮

谷貳伯陸石柒斗陸升肆合伍勺折納米陸拾貳石捌斗伍升玖合貳勺伍抄

山肆畝貳拾貳步鈔壹兩陸錢

地壹拾貳畝壹角鈔玖兩捌錢

池塘肆畝壹角三拾步鈔三兩陸錢伍分

沙岸一處大小涂等處鈔捌錠

奉化州

田肆伯貳拾貳畝壹角三拾貳步半

米貳石柒升肆合肆勺

谷伍伯陸拾柒石柒斗伍合柒勺柒抄折納米壹伯玖拾石三斗肆升三合伍勺陸抄壹撮

山壹阡壹拾畝三角鈔貳錠三拾貳兩玖錢

地玖拾柒畝壹角壹拾壹步鈔壹錠三兩

沙岸一處淫口烏嶼鈔伍錠三錢

昌國州

田陸拾肆畝貳角伍拾玖步

米壹拾貳石肆斗三升玖合伍勺

谷壹拾三石柒斗折納米肆石壹斗壹升鈔壹錠壹拾伍兩柒錢伍分

山壹伯肆拾壹畝貳拾陸步鈔壹拾貳兩

地捌畝壹角三拾步鈔貳拾壹兩

沙岸

石衕山鈔壹伯陸拾貳錠貳拾兩

宜山鈔壹伯陸錠壹兩貳錢伍分

洋山鈔三拾壹錠

烏沙洋務鈔肆錠

徐公山元本處豪民李升甫等占據于至元三年內儒士王震祖經理還學見納租錢壹錠

象山縣

田貳拾畝三角伍拾步鈔壹拾貳兩貳錢伍分

地捌畝壹角壹拾步鈔肆兩貳錢伍分

沙岸一所石壇山杉木(木養)新婦岙鈔陸錠貳拾捌兩

錄事司

地貳拾捌畝三角三拾步鈔三錠三拾壹兩伍錢柒分伍厘

紹興路蕭山縣

田伍拾捌畝肆拾貳步米貳拾柒石陸斗玖升

屋宇 【見前志】

增設

外門一座至元六年教授桂克忠任內于欞星門外南首街邊建立

倉軒一閑教授陸晉之任內新蓋

詠歸亭一座先是臺門外橫路東西有石柱牌門各一座以其路東通街西通織染局前行人往來不便至正元年提調官總管王元恭除牌門筑斷行路就用四石柱為亭在臺門外東首翰林待制金華柳貫書扁

杏壇一所因蓋詠歸亭于學臺門外東首又筑此壇對立于西首左右為稱

祭器

見在

銅器

大香爐花瓶一副中樣花瓶一對

罍洗四個大尊二個

壺尊四個山尊二個

著尊二個象尊六個

犧尊七個豆八十二個

簠一十五副并蓋 簋一十五副并蓋

爵一百個坫四十五片

龍杓大小八個祭酒盆四片

鐵器

頓地香爐一個鸞刀一柄

木器

俎五十只觶八十只

漆器

盤豆八十只

竹器

籩五十二只篚箱五事

新置至元六年教授桂克忠任內置造

銅器

大香爐四個小香爐一十個

壺尊九個山尊二個

著尊一個

豆六十七只并蓋 【內八只無蓋】

爵六十八只簋二副

鐵器

大庭燎盆六個小庭燎盆四個

樂器〔見前志〕

碑刻〔見前志〕

書板

困學紀聞二十卷計板二百三十一片

玉海二百四卷計板四千七百七十四片

詩考四卷計板三十一片

詩地理考六卷計板七十六片

集解踐祚篇計板七片

補注周書王會計板二十三片

通鑒地理通釋十四卷計板一百九十六片

漢藝文志考證十卷計板一百一片

補注急就篇四卷計板八十九片

小學紺珠十卷計板二百二十片

六經天文編二卷計板七十二片

漢制考四卷計板五十四片

姓氏急就篇二卷計板五十四片

通鑒答問五卷計板九十一片

右十四種深寧先生尚書王公應麟所著困學紀聞系泰定二年廉訪僉事孫楫命刊玉海等書先是浙東都事牟應復建議板行至元五年宣慰使都元帥也乞里不花資德命刊

月令解十二卷計板九十片

右侍郎張虙著至元六年刊

四明郡志二十卷計板

右翰林侍講袁桷修至治元年刊

四明郡志二十一卷計板

右宋寶慶閑郡守胡矩修今重刊

讀書分年日程計板九十片

右程端禮用朱文公讀書法為之板留程氏書塾

書籍

見在

四書集成二十五冊

春秋左傳一十四冊

詩緝一十冊

公羊谷梁傳七冊

大學纂疏一冊

四書精要一十四冊

論語集注九冊

東萊讀書記三冊

通鑒綱目二十三冊

通鑒目錄一十三冊

通鑒精義二十一冊

九朝通鑒二十一冊

紀事本末四十二冊

編年一十六冊

通鑒一百三十冊

續通鑒五十冊

北齊書一十五冊

南齊書二十冊

南唐書五冊

宋書六十冊

梁書二十冊

陳書一十冊

周書一十五冊

魏書五十六冊

舊唐書六十冊

晉書五十冊

南史四十冊

北史四十冊

五代史二十五冊

讀史管見一十冊

通鑒編年二十冊

細字通鑒三十八冊

諸子

張子西銘一冊

老子道德經二冊

周子通書二冊

莊子南華經二冊

周子太極圖一冊

大學衍義六冊

朱子語略五冊

西山讀書記二十二冊

文集

元次山集二冊

濂溪大全集五冊

山谷集二十五冊

二蘇應詔集二冊

王文公集十三冊

劍南續稿一十九冊

白氏長慶集十四冊

渭南文集一十一冊

紫陽文集六十冊 【蛀損】

東坡大全集二十七冊

杜詩七冊

麗澤詩集六冊

東坡詩注十二冊

后山詩注四冊

類書

職官分紀十二冊

三朝言行錄五冊

四朝言行錄四冊

錦繡萬花谷二十冊

五朝言行錄三冊

續四朝言行錄四冊

姓氏辨證十二冊

經濟奏議三十冊

藝文類聚十八冊

白孔六帖一十七冊

事類合璧一十冊 【不全】

續四明志書一冊

漢文忠經一冊

古文孝經一冊

忠烈事實一冊

孝義事實一冊

以上四項系本路照磨吳子輝父

囗囗囗囗家塾書

鄞縣儒學

學肇建于唐凡兩遷俱隘陋宋嘉定閑始擇地經營即今西南隅寶云寺西至寶慶閑殿堂門廡咸備堂曰養正四齋曰習說辨志觀善敬業入國朝至元十九年增益二齋曰育英進德二十八年重修深寧王先生記皇慶泰定凡再修翰林侍講袁桷兩為記并見前志泰定閑立阮文安侯祠郡人程端學記 【贈中大夫秘書卿上輕車都尉封陳留郡謚文安阮侯至元二十有九年同知慶元路總管府事有能聲尤殫力庠校士民德之厥后郁攸熛延鄞學榱楹僅復而瓴甓缺焉泰定元年侯之子申之來尹鄞謁先圣于學周視喟然曰昔先君刺是邦以興學為施政首今卑陋若是責不在我邪計租入廩餼外無贏乃捐己俸裁冗費規貨財僦工役權力考宜大修殿堂齋廡欞星儀門漸次繕完刱校官廳壘石為垣涂塈黝堊燦然峻整又塑從祀像鑄銅為罍爵又(上囗下心)異日葺補莫繼城西一里而近有沮洳可田募民耕之得一百二十有五畝白同僚請會府歸之于學學有田占于豪右按籍復之蕪久不治招來辟之六歲之閑不辭焦勞底于訖功教諭永嘉吳思永實承其事既鄞之士感而相謂曰學孰為大教養為大來者無居教不可施歲入無幾養不可為今吾尹既廣厥居又厚其入以惠我士類昧所報可乎將為尹建生祠于學尹聞而謝曰職分在焉又先君之志敢有其功乎請益力而辭益固則又相謂曰尹以先君子之志而不居其功盍祠文安以旌之哉或曰文安遺愛在一邦獨邑庠祠之其若尹之功何曰古者稱人之善必本其父兄師友矧吾儕嘗均沐文安之澤而尹以繼述為務揆所元而演其澤于無窮以明尹之志誰曰不宜于是即堂之東偏為祠以奉焉尹弗能止也祠成屬筆于端學以刻石示后鄞余桑梓之邑雖欲辭不得而辭侯諱麟翁池陽人以若山自號云】

贍學田土

元管

田土柒伯三拾玖畝三角三拾柒步并魚蕩壹所

續置

田土壹伯三拾捌畝壹角壹拾壹步

田壹拾貳畝三角壹拾壹步

河涂田壹百貳拾伍畝

地貳角

歲收錢糧

鈔陸錠壹拾伍兩柒錢玖分

米三伯壹拾壹石伍升貳合伍勺貳抄伍撮

屋宇 【見前志】

增設

教諭廳三閑在明倫堂西偏至順元年教諭吳思永任內起蓋

祭器

見在

銅器

犧尊二個 【并杓】 爵一十五個

香爐一個

鐵器

香爐一個燎盆四個

木器

坫一十八片俎三十三個

豆六十個簠二十五個

簋二十五個爵一十三個

竹器

籩五十個篚七個

新置至元六年教諭王龍友任內置到

銅器

大香爐一十個小香爐二個

花瓶二十個簠一十副

簋八副犧尊四個

象尊六個洗盆一十三個

罍四個山尊二個

豆一十二只著尊三個

壺尊三個豆蓋六個

泰尊二個爵二個

坫一十五片龍杓四個

奉化州蒙古學 【見前志】

奉化州儒學

學舊在州北狹隘宋景佑中邑令于房廢石夫人廟以立學宮治平初令裴士堯遷于州東久而圯宣和初重建毀于建炎紹興己未復建尋圯慶元閑邑士汪伋汪份刱大成殿儀門兩廊彝訓堂東西六齋至元乙酉堂以颶風仆而復建至元壬辰縣尹丁濟創建天壽殿在大成殿西又刱養正堂覺后亭延佑庚申知州馬稱德蓋尊經閣及講堂后軒兩廡六齋倉廒庖溷咸備江東道廉訪僉事鄧文原記 【廣平馬侯致遠守奉化之明年以書來曰奉化邑隸慶元升州于元貞丙申溪山縈帶風物靚深距治所二百武為學蒞事之始謁于廟庭周視室堂褊弊不葺予惕焉乃詢諸耆艾曰學故有田歲輸谷為石者四百宋嘉定閑邑宰馮君季膺益以畝入七百石有奇名曰義廩俾群居者無宿舂而樂鼓篋焉自碑仆籍去于貪猾征為私藏而贍士無贏儲嘗直于有司而不果復也于是剔抉隱陋鉆鉏穴蠹汰冗積羨悉復其初而又捐已餐錢以表急義者得田余三百畝出入會計嚴為式程期永久勿壞前是御史宋君節來守是州為買書具祭器而庋置無所乃今建尊經閣五閑即其南彝訓堂之后為敞軒五以容多士左右泮水為垣而易行道于門外若廡廩湢庖甃筑涂堊之工畢備墾地余十畝在閣北蒔桑若麻苧而規其貲以給師及童冠者之羹胾稍采儒先教術以帥厲之凡吾為是者匪干譽也幸先生識其成且以儆夫士予為言曰古之為士者耕有恒產學有定制教有定業非必珍羞腴肉以飫其腹華堂廣廈以適其體至于考成之法則又非詞章呫畢矜能衒藻之謂也然而士皆殖德勵行競趨于善而不自知后世崇飾廟貌俾學道者知所宗豐其屋廬優其廩稍日肄月稽擇其藝精者舉于有司視古若甚周悉而其才乃不逮則亦教與學者俱有責焉耳夫道莫先于經先王之典則萬世之范防具在諸子百氏書則闡明乎此而醇疵雜焉者也從經則治拂經則亂歷代隆污則史臣筆之以為世監者也士之蒙瞀庸瑣者既不通經而負英特者又多好異書之觀其為失則均世有樂尊經之名而求其實者乎朝廷設科以選士而士不敢以進取累其心建學以養士而士則曰吾豈志安飽者此土所以自重而教化所由興在易鼎之象大亨以養圣賢而頤自求口實觀其自養也異時甬東多高門右族接武卿相勢利聲華文學行義其不朽者固有在學者審此則可進于道矧復尚友古之人哉今馬侯之來奉化首以興學為務庶幾漢文翁意也蜀子弟被文翁之化能為其所難奉化之士漸濡于詩書也久顧不能為其易乎而忍負馬侯乎侯名稱德為政未期月而百廢具興又復建三皇殿于故址皆有關于風化之大是宜為記州長貳協贊于成者達魯花赤沙邦同知殷真州判許迪吉將侯命謁予文者范文亨張與權延佑七年六月己酉朔記】 至順二年同知赫德爾重修程端禮記 【元統三年奉化州修學成耆職舒奔口以狀來請記曰唐創孔子廟在縣治東北宋因之立學宣和閑遷縣東二百步元貞閑縣升州學因其舊自立學修創不一具著石刻其屋遠者閱百三十年近亦一二十年久弗葺至順二年秋同知赫德爾由乙科為今任既至覽學宇弊教養弛進諸生問故咸曰儒困于役前教官偷墮寖壞公為惻然日以興學為己任元統三年詔蠲儒役州適檄公提學喜曰吾志遂矣是究是圖同知項公棣孫與公為同年議克合即征逋儲用協志董事判官薛徹兀兒公又贊成之而宣城貢君清之來為學正克(口十)上下作而行之公首致幣迎儒師教大小學弟子員捐俸倡繪先圣先師十哲像群士樂趨大役焉殿堂軒祠閣齋廡亭庵庖湢為一百有二楹垣墻三百八十堵其梁柱榱桷瓦石瓴甓黝堊丹漆一葺新之纖悉不茍堅致完好視創有加書籍講鼓百爾器用畢備始二年十月凡三越月而成知州史公煓至由元勛世冑益以興學為心州之人士謂不刻石紀成績久將湮來者罔勸余不得以不文讓竊惟自孔子設教集堯舜群圣以為經謂不讀書賊夫人之子自朱子集濂洛諸儒之成以釋經一洗漢儒傳注之弊六經之教千載之下如日行天自先正許文正公以朱子學光輔世祖皇帝肇開文運天下學校自髫齔經非朱子說不講自圣朝取士科目革前代涉獵剽竊之弊明經主朱子說使經術理學舉業畢貫于一以便志道之士其一道德以同風俗豈一日之力猗歟盛哉然則士之讀書于今日者可不自知其幸而思所以異于前日之讀哉朱子誨人讀書之法門人會萃其要有六曰居敬持志曰循序漸進曰熟讀精思曰虛心涵泳曰切己體察曰著緊用力其言具存凡學者果確守而不遺其一焉則尊聞行知深造自得成人小子有德有造庶不負仰體國家敷教作人大修黌宇之意矣世之學者非不知讀其書也而其讀之之法或不之守故見小欲速曾未開卷己思竊語言資弄筆雖日誦正誼明道之書無以勝其計功謀利之私此儒之君子小人所由以分其有害士習非特失本末輕重先后緩急之宜以詒老而無成之悔而已也昔胡文定于程學盛行之時有不絕如線之嘆良以是也學者可不屢省而深戒之哉奉化州山川清淑居郡上游人才為盛昔宋大比貢士常居郡之半出而仕者知名當世今余之所言其子弟聞諸父兄蓋已熟矣第因記其修學歲月敢推公嘉惠多士之意明士之幸生今日得以確守朱子讀書法而無所不便者以為之勸故不自知其言之瀆且僭焉耳公廉明為政有惠愛其可紀非特修學也教官亦世宦學為江東名族云是為記】

贍學田土

田壹阡貳伯壹拾玖畝貳角貳拾伍步半

地壹伯伍拾三畝三角柒步半

山肆阡陸伯伍拾三畝伍拾柒步半

歲收

夏租

鈔壹拾玖錠肆拾兩柒錢伍分

絲壹伯肆拾兩重

小麥捌石貳斗捌升

烏豆伍斗

秋租

米三拾伍石肆斗柒升玖合

谷壹阡伍伯玖拾貳石肆斗壹升玖合伍勺

歲辦解有司送納

夏稅

中統鈔壹錠肆拾柒兩柒錢柒分伍厘

秋糧

正米三拾貳石捌升貳合陸勺

元管免糧田土

田三伯柒拾壹畝貳拾三步半

谷三伯伍拾壹石貳斗陸升

白米壹拾捌石伍斗貳升

糙米壹拾肆石壹斗三升玖合

鈔壹兩伍錢

絲陸兩伍錢重

小麥三石捌斗壹升

地壹伯貳拾柒畝壹角壹拾肆步

鈔貳錠壹拾壹兩柒錢伍分

絲陸拾捌兩柒錢伍分重

糙米貳斗伍升

小麥陸斗

烏豆伍斗

山貳阡三伯玖拾肆畝壹角伍拾肆步半

鈔三錠壹拾肆兩貳錢伍分

絲陸拾肆兩柒錢伍分重

前宋馮知縣嘉定年閑勸率助到汪伋等田系義廩

田三伯壹拾三畝貳角伍拾壹步因磽瘠量收谷肆伯肆拾石貳斗三升陸合

地三拾陸畝貳角壹拾捌步半

谷壹石貳斗捌升

鈔壹錠壹拾肆

小麥壹石

山貳阡壹伯玖拾捌畝三角三步

鈔壹拾貳錠肆拾壹兩伍錢伍分

小麥壹石伍斗

元續置田土

田貳拾貳畝壹角肆拾三步

谷三拾捌石伍斗伍升貳合伍勺

地壹拾肆畝貳角三拾陸步半

小麥壹石三斗

山伍拾畝

鈔伍兩

前知州馬奉議續置田土

一項延佑七年儒人董湛等舍助到田三伯壹拾肆畝玖步

谷肆伯陸拾柒石玖斗玖升玖合

糙米壹石壹斗貳升

山壹拾畝

鈔貳兩伍錢

一項至治元年將本學鈔買到郭坊沈了翁田壹伯三拾壹畝貳角貳步

谷貳伯肆石玖斗捌升柒合

米壹石肆斗伍升

一項學基地元計捌畝三角伍拾三步續置到葉成之等學東地壹拾三畝貳角延佑七年增筑墻圍將續置地陸拾步換到告成寺地伍拾步作墻基

前知州李奉議至治三年將本學鈔置到鄞縣甬東隅謝彥文坐落本州島三拾三都田肆拾玖畝三拾柒步谷伍拾捌石貳斗伍合

前知州蘇奉訓泰定四年將本學鈔買到三拾貳都李文八等田壹拾柒畝壹角肆拾步谷貳拾肆石玖斗

屋宇 【見前志】

增設知州馬稱德任內起造

書樓五閑

六齋增建一十二閑

祠堂六閑

松亭三閑

跨鰲橋

祭器

銅器

爵坫

象尊犧尊

簠簋

罍洗

木器

豆俎

竹器

籩篚

從祀廊簾

(上囗下瓦)器

香爐花瓶一副 【青(上囗下瓦)器】 大香爐花瓶一副

廊爐八個 【并石器】

樂器 【見前志】

書板

知州馬稱德任內置到活板囗萬字

書籍知州宋節任內置到

周易毛詩尚書周禮春秋四書韓柳文通鑒集韻通計壹伯伍拾三冊活字板印到大學衍義一部計二十冊

昌國州蒙古學

昌國州儒學

學在州治東一百四十步宋熙寧閑建學則自令張懿文始紹興閑置田養士則自令韓晦始嘉定閑葺治增益則自令趙大忠始袁正獻公燮有記淳佑閑重建者令沈壑也深寧王先生應麟記入國朝泰定閑重修者知州韓摶也清容袁先生桷記并見前志

贍學田土

舊管見前志

新置

水田貳拾三畝坐屬蓬三四都地名東岙舊被豪民占據趙知州任內追還

神前沙岸坐屬蓬五都被林巡檢占據干同知任內追還復業

屋宇 【見前志】

祭器 【見前志】

樂器趙知州任內置到

鐘十二口磬十二片

琴二張瑟一床

柷一座敔一個

管二枝簫二架

塤二個篪二枝

搏拊二個笙二攢

竽二枝

書籍同知干文傳任內置到

周易注三冊

尚書注三冊

毛詩注七冊

周禮七冊

禮記一十一冊

春秋一十八冊

蔡氏書傳三冊

朱子詩傳八冊

胡氏春秋五冊

嚴氏詩緝九冊

大學集成三冊

論語集成一十二冊

孟子集成十二冊

中庸集成五冊

皇極經世書二冊

漢書五冊

晉書二冊

南北史七冊

隋書三冊

唐書三冊

通鑒綱目十九冊

荀子老子文中子三冊

莊子三冊

貞觀政要二冊

杜工部詩一十冊

太白詩注八冊

陸宣公文集六冊

韓柳文一十三冊

晦庵文集五十七冊

慈溪縣儒學

學在縣治之東南一里沿革已見舊志入國朝元貞二年毀因舊址創建殿宇門廡論堂直舍四齋曰本仁明義約禮崇智祠鄉先生慈湖楊文元公如舊至元五年教諭季仁壽重修尹程郇撰記 【古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所以淑善士成美俗三代盛時黨庠術序國學之法立而鄉射飲酒合樂養老考藝選言之政皆于是乎出其吉士之多習俗之美良有由也慈溪故有學在縣治西宋慶歷中林君肇為令徙縣之東南帥弟子起杜先生醇為之師鄞宰王安石記之元貞丙申毀于火主簿皇甫蒞克崇新構視昔有加自選舉以來士以科目進者相望國朝興科舉郡貢士率百十人邑士翁傳心首登名春官再薦于禮部厥后舉不乏人重紀至元之三年郇竊邑來茲始至謁學顧廟宇頹圮惕然是懼欲嗣而葺之未遑也明年括蒼季君仁壽來領教事乃班明學令簿正領給撙節浮用銖積寸絫與邑之老儒經營區畫新欞星門涂塈仞墻自大殿講堂之陊剝漫漶以至齋庖廡庾之給撓弗支者次第畢舉改養蒙堂為教諭廳增置黃東發先生祠邑長也里不花君主簿李君汝干相與助贊役未畢會浙東廉訪副使柳莊暢公按部至縣得逋租錢一千二百余貫以造祭器之未完者又命有司督余租之未入者戒毋緩輸俾成就厥功邑之俊髦皆喜見顏色而郇引年謝事歸老田里貢士翁君率諸生以書請曰昔王文公為慈溪學記邑之俗修醇而易治邑之士茂美而易成教學之功遠矣雖屬時補弊代有其人而使軺適至嘉惠斯文勉勵作新士俗丕變有元十角惟是麗牲之石將假辭紀載使百里之民不忒其儀均沾豐芑之澤嗟嘆詠歌于無窮庶不忘公功郇自媿治邑無狀僥幸逸責雖骫骳之詞不足以傳方來然顯詩之則郇與有榮焉其何敢辭公名篤字曾伯河南人魏郡文肅公之嗣子持節三臺揚歷中外擊強惠鰥有學有政故知所先務憲椽陳君禮梁君實郡從事馬君祖元皆纘成其美法宜并書重成績也詩曰稽昔教民立學惟古養老有庠習射有序春誦夏弦執禮詩書干鑰之舞順時以居司徒學正三物四術德行道藝直溫寬栗論秀選俊賓興自鄉辨材以告利用觀光九德敷施三事立政黎民時雍一人有慶皇元于赫孔道大行向用儒術教被八纮有邑慈溪純德惟舊由漢以還民重孝秀慶歷建學亦既立師舒王之文日星與輝二百年余孰濟其美或革或因一二僅紀緬惟前績輯此新功支傾拄撓多士來同有光憲節六轡戾止咨諏勉勵百里興起嘉爾弦歌范爾象犧簠簋爵坫禮器孔多自門徂堂煥煥翼翼綦弁深衣藏修游息神道設教日用不知鼓征逢逢經訓昭垂如游重淵如履薄凌視爾書紳忠信篤敬廣文氏季職是學官勉以弗懈功用茍完貢士諸生請識牲石后來嗣諸視此銘刻】

贍學田土

田元該肆伯陸畝貳拾捌步除田改作地伍畝貳角貳拾肆步貢士莊田柒畝肆拾步實該田三伯玖拾三畝壹角貳拾肆步

地元該肆拾陸畝三拾步并田改作地伍畝貳角貳拾肆步實該地伍拾壹畝貳角伍拾肆步

海涂田地伍伯玖拾玖畝貳角三拾伍步坐落鳴鶴鄉元納租錢三錠元貞元年有司起科秋稅壹錠壹拾柒兩柒錢肆分正糧米伍石陸斗本學增科各佃納鈔玖錠壹拾捌兩伍錢大德十年經理轉科谷麥貳伯三拾石有奇大德十一年旱荒佃絕皇慶二年本縣將數內地三伯三拾捌畝伍拾步作荒閑地撥屬蒙古學累年爭辨不決延佑五年教諭厲德潤率儒職告蒙總管馬太中照勘明白撥還本學元統二年打量全熟田土共征谷麥貳伯肆石陸斗壹升捌合租額未登至元四年全征

魚池壹伯貳拾肆口元該貳伯余口坐屬白洋湖杜湖被鳴鶴場灶戶侵占大德八年教諭范鋆等經理得實復被占據至元四年儒人桂善卿重行經理到杜湖魚池外據白洋湖未復

歲收錢糧

中統鈔三錠貳拾陸兩

米貳伯貳拾陸石

谷壹伯貳拾肆石三斗伍升捌合

小麥捌拾石貳斗陸升

屋宇 【見前志】

增設

二令尹祠成德堂之西偏祠前令尹唐丞相房公管宋侍讀張公穎慶歷八年令林肇立廟于縣西南一里久而圮后遷神祠于學

鄉先生祠舊祠先賢大隱楊先生適石臺杜先生醇慈湖楊先生簡宋寶慶閑知縣周符俾祠于講堂東偏淳佑五年郡守陳公塏以規模褊狹別建慈湖祠于堂之西偏天臺陳霖記元貞二年毀大德八年并祠三先生仍于堂東偏邑有鄉先生未祀者本學申明儒學提舉司檄下至正元年增立東發黃先生震二年增立石坡桂先生萬榮壽張張先生虙雪窗孫先生夢觀通祠七先生

祭器 【見前志】

新置至元六年教諭季仁壽任內置到

銅器

大香爐二個小香爐四個

爵一十六個坫二片

簠一十四個簋一十四個

大花瓶一對

定海縣儒學

學今在縣治東北半里宋雍熙二年始建先圣殿于縣東二十步建炎閑毀于兵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此慶元閑重建大成殿嘉泰閑明倫堂成嘉定閑四齋成曰育英養賢升俊達材泮水橋戟門兩廡俱成八年又增設小學二齋曰會文求益

贍學田土

田貳阡壹伯肆拾伍畝壹角壹拾玖步米柒伯壹拾捌石貳斗捌升陸合

地壹伯陸拾捌畝貳角貳拾肆步鈔三拾陸兩柒錢三分玖厘

山伍伯柒拾壹畝壹角壹拾貳步租錢三拾玖兩捌錢柒厘

拋荒

田壹拾肆畝壹角肆拾壹步米捌石玖斗壹升貳合

地伍拾三畝壹角伍拾貳步鈔貳兩柒

錢三分玖厘

實額

租錢中統鈔壹錠貳拾三兩捌錢柒厘

米柒伯玖石三斗柒升肆合于大德十一年閑饑荒租額高久荒無人承佃為此往年減額召人布種止催到米陸伯貳拾陸石捌斗貳升至元六年冬蒙憲司分司官查照得砧基簿內減退元額米捌拾貳石伍斗肆升當年起租復還元數實征米上項

屋宇

禮殿三閑欞星門三閑

臺門三閑儀門三閑

東從祀廊三閑西從祀廊三閑

明倫堂五閑 【并軒】 齋屋六閑

土祠一閑獻官廳三閑

觀禮廳三閑倉屋三閑

教諭廳三閑

碑刻

宋紹熙元年三月內知縣趙釴夫置到魯國圖石碑壹座

祭器 【見前志】

新置至正元年教諭杜易任內置到

銅器

大香爐二個大花瓶一副

小香爐四個爵二十五只

簠一十六個簋一十六個

坫二十五片豆一十個

洗二面龍杓二個

書籍

周易古注疏八冊

尚書古注疏一十三冊

毛詩古注疏二十六冊

周禮古注疏二十一冊

儀禮一十冊

禮記古注疏三十冊

春秋左氏傳古注疏三十冊

孝經古注疏二冊

論語古注疏一十冊

孟子古注疏九冊

爾雅注疏三冊

公羊傳注疏十一冊

谷梁傳注疏七冊

史記三十冊

西漢書五十冊

東漢書五十冊

三國志二十冊

晉書五十冊

宋書一冊

齊書一冊

梁書二冊

陳書一冊

南史二十五冊

后魏書一十五冊

北齊書二冊

后周書二冊

北史四十三冊

隋書三十冊

唐書八十五冊

五代史一十五冊

新置系各官儒職助到

周易程朱傳四冊

蔡氏書傳三冊

朱氏詩傳四冊

春秋胡氏傳四冊

大字四書一十冊

四書紀聞四冊

性理四書二冊

四書集成一十四冊

玉篇廣韻五冊

五子二十八冊

通鑒綱目二十八冊

宋鑒八冊

山堂考索三十六冊

黃氏日抄五十冊

三場足用十三冊

迂齋古文六冊

杜詩注一十冊

藏書記袁桷撰 【定海為縣南接蠻島汪洋數千里食息可至厥今號為重屯四方語言咿嚘侏離交衢旁午褒衣儒冠見者訾議考諸郡乘惟沈端憲一人嗣后接武猶班班可見泰定二年春阿察赤承務君始來監縣事乃曰縣固有學學必聚書冥行空言講習何補武城弦歌先圣是取進鄉小民首于文詞其必自聚書始乃與主簿龐君思忠首捐俸資復命教諭汪宗江出學粟俾儒職樊惟肖胡驥繇杭置經史一千五百一十八卷計五百七十五冊又諭學之耆老曰經以窮理史以究成敗廣聞修辭惟子集是宜亦不可缺復得七百二十八卷計二百一十五冊將刻石列目以示永久謁記于余念昔在殿廬見承務君之兄在廡下察其儀貌莊肅知非凡近后果為進士第一見承務君于國學儀端語溫審其頡頏萃于一門今茲宰是邑尤以教學為己任抑嘗聞之聚書非難寶書為難校官之不職悉資以奉權貴甚者竊其故籍挾之以逃其最甚者漫漶散落一不掛眼三者之病比比皆是今刻于石將杜其漸后之來者寧得不自勉乎】

象山縣儒學

學在縣東南一百步唐會昌六年與文宣王廟同建宋建炎兵毀令胡琦重建慶元閑令韓元禮重建講堂齋廡事備前志皇朝至元二年十月縣尹龐思忠刱立欞星門至正元年二月縣尹穆卜顏帖木兒來睹殿宇廊廡損漏捐俸修理殿宇儀門廊廡齋舍廚庫內外一新又甃砌磚地重置祭器又于學前建東西街坊巷二座曰宣化曰文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华坪县| 潞城市| 商南县| 阿城市| 阿拉善盟| 昌宁县| 宜兰县| 博兴县| 广丰县| 陵水| 三亚市| 陵水| 望奎县| 石阡县| 大庆市| 龙州县| 哈尔滨市| 祥云县| 扎兰屯市| 湘阴县| 淮滨县| 江津市| 临朐县| 新野县| 克什克腾旗| 龙州县| 井冈山市| 林周县| 虹口区| 曲水县| 犍为县| 大洼县| 云阳县| 蛟河市| 浦北县| 北宁市| 英德市| 盈江县| 田林县| 高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