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2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840字
  • 2015-12-26 19:08:39

煙膏(即硝皮坊內,灶上煙熏油膩) 黃丹(水飛,各二兩) 硫黃(五錢,熔化,地上掘一孔貯醋,傾入冷定) 土貝母 白芷 羌活 枯礬(各二錢)麝香(一錢) 輕粉(三分)共為細末,瓷瓶收貯。有膿水者干搓;無膿水者, 濁燭調搓;如禿瘡,剃凈頭,以豆腐水洗,拭干搓。

又方 熟雞蛋一個,打破頭取去蛋黃,入麻油于內,加硫黃少許,放炭火中坐定,俟油滾起沫,蘸油涂瘡上即愈。

參 丸 治疥瘡膿窠。

真黃 苦參(酒炒) 茅蒼術(米泔炒,各一斤)共磨細末,水法疊丸綠豆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驗方大楓子(四十九粒,去殼搗如泥,放碗內) 外用麻黃(三錢,去根,去梢) 斑蝥(七個,去頭、足、翅)雄豬油二兩同煎化至炭,去渣,將滾油沖入大楓子碗內攪勻,將瘡用穿山甲抓破搽之,不過三日全愈。此藥妙在外發,并不內收,須勤擦之。

又方水銀 硫黃 枯礬 樟腦(各二錢) 松香(一錢)先將松香水銀同麻油研如糊,再入三味研如膏,擦之。

疥瘡。

水銀(一錢) 松蘿茶(三錢) 麝香(一分) 大楓肉(二十個)上研細,擦前心后心,兩手彎,兩腳彎,如神。

膿窠疥。

大楓肉 杏仁 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細。用麻黃五錢,豬油熬去渣,和藥調搽。

膿窠疥。

北細辛 麻黃 大楓肉(各五錢) 全蝎(二個)上用豬板油十兩,熬枯去渣,搓。

疥瘡 鍛石二升,以湯五升浸取汁,先用白湯洗瘡拭干,再以此汁洗之。

又方 搗羊蹄跟和豬脂入鹽少許,涂之。

又方大楓子(五錢) 水銀(一錢五分) 明礬 花椒(各二錢)研勻。以豬油拌藥搗爛,搽。

薄皮瘡門主論

薄皮瘡又名廣瘡,破后只一薄皮者是。此風熱郁于皮毛而成也。

薄皮瘡門主方

驗方苦參 密陀僧 蛤粉 兒茶各等分研細。先將瘡洗凈,挹去白皮,拭干瘡上,陳蠟豬油調搓。如有膿水,干摻可也。

肥瘡門主論

肥瘡陳實功曰∶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后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正宗》)申斗垣曰∶此瘡宜槐條煎湯洗凈,以煙膠、枯礬、輕粉研細,熟油調搽。(《啟玄》)馮魯瞻曰∶此瘡乃臟腑不和之氣上沖,血熱之毒上注,小兒陰氣未足,陽氣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內服連翹、天花粉、荊芥、防風、貝母、元參、赤芍藥、生地黃、牛蒡子清熱解毒、涼血和血之劑,俟毒瓦斯少解,方外用藥以涂之,切不可驟加寒涼涂遏,以致熱毒內攻不救,蓋小兒臟腑嬌嫩,易入難出也。(《錦囊》)

肥瘡門主方

肥瘡。

胡黃連 輕粉 雄黃(各三分) 膽礬(二分) 枯礬(一錢) 豬蹄鞋(三個, 存性)研細,將瘡洗凈搽之。

又方 肥皂子 存性研末,豬膽汁調搽。

又方松香 血丹(各等分)研細,豬板油搗汁,青布卷條燒之取油,搽。

又方東丹(八分) 枯礬(一錢) 真鉛粉 松香(各二錢,入蔥管內,飯上蒸化,等冷去蔥用)共研細末。熱香油調搽,豬油亦可。

又方黃花(燒灰) 輕粉(少許) 研勻干搽。

小兒頭上肥瘡、黃水瘡、梅花禿。

銅綠 松香(各三錢) 黃蠟(二錢)香油一兩五錢,熬勻涂之頭上生瘡,俗名粘瘡,絕妙方(周氏《集驗》)海螵蛸(二錢) 白膠香 輕粉(各五分)研勻。清油潤瘡,以藥干摻。

肥瘡極兇者。

苦參 何首烏 當歸 威靈仙 甘草 金銀花 胡麻 石菖蒲 連翹 生地 蟬蛻 酒水同煎。

又方(鴻禧東房傳。)大楓肉(五錢) 白信(三分) 油核桃(五個)共搗勻作三丸。夜間取一丸在心口用手擦至二更天氣,藥散開,仍聚胸膛,仰面而臥,次夕亦然,間一夜再擦一丸,七日后全愈。

頭面肥瘡。(經驗。)輕粉 飛血丹 白礬 雄黃(各等分)研細。裝入蔥管內兩頭扎煨過,加龜版灰少許研,菜油調搽,立效。

地瀝青膏(劉氏秘方) 治小兒頭上肥瘡、羊胡瘡、奶癬瘡、膿窠瘡、腳上血瘋瘡癬、婦人鈕扣瘋、裙邊瘡,耳上濕瘡如神。

地瀝青(一斤) 麻油(四兩) 明礬 銅綠(各二兩) 鉛粉(一兩)共入鍋內熬成紅色,下黃蠟二兩化盡,俟溫不住手攪勻,離火,入羊膽汁二個,如無,入牛膽汁一個,豬膽汁二個攪勻,磁缽收貯搓之。或調金毛獅子瘡藥,搓瘡更妙。

肥瘡。(王衣蘭)紫草浸冰麝,頭油搓二三次愈。

肥瘡瘌痢 煮雞蛋黃二個,入銅鍋內熬出油,入松香一兩五錢熬枯為末。又用麻油一兩入蜈蚣一條,去頭尾,入油內熬枯,去渣冷定,調前末聽用。

先將瘡用 豬湯煎滾,洗透,去靨,或剃頭后用雞蛋數枚加花椒五分,以香油攤煎餅蓋頭上,用氈帽蓋之,過一宿,再用蜈蚣油調松香末搽之。

又方 海螵蛸研末,炒微黃,搽。

又方 濃樸烘碎研細末,麻油調搓。

又方香附 枯礬(各三錢) 煎水洗。

又方 老鹽魚一塊,香油炙焦去油,以油搽之。

爛眉頭瘡 小麥炒黑色為末,酒調敷。

頭上肥瘡 宰豬退毛湯洗數次。

天泡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天泡瘡者,乃心火妄動,脾濕隨之,有身體上下不同,寒熱天時微異。

上體者,風熱多于濕熱,宜涼血散風;下體者,濕熱多于風熱,宜滲濕為先。若不早治,久則變為頑風紫癜,難愈。(《正宗》)申斗垣曰∶此瘡屬手太陰肺經,肺主皮毛,因受暑熱濕蒸之氣,故遍身燎漿白泡,疼痛難忍,皮破赤沾也。(《啟玄》)王肯堂曰∶天泡瘡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天行少陽相火為病,故名天泡。為風熱客于皮膚間,外不得泄,怫熱血液結而成泡,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有赤,隨處而起。若自里達于外,發在春夏,三焦俱熱,則服通圣散;若止從頭項、兩手起者,此上焦熱也,則服涼膈散;若從身半以下起者,則服黃連解毒和四物湯;若發于秋冬,則宜升麻、葛根、犀角,或加柏芩一二味,外敷如馬齒莧、吳藍、赤小豆、苧根之類,皆解毒消腫,可用于初起之時。或鱉甲、水龍骨各 存性,則收濕生肌,可用于浸淫之后。(《準繩》)馮魯瞻曰∶有種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瓦斯。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于海內,但煮食葵菜葉,以蒜 啖之,即止。(《錦囊》)

天泡瘡門主方

胡粉散 天泡紅腫發熱,急脹疼痛,用針挑破,摻之。

石膏( ) 蛤蜊粉 輕粉(各三錢) 杭粉(一錢)共研極細,挹干患上,用此摻之。或用絲瓜葉搗汁調搽,如冬月無絲瓜葉,用染布青紅汁調搽。

石珍散 天泡日久作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

石膏( ) 真輕粉(各一兩) 青黛 黃柏(各三錢)研細。甘草湯洗凈,以此藥摻之,其痛即止。

又方 銀粉 赤,用鮮絲瓜葉搗汁調搽。

又方 馬齒莧搗濃汁,搽。

又方 靛花汁搽。

又方 陳螺螄殼 研,干搽。

又方 蚌殼 研摻。

又方 蛤蜊殼 研摻。

又方 苧麻根搗汁搽。

又方 井底泥敷。

又方 芭蕉根搗汁敷。

又方 小麥炒焦研末,生桐油調敷。

又方 大紅紙剪如瘡大,清水潤濕,以紅紙正面貼瘡上。

又方 馬桶中垢,刮下新瓦焙干,麻油調搽,七日愈。

又方 蚯蚓泥略炒研末,蜜調敷。

又方 菊花根汁搽。

又方 絲瓜皮汁搽。

又方 荔枝核醋磨搽。

又方(《備要》)輕粉、青黛等分研細,瓦花汁調搽立效。

又方 蠶豆殼燒灰涂之。

又方枯礬 寒水石 青黛(各等分)研細。新汲水調搽。

翻花瘡門主論

周文采曰∶初生如飯粒,漸大而有根,頭破血流,膿出肉反如花開之狀,故名翻花瘡。(《集驗》)陳實功曰∶此瘡頭大而蒂小,小者如豆,大者如菌,無苦無痛,揩損每流鮮血,久亦虛人。大法當以津調冰螄散遍擦正面,外用軟油紙包裹,根蒂細處用線連紙扎緊,十日后其患自落,換搽珍珠散收口。(《正宗》)

鴉啖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鴉啖者久中邪熱,臟腑虛寒,血氣衰少,腠理不密,發于皮膚之上,相生如錢竅,后爛似鴉啖,日久損傷難治,用鴉啖散。(《全書》)

鴉啖瘡門主方

鴉啖散(竇氏)。

老鴉毛(燒灰) 大紅絨(燒灰) 黃丹(各一錢) 珍珠(五分) 冰片(一分) 麝香(少許)輕粉(三分) 枯礬(五分)上為細末,先用苦茶洗凈,干摻。

面上熱毒惡瘡門主方

面上生瘡。

胡粉 輕粉 松香(各等分)研細。雞蛋黃煎油,調搓。

面上熱毒惡瘡。(馮氏。)胡粉 黃柏(炙) 黃連(各等分)研細。豬油調敷。

面上毒瘡初起。(凌潢章秘方。)急尋水蜒蚰一二條,用醬少許共搗,涂紙上,留一小孔透氣,粘貼。

黃水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黃水瘡又名滴膿瘡。(《啟玄》)陳實功曰∶頭面、耳項忽生黃泡,破流脂水,頃刻延開,多生痛癢,此因日曬風吹,暴感濕熱,或內飧濕熱之物,風動火生者有之。治用蛤粉散,或四味異功散搽之。(《正宗》)馮魯瞻曰∶面上耳邊生瘡,時出黃水,浸淫不愈,名曰香瓣瘡。(《錦囊》)凡初起細瘡,手少動之即破,毒水流入何處,即生大水泡瘡,即為黃水瘡,此熱毒郁于皮毛也,當以湯洗之。(《秘錄》)

黃水瘡門主方

四味異功散松香(煉老) 生礬 枯礬 銀粉各等分,研細。先將 豬湯或米泔水熬,洗去凈瘡靨,拭干穢水,干則麻油調搽,濕則干摻。

面上黃水瘡。

酸棗 荊芥 羊胡(各 灰存性,一錢) 鉛粉(五錢)研細。先以槐條煎水洗凈,將藥敷上,其瘡自好。

洗法(岐天師)雄黃 防風(各五錢)水十碗,敷滾去渣取汁洗瘡,即愈。

又方 鉛粉用菜油調涂磁盤內,多卷紙板點著合熏,時時攪勻,待遍黃聽用,將靨剝去搓上,立愈。

又方(周氏抄方) 雄豬膽一個,黃柏一兩浸,焙干為末,摻之。

又方 松香研細,真麻油調搽。

又方 銀粉井水調涂碗底,以艾團燒煙熏轉綠色,刮下研細,濕則干摻,干則油調搓。

香瓣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香瓣瘡又名浸淫瘡,初生甚小,先癢后痛,汁出浸淫,濕爛肌肉,延及遍身,多生面上耳邊。(《啟玄》)

香瓣瘡門主方

面上耳邊香瓣瘡。

羊須 荊芥 干棗(去核,各 存性,三錢)研細,入銀粉五分,每用少許油調,先以溫湯洗凈,拭干涂上即愈。

小兒身上起白累如珠綴,一二日即破,膿水外流癢甚,一處方好,一處又起。如意草搗爛敷之,以長布縛定,一夜即安。

又方 雞蛋殼 存性,研細,豬油調搽。

又方 紫草一錢,麻油浸,先搽一塊,好了再搽一塊。

金絲瘡門主論

金絲瘡形如繩線,巨細不一,上下至心即死。治法將瘡頭截住刺之出血,再用藥治。(《集驗》)

金絲瘡門主方

驗方 嚼浮萍草涂之,即愈。

火珠瘡門主論

火珠瘡其形如珠,始于發中相染不已,亦有傷命者。其熱如烙,四畔紅赤,中藏明亮如珠,此心肝二經積熱熾盛而成。

火珠瘡門主方

驗方 生蘿卜搗爛,將滴醋浸敷瘡上。

熱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心神煩躁,遍身發瘡,赤爛如火。(《啟玄》)李東垣曰∶熱瘡遍身發瘡,膿血赤爛如丹,儼如火燒瘡。

熱瘡門主方

驗方(劉禹錫《傳信方》)。雞蛋五枚,煮熟去白取黃,亂發如雞子大,相和于鐵銚中,炭火熬之,初甚干,少頃即發焦,乃有液出,旋取置碗中,以液盡為度。取涂瘡上,即以苦參細末敷之如神。

二黃散川黃連 黃柏(各三兩) 赤小豆 綠豆粉(各一兩) 寒水石 紫蘇 漏蘆(各七錢)共研細末。麻油調搽,一日三次。

寒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寒瘡令人面上及遍身生瘡似貓眼,有光彩,無膿血,久則近脛,此乃脾家濕熱所化。宜服雄黃解毒丸,清肌滲濕湯,多食魚、雞、蔥、蒜自愈。惟鯉、、魚、蝦、蟹不可食。(《全書》)《心法》曰∶貓眼瘡一名寒瘡。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經久郁濕熱,復被外寒凝結而成。初起形如貓眼,光采閃爍無血,但痛癢不常,久則近脛。宜服清肌滲濕湯,外搓妙貼散。

冷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身觸風寒冷氣,以致血澀不行,其瘡頑滯不知痛癢,經久不愈。宜用椒附雄礬膩粉油調敷。(《啟玄》)

肉刺毛門主論

汪省之曰∶肉刺毛隱隱生人遍身皮膚手足間,如蟲鉆刺,令人難忍。若一犯房欲,其毒直刺心胸,宜硼砂散主之。(《理例》)

魚脊瘡門主論

竇漢卿曰∶魚脊瘡者,乃臟中積冷,腎氣虛寒,故虛熱得傳經絡筋骨之間,發動不知何處。初生如疽癤,破時黃水流注,白泡似魚脊。若不速治,肉爛膿流,命亦難保。(《經驗》)

赤炎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赤炎瘡乃手太陰肺經感受風熱,肺主皮毛,其經多氣少血,故遍身紅瘡點子,又名赤炎風,乃心火盛,血熱也。有赤點,或有或無,久而不愈,變為厲風。(《啟玄》)

癌瘡門主論

《直指方》云∶癌瘡上高下深,累垂如瞽眼,其中帶青,頭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用生井蛙皮 存性,蜜水調敷良。(詳《本草綱目》部。)

瘭瘡門主論

馮魯瞻曰∶瘭瘡者,因風熱毒瓦斯所乘,搏于皮膚,生瘭 而潰成瘡,故名之。(《錦囊》)

日曬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此乃酷日曬曝,先疼后破而成瘡,此辛勤勞作,傭工務農之人多有之。宜制柏散加青黛治之。(《啟玄》)

水漬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車旋匠及染匠辛苦人,久弄水漿,不得停息,以致手丫濕爛,名曰水漬瘡。(《啟玄》)

水漬瘡門主方

驗方(《啟玄》)礬水浸洗數次自愈。

凍瘡門主論

陳實功曰∶凍瘡乃天時嚴冷,氣血冰凝而成,手足耳邊開裂作痛。(《正宗》)申斗垣曰∶凍瘡先痛后腫,遇暖發燒,破流膿血。(《啟玄》)《石室秘錄》云∶凍瘡乃人不耐寒,而肌膚受冷,驟用火烘,乃成凍瘡,至于耳上凍瘡,必是人用手溫之,反成此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留坝县| 汪清县| 临夏县| 江都市| 华坪县| 金华市| 威信县| 天津市| 灵丘县| 德江县| 山丹县| 西乌珠穆沁旗| 蒙自县| 宜章县| 浦县| 镇赉县| 绥阳县| 舒城县| 曲松县| 明水县| 龙门县| 板桥市| 松阳县| 霸州市| 循化| 农安县| 开阳县| 武穴市| 江西省| 甘孜| 山丹县| 沅江市| 谷城县| 苏州市| 新河县| 临泉县| 绥宁县| 佛山市| 谢通门县| 健康|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