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0章

  • 瘍醫大全
  • 佚名
  • 4971字
  • 2015-12-26 19:08:39

腋臂指掌部

自腋臂 肘,手指手背,癰疽疔毒,俱匯于此部中,以便檢閱參治。

腋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腋癰即夾肢癰,生肩膊下隙內,屬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絡經風熱所致。宜服內托黃 柴胡湯。(《準繩》)腋癰《靈樞》曰∶發于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

陳實功曰∶腋癰又名夾癰,此起腋下,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痛,乃生寒熱。此乃肝經血滯,脾經氣凝,共結為腫,此患難消,終必作膿。未破者,柴胡清肝湯;已破,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香附、陳皮;急者開之。首尾溫補,切忌寒涼。(《正宗》)馮魯瞻曰∶腋癰者,乃足少陽、手少陰、手厥陰三經也。此多得之于先天,或肝火熾甚耳。(《錦囊》)《心法》曰∶腋疽一名米疽,又名內疚疽,發于胳肢窩正中。初起之時,其形如核,由脾肝二經憂思恚怒,氣凝血滯而成。腋癰又名夾肢癰,發于腋際,屬肝脾血熱兼忿怒而成。

腋癰門主方

驗方 葫蘆巴焙研,三錢,木瓜酒調服。

體氣門主論

陳實功曰∶體氣,一名胡氣,俗稱狐騷氣,又呼狐騷臭。此因父母有所傳染者又有胡胎而受者,故不脫本來氣質。凡有此者,腋下多有棕紋數孔,出此氣味,當以五香散擦之,以解其味。(《正宗》)澄曰∶凡治腋臭,用藥后必須穿新衣,如穿舊衣,務于日中將所著衣,用灰水洗凈,又泡去衣袖中臭味,皆無氣味。若洗不凈氣味,枉用其藥,大概藥無不驗,多是衣服再作氣息,所以不能斷根耳。

體氣門主方

狐臭不可近身 大蜘蛛一枚,用黃泥少加赤石脂并鹽,杵熟作窩,放蜘蛛于內,先以小火煨干,漸加猛火 紅,候冷取出蜘蛛,加輕粉一分,研細,和米醋調膏,臨臥時,先將腋洗凈,以膏搽之,次早洗下黑汁惡物為效。即將此汁埋棄僻靜之所,勿令染人,萬不可穿舊時衣,慎之慎之。

又方 大田螺一個,以水養之,伺其靨開,以巴豆仁一粒,用針挑放螺內,將螺拭干,仰放盞內,俟螺化水,取擦腋下。

無價散水銀 密陀僧(各二錢) 枯礬(四錢)共研千下,以不見水銀星為度,津唾調搽。

又方砂 密陀僧 銅青 白附子 辰砂 白明礬各等分研細,先以皂角水洗二三次后敷上,不過二次全好。

又方水銀 黃丹 砂 密陀僧 銅青 辰砂 明礬 白附子 白梅肉共搗為丸擦之。

腋臭、鴉臭、陰汗,不能與人同行者。

白礬 密陀僧 黃丹(各一錢五分) 麝香(五分)共乳如灰塵,以醋在手心內調藥,擦腋下經宿兩時辰許,再以香白芷煎湯洗之,一日用一次又方枯礬(二兩) 密陀僧(四兩) 輕分(三錢)共乳細擦兩腋,擦至數月見效,半年全愈。

又方 熱蒸餅一個,劈作兩半,摻密陀僧末一錢,急挾在腋下,略臥片時,候冷棄之。如一腋有病,只用一個。

內疚疽門主論

《鬼遺方》曰∶內疚疽,發兩腋及臂并兩手掌中,振寒熱而嗌干,飲多即嘔,煩心 ,脈盛,六、七、八日診如此可汗,不汗死。

內疚疽

缺盆疽門主論

王肯堂曰∶缺盆疽,又名鎖骨疽,生肩前陷中,寒熱大作,飲食少進,肩背拘急,小水不利,胸腹膨脹,屬足陽明胃經、手少陽三焦經,宜隔蒜灸。若治之稍緩,必致潰爛,是經少血多氣,瘡口不合,危篤者多矣。(《準繩》)《心法》曰∶此疽又名蠹疽,屬膽胃二經積熱而成。

缺盆疽

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 癰,俗名病藕包, 臂表里俱腫赤色,惟肘節處差小,故名藕包,以內外分陰陽。(《準繩》)陳實功曰∶ 癰生于膊上,連肩通腫,長而堅硬者是也。(《正宗》)薛氏曰∶ 癰在肩之下,肘之上,周匝漫腫色赤,里廉外廉,左右皆同,由風溫或風火凝結而成。初起狀如粟米一撮,亦有起一粒僵疙瘩者,漸次 腫紅熱, 膿痛甚。紅腫之外,無暈者順,有二暈者險,三四暈者逆。

又曰∶藕包毒,腫發 內,或 外結腫一枚,如桃、如鵝鴨卵者是也。 內屬手三陰經, 外屬手三陽經,宜加引經藥必效。

脾癰門主論

申斗垣曰∶脾癰生肩貞、 俞二穴,乃手太陽小腸經多血少氣,及脾受膏粱濃味所生也。宜汗之。經云∶汗之則瘡已。(《啟玄》)李東垣曰∶脾癰又名 疽,在肩之后,下腋之后外層岐骨縫間,左右同屬小腸經肩貞穴,由風火凝結而成。

又曰∶如生在肩前下腋前外之上,骨縫開合空凹陷中,左右相同。初起如椒子,漸腫堅硬大如鵝卵,按之疼痛入骨,屬心包絡經,名曰樂疽。乃血熱氣郁而成。

脾癰

臂癰門主論

《玄機》云∶在臂外為癰,在臂內為魚肚發,在臂上節腫連肩 ,為臂風毒。

王肯堂曰∶兩臂肘起至接骨下引手至小骨之上發癰癤,此處雖實,奈連大小筋骨,舉動不便,垂手多墜疼,如膿深沉澈骨,即傷筋脈,拳縮不舒,搐搦,宜急用緩慢筋脈藥餌治之。(《準繩》)申斗垣曰∶臂癰毒,乃心腎二經,通于五指,毒瓦斯流走成串漏。(《啟玄》)《心法》曰∶魚肚發生于 部之后垂肉處, 腫赤色,屬心經青靈穴。由火毒凝結而成。

陳遠公曰∶人臂上忽然生瘡,變成癰疽者,亦陰癰也。雖比頭面對口肩背稍輕,然治不得法,亦能殺人,故須辨陰陽治之。大約痛者陽證,癢者陰證。如陽證用三星湯一二劑,便可立消;若陰證此方又不可用,必大補氣血,佐以消痰化毒,始可奏功。勿以手足非心腹之疾,不須補虛也。夫陰主靜,而手則至動者也,至動生陰癰,則動變靜矣,反常之道也,可不畏乎!況動變靜,又趨陰之道也。陽趨于陰,非生近于死乎?欲陽返陰易,欲陰返陽難,誰謂手癰而小視之哉?消癰還陽丹∶人參、花粉、生甘草各三錢,白術、生黃 各一兩,肉桂、乳香末各一錢,金銀花二兩,當歸五錢,水煎服。一劑癢變為痛矣,二劑疼止,三劑全消。(《冰鑒》。按∶此方與七圣湯相同,而意氣與所主各異也。七圣湯治已潰之劑,此湯乃治未潰之方。蓋已潰者,以生肉為先;未潰者,以護肌為主。所以七圣湯中無乳香末、天花粉二味,此方用乳香末、天花粉,攻中有擁衛之功耳)臂風毒胡公弼曰∶臂癰有因遠行涉水,途路或冒風雨寒濕,飲食不節,亦能患此,所受稍輕,治以防風除濕丸主之。(《青囊》)馮魯瞻曰∶臂癰者,前 屬手陽明經,后屬手太陽經,外 屬手少陽經,內 屬手厥陰經,內之前 屬手太陰經,內之后屬手少陰經。總緣經絡熱郁,風邪外干,氣血有乖而生也。當分經絡,以用本經之藥為引,行其氣血自愈。(《錦囊》)李東垣曰∶臂(自肘至腕曰臂。)外側屬三陽,臂里屬三陰,俱由營衛不周,感受風邪,逆于肉里而成也。已潰若拳縮而不能舒,疼痛澈骨者,乃潰深傷脈也,屬逆。

李東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經藥乃驗。以兩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前 痛者,屬陽明,以升麻、干葛、白芷行之;后 痛者,屬太陽,以本、羌活行之;外 痛者,屬少陽,以柴胡行之;內 痛者,屬厥陰,以柴胡、青皮行之;內前 痛者,屬太陰,升麻、白芷行之;內后 痛者,屬少陰,細辛、獨活行之。

骨螻疽門主論

骨螻疽王肯堂曰∶骨螻疽生手臂陽明經分,生瘰初如粟米,漸大如赤豆,痛不可忍,旬日大如胡桃,枯紫色。若毒游遍身,拘急發搐,嘔噦不食,冷汗自出,滑泄煩躁,脈亂者死。犯房勞怒氣者死。此證乃七情不和,積怒積憂積熱所致。真元虛敗,不能勝邪,發之暴死之速,乃陰虛極而火獨亢之故。治當滋化源,勿以揚湯止沸之法誤之。(《準繩》)薛立齋曰∶骨螻疽生臂外前 大骨之后,屬手陽明大腸經,由憂郁暴怒凝結而成。初如粟豆,旬日大如桃李,腫硬疼痛。若紫暈開大,腐爛斑點串通肌肉,搐搦拘急,多見七惡者逆。

垂臂發門主論

垂臂發《鬼遺方》云∶垂臂發生于垂臂兩處發接骨下,臂鵝上起如雞鴨卵大,皆由榮衛不調所致也。喜患實處而不透內,亦宜急消或發穴早療。

癰門主論

竇漢卿曰∶生于臂撐上者,名 癰。紅腫作痛,初起宜灸。若潰之,必損命,不可輕忽。

石榴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石榴疽生在肘尖上一寸是也。此乃少陽相火與濕熱并搏而成。初起一點黃粟小泡,根便開大,色紅堅硬,腫如覆碗,皮破泛出,疊如榴子,令人寒戰,儼同瘧疾。初起即灸九壯,內服蟾酥丸發汗,頂上以蟾酥餅貼之,膏蓋,腫處以金黃散敷之。九日后,得膿為吉,反此為兇。

均如癰疽調治。(《正宗》)又曰∶此乃少陽相火與外濕煎搏而成也。

薛立齋曰∶石榴疽生肘尖上一寸余,屬三焦天井穴。初起黃粟小泡,根腳便覺開大,色紅 腫,堅硬疼痛,腫如覆碗,破翻如榴,寒熱如瘧,由三焦相火與外濕相搏而成。破后用菊花蕊煎湯洗之,次以菊花燒灰存性,加輕粉少許,兌勻敷之,神效。

石榴疽

冬瓜串門主論

王肯堂曰∶冬瓜串生兩臂膊間,長二三寸,紅赤高腫,疼痛而無處覓頭者是也。

照癰疽門施治。(《準繩》)

冬瓜串門主方

驗方(《綱目》) 萆麻子搗膏貼之,一夜自愈。

又方(《準繩》) 羊糞不拘多少,麻油同研敷。

陳肝瘡門主論

申斗垣曰∶陳肝瘡,乃手少陽三焦經,生于左右臂上三五處,如癤腫,痛不可忍,不可挨擦。如有頭,二七可刺;無頭,身熱虛硬面赤者,二八日死。又名蚤疽,徹手生瘡,變生于手三陰、三陽經,三年而死;癢甚者一月而死。(《啟玄》)陳肝瘡

螻蛄串門主論

陳實功曰∶此證得于思慮傷脾,脾氣郁結而成。其患多生于兩手,初起骨中作疼,漸生漫腫,堅硬,不熱不紅,手背及內關前后連腫數塊,不能轉側,日久出如豆腐漿汁,串通諸竅,日夜淋漓,腫痛仍在,患者必面黃肌瘦,飲食減少,惟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其中可生者,十有二三,如治之不善,妄投寒涼克伐,損傷脾胃,則活者鮮矣。施治之法,首尾宜用益氣養榮湯,加味逍遙散主之。(《正宗》)螻蛄串又曰∶是疾多生于氣血澆薄者。蓋四肢屬脾土,所以多生兩手。

李東垣曰∶螻蛄串,所謂螻蛄者,蟲名也,形似蜻蜒,翅短而尾長,善近風喜水,故患此者,不破則易已,如潰不斷其膿水,勢必貫串上延肩井,下串臂肘,一串二,二則串三。失治則膿血侵蝕,筋骨慘痛。此緣五臟受濕,六腑蓄熱,故外傷皮膚,遂成斯毒。

朱丹溪曰∶螻蛄串生于臂內中廉,屬包絡經,由思慮傷脾,脾傷則運化遲,故生濁液,流于肌肉,脾氣郁滯不舒,凝結而成。初起筋骨如中流矢,疼痛漸增,漫腫堅硬,不紅不熱,連腫數塊,臂膊不能轉動;日久其腫塊漸次潰破,孔孔時流白漿,內潰串通諸孔,外勢腫破不消,膿血淋瀝如漏。虛證來添如面黃食少削瘦,甚則午后寒熱交作,而成敗證也。初宜逍遙散,次用人參養榮湯,調和氣血,扶助脾胃,十中可保三四。

肘后毒門主論

胡公弼曰∶肘后毒乃風毒流走,氣血凝滯,脈通五指,結成肘毒。(《青囊》)

肘癰門主論

《心法》曰∶肘癰生于肘之圍繞,由心肺風火凝結而成。形小為癤,形大為癰。

手足魚臍瘡門主論

申斗垣∶魚臍瘡形似魚臍,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陰心經多氣少血,少海、靈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少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承山、飛揚二穴上下是也。(《啟玄》)

腕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腕癰生于手屈之處,俗名手牛押屈,此手三陰經風熱聚毒之所致也。(《準繩》)李東垣曰∶腕癰生于手腕背,而屬手三陽,由風火凝結而成,乃皮肉澆薄之處。

若遷延日久不潰,或漫腫平塌,既潰,腐爛露骨者逆,難于收功。

腕癰

兌疽門主論

兌疽陳實功曰∶兌疽生于手之動脈處,腫痛寒熱,痛徹手膊,舉動不便者是。

朱丹溪曰∶兌疽生手腕里面橫紋后,前稍動脈之間,左右同,乃肺經門戶。若發疽或潰深,則肺氣大泄,最為險候。

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 瘡生于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折裂搔破,則黃水淋漓,有孔如 ,久而生蟲。(《準繩》)《心法》曰∶ 瘡生于指掌之中,形似茱萸,兩手相對而生,亦有成攢者。初起黃白膿泡,癢痛無時,破流黃汁,時好時發,極其疲頑。由風濕客于膚腠而成。宜以潤肌膏搽之。若日久,內必生蟲,用藜蘆膏擦之。兼戒口味。

瘡門主方

藜蘆膏苦參 藜蘆(各一兩)豬油八兩熬枯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開離火,加枯礬、雄黃一兩攪勻,候溫涂之。

筋疽門主論

竇漢卿曰∶筋疽生臂之動脈間,筋寄之上,臂膊不能屈伸,若不速治,潰爛筋脈,必成廢疾。

脈骨疔門主論

申斗垣曰∶脈骨疔,又名魚臍疔,生于掌后橫紋陷中,根行甚急。亦有生肘臂間者,紅者為疽,黑者為疔,有紅絲者是也。宜用針先針斷紅絲,后服追疔丸劑,外敷絲瓜葉膏。(《啟玄》)王肯堂曰∶又名穿骨疽,生于間使穴,在掌后橫紋上三寸,兩筋陷中。屬包絡經蘊熱凝結而成。

又曰∶如潰穿骨縫,從臂外側出膿者險。

脈骨疔門主方

絲瓜葉膏絲瓜葉 韭菜葉 連須蔥(各等分)同入石臼內研如泥,以熱酒中和去渣服,以渣病在左手敷左腋,病在右手敷右腋,脅下亦敷。在左足敷左胯,病在右足敷右胯,病在中敷心臍,并用布縛,候紅絲皆白為安。如有潮熱,亦用此法,令人抱住,不可放手,恐毒瓦斯顛倒難救,病患發顫跌倒,亦難救。

五指所屬臟腑穴道圖說

大拇指屬脾土。脾氣通于口,絡聯于大指,通背右筋天樞穴、手列缺穴、足三里穴。

二拇指名曰食指,屬肝。肝氣通于目,絡聯于食指,通于小天心穴、足太溪穴。

中拇指名曰將指,屬心。心氣通于舌,絡聯于將指,通背左筋心俞穴、手中沖穴、足涌泉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云南省| 双江| 三江| 巴彦县| 黑水县| 南涧| 大洼县| 海伦市| 芮城县| 静安区| 南昌县| 金沙县| 宁武县| 平山县| 甘孜| 探索| 新民市| 邯郸县| 鸡泽县| 阿克苏市| 天峻县| 苏尼特左旗| 晋江市| 哈巴河县| 延安市| 奎屯市| 雷山县| 兰溪市| 江孜县| 大兴区| 五华县| 来凤县| 霍山县| 嘉荫县| 榆林市| 双峰县| 福清市| 柳林县| 汝南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