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分治部上(癰疽)(9)

  • 外科大成
  • 祁坤
  • 4801字
  • 2015-12-26 19:06:05

調疽 生于手大指頭。若生于別指指頭。則又名 疽、敦疽也。初發如粟如豆。漸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癢痛徹心。俱由肺經積熱所致。四日宜刺。得膿血者生。黑血者死。若黑色無膿不痛者。則又名斷指也。治宜截之。與脫疽同治。(見足部)蛇頭疔 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腫若蛇頭。痛楚連心。寒熱交作。由心經心胞絡二經積熱所致。初起用代指膏。豬膽敷抹。若用陽燧錠子于指頭上灸五壯。反大痛。少時即愈。或內服蟾酥丸汗之。失治。破后腫仍不消者。插蟾酥條。黑膏蓋之。腐爛者。紅黑二膏貼之。虛而不斂者補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兩旁。蛇背疔 生于指甲之下。蛇腹疔 又名魚肚疽。生指中節前面。腫如魚肚。

蛇節疔 又名蛀節疔。生指中。節面背俱腫。泥鰍疽 其腫甚于蛀節疔。俱痛連肘臂。

凡手部生毒膿成脹痛者。即宜針之。然針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繩或細帶。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

用繩帶先扎手腕。少時。則手指掌處。脹急難堪。隨用鈹針劃破。出膿水令完。以藥水洗凈。摻生肌藥令遍。隨以膏藥裹之。絹條縛之。畢。方去所扎繩帶。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邊。 熱腫痛。結膿甚者。指甲脫落。癥類指疽。然無蘊毒。故不黯黑也。由血熱所致。得冷藥一味漬之。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節。背面通腫。形如蟬肚。與泥鰍癰相似。然此癥初起。不紅不熱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腫仍不消。非若鰍癰之暴發也。由手少陰痰氣凝滯而生。腫則以離宮錠子涂之。腐則以蟾酥餅子貼之。內服滋補之藥。免變虛勞。是癥非以年計。不可以言愈也。

瘡 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對癢痛。破流黃汁浸淫。時瘥時發。由風濕客于膚腠也。以殺蟲為主。用藜蘆膏敷之。

狐貍刺 由手指揩著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后。瘡口日深。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涂之。

鵝掌風 初起紫班白點。久則皮枯堅濃。或破裂不已。由胃熱血燥。兼外受風寒所致。亦有因生時瘡。

余毒未盡。結于此。宜二礬散洗之。三油膏搽之。或紺珠膏久貼亦愈。再與楊梅門參考。

手部

羌活散 治手發背。及手掌毒。

羌活 獨活 前胡 桔梗 烏藥 荊芥 當歸 升麻 薄桂 威靈仙 甘草用水、酒各一鐘。煎一鐘。食遠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黃 樸硝(等分)用豬膽汁。少加香油調涂。

藜蘆膏 治 瘡癢痛。黃水浸淫。

藜蘆 苦參(各一兩) 豬脂(半斤)浸七日。煎十數沸。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離火。入雄黃末、枯礬末各一兩。攪勻涂之。以瘥為度。

二礬散 鵝掌風皮膚枯濃。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礬(四兩) 皂礬(四兩) 兒茶(五錢) 側柏葉(半斤)水十碗。煎數滾聽用。先以桐油搽患處。次以紙捻蘸桐油。點著向患處熏之。片時。次用前湯乘熱貯凈桶內。手架上用布蓋。以湯氣熏之。勿令泄氣。特微熱傾入盆內。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見水。

一用婦人經布。滾水洗下。炸患處。效。

二油膏 鵝掌風及血風等瘡。

油 牛油 香油(各一兩) 黃蠟(一兩) 銀朱(一兩) 鉛粉(二錢) 麝香(二錢)成膏。搽患處。火烘之。以油干為度。

手部

紺珠丹 內疏黃連湯 陽燧錠子 離宮錠子(俱見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俱見疔門)股部(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曰股)

股部

(足三陽之脈在外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曰股)經絡 前廉足陽明胃經。后廉足太陽膀胱經。外廉足少陽膽經。內廉足厥陰肝經。內前廉足太陰脾經。內后廉足少陰腎經。

股陰疽 生股內陰囊之側。形長微赤痛甚。膝曲難伸。上發下。易治。下發上。難醫。灸商丘穴七壯。或灸膝下外廉橫骨盡處。

陰疽 生夾縫之下三寸。在左。漫腫。痛連陰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壯。

玄疽 生夾縫之下。在右。灸蠡溝穴三七壯。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熱。 腫無頭。疼痛徹心。

肚門癰 生于大腿肚。

箕門癰 生股內近膝。

股陽疽 生股外側。靈樞云。腫不變色。內薄于骨。

環跳疽 生環跳穴。漫腫隱痛。尺脈沉緊。腿不能伸。

按上癥。初起紅腫 痛者。神授衛生散。漫腫大痛者。內托黃 湯。痛而筋攣。脈弦而緊者。紺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應養真丹。遍身走痛。兩日后腳面結腫。腿股結塊。脈浮輕重緩者。由寒邪外襲也。紺珠丹汗之。痛止。則宜托里。倍加參、術、歸、 。 腫便閉。煩躁飲冷。脈數者。熱淫于內也。內疏黃連湯、貴金丸下之。腫痛寒熱。發渴。脈洪數而有力。飲食如常者。由足三陽之濕熱壅滯也。檳蘇敗毒散。腫痛寒熱止。易以逍遙散。腫痛色不變。寒熱。食少體倦者。由脾虛濕痰下注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芍藥。患此入房。腫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車前。二便利仍用補中湯。

潰而膿清者。十全大補湯加牛膝。外以豆豉餅灸之。再瘡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餅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諸虛皆稟于胃。宜六君子湯加藿香、當歸。俟食進。更以十全大補。膿出。惡寒不食。脈細如絲者。用人參一兩。附子三錢。姜、棗煎服。潰而反痛。氣血虛也。峻補之。補之則氣化。氣化則痛自除。

再環跳疽者。由脾移寒于肝也。惟黃狗下頦方神驗。兼助以胃氣。更宜外刺委中穴。出黑血自瘥。

附骨疽(生大腿外側) 咬骨疽(生大腿內側) 腫下而堅者發于筋骨。乃陰寒入骨之病也。初起則寒熱交作。稍似風邪。隨后筋骨作痛。不紅不熱。疼至徹骨。甚者不能曲伸。或皮肉微急。洪洪如肥狀。

是癥皆宜灸之熨之。以散毒瓦斯。補陽氣。溫脾氣為主。

灸法。于痛處周遭。灸之百壯。起泡可治。無泡難治。或以箸頭點痛處。墨記之。艾灸百壯。以爆為度。又以患者覺骨中疼為效。又附骨疽灸懸鐘穴七壯。咬骨疽灸陰包穴三七壯。環跳穴痛灸昆侖穴二七壯。

初起寒熱作痛者。以紺珠丹汗之。次以大防風湯。行經絡活血補虛。生于尻臀。漫腫作痛者。內托羌活湯。生內股近膝。漫腫不痛者。內托 柴湯。生腿外側。漫腫作痛者。內托酒煎湯。

然必外兼灸之。熨之。淋洗之。以助其陽。蓋腎主骨。腎虛則骨冷。寒邪乘之。則氣血凝滯。但能為腫。不能為膿。故流注者。乃傷寒之余毒。由表之未盡也。附骨疽者。乃流注之壞癥。由涼藥之誤也。久之陰極生陽。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化而為膿也。

欲作膿者。附子八珍湯。膿成脹痛者針之。實者膿稠。十全大補湯。虛者膿清。保元大成湯。若氣敗者死。食少體倦者。香砂六君子湯。脾虛寒熱者。補中益氣湯。久潰不已者。必出朽骨。視其膿。膿白清稀者。朽骨初脫。肉深難取。膿白而稠者。朽骨將出。肉淺可取。

大抵瘡疽。旬日不退。則宜托里。有膿針之。有腐取之。虛則補之。方能收十全之功。有因復犯房欲勞傷。致令寒熱互變。氣血乖違。經脈橫解。受病日深。以成斯疾者。則大腿漸漸腫如冬瓜。上過胯腹。下連足底。牽連漫腫。日久潰膿。色白腥穢。腫痛不減。元氣日衰者。終為不治。

腿游風 外腿忽然赤腫熱痛。按之如泥不復起者。由風熱相搏所致。宜砭去惡血。服當歸拈痛湯。及紺珠丹和之。

股部

內托羌活湯 治尻臀堅硬腫痛。兩尺脈緊數。按之無力者。

羌活(一錢) 黃柏(酒浸二錢) 防風 歸尾 本(各一錢) 黃 (一錢五分) 肉桂(三分)連翹 蒼術 陳皮 甘草(各六分) 紅花(五分)用酒、水各一鐘。煎八分。食遠服。

內托酒煎散 治寒濕發于腿外側少陽經分野。患癰或附骨癰。堅硬漫腫作膿。或流至足陽明經者。

黃 當歸(各二錢) 柴胡(一錢五分) 連翹 肉桂 大力子(各一錢) 升麻 黃柏 甘草(各四分)用酒、水各一鐘。煎一鐘。食前溫服。

大防風湯 治三陰不足。風邪乘于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鶴膝風。乃敗癥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后腳痛緩弱。不能行步。或腿膝腫痛。

防風(三錢) 人參(二錢) 白術 黃 杜仲 牛膝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羌活大附子 甘草(各一錢)用生姜三片。水二鐘。煎一鐘。食前服。

神應養真丹 治足厥陰肝經。為四氣所襲。腳膝無力。及左癱右瘓。手足頑麻。語言謇澀。遍身疼痛。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酒蒸搗膏) 羌活 天麻 木瓜 菟絲子等分為末。入前地黃膏。加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

黃犬下頦方 治肚癰。小腹癰。及腿內貼骨癰。神效。然而亦治發背。大抵此方治下部癰疽。更效。

黃狗下頦(連舌連皮毛劈下。入罐內。鹽泥封固。鐵盞封口。 一炷香。覺煙清即止。取出。色黑如炭為度。

全要存性。若帶白色。其性已過。則無用矣。用時研極細末。宜于屠家取已殺者制用。若生取特殺。則反招不祥。慎之戒之。) 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為末。) 白蘞上三味。各為末。等分和勻。每服以五錢為率。黃酒空心調服。外以此藥用香油調敷患處。其驗。以服藥后。出臭汗及熟睡為準。

按此方世多用之為敷藥。散腫止痛。而不知可以內服。為下部癰疽內消之圣藥也。一轎夫環跳穴痛甚。如雞啄火灼。與此藥三錢。酒服之。未愈更進一服。則霍然如失。

穿山甲散 治癰疽漫腫不變色者。能托里排膿。及附骨疽在里能內消止痛。

露蜂房(一兩) 蛇蛻(二錢五分) 頭發(二錢五分一方等分燒存性加) 穿山甲(二錢五分)為末。每服二三錢。加乳香末五分。溫酒調服。些三生散加穿山甲也。治附骨疽神效。

栝蔞內托散 癰發于腿外側者。善能活血消毒。

栝蔞(一個半生半炒) 人參 歸尾 沒藥(各五錢) 甘草(一錢)黃酒二碗。煎一碗。食前服。

還少丹 治鶴膝風等癥。此藥補肝腎。進飲食。誠對癥之良劑也。

熟地黃 山藥(微炒) 山茱萸 白茯苓 枸杞 巴戟天(酒浸) 牛膝(酒浸) 五味子肉蓯蓉(酒浸去鱗焙干酥炙) 杜仲(酒姜拌炒) 遠志(甘草水浸湯下) 楮實子(酒浸) 石菖蒲(去毛忌鐵) 小茴香(鹽酒炒) 續斷(酒浸) 菟絲子(酒蒸等分)上為末。煮紅棗肉。加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及食前各進一服。黃酒鹽湯任下。

追風逐濕膏 治骨節疼痛。濕痹麻木筋攣等癥。

西圣膏(一斤見首卷) 加木香 胡椒(各一兩) 白芥子(二兩)為末。入膏內。攪勻。攤貼痛處。

外灸方 治風寒濕氣。腰腳疼痛。

良姜 防己等分為末。搗大蒜和為餅。安痛處。鋪艾灸之。以痛至不痛。不痛至痛為度。

敷腫方 治膝痛。并寒濕香港腳。

文蛤(醋浸炒) 吳茱萸(等分)上為末。用米醋調敷痛處。

汞升膏 治附骨疽痛。

銀朱為末。燒酒調敷。如腫毒。用生桐油調敷。

金蟾膏 治骨疽。膿汁敗壞。骨從瘡口出者。

大蝦蟆(一個) 亂頭發(雞子大一團) 豬脂油(四兩 )二味 枯。去渣收用。先以桑白皮、烏豆煎湯。淋洗瘡口。拭干搽之。

一治多骨疽及瘰 瘡。用密陀僧末。生桐油調敷。

股部

一人股內側痛久。醫作痛風治。月余罔效。膿熟肉濃。不能穿穴。因潰入腹。精神昏憒。粥藥不進。請予視之。脈細如絲。氣息奄奄欲絕。曰。可治。以鈹針刺腹。膿大泄數升。然皆清膿如水。瘡口如蟹吐沫。疑其透膜。曰、無傷也。投以參、 、附子。加以厥陰引經藥。大劑服之。再食前吞八味地黃丸百丸。食大進。日 飯升余。肉數臠。旬日而愈。所以知其可治者。潰瘍之脈。洪實者死。微細者生。今脈微細。形癥相合。知其受補也。所以信其不透膜。即透膜亦可治者。無惡候也。服八味丸者。使腎氣旺而上升。則胃口開而納食也。瀉膿雖多。更進以開胃藥。使多食粱肉以補之。肌自速生。此治潰瘍之大法也。

股部

神授衛生散 紺珠丹 內疏黃連湯 貴金丸 補中益氣湯 六味地黃丸 十全大補湯 六君子湯刺委中穴法 按穴灸法 八珍湯 保元大成湯 香砂六君子湯(俱見首卷) 逍遙散(見瘰 門)檳蘇敗毒散

膝部

經絡 經曰。肉之小會為溪。溪者。二肘二膝四腕也。又曰。脾病在溪。又曰。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膝。諸筋皆屬于節。筋病皆屬于節。又屬乎肝也。筋病無多食酸。忌用風藥。諸癰發于節而相應者。不治。(應為內發透外也)發于陽者百日死。發于陰者三十日死。(陽為諸節之背陰為諸節 間也) 疽 發于膝。靈樞云。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石之者死。柔之者生。

膝癰 膝蓋腫痛也。初起。用衛生散加牛膝。或用加味二妙散。

膝眼風 膝之兩傍有穴。名鬼眼穴。初起腫痛如錐。寒熱偏劇。宜紺珠丹和之。

鶴膝風 兩膝內外皆腫。寒熱間作。痛如虎咬。股漸細而膝愈大是也。屬足少陽陽明二經。初宜紺珠丹汗之。外以玉龍膏酒調敷之。以住痛回陽。如汗后腫痛不減。陰寒深伏也。大防風湯溫之。或加乳香以住痛舒筋。灸膝眼穴二七壯。甚者見青筋。痛引足心。灸三陰交穴二七壯。待膝伸直為止。再甚者。則于膝頂上灸七壯。乃秘穴也。

游膝風 只一膝痛引上下為異耳。發微熱。不甚腫。初宜紺珠丹汗之。

石疽 腫不變色。漫腫疼痛。堅硬如石。此寒氣之腫也。或搗生商陸根。加鹽少許敷之。

緩疽 其熱緩慢。積日不潰。久乃黯紫。皮肉俱爛。二癥俱宜溫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扎县| 上高县| 台湾省| 辉南县| 金坛市| 七台河市| 霞浦县| 公安县| 阳东县| 博兴县| 中牟县| 喀喇沁旗| 精河县| 江门市| 吴川市| 克什克腾旗| 东海县| 高阳县| 永善县| 灵寿县| 东平县| 周口市| 新源县| 宁夏| 福贡县| 含山县| 八宿县| 余庆县| 宜川县| 商水县| 晋城| 平邑县| 济源市| 丁青县| 南川市| 错那县| 峡江县| 浏阳市| 调兵山市| 祁东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