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分治部上(癰疽)(3)

  • 外科大成
  • 祁坤
  • 4879字
  • 2015-12-26 19:06:05

家傳消 丸天花粉(搗爛水浸三日取沉者曬干用四兩) 綠豆粉(四兩用薄荷葉蒸過) 香附米(童便浸二兩)貝母(一兩) 茯苓(一兩) 白術(一兩) 柿霜(四兩) 牛皮膠(三兩) 牡蠣(囗) 百合山茲菇 杏仁(各二兩) 細茶 粉草(各一兩) 青黛(六錢) 硼砂(三錢) 白礬(二兩)上為末。煉蜜為丸。綠豆大。每日二服。每服二錢。俱白滾水送下。

消 單方 用蛇游草。南人呼為過山龍。北人呼為娘娘拳頭。即茜草苗也。別名地蘇木。秋月采梗葉。

冬月取子。每二斤浸干燒酒十斤。入瓷罐內封口。重湯煮三香。埋土內七日。取酒。早晚各飲一二杯。

未潰者即消。已潰者速愈。

又方 甘草四兩生姜取汁四兩二味。入四料南酒瓶內。取白花菜汁(即鮮夏枯草汁)搗爛絞汁入瓶。以瓶滿為度。封口。重湯煮一香。取出去渣。食后服。二服即消。

瘰 拔根方 斑蝥七個。去頭足并翅。同糯米炒。以米黃黑色為度。取貓為末聽用。用雞蛋一個。鉆一孔。用銀簪攪勻。入斑蝥末于內。再攪勻。另取雞子殼補口。綿紙粘固。再用粗紙包七層。水濕透聽用。

取土茯苓四兩。擇小而扁者為佳。若長而大者名為奶肩。有毒。故不用。加菜豬肉半斤。煎湯聽用。

于五更時。將藥蛋用粗糠火煨熟。乘熱食之。以前土茯苓肉湯送下。三日后。小腹脹痛。以益元散推之。如尚未利。再飲熱水摧之。毒根從小便下。形如圓眼如爛肉。其根下。其 自消。甚驗。或以木通、滑石、青黛之類導之。青黛善解斑蝥之毒。

瘰 灸法 宜灸肘尖七壯。三次除根。

一灸金門穴二七壯。一灸脊十一椎。對臍是穴。灸九壯。

陵漢章用土炒穿山甲、斑蝥等分。和艾為炷。黃豆大。于患處隔蒜灸之。或明灸之。予用陽燧錠子于核上灸七壯。貼紺珠膏。出水些須。其核即消。

馬刀堅硬如石。痛引頸項者。灸劍巨穴三七壯。

凡灸后其核不消者。須涂蝕藥。以除其根。腐去其核方能收口。如三品一條槍、貴金錠子之類。

瘰 敷藥 用獨核肥皂子。擇新到者。用好醋浸一宿。次日語火煮透。搗爛如泥。罨腫處發。微腫微痛。

漸消。

瘡吸膿法 治 瘡久潰。淋漓不能收口。先用木綿做圈。圍墊瘡口。次用小錫葫蘆。或竹筒。要三個聽用。取干燒酒斤半、大黃一兩煎滾。傾入葫蘆內。浸滾水中煮。酒滾即傾出。急合于瘡口上。吸取其膿。少時取起。又將別個葫蘆照樣合之。如式輪流。合吸五七十次。以見鮮血為度。次用絲綿燒灰敷口。自愈。其相連未潰者。經此一吸。亦隨而愈矣。

洗 瘡方 破爛頑腐。久不收口者。

麻油煎滾。乘熱用綿裹指尖蘸油。熱抹患處十數次。次用生肌等藥。

一用雄黃 白礬 朱砂(各一兩) 真阿魏(六錢) 為末。每用三五錢。沖滾水二大鐘洗之。

搽 瘡單方 陳年醬瓜蒂。隨瘡口大塞之。極痛。須忍之。半日取出。瘡自痊愈。

一用豬膽汁加輕粉末少許。令勻。不時涂之。瘡痛流黃水。久久痊愈。

一搗馬齒莧敷之。一取葛條燒存性為末。香油調敷。

三品一條槍 治瘰 疔毒。發背腦疽等癥。

明礬(二兩) 白砒(一兩五錢)共為末。入小罐內。炭火 紅。青煙盡。白煙起片時。約上下通紅。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約有凈末一兩。加明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為細末。濃糊調稠。搓條如線。陰干。凡遇前癥。有孔者。

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放孔。早晚插藥二次。插至三四日后。孔大者每插十余條。至七日。患孔藥滿足方住。

以后患處四邊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疔核瘰 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對癥藥敷。絳珠膏生肌。

白龍膏 貼鼠瘡立驗。

麻油(二十兩) 大附子(二個) 穿山甲(十片) 杏仁(五十粒) 槐白皮(一片)浸十余日。 枯濾去渣。入血余一團。蝦蟆一個。白花蛇一條。徐徐煎化。再濾渣凈。入飛黃丹十兩。成膏。加乳香沒藥各二錢。

紺珠膏 瘰 已潰未潰(見首卷膏藥門。)原膏內倍用阿魏、麝香。再加蟾酥、銅綠。

大圣散 治小兒風毒瘰 。癮疹風丹。

羌活 升麻 薄荷 防風 荊芥 玄參 黃芩 大黃 甘草 或加連翹等分。水煎服。

連翹丸 治小兒瘰 。

連翹 獨活 桑白皮 白頭翁 丹皮 防風 黃柏 淡豆豉 肉桂 秦艽(各五錢) 海藻(一錢五分)為末。蜜丸。用燈心湯下。

天竺黃丸 治小兒身熱咳嗽。氣喘痰壅。并急慢驚風。今取之治瘰 痰核。其功甚捷。

南星 半夏(各二兩) 天花粉 貝母(各一兩)合一處。用姜湯煮過。炙干為末。煉蜜丸。用燈心湯送下。

頸項部

石疽生頸項間。堅硬如石。皮色不變。由沉寒客于經絡。氣血凝結而成。初起者用艾灸之。至五七十壯方止。次以麥飯石膏貼之。漸漸求愈。非若失榮之頑惡也。

頸項部

失榮癥生于肩項耳前耳后等處。初起如痰核。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動。按之不移。一年半載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削瘦。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如泛蓮。兼多穢氣。愈久愈大。越潰越堅。此由先得后失。六欲不遂。隧痰失道。郁火凝結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癥。宜內服和榮散堅丸。外貼飛龍阿魏化堅膏。雖不獲全愈。而不致夭亡。誠緩命之至藥也。

和榮散堅丸 治失榮癥堅硬如石。不熱不紅。漸腫漸大者。

當歸身 熟地黃 茯神 香附 白術 人參 橘紅(各二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遠志(一兩)酸棗仁(一兩) 柏子仁(一兩) 蘆薈 角沉(各八錢) 龍齒(一對 如無用鹿角尖三兩 代之)牡丹皮(一兩) 朱砂(六錢為衣)上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食后用合歡樹根皮煎湯送下。更須改往從新。澹薄安命。其中有得愈者。十中一二。否則難脫然也。

飛龍阿魏化堅膏 治失榮癥。及乳巖癭瘤瘰 結毒。初起已成。但未破者。用此貼之。

用蟾酥丸藥末一料。加金頭蜈蚣五條。炙黃去頭足末。研勻。用西圣膏(見首卷) 二十四兩。頓化。入前末藥。攪勻。以紅絹攤貼。半月一換。輕者漸消。重者亦可停止。常貼可以保后無虞。

背部

經絡 脊之中行屬督脈經。脊之兩旁各開第二行第三行。俱屬足太陽膀胱經。

上發背 生天柱骨之下。一名脾肚癰。其形橫廣如肚。屬足太陰脾經。由膏粱積熱所致。視其高腫鮮明。根腳不過兩肩者順。腫平堅硬。漸大漸開。攻注兩肩胸項者危。柴黑平塌下陷者死。

初起宜解脾經之積熱。間服蠟礬丸、護心散。以防內攻。已成者必用托里為主。何則。所為托里則生。

敗毒則死也。

中發背 生于對心。一名對心發。由心火妄動。熱極而生。腫不高尖。穴難起發。此為毒劃君位。最易傷人。若前心有紅暈者不治。治宜大降心火。急疏蘊熱。頂用針通。隨行拔法。務使毒瓦斯內外疏通。各從門出。庶不內攻。方為成守。保至十五日后。內無變癥。得膿為解。如是期變癥漸生。堅硬漸大。不作膿者死。在二十二朝先后。若早治。十中可保三四。

蓮子發 突如蓮子蜂窠發 孔似蜂房二癥生于肩 髀骨。或脊或心俞心包等處。輕者形長而高腫。或偏半背。重者形斜而平塌。兩脅俱傷。又名半身發。甚至形長勢大。腫潰半身。則名竟體發也。

上搭手 生肺俞穴。即肩骨動處。一名左右串。左屬肝。右屬肺。由痰凝氣滯火郁而生。初宜紺珠丹汗之。次以逍遙散清之。兼以六郁湯調之。潰以八珍湯補之。所為郁者開之滯者行之也。禁用瘡科攻利等藥。灸會陽穴二七壯。

中搭手 生近膏肓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治分陰陽虛實。攻補隨宜。灸心俞穴七壯。艾如綠豆大。

串疽 生背脅間三四處。皮色不變。或見微紅。痛必牽引。內實相通。故又名老鼠攢。又名游走血。脾癰也。由積憤所致。

陰陽二氣疽 其形時腫時塌。時軟時堅。寒熱不時。只在一處。非若串疽之攻擊也。由七情內郁所致。

酒毒發 初發如彈。次大如拳。堅硬如石。麻木不常。甚則痛徹五內。遍身拘急。二便澀滯。數日后。頭面手足虛腫。臟腑瀉痢。

連珠發 連腫三五塊。形若貫珠。內則百節皆疼。小腹脹。小便閉。陰囊腫。由酒色過度所致。

丹毒發 初生細 。浸淫尺余。形如湯火所傷。由服丹石悍燥之藥所致。必多發渴。治如蠟礬丸、國老膏。乃要藥也。如色黯神昏。脈燥腹脹嘔逆者。不治。

禽疽 始發紫色如疹數十塊。形如拳打。如七日內寒熱口噤者。不治。

按上諸癥。發出則生。內陷則死。形雖甚畏。雖老弱每能多生。形小異常。即少壯亦能致斃。所為大規只怕不純陽。治法何妨瘡勢惡。

痰注發 形如布袋。堅硬如石。不紅不熱。此由伏痰積久而成。

黃瓜癰 形似黃瓜。高寸許。長尺許。一名肉龜。皮色不變。疼痛引心。四肢麻木。上二癥多不可治。

夏月暑瘍 凡癰疽之癥。發熱有時。為晡甚而旦止也。因暑而得者。則發熱無時。為晝夜不止也。然必見暑癥。如頭目眩暈。口舌干苦。心煩背熱。肢體倦怠是也。外形初起背有紅暈。次發腫疼。治宜敗毒散。加香藿、黃連、石膏等藥以清之。暑熱解則腫自消矣。壯實者。用槐花末、蜂蜜拌成塊。黃酒調服亦佳。

瘴疽 因冒山嵐瘴氣積久而成。始發黑腫。色若靴皮。頑痛徹骨。按之如石。至五七日。勢方浮腫。色始變青。形如拳打。寒戰如瘧。然必見風候。如頭動口偏手足厥逆是也。治法宜急破之。出清血三五升。

方有黃膿白汁相合而出。其皮不漫。仍前脹痛。直至色退。其勢方愈。惟在急追膿毒出外。則無害矣。

產后癰疽 夫產后宜扶虛消瘀。大補血氣。總有諸疾。以未治之。今患癰者。由瘀血凝滯也。宜生化湯。

加連翹一錢。花粉一錢。甘草八分。惡心煩躁。加乳香一錢。綠豆粉三錢和服。忌用敗毒攻利等藥。

生化湯當歸(八錢) 川芎(四錢) 甘草(炙四分) 姜炭(四分) 桃仁(去皮尖研粉用十粒)用水碗半。煎六分。加無灰酒少許和服。

背部

夫疽之發于背也。在脊之正中者為真發背。在脊之兩旁者為搭手。其名雖多。惟辨其陰陽為訣耳。原委癥治。已載首卷。而瘍科獨重于背疽者。蓋以背為足太陽膀胱經。乃六經之首領。乃督脈經之所主。

乃十二經之統脈也。所以發于背者多陰。今則復加詳焉。

背部

初起腫赤痛甚。脈洪數而有力。熱毒之癥也。易治。漫腫微痛。色黯作渴。脈洪數而無力。陰虛之癥也。難治。不腫不痛。或漫腫色黯。脈微細。此陽氣虛甚也。尤為難治。

初起。未發出而寒熱痛疼。作渴飲冷。此邪氣內蘊也。宜衛生散。口干飲熱。漫腫微痛。此元氣內虛也。宜托里消毒散。飲食少思。肢體倦怠。此脾胃虛也。宜六君子湯。如未應。加以姜桂。其有死者。乃邪氣盛。真氣虛。而不能發出也。在于旬余之間見之。

已發出。用托里消毒散而不腐潰。急宜溫補脾胃。如不應有死者。乃真氣虛不能腐潰也。在二旬之間見之。

已潰。用托里藥。脫腐生肌。如色不紅活。瘡口黑暈。大而不斂。用參、附、姜、桂。如不應有死者。乃脾氣虛極而不能收斂也。在月余間見之。實則瀉。虛則癢。此陰癥陽癥之分也。惟宜大補陽氣。庶可挽回。不發者不治。潰而不斂者亦不治。不腫痛。不寒熱。脈沉微。乃脈病而形不病也。忌之。色黯漫腫。作渴便數。尺脈洪數者。腎水涸也。當歿于火旺之際。疽發于 髀。經絡交錯。皮薄骨高之處。難醫。

初發頭痛寒熱拘急者。表癥也。用紺珠丹蔥湯化服汗之。如 痛。以金銀花散或槐花散清之。

腫 作痛。寒熱作渴。飲食如常者。此形氣病氣。俱有余也。先用神授衛生散清之。次用托里消毒散解之。如腫 硬痛。脈實者。貴金丸下之。腫硬悶痛。發熱煩躁。飲冷便閉。脈沉實者。用內疏黃連湯、貴金丸導之。欲作膿者。用托里散、礬蠟丸。外兼敷之。

背疽因開遲。迨二日重若負石。熱如 火。痛楚倍常。脈沉數而有力者。此膏粱積熱之變也。時雖嚴寒。

急用清涼飲子。加黃連兩許作一服。利二三行。痛減。翌日再一服。痛止。次則隨癥調理。數日而愈。此經為有假者。反之雖違其時。必從其癥也。

漫腫。微紅微痛。食少。此形氣病氣。俱不足也。用托里散調補之。不作膿。或膿成不潰。為陽氣虛也。用托里散。倍加肉桂、參、 。膿出而反痛。或膿清稀者。此氣血俱虛也。用八珍湯。惡寒形寒。或不收斂者。陽氣虛也。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者。陰血虛也。參術四物湯。欲呃作嘔。或不收斂者。

胃氣虛也。六君子湯加炮姜、芎、歸。食少體倦。或不收斂者。脾氣虛也。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肉赤而不收斂者。血熱也。四物湯加梔子、連翹。肉白而不收斂者。脾虛也。四君子湯加木香、酒炒芍藥。

小便頻數者。腎陰虛損也。加減八味丸。遍身作痛者。榮衛虛也。十全大補湯。

癰瘍嘔逆。寒傷于胃也。溫補之。使榮衛充而氣血周貫。則毒隨膿出。嘔自止矣。且易生肌。

癰痛甚。咳逆。十余日水谷不下。脈伏如絕者。用四君子湯加姜、桂。三進而瘥。

腫而不潰。脈大而浮。此陽氣虛也。宜托里散倍加參、 。內熱作渴。脈洪大而鼓指。此虛火也。前方更加肉桂。脈癥頓退。仍用托里藥而瘥。

中央肉死。此毒瓦斯盛而脾氣虛也。用玄珠膏涂之。大便不通。此胃氣虛而腸不能傳送也。小便赤濁。此脾土虛而火下陷也。雖曰難治。惟大補之。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加減地黃丸料。

瘡口出鮮血。由脾虛不能攝血也。宜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炮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牟定县| 孝感市| 广西| 黄浦区| 浦北县| 白河县| 本溪| 澄城县| 广宁县| 博白县| 井陉县| 浏阳市| 桐庐县| 饶平县| 泗阳县| 英吉沙县| 枣强县| 乌拉特中旗| 喀喇沁旗| 化德县| 探索| 承德县| 库尔勒市| 齐河县| 互助| 阳春市| 涞源县| 丰都县| 乳源| 印江| 济宁市| 榆林市| 河津市| 昌都县| 云安县| 治多县| 布尔津县| 江源县| 沙湾县| 苏州市|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