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針灸

《素問》曰:中滿者,瀉之于內。

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

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

(月少)絡季脅引少腹而痛脹,刺譩嘻。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陽明之厥,則癲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而妄言。太陰之厥,則腹滿(月真)脹,后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干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涇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太陰厥逆,胻急攣,心痛引腹,治主病者。

厥陰厥逆,攣腰痛,虛滿前閉,讝言,治主病者。

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治主病者。

少陰厥逆,虛滿嘔變下泄清,治主病者。

《靈樞經》曰:心痛引腰脊欲嘔,取足少陰。

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陰;不足,取手少陽。

心痛引小腹滿,上下無常處,便溲難,刺足厥陰。

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

心痛,當九節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厥心痛與背相控,善控如從后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侖,發針;取然谷。

厥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厥心痛,痛如以錐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間、太沖。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取之魚際、太淵。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俞。

腸中有蟲瘕及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憹,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熱喜渴涎出者,是蛟蛔也。以手按聚而堅持之,無令得移,以大針刺之,久持之,蟲不動,乃出針也。(并心)腹憹痛,形中上者。

小腸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月真)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里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取之巨虛下廉。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皆調于三里。

邪在腎,則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取之涌泉、昆侖,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余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腹中常鳴,氣上沖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刺肓之原、巨虛上廉、三里。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咳而動手者,與背俞,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厥而腹響響然多寒氣,腹中谷谷,便溲難,取足太陰。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

邪之所在,皆為不足。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苫鳴,補足外踝下留之。

《甲乙經》曰:胸滿痛,璇璣主之。

暴脹胸脅榰滿,足寒,大便難,面唇白,時時嘔血,太沖主之。

胸脅榰滿,痛引胸中,華蓋主之。

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紫宮主之。

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玉堂主之。

胸脅背相引痛,心下胸中嘔吐,多睡,飲食不下,幽門主之。

胸脅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主之。

胸中暴滿,不得眠,輒筋主之。

胸脅榰滿,寒如風吹狀,俠溪主之。

胸脅榰滿,劫引背痛,臥不得轉側,胸鄉主之。

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盡縱,大包主之。

胸滿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墟主之。

胷中痛,天容主之。

胸脅榰滿,勞宮主之。

胸痹引背時寒,間使主之。

胸滿不得息,頸頷腫,陽谷主之。

胸脅榰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后還出,中庭主之。

胸脅滿頭痛,項內寒熱,外丘主之。

胸脅榰滿,瘈瘲引臍腹痛,短氣煩滿,巨闕主之。

胸脅榰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神封主之。

胸脅榰滿,膈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廊主之。

胸脅榰滿,惡聞人聲木音,巨虛上廉主之。

胸下滿痛膺腫,乳根主之。

胸脅榰滿,喘逆上氣,呼吸喘息,不知食味,氣戶主之。

胸脅脹,腸鳴切痛,太白主之。

心痛不可按,煩心,巨闕主之。

心膨痛,尺澤主之。

心痛有蟲多涎,不得反側,上管主之。

心痛上搶心,不欲食,支痛引膈,建里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饑之狀,心恒如驚,大陵及間使主之。

心寒痛,難以俯仰,心疝沖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

脾逆氣寒,厥急煩心,善唾噦噫,胸滿噭呼,胃氣上逆心痛,太淵主之。

心痛卒咳逆,尺澤主之,出血立已。

胸痹心痛,肩內麻木,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

腹中寒疼,外陵主之。

大腸寒中,大便干,腹中切痛者,肓俞主之。

繞臍痛搶心,膝寒注利,腹結主之。

大腸轉氣,按之如覆杯,熱引胃痛,脾氣寒,四肢不收,不嗜食,脾俞主之。

胃中寒脹,食多身體羸瘦,腹中滿而鳴,腹(月真)風厥,胸脅榰滿,嘔吐,脊急痛筋攣,食不下,胃俞主之。

頭痛食不下,腸鳴臚脹,欲嘔時泄,三焦俞主之。

腹脹腸鳴,胃中傷飽,食飲不化,中脘主之。

腸中常鳴,時上沖心,灸臍下。

腸鳴相逐,不可傾倒,承滿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多臥善唾,胸滿腸鳴,三間主之。

腸胃間游氣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腫俠臍急,天樞主之。

腹中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中不嗜食,胸脅榰滿,喘息而沖膈嘔,心痛及傷飽,面黃骨立羸瘦,章門主之。腸鳴而痛,溫留主之。

腹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之。

腹中熱若寒,腹善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漏谷主之。已刺外踝上,氣不止,腹脹而氣快然引肘脅下,皆主之。

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

腸中寒脹滿善噫,聞食臭,胃氣不足,腸鳴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脹,三里主之。

厥逆腹滿脹,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三肋間,咳而動應手者,與背俞以指按之立快。

小便黃赤,腸鳴相逐,上廉主之。

《千金方》曰: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忌針。

胸脅滿心痛,灸期門隨年壯,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乳直 原作「亙」,據《千金》卷十三改。]下一寸半。通谷及章門及曲泉、與膈俞、期門、食竇、陷谷、石門等主胸脅支滿。大杼及心俞,主胸中郁郁。本神及顱息,主胸脅相引,不得傾側。天樞,主腹脹腸鳴,氣上沖胸。氣沖,主胸腹中大熱不安,腹有大氣,暴脹滿,癃閉淫濼。神堂,主胸腹滿。三間,主胸滿腸鳴。陽溪及天容,主胸滿不得息。期門及缺盆,主胸中熱,息賁,脅下氣上。曲池及人迎,與神道、章門、中府、臨泣、天池、璇璣、府俞主胸中滿。支溝,主胸腋急痛。豐隆及丘墟,主胸痛如刺。臨泣,主季脅支痛,胸痹不得息。陽輔,主胸脅痛。陽交,主胸滿腫。環跳及至陰,主胸脅痛無常處,腰脅相引急痛。太白,主胸脅脹切痛。然谷,主胷中寒,欬唾有血。大鍾,主胸喘息脹。膽俞及章門,主脅痛不得臥,胸滿,嘔無所出。大包,主胸脅中痛。膻中及天井,主胷心痛。華蓋及紫宮、中庭、神藏、靈墟、胃俞、俠溪、步廊、商陽、上廉、三里、氣戶、周榮、上脘、勞宮、涌泉、陽陵泉,主胸脅拄滿。膺窻,主胸脅癰腫。乳根,主胸下滿痛。云門及中府、隱白、期門、肺俞、魂門、大陵,主胸中痛。又云云門,主胸中暴逆。鳩尾,主胸滿咳逆。巨闕及間使,主胸中淡淡,又云主胸痹背相引。太沖,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梁門,主胸下積氣。太泉,主胸滿呼,胸膺痛。魚際,主痹走胸背不得息。經渠及丘墟,主胸背急,胸中膨膨。少沖,主胸痛口熱。凡胸滿短氣,不得汗,皆針補手太陰以出汗。

心病,支溝及太溪。然谷主心痛如錐刺,甚者手足寒至節不息者死。又云:然谷,主心如懸,少氣不足以息。大都及太白,主暴泄,心痛,腹脹,心痛尤甚。

臨泣,主胸痹心痛,不得反側。行間,主心痛色蒼蒼然如死灰狀,終日不得太息。通谷及巨闕,及太倉與心俞、膻中、神府,主心痛。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期門及長強,及天突、俠白、中沖,主心痛短氣。尺澤,主心痛膨膨然,心煩悶亂,少氣不足以息。腎俞及復留,及大陵及云門,主心痛如懸。章門,主心痛而嘔。通里,主心痛上搶心,不欲食。少沖,主心痛而寒。太泉主心痛肺脹,胃氣上逆。鳩尾,主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吐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上脘,主心痛,三蟲多涎,不得反側。中脘,主心痛,難以俯仰。不容及期門,主心切痛,喜吐酸。肓門,主心下大堅。靈道,主心痛悲恐,相引瘈瘲。間使,主心懸如饑。郄門及曲澤、大陵,主心痛。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凡卒心痛汗出,刺大敦,出血立已。內關,主凡心實則心中暴痛,虛則心煩,惕然不能動,失智。

腹病,復留及中封。腎俞、承筋、陰包、承山、大敦,主小腹痛。又云:復留主腹厥。

石門及商丘,主小腹堅痛,下引陰中。氣海,主小腹疝氣,游行五臟,腹中切痛。關元及委中、照海、太溪,主小腹熱而遍痛。膈腧及陰谷,主腹脹胃脘暴痛,及腹積聚、肌肉痛。高曲【一名商曲】 ,主腹中積聚,時切痛。四滿,主腹僻切痛。天樞、外陵,主腹中盡痛。昆侖,主腹痛喘暴滿。氣沖,主身熱腹痛。腹結,主繞臍痛搶心。沖門,主寒氣滿腹中,積痛淫濼。隱白,主腹中寒冷氣,脹喘。鳩尾,主腹皮痛搔癢。中極,主腹中熱痛。水分及石門,主小腹中拘急痛。巨闕及上脘、石門、陰蹺,主腹中滿、暴痛汗出。行間,主腹痛而熱,上拄心,心下滿。太溪,主腹中相引痛。涌泉,主風入腹中,小腹痛。豐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中極,主小腹積聚,堅如石,小腹滿。又云:中極,主寒中腹脹。通谷,主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食不消。上脘,主心下堅,積聚冷脹。

胃脘及三焦俞,主小腹積聚,堅大如盤,胃脹,食飲不消。

三里及章門、京門、厲兌、內庭、陰谷、絡郄、昆侖、商丘、陰谷、曲泉、陰陵泉,主腹脹滿,不得息。又云:陰陵泉,主腹中脹,不嗜食,脅下滿,腹中盛水脹逆,不得臥。又云:商丘,主腹中滿,響響然不便,心下有寒痛。

期門,主腹大堅,不得息,脹痹滿,小腹尤大。太陰郄,主腹滿積聚。解溪,主腹大下重。又云:解溪,主厥氣上拄腹大。中脘,主腹脹不通,疰,大便堅,憂思損傷,氣積聚腹中甚痛,作膿腫,往來上下。水道,主小腹脹滿,痛引陰中。日月及大橫,主小腹熱欲走太息。巨闕及上管,主腹脹五臟脹,心腹滿。五里,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太白及公孫,主腹脹,食不化,鼓(月真)腹中,氣大滿。蠡溝,主數嘻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凡腹滿痛不得息,正仰臥屈一膝,伸一腳,并氣沖針入三寸,氣至瀉之。

灸臍中,治腸中常鳴,氣上沖心,禁針。

陰交,主腸鳴,濯濯如有水聲。陰都,主心滿,氣逆腸鳴。

治腸中雷鳴,相逐痢下,灸承滿五十壯,穴在俠巨闕相去五寸,巨闕在心下一寸。灸之者,俠巨闕兩邊各開二寸半。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月真)滿急。

陷谷、溫溜、漏谷、復留、陽綱,主腸鳴而痛。膺窻,主腸鳴泄注。太白、公孫,主腸鳴。

灸腸癰法,屈兩肘,正灸肘頭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瘥。

《李杲十書》曰:胸脅痛,取期門,沿皮二寸;支溝、膽俞,沿皮一寸五分。

胃脘暴痛,臍中堅痛,取石門、商丘、陰谷、大腸俞,膈俞。

《朱震亨心法》曰: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水,及原臟氣少,灸足大指次指內約文中各一壯,如小麥大,下火立瘥。

《醫學綱目》曰:《內經》灸刺胸痛有四:其一取心。經云: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臂肩胛間痛,兩肘臂內痛,實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舌下血者,其變病,刺郄中血者是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按刺法不分補瀉,但言取血,王注謂先取血脈,后調虛實也。

其三取膽。經云:膽足少陽脈所生病者,胸脅肋髀膝外皆痛,詳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四取筋。經云:手心主之筋,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又足太陽之筋,足少陽之筋痛,皆引胸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鲁甸县| 尤溪县| 光泽县| 阿拉善盟| 漳州市| 会同县| 山丹县| 张家界市| 乌兰浩特市| 通许县| 呈贡县| 台东县| 绵竹市| 文水县| 绥化市| 无棣县| 庆云县| 韩城市| 龙游县| 江山市| 乌兰县| 通河县| 通榆县| 萍乡市| 宜良县| 商都县| 康保县| 乡城县| 清苑县| 黔西| 格尔木市| 杭锦后旗| 南丹县| 武汉市| 淮阳县| 夏津县| 敖汉旗| 吉木乃县| 民丰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