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匯考十二(72)
- 明倫匯編官常典勛爵部
- (清)陳夢雷
- 3225字
- 2015-12-26 18:33:45
嫈聞之曰吾弟至賢不可愛妾之軀滅吾弟之名非
弟意也乃之韓視之曰勇哉氣矜之隆是其軼賁育
高成荊矣今死而無名父母既沒矣兄弟無有此為
我故也夫愛身不揚弟之名吾不忍也乃抱尸而哭
之曰此吾弟軹深井里聶政也亦自殺于尸下晉楚
齊衛聞之曰非獨聶政之能乃其姊者列
烈
通
女也聶
政之所以名施于后世者其姊不避葅醢之誅以揚
其名也
按史記韓世家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
安王八年鄭負黍反復歸韓
按史記鄭世家繻公十六年鄭伐韓敗兵于負黍鄭
君乙二年鄭負黍反復歸韓
安王九年楚伐韓取負黍
按史記楚世家悼王九年伐韓取負黍
安王十一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按史記韓世家列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
安王十六年韓侯取薨子文侯立
按史記韓世家列侯十三年卒子文侯立
安王十七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君
按史記韓世家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
執宋君
安王二十二年韓伐齊
按史記韓世家文侯七年伐齊至桑丘
安王二十五年韓文侯薨子哀侯立
按史記韓世家文侯十年卒子哀侯立
安王二十六年韓與趙魏廢其君俱酒為家人而共
分晉國
按史記韓世家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按晉世
家靜公二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滅晉后而三分
其地靜公遷為家人晉絕不祀
按通鑒綱目注集覽俱酒乃靖公之名也索隱曰系
本作靜公俱家人韋昭曰庶人之家也索隱曰謂居
家之人無官職也
烈王元年韓滅鄭徙都之
按史記韓世家哀侯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按鄭世
家鄭君乙二十一年韓哀侯滅鄭并其國
按通鑒綱目烈王元年韓滅鄭自陽翟徙都之
烈王五年韓嚴弒其君哀侯子懿侯立
按史記韓世家哀侯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
侯立
烈王七年魏敗韓于馬陵
按史記韓世家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
顯王三年韓魏會于宅陽
按史記韓世家懿侯五年與韓惠王會宅陽
顯王七年魏敗韓
按史記韓世家懿侯九年魏敗我
顯王十年韓懿侯薨子昭侯立
按史記韓世家懿侯十二年卒子昭侯立
顯王十一年秦敗韓西山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
顯王十二年宋取韓黃池魏取韓朱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二年宋取我黃池魏取朱
顯王十六年韓伐東周取其地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六年伐東周取陵觀邢丘
顯王十八年韓以申不害為相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八年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
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
顯王二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十年韓姬&;#其君悼公
顯王二十一年韓侯如秦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十一年昭侯如秦
顯王三十二年韓相申不害卒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二十二年申不害死
顯王三十四年秦拔韓宜陽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顯王三十五年韓作高門蘇秦為趙以合從說韓
按戰國策蘇秦為趙合從說韓王曰韓北有鞏洛成
皋之固西有宜陽常阪之塞東有宛穰洧水南有陘
山地方千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
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
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近者掩心韓卒之劍戟
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陽合伯鄧師宛馮龍淵大阿皆
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盾鞮鍪鐵幕革
抉芮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跖勁弩帶利
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
欲西面事秦稱東藩筑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
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愿大
王之熟計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
之明年又益求割地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
前功而后更受其禍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
無已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所謂市怨而買
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
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竊
為大王羞之韓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劍仰天太息曰
寡人雖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趙王之教詔之敬
奉社稷以從
注
傳在燕趙后云宣惠王今按合從在燕文公二
十八年趙肅侯十六年此二十五年又蘇秦傳說
六國后去趙而從約解是歲燕易王立徐注云自
初說燕至此三年宣惠之元年也此時從已解則
說從時非宣惠明矣沈括辨以為雞口牛后今按
秦稱牛后蓋以惡語侵韓故昭侯怒而從之雞口
牛后謬誤也索隱引延篤云寧為雞尸不為牛從
尸雞中主從牛子也沈說亦有所本也(
按說六國皆紀于明
年今韓考依注紀于是年)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二十五年旱作高門屈宜臼曰
昭侯不出此門何也不時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
固有利不利時昭侯嘗利矣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
陽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而顧益奢此謂
時絀舉贏
顯王三十六年韓高門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按史記韓世家昭侯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
出此門子宣惠王立
顯王四十四年魏敗韓將韓舉
按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八年魏敗我將韓舉
顯王四十七年韓君稱王韓趙會于區鼠
按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十一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
鼠
慎靚王二年秦伐韓
按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慎靚王三年韓與諸侯攻秦敗績
按史記秦本紀惠文君后七年樂池相秦韓趙魏燕
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
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按韓世
家宣惠王十六年秦敗我修魚虜得韓將申差于
濁澤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
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于秦賂以一名都
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
警公仲之行將西購于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
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
具甲秦韓并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
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
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
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
以來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
絕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
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
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
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谷國雖小
已悉發之矣愿大國遂肆志于秦不谷將以楚徇韓
韓王聞之大悅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
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
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
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
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于秦矣今不行
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
韓王不聽遂絕于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
不至韓
赧王元年秦破韓于岸門韓以太子倉為質于秦
按史記韓世家宣惠王十九年大破我岸門太子倉
質于秦以和
赧王三年韓秦魏攻楚韓宣惠王薨子倉立
按史記韓世家宣惠王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
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
為襄王按楚世家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
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丐裨將軍逢
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
國兵復襲秦戰于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
南襲楚至于鄧楚聞乃引兵歸
赧王四年秦使張儀以連橫說韓
按戰國策張儀為秦連橫說韓王曰韓地險惡山居
五谷所生非麥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飯藿羹一歲
不收民不厭糟糠地方不滿九百里無二歲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
矣為除守僥亭障塞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秦帶甲
百余萬車千乘騎萬匹虎鷙之士跿&;#科頭貫頤奮
戟者至不可勝計也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蹶后
蹄間二尋者不可勝數也山東之卒被甲冒胄以會
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夫秦
卒之與山東之卒也猶孟賁之與怯夫也以重力相
壓猶烏獲之與嬰兒也夫率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
服之弱國無以異于墮千鈞之重集于鳥卵之上必
無幸矣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
好辭比周以相飾也皆言曰聽吾計則可以強霸天
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者
無過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斷絕韓
之上地東取成皋宜陽則鴻臺之宮桑林之苑非王
之有已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
安矣不事秦則危矣夫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逆
秦而順趙雖欲無亡不可得也故為大王計莫如事
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
能強于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
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轉禍而說秦計無
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獻書大王御史須以
決事韓王曰客幸而教之請比郡縣筑帝宮祠春秋
稱東藩&;#宜陽
按通鑒綱目赧王四年秦使張儀說楚韓齊趙燕連
橫以事秦秦君卒諸侯復合從
赧王七年韓秦會于臨晉秦攻韓宜陽
按史記韓世家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
使甘茂攻我宜陽
赧王八年秦拔韓宜陽
按戰國策秦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欲車通三川以窺
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對曰請之魏約伐韓王
令向壽輔行甘茂至魏謂向壽子歸告王曰魏聽臣
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
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