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目諸病并方
上命周都運德甫。諸路求醫(yī)治眼名方。得金露膏于濟(jì)南劉太醫(yī)。用之多效。此藥除昏退翳。截赤定痛。
【金露膏】治一切眼。神效。
淄州黃丹 蕤仁(捶碎。各一兩) 黃連(半兩) 蜜(六兩)上先將黃丹鐵鍋內(nèi)炒紫色。入蜜攪勻。下長流水四升。以嫩柳枝五七條。把定攪之。次下蕤仁。滾十?dāng)?shù)沸。又下黃連。以柳枝不住手?jǐn)嚒0局炼s苫h內(nèi)傾藥在紙上。慢慢滴之。無令塵污。
如有瘀肉。加囗砂末一錢。上火煨開。入前膏子內(nèi)。用此藥多效。故錄于此。
【加味春雪膏】治風(fēng)熱上攻眼目。昏暗癢痛。癮澀難開。多淚疼痛。或生翳膜。
黃連(四兩洗凈。用童便二升。浸一宿。去渣用汁。淬爐甘石汁盡。留石為用)方爐甘石(十二兩) 好黃丹(六兩。水飛) 烏魚骨(燒存性) 乳香當(dāng)歸(各三錢) 白丁香(半錢) 麝香 輕粉(各少許)砂(一錢。研細(xì)。水調(diào)盞內(nèi)。放湯瓶中。候干為度)上十味。各為末。另裹起。用白砂蜜二十兩。煉去蠟。下爐甘石末不住手?jǐn)嚒4蜗曼S丹及諸藥末。不住手?jǐn)嚒V磷仙徽呈譃槎取4曜麂b子。每用一粒。新汲水少許化開。時時點之。忌酒、濕面、豬肉、蕎麥。
【上清散】 治上熱鼻壅塞。頭目不得清和。此二方予從軍征南數(shù)年。有病眼者。用之多效。
川芎 薄荷 荊芥穗(各半兩) 盆硝 石膏 桔梗(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字。口噙水。鼻內(nèi)搐之神效。加龍腦三分尤妙。
【重明散】治一切風(fēng)熱之毒。上沖眼目。暴發(fā)赤腫疼痛。或生翳膜瘀肉。癮澀羞明。兩瞼赤爛。爐甘石(一斤。火燒。用黃連水淬為末) 川椒(二錢。熬膏子。入爐甘石末。以火焙干為度)黃連 銅綠(各半兩) 砂(三錢) 蒲黃(半兩) 雄黃(二錢) 綠豆粉(四兩)上上六味。同爐甘石末。密羅羅過乳細(xì)。齒上嚼不糝為度。后用腦子一錢。南硼砂一錢。研細(xì)。用大豆養(yǎng)之。每用少許。以骨箸干點。臥少時。忌酒濕面諸雜魚肉辛熱等物。此方得之路大夫家。
數(shù)口為生。
【夜光散】治赤眼翳膜昏花。
宣黃連 訶子(各二兩) 當(dāng)歸(一兩) 銅綠(一錢)上 咀。以河水三升。同浸兩晝夜。于銀石器熬取汁。約一大盞。內(nèi)八分來得所。看渣黑色為度。生絹紐取汁。再上文武火熬。槐柳條攪。滴水成珠為度。入后膏和劑 豬胰子(二個。先去脂。以禾稈葉梢裹攪水內(nèi)。搓洗令脂盡切。入黃連膏內(nèi)。煮黑色。取出用之)爐甘石(一兩。童便一大碗。炭火燒紅淬之。令小便盡。爐甘石粉白為度。研細(xì)末)黃丹(四兩。新汲水。淘凈。飛細(xì)。焙干) 鵝梨(十個。竹刀切去皮心。生布。取汁用)青鹽(六錢。研細(xì)) 蜜(一斤。煉去蠟渣。一沸止)上將梨汁。甘石膏子內(nèi)熬五七沸。入青鹽。以楊柳枝攪至褐色。傾入瓷甕。冷冰水浸。拔去火毒。臘月合為妙。正月十一月次之。余月各不可合。每用銅箸醮藥。點入眼大 內(nèi)。
【碧霞丹】治目赤腫。癮澀難開。
銅綠(三錢) 枯白礬(三錢) 乳香(一錢)上為末。將黃連熬成膏子。入藥。丸如雞頭大。水浸開洗之。
【魚膽丸】太醫(yī)太史齊正臣傳。大效。
黃連 秦皮 當(dāng)歸(等分)上以三味。凈水洗去泥土。銼碎。用溫水二升。瓷盆浸藥一宿。于凈室中。用鐵鍋內(nèi)熬到一少半。藥力盡在水中。新綿濾去渣。換綿濾兩遍。再熬至盞平。如稀糊狀。取出銀器中。炭火上熬成膏子。入腦子藥、綠豆粉。和成劑。用盞蓋之。旋丸豆大。用凈幾上搓成細(xì)條子。竹刀切如米大。
點之。
【撥云散】治眼因發(fā)濕熱不退。而作翳膜。遮睛。昏暗。羞明。癮澀難開。
川芎 楮實 龍膽草 羌活薄荷 石決明 蒼術(shù) 大黃荊芥穗 甘草 木賊 密蒙花連翹 川椒 草決明 桔梗石膏 甘菊花 白芷 地骨皮白蒺藜 檳榔(各半兩) 石燕(一對。重半兩)上凈為末。每服三錢。茶清調(diào)下。食后。日三服。忌雜魚、豬、馬、蕎面、辛熱之物。
【還睛散】治眼翳膜。昏澀淚出。瘀肉攀睛。
龍膽草 川芎 草決明 石決明楮實 荊芥穗 野菊花 甘草(炙)野麻子 白茯苓 川椒(炒。去目) 仙靈脾白蒺藜 木賊 茵陳蒿(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diào)下。日三服。忌雜魚肉、及蕎面熱物。
【甘菊花丸】治男子腎臟虛弱。眼目昏暗。或見黑花。常服明目活血。駐顏。暖水臟。
甘菊花(二兩) 枸杞子(四兩) 熟地黃(三兩) 干山藥(半兩)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空心食后各一服。溫水送下。
【五秀重明丸】治翳膜遮睛。癮澀昏花。常服清利頭目。
甘菊(開頭者五百朵) 荊芥穗(五百穗) 本賊(五百根) 楮實(五百個)川椒(五百粒。炒。去目)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xì)嚼。時時咽下。噙化亦得。食后。忌酒、肉、熱物。
【煮肝散】治小兒。疳眼。翳膜羞明不見物。服十日必退下。大人雀目。一服取效。
夜明砂 青蛤粉 谷精草(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一錢。五七歲以上二錢。 豬肝一匙大一片。批開。糝藥在內(nèi)攤勻。麻扎定。米泔水半碗。煮肝熟。取出肝。傾湯碗內(nèi)。熏眼。分肝作三次嚼吃。卻用肝湯下。一日三服。不拘時候。大人雀目。空心服。至夜便見物。如患多時不效。日二服。
【龍腦飲子】治疳眼流膿生疳翳。濕熱為病。神效。不治寒濕為病者。
青蛤粉 谷精草(冬半兩) 龍膽草 羌活(各三錢)麻黃(二錢半) 黃芩(炒) 升麻(各二錢) 蛇蛻皮川郁金 甘草(炙。各半錢)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茶清調(diào)下。忌辛熱物。
【助陽活血湯】治眼發(fā)之后。上熱壅甚。白睛紅多眵淚。無疼痛而癮澀難開。因服苦寒藥過多。真氣不能通九竅也。故眼昏花而不明。宜助陽和血補氣。
黃 (二錢) 甘草(炙) 蔓荊子(各半錢) 防風(fēng)(七分)白芷 升麻 當(dāng)歸 柴胡(各五分)上 咀。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熱服。臨臥。忌風(fēng)寒。食冷物。避風(fēng)處睡。
灸雀目疳眼法
小兒雀目。夜不見物。灸手大拇指甲后一寸內(nèi) 橫紋頭白肉際。灸一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疳眼。灸合谷二穴各一壯。炷如小麥大。在手大指次指兩骨間陷中者是。
鼻中諸病并方
論曰。膽遺熱于腦。則嚏頻而鼻淵腦熱。濁涕不止。如涌泉不常。久而不已。必成衄血之疾。
宜以防風(fēng)湯主之。
【防風(fēng)湯】防風(fēng)(去蘆。一錢半) 人參 黃芩 麥門冬(去心)甘草(炙) 川芎(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食后。日三服。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及溫病。應(yīng)發(fā)汗而不發(fā)汗。內(nèi)有瘀血。鼻衄吐血。面黃。大便黑。
此方主消化瘀血。兼治瘡疹出得太盛。以此解之。
犀角(一兩。如無。以升麻代之) 生地黃(半斤) 牡丹皮(去心。一兩)芍藥(七錢半)上 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有熱加黃芩二兩。脈大來遲。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不加黃芩也。
【生地黃湯】治鼻衄昏迷不省。以生地黃三五斤。不暇取汁。使患衄者生吃。吸汁一二斤許。又以渣塞鼻。須臾血止。取汁服尤佳。一婦人病經(jīng)血半年不通。因見涂中余渣汁。以為棄去。
言可惜。輒飲數(shù)杯。其經(jīng)即通。乃知地黃之治血。其功如此。
【地黃散】治衄血往來久不愈。
生地黃 熟地黃 枸杞子 地骨皮(各等分)上四味。焙干為末。每服二錢。蜜湯調(diào)下。日三服。不拘時。
【三黃補血湯】治六脈俱大。按之空虛。必面赤善驚上熱。乃手少陰心之脈也。此氣盛多而亡血。以甘寒鎮(zhèn)墜之劑瀉火補氣。以墜氣浮。以甘溫微苦酸補其血。此藥補之。以防血溢止渴。
生地黃(三錢) 熟地黃(二錢) 川芎(二錢) 當(dāng)歸柴胡(各錢半) 升麻 黃 牡丹皮(各一錢)芍藥(半兩)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凡兩寸脈兩頭則有中間全無曰芤。以血在上焦。或衄血。或嘔血。以犀角地黃湯則愈。
【清肺飲子】治衄血吐血久不愈。服此藥。以三棱針刺氣沖穴出血。立愈。
五味子(十個) 黃 (一錢) 當(dāng)歸身 麥門冬(去心)生地黃 人參(各半錢)上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治鼻衄不止。或素有熱而暴衄。諸藥不效。以白紙一張。作八疊或十疊。極冷水內(nèi)浸濕。紙置項中。以熱熨斗熨至一二重紙干。立愈。
【寸金散】治鼻衄不止。
甘草(生) 土馬 (墻上有者是。各一兩) 黃藥子(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diào)下。未止再服。立止。
【麥門冬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 麥門冬 當(dāng)歸身(各五分) 五味子(五個)黃 甘草 芍藥(各一錢) 紫菀(一錢半)上 咀。分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麗澤通氣湯】治鼻不聞香氣。服之。忌一切冷物。及風(fēng)寒處坐臥行立。
黃 (四錢) 羌活 獨活 防風(fēng)升麻 葛根 蒼術(shù)(各三錢) 甘草(炙三錢)白芷 麻黃(不去節(jié)) 川椒(各一錢)上 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遠(yuǎn)服之。
【輕黃散】治鼻中囗肉。
輕粉(一錢) 雄黃(半兩) 杏仁(一錢。湯浸之。去皮尖。并雙仁)麝香(少許)上于乳缽內(nèi)。先研杏仁如泥。余藥同研細(xì)勻。瓷盒蓋定。每有患者。不問深淺。夜臥用骨箸或竹箸。點如粳米大在鼻中 肉上。隔一日夜。臥點一次。半月取效。
【鉛紅散】治風(fēng)熱上攻陽明經(jīng)絡(luò)。面鼻紫赤刺癮疹。俗呼肺風(fēng)。以肺而淺(一作泄)在皮膚也。
舶上硫黃 白礬灰(各半兩)上為末。入黃丹少許。染與病患面色同。每上半錢。津液涂之。洗漱罷。及臨臥再上。兼服升麻湯。下瀉青丸服之。除其本也。
耳中諸病并方
黃帝針經(jīng)云。精脫者則耳聾。夫腎為足少陰之經(jīng)。而藏精氣通乎耳。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若精氣調(diào)和。則腎臟強盛。耳聞五音。若勞傷氣血。兼受風(fēng)寒。損于腎臟而精脫。精脫則耳聾也。然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有絡(luò)于耳者。其陰陽經(jīng)氣有相并時。并則臟逆。名之曰厥。氣搏于耳之脈。故令聾。其腎病精脫耳聾者。其候頰顴色黑。手少陽之脈動。其氣厥逆而耳聾者。其證耳內(nèi)輝輝也。手太陽厥而耳聾者。其候聾而耳內(nèi)氣滿也。
【燒腎散】治耳聾。
附子(炮。去皮。一兩) 川椒(一兩。去其目) 磁石(一兩。醋淬七遍。研。水飛)上為末。用豬腎一枚。去筋膜細(xì)切。蔥、薤白各一分。入藥末一錢。鹽花一字。和令勻。以十重濕紙裹于溏。灰火內(nèi)燒熟。空心細(xì)嚼。酒解薄粥下之。十日效。
【犀角散】治風(fēng)毒熱壅。心胸痰滯。兩耳虛聾。頭重目眩。神效。
犀角屑 甘菊花 前胡(去蘆) 枳殼(麩炒黃)菖蒲 澤瀉 羌活 木通生干地黃(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去心。或作二兩) 甘草(二錢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渣。食后。溫服。
【茯神散】治上焦風(fēng)熱。耳忽聾鳴。四肢滿急。胸膈痞滿。昏悶不利。
茯神 羌活 蔓荊子 防風(fēng)菖蒲 薏苡仁 黃 五味子(各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兩) 甘草(二錢。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渣。食后。溫服。
耳卒聾諸方
夫卒耳聾者。由腎氣虛為風(fēng)邪所乘。搏于經(jīng)絡(luò)。隨其血脈上入耳。正氣與邪氣相搏。故令耳卒聾也。
【蒲黃膏】治卒聾。
細(xì)辛 蒲黃(各一分) 曲末(三分) 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上為末。研杏仁如膏。和勻。捻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一日一易。以瘥為度。
【龍腦膏】治卒聾。
龍腦(一錢二分研) 椒目(半兩) 杏仁(二錢半。浸去皮尖雙仁)上為末。研杏仁膏。和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日二易之。
耳諸方
夫耳者。宗脈之所聚。腎氣之所通。足少陰之經(jīng)也。若勞傷氣血。熱氣乘虛入于其經(jīng)。邪隨血氣。
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謂之 耳也。
【禹余糧丸】治 耳。有膿水塞耳。
禹余糧(燒醋淬七遍) 烏魚骨 釜底墨 伏龍肝(各二錢半)附子(一個。去皮臍)上為末。以綿裹如皂角子大。安耳內(nèi)。日再易之。如不瘥者。內(nèi)有蟲也。
【松花散】治 耳膿水不絕。
白礬(半兩。枯) 麻勃 木香 松脂花胭脂(各二錢半)上為末。先用綿凈拭膿盡后。以藥滿耳填。取效。
【白連散】 治 耳。出膿汁。
白礬(枯) 烏賊魚骨 黃連 龍骨(各一兩)上為末。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
【紅綿散】治 耳出膿。以白礬枯成白灰。每用二錢。入胭脂二字。研勻。用綿杖子拭去耳中膿及黃水盡。即用別綿杖引藥入耳中。令到底。糝之即干。如壯盛之人。積熱上攻。耳中出膿水不瘥。用局方無憂散、雄黃丸、瀉三五次瘥。
耳中生瘡諸方
夫耳內(nèi)生瘡者。為足少陰腎之經(jīng)。其氣通于耳。其經(jīng)虛則風(fēng)熱乘之。隨脈入于耳。與氣血相搏。故令耳內(nèi)生瘡也。
【曾青散】治耳內(nèi)有惡瘡。
雄黃(七錢半) 曾青(五錢) 黃芩(二錢半)上為末。每用少許納耳中。如有膿汁。用綿杖子拭干用之。
【黃連散】黃連(半兩) 白礬(七錢半)上為末。每用少許。綿裹納耳中。
【黃 丸】治腎虛耳鳴。夜間睡著如打鐘鼓。覺耳內(nèi)風(fēng)吹。四肢抽掣疼痛。
黃 (去蘆一兩) 白蒺藜(炒) 羌活(各半兩) 黑附子(一個。大者)羯羊腎(一對。焙干用)上為末。酒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煨蔥鹽湯下。
【菖蒲挺子】治耳中痛。
菖蒲(一兩)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上為末。每用少許。油調(diào)滴耳中。立效。
【又方】耳痛。食鹽不以多少。炒熱。用棗面蒸物。青花布包定枕之。其效如神。
【通耳丹】治耳聾。
安息香 桑白皮 阿魏(各一兩半) 朱砂(半錢)上用巴豆七個。蓖麻仁七個。大蒜七個研爛。入藥末和勻棗核大。每用一丸。綿裹納耳中。如覺微痛。即出之。
【治蚰蜒入耳方】濕生蟲。研如泥。攤在紙上。捻成紙捻。安耳中即出。
【又方】蝸牛蟲去殼研爛。滴水五七點再研勻。灌耳內(nèi)。無活者。干者研亦可。
【治蜈蚣入耳】炙豬肉掩兩耳即出。
【又方】用生姜汁灌耳中即出。
【治飛蛾入耳】醬汁灌入耳即出。
【又方】擊銅器耳邊即出。
【治蟻入耳】以大蒜搗取汁。灌耳中。
【又方】鯪鯉甲燒灰水調(diào)濾清者。滴耳中。即出。
【又方】豬脂一指大。炙令香。安耳孔邊。即出。
【一切蟲物入耳】用口氣盡力吸出。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