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0章

  • 萬病回春
  • 龔廷賢
  • 4975字
  • 2015-12-26 18:21:51

小兒科

小兒神色總斷:凡小兒病,宜先觀形癥神色,然后察脈。假如肝之為病則面青;心之為病則面赤;脾之為病則面黃;肺之為病則面白;腎之為病則面黑。先要分別五臟形癥,次看稟受盈虧、胎氣虛實。明其標本而治之,無不可者。

入門審候歌: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發硬柔;若是傷寒雙足冷,要知有熱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癥;渾身皆熱是傷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五指稍頭冷,驚來不可當;若逢中指熱,必定是傷寒;中指獨自冷,麻痘癥相傳;女右男分左,分明仔細看。

觀面部五色:面赤為風熱,面青驚可詳;心肝形此見,脈癥辨溫涼;脾怯黃疳積,虛寒 白光;若逢生黑氣,腎敗命須亡。

面部觀形察色:面部觀形察色下頦屬腎水,北;左腮屬肝木,東;額上屬心火,南;鼻準屬脾土,中;右腮屬肺金,西。

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從第二指側看,第一節名風關,第二節名氣關,第三節名命關。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屬寒,青者驚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若現于風關為輕,氣關為重,過于命關,則難治矣。

三關脈紋主病歌:紫黑紅傷寒,青驚白是疳,黑時因中惡,黃即困脾端。

又:青色大小曲,人驚并四足;赤色大小曲,水火飛禽撲;紫色大小曲,傷米面魚肉;黑色大小曲,脾風微作搐。

手指脈紋八段錦:魚刺形 魚刺形,主驚風、痰熱。

懸針形 懸針形,主傷風、泄瀉、積熱。

水字形 水字形,主驚疳、食積、咳嗽。

乙字形 乙字形,主肝病驚風。

蟲形 蟲形,主肝蟲,大腸穢積。

環形 環形,主疳積吐逆。

亂紋 亂紋主蟲。

珠形 珠形主死。

虎口三關脈紋圖:虎口三關脈紋風關第一節,寅位;氣關第二節,卯位,命關第三節,辰位;虎口叉手處是也。

凡小兒至三歲以上,乃用一指按寸、關、尺三部,常以六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數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

小兒脈法總歌:小兒有病須憑脈,一指三關定息數;遲冷數熱古今傳,浮風沉積當先識;左手人迎主外證,右手氣口主內疾;外候風寒暑濕侵,內候乳食痰積致;洪緊無汗是傷寒,浮緩傷風有汗液;浮洪多是風熱盛,沉細原因乳食積;沉緊腹中痛不休,弦緊喉間作氣急;緊促之時疹痘生,緊數之際驚風至;虛軟慢驚作螈 ,緊實風癇發搐搦;軟而細者為疳蟲,牢而實者因便閉;脈芤大小便中血,虛濡有氣兼驚悸;滑主露濕冷所傷,弦急客忤君須記;大小不勻為惡候,二至為危三至卒;五至為虛四至損,六至平和曰無疾;七至八至病尤輕,九至十至病熱極;十一二至死無疑,此訣萬中無一失。

小兒死候歌:眼生赤脈貫瞳人,囟門腫起又作坑;指甲黑色鼻干燥,鴉聲忽作肚青筋;虛舌退場門切牙齒,目多直視不轉睛;魚口氣急啼不得,蛔蟲既出死形真;手足擲搖驚過節,靈丹十救一無生。

魚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晝亡;啼而不哭是痛,哭而不啼是驚;煎不安是煩, 不定是燥。

急驚

急驚風癥,牙關緊急,壯熱涎潮,竄視反張、搐搦顫動、唇口眉眼牽引、口中熱氣、頰赤唇紅、二便閉結、脈浮洪數緊,此內有實熱、外挾風邪,當截風定搐。若痰熱尚作,仍微下之,痰熱既泄,急宜調養胃氣;搐定而痰熱少退,即宜調補脾氣。此大法也。

急驚屬肝,風邪、痰熱有余之癥也。急驚者,陽癥也,治宜解表,敗毒散主之。若急驚、肚腹脹痛,靈砂丸、萬億丸之類。

敗毒散 治急驚風初起,發熱,手足搐搦、上宮天吊、角弓反張,并一切感冒風寒,頭疼發熱、咳嗽喘急、鼻塞聲重,及瘡疹欲出發搐,并宜服之。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茯苓(去皮) 桔梗(去蘆) 川芎 枳殼(去瓤炒) 天麻 全蝎(去毒) 姜蠶(炒) 白附子(煨) 地骨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靈砂丸 治小兒風痰驚積至危篤者,如神。

南星(泡) 半夏(泡) 巴豆(去殼酒煮干二次。各五錢) 全蝎 朱砂(一半入藥,一半為衣。各三錢)姜蠶(炒,七分) 輕粉(少許)上為末,水和丸如黍米大,每一次三丸。如驚風,金銀湯下。其余姜湯下。

龍腦安神丸 專治大人、小兒驚風癲癇,男、婦骨蒸勞熱咳嗽,語澀舌強久不瘥者,及傷寒大熱不解,久無汗者。大人服一丸,井花水調雄黃四五分送下,或細嚼,或研下。小兒一歲以下者,四之一;二三歲,三之一;四五歲以上者,二之一。極神效。

牛黃(五分) 片腦(三分) 烏犀角(二錢) 朱砂(飛過,二錢) 人參(去蘆,二錢) 白茯神(去皮,三錢) 地骨皮(二錢) 麥門冬(去心,二錢) 桑白皮(二錢) 麝香(三分) 馬牙硝(三分)、甘草(二錢)上各為末,分兩秤停,合為一處,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金箔四大張為衣,陰干,瓷器內放,用黃蠟作蓋,恐泄腦麝之氣。此方百發百中,其功不能盡述。

千金散 治小兒一切痰喘,急慢驚風,雖至死,但能開口灌下,無不活者。

全蝎(炙) 姜蠶(各三分) 朱砂(四分) 牛黃(六厘) 冰片 黃連 天麻(各四分) 膽星甘草(各二分)上為末,每用五七厘,薄荷、燈芯、金銀煎湯,不拘時調下。

保生錠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胎驚內吊、多啼、夜間恍惚不寧、久患癲癇、咳嗽發熱、夏月中暑發搐皆治。常服,鎮驚安神寧心。

牛黃(三錢) 天竺黃 辰砂(各一兩) 雄黃(三錢) 麝香(五分) 片腦(五分) 琥珀(一兩)珍珠(五錢) 大赭石(三錢,火 七次) 蛇含石(三錢,火 七次) 金銀箔(四帖) 天麻 防風甘草 茯苓(去皮) 人參(各三錢) 姜蠶 血竭(各五錢) 遠志(去心,三錢) 陳皮 牛膽南星(各一兩)上為細末,用米粉糊為錠,辰砂為衣,用薄荷湯化下。

大圣奪命金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癲癇天吊,客忤物忤中惡,及初生臍風、撮口著噤、胎驚胎癇、牙關緊急、驚風痰熱、搐搦掣顫、反躬竄視、昏悶不醒,但是一切驚風危惡緊急之癥并皆治之,其效如神。其他驚藥俱不及此,真起死回生之良劑也。(楊繩雨傳。)天麻(泡) 全蝎(去毒) 姜蠶(炒) 膽星 防風(去蘆) 羌活 白附子(炮) 茯神(去皮木)川芎 遠志(泡去心) 桔梗(去蘆,炒) 石菖蒲 半夏(姜制)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茯苓(去皮) 酸棗仁(炒) 荊穗 細辛(各五錢) 川烏(炮去皮臍,一個) 烏蛇尾(酒浸、炙,五錢) 甘草大赤頭蜈蚣(一條,薄荷汁浸焙) 沉香 犀角 羚羊角 辰砂(水飛) 珍珠 琥珀(各一錢)天竺黃(一兩) 牛黃(一錢五分) 雄黃 麝香(各一錢) 金箔(三十片) 銀箔(四十片)上為末,姜汁打糊為丸,如芡實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用金銀同薄荷煎湯研化,不拘時服。

一小兒潮熱發搐,痰涎上壅,手足指冷,申酉時左腮青色隱白,用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肺,六味丸滋養肝腎而痊。(二方俱見補益。)一小兒三歲,因驚搐搦、發熱痰盛,久服抱龍丸等藥,面色或赤或青,此心肝二經血虛、風熱生痰也。用六味丸滋腎生血,用六君、柴胡、升麻調補脾胃而安。(三方俱見補益。)

慢驚

慢驚癥,因病后或吐瀉,或藥餌傷損脾胃,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陽之癥也。

慢驚屬脾,中氣虛損不足之病也。(慢驚者,陰癥也,治宜固里,醒脾散主之。)醒脾散 治小兒吐瀉不止,作慢驚風,脾困昏沉,默默不食。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木香 全蝎(去毒) 天麻 白附子(煨) 姜蠶(炒。各等分) 甘草(炙,減半。)上銼生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一方去天麻、姜蠶,加南星(泡)、半夏(泡)、陳倉米二百粒,煎服,累效。

黃 湯 治小兒慢驚風之神藥也。

黃 (二錢,蜜水炒) 人參(三錢) 炙甘草(五分) 加白芍(炒,一錢)上銼一劑,水煎,食遠服。

治小兒吐瀉脾驚(一二歲可服。)朱砂(五厘,二歲以上一分,三歲以上四五分) 全蝎(一個,去足、翅、毒,一歲一個,三歲兩個。)上為細末,乳汁調服。

凡慢驚,元氣虛損而致昏憒者,急灸百會穴,若待下痰不愈而后灸之,則元氣脫散而不救矣。此乃臟腑傳變已極,總歸虛處,唯脾受之。無風可逐,無驚可療,此因脾虛不能攝涎而似痰也。

紫金錠子 治急慢驚風,涎潮發搐、或吐或瀉、不思飲食、神疲氣弱。

人參(去蘆) 白術(去蘆) 白茯苓(去皮) 白茯神(去皮木) 山藥(炒) 乳香 赤石脂(醋七次) 辰砂(各三錢) 麝香(一錢)上為末,以糕一兩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一粒,薄荷湯研化服。

一小兒傷食發丹,服發表之劑,手足搐搦;服抱龍丸,目潤痰盛。余謂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只宜溫補胃氣,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愈。(方見補益。)一小兒搐搦、痰涎自流,或用驚風之藥益甚。視其面色黃白,余用六君子、補中益氣二湯,補脾氣而愈。

(二方俱見補益。)混元丹 治小兒急慢驚風、痰嗽喘熱、吐瀉腹脹,小兒百病,大有功效。(方見通治。)

驚后調治

牛黃鎮驚丸 治驚后調理,安心神、養氣血、和平預防之劑。

天竺黃(另研)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酒洗) 生地黃(酒洗) 赤芍藥(煨) 薄荷 木通(去皮)黃連(姜汁炒) 山梔仁(炒) 辰砂(另研,水飛) 牛黃(另研) 龍骨(火 。各二錢) 青黛(另研,一錢)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淡姜湯送下。

一小兒五歲。因看會,見妝鬼臉被驚嚇。兩眼黑睛翻向里,白睛翻向外,視物微覺一線。諸醫不能治,求治于余。

余曰:此子曾出痘疹否?對曰:未。俟出痘疹可治。逾月,痘疹盛行,其子發熱,似有將出之幾,其家果召余治。以綿胭脂將水泡出汁,慢火熬成膏,涂兒兩眼泡上下。一日涂兩次,直至痘疹收靨后,其眼復舊。

疳疾

夫小兒疳病,由乳母寒熱失理、動止乖違、飲食無節、甘肥過度、喜怒氣亂、醉飽勞傷使乳兒者,故成疳病。又因久吐之后、久瀉之后、久痢之后,以致久渴、久汗、久熱、久瘧、久嗽、下血、久瘡之后,皆能亡失津液,并成疳病。錢氏云:疳皆脾胃傷、亡津液之所作也。

凡養小兒宜戒敬,酒肉油膩偏生病;生冷硬物涼水漿,不與自無疳癖病。

消疳湯 治小兒大便色疳白,小便混濁,或澄之如米泔,此疳病也。

山楂肉 白芍(炒) 黃連(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白術(去蘆) 澤瀉(各一錢) 青皮(四分)甘草(生,三分)上銼一劑,姜棗水煎。

消疳丸 治五疳皮黃肌瘦,發直尿白,肚大青筋,好食泥、炭、茶、米之物,或吐或瀉,腹內積塊,諸蟲作痛。

蒼術(米泔浸炒) 陳皮 濃樸(姜汁炒) 枳殼(面炒) 檳榔 神曲(炒) 山楂(去子)麥芽(炒) 三棱(煨) 莪術(煨) 砂仁 茯苓(去皮) 黃連(炒) 胡黃連 蕪荑仁 蘆薈 使君子(去殼)上各等分為末,使君子殼煎湯,泡蒸餅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清米湯化下。

肥兒丸 消疳化積,磨癖清熱,伐肝補脾,進食殺蟲,潤肌膚、養元氣。

人參(三錢半) 白術(去蘆) 茯苓(各三錢) 黃連(姜炒,三錢半) 胡黃連(五錢) 使君子(去殼,四錢) 神曲(炒) 麥芽(炒) 山楂肉(各三錢半) 甘草(炙,二錢) 蘆薈(三錢半,碗盛,泥封固,置坑中,四面煨透用)上為末,黃米糊為丸,米湯化下。或作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下。看兒大小加減。

快活丸 治小兒下痢疳病,皮膚瘦削、骨露如柴、肚大青筋、小便濁、睡臥躁亂、神氣昏沉。常服,健脾化積、進食肥肌,其效如神。

蒸餅 面一斤,作餅子十六個,每一個重一兩,予開一竅,取出餅屑,入青礬五分,仍以餅屑填緊,外以濕紙包固,炭火內 ,透干取出,候冷用之。

上為細末,別以肥小棗用米泔水浸,經一宿,飯上蒸熟,去核、皮,爛杵如糊,同前餅末杵勻為丸,如黍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時,清米湯送下;或研化,米湯調服亦可。

蘆連消疳丸 治小兒生疳、痞塊發熱、肚脹,壯脾胃、消飲食、清肝火、磨積塊。

蘆薈 胡黃連 宣黃連(酒炒。各五錢) 白術(米泔浸,焙) 白茯苓(去皮) 當歸(全身用酒洗。

各一兩) 白芍(酒炒,八錢) 人參 神曲(炒。各六錢) 使君子(去殼曬干) 山楂肉(各七錢) 蕪荑(炒) 檳榔(各五錢) 大甘草節(去粗皮,主用四兩)上為細末,湯泡蒸餅打糊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臨晚米湯送下。或煉蜜為丸,如龍眼大。每晚噙化一丸,或米湯下,或酒亦可。

一小兒肝疳、白膜遮睛;筋疳瀉血;腎疳,身瘦瘡疳;骨疳,喜臥冷地。又治胃怯不言,解顱并年長不能行者。用六味丸各等分,煉蜜丸,久服神效。(方見補益。)一小兒,四肢消瘦、肚腹脹大、行步不能,頗能飲食、作渴發熱、去后臭穢,此脾臟傷也。用異功散(方見補益)、肥兒丸調理而安。

一小兒,面色痿黃、眼泡微腫、作渴腹脹、飲食少思、腹中一塊或移動、小便澄白、大便不實,此脾疳之患。用四君子(方見補益) 加山梔、蕪荑、肥兒丸而愈。

一小兒,尿濁如米泔。余以江南做酒小曲炒為末,酒調下。三服愈。

癖疾

錢仲陽云:癖塊者,僻于兩脅;痞結者,否于中脘。此因乳哺失調,飲食停滯,邪氣相搏而成。或乳母六淫七情所致,古人多用克伐。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必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唯不能善消,抑且損其脾土。凡脾土虧損,必變癥百出矣,當參各類及隨兒癥而主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县| 丹棱县| 太仆寺旗| 黄浦区| 武宁县| 大渡口区| 天长市| 宜宾县| 新乡市| 六枝特区| 上犹县| 沙湾县| 巴林左旗| 双鸭山市| 衡南县| 德令哈市| 南丰县| 五华县| 乐山市| 登封市| 乌拉特后旗| 封开县| 密山市| 芦山县| 吕梁市| 时尚| 黑龙江省| 淮安市| 昌都县| 陆河县| 兖州市| 渝北区| 巴彦淖尔市| 甘肃省| 利辛县| 凯里市| 马关县| 时尚| 威海市| 枣阳市| 康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