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易之為書、義蘊雖多、大抵理數象占四者盡之。有是理乃有是數、有是數即有是理。六經皆言理、獨易兼言數。顧數不可顯、理不可窮、故但寄之於象。夫子謂立象以盡意、而全彖六爻之傳皆稱象曰、則理數之備于彖可知。故今所注釋、多即其取象之由釋之。蓋知象則理數在其中。且可隨類旁通、不拘于一隅之見。不獨先儒精義可融洽、即時解所稱君臣政教、亦不妨借為設象之觀矣。
一、有象即有占。本義分龍馬日月之辭為象、吉兇悔吝之辭為占。然占即在象中。蓋龍馬日月之辭、象也、即占也。吉兇悔吝之辭、占也、亦卦爻中有此象也。系辭傳謂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然必平日審于象、既筮乃明于占。蓋觀象貴能變通、臨筮乃以我所問之事合之所占。自能分其義類、以定可否矣。
一、是書雖參注疏大全及蘇氏來氏之解、而要以本義為主。亦有本義所云、大全中朱子又存疑義者。則本義尚有朱子未定之解、自宜叅之他家、以求其歸也。間有注疏大全所無、妄附臆見者、必明言與本義異同之故。
非敢立異、正以心有未安、又不敢以己見托之先儒、故明言附一知半解、以待高明指摘耳。
一、解易數千余家、未能廣覽。來氏獨于取象最詳。然一卦之中內卦、外卦、二互卦、六爻變卦、變卦中互卦、取象已博。若再錯綜卦取象、亦太泛矣。愚意謂互變猶本卦也、錯綜則已屬意求之。如震為龍、乾亦言龍、正不必過拘也。
一、易之有圖、原列于經首、蓋卦畫在未有經之先也。今所附楊子道聲圖說、則有先后天配合、及方圓卦分合之圖、多后人之論矣。不知圖者、固不得經之原。然不讀全經、亦未能究圖之蘊。故附圖說于后、使人先從誦讀、求其文義、然后探其本原也。
一、是書義蘊本之先儒、圖說本之楊子、間皆附以臆見。獨于卦變有疑。凡彖傳言卦變者、程傳本義多異同、朱子亦多存疑。三覆再三、究未得其不易之解。今凡彖傳言卦變者、俱照來氏綜卦言之、于理甚順。故闕卦變之圖、以待異日。
一、易之為書、雖理數象占所包者廣、大旨無非扶陽而抑陰、隨時而守正。教人遷善改過、憂勤惕厲、以終其身。學易者茍不悟此、則詮理雖精、探數雖微、觀象雖審、決占雖神、總于身心無當。故所解多于前后總論一卦大意、及逐爻象傳之下、發明圣人言外示人大意。雖未敢謂神明默成之道盡是、然借一二言自儆身心、庶克道聽途說之咎云。
第一回
昔者伏羲氏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見天下萬有不齊之變、不外由太極而生陰陽。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而兩儀具。
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增二畫、而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之四象成。疊之為三而三才既備、則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八卦列。謂之卦者、言懸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則八卦皆可為太極。復生兩儀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萬物之變盡于斯矣。伏羲雖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文義。至文王始作彖辭、以斷一卦之吉兇。如乾之元亨利貞是也。周公始作爻辭、以占所動之爻之吉兇。如乾初九之潛龍勿用、九二之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者是也。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書。
夏曰連山首艮、商曰歸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則首乾。連山歸藏不傳。今經則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之為義有二。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往來是也。易分上下兩經。上經首乾坤而終坎離、下經首咸恒而終既濟未濟。
意義所該者廣、圖說亦發明其略、非以簡帙重大而分也??鬃邮甲魇?。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傳象傳文言分入諸卦、而上下繫傳及說卦序卦雜卦附于下經之后。故曰易為四圣之書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萬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為天、其卦純陽。健而不息、故其象為天。統言其象占、則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則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純陽、變化不測、故六爻皆取象于龍。具龍德而在上、則居天位以應天、天子之事也。具龍德而在下、則盡天理以順天、學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見惕躍飛亢各隨其時者、圣人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固守其潛、積學待見、當惕而惕、當蹊而躍、飛則應時、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貞。
三畫皆陽、其卦為乾、其象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謂。天體純陽、健而無息。以形體言為天、以主宰言為帝、以性情言謂之乾。下三畫內卦也、上三畫外卦也。六畫皆陽、內外皆乾、乾之純、健之至也。元亨利貞、文王所系之詞、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六奇純陽、有元氣渾淪無所不包、而發生暢茂、各得其宜、皆歸于至正之象。學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變、則占當得大通、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終也。按、大全謂諸家解元亨利貞皆作四德、獨本義作占辭、然惟理如是、則數亦如是、見于象占亦如是。經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義則就其象斷其占、為體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龍勿用。
凡畫卦自下而上、故下爻為初。按、本義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則所余三十六策、合四九之數為老陽。得二偶一奇、則所余二十八策、合四七之數為少陽。老變而少不變、故陽爻稱九。按、來注引繫辭參天兩地而倚數。
謂參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
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取生數不取成數、此說亦可參用。龍八十一鱗、九九之數。變化不測、純陽之物。故諸爻皆取象于龍。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此時未可有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雖戒占者之辭、實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出潛離隱、故有見龍之象。澤能及物、猶田之得雨、耕獲有功、故有在田之象。雖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澤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見之象。占者得此、則利見此人。若占者有見龍之德、則可以得君行道、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陽爻。三、陽位。在下卦之上、重剛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則三為人位。故不取象于龍、而稱君子。處危地而以學問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龍也。三、下乾終而上乾繼、故其性體剛鍵、有朝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擬議之辭。三居下卦之終、故言終日。夕亦日之終也。
終日乾乾、自始至終、無日不戒懼也。夕又惕若、自晝至夜、無時不戒懼也。重剛不中、所處危地、有厲象。雖處危地、而剛健得正、自修不息、有雖危無咎之象。凡言無咎者、本皆可致咎、善處之、故咎可無也。程傳擬舜之玄德升聞、時解作相臣憂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陽四陰、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辭。進退之際、無適無莫、無可不可。人不能測、故以或言之。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龍之所棲也。淵雖卑于田、然田非龍所居。在田則下于地、淵正龍所從變化之處。
躍則已離于地而將向于天矣。九、陽動、故有躍象。四、陰虛、故有淵象。
以陽居陰、居上之下。又變巽為進退為不果。有進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隨時進退、則可無咎之象。乾至健知險、六爻皆不言吉。而險莫如三四、故善處之、僅可無咎而已。程傳擬舜之歷試諸艱、胡氏擬之儲貳。皆存而不可泥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易卦皆以五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雖尊而過乎中、則擬之賓師矣。卦體純陽、剛健也。以陽居中、中正也。純陽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飛龍在天之象。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見大人之象。二與五皆剛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樂得而見之。即文言所謂圣人作而萬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則所利見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堯之得舜可也。
上九??糊堄谢?。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赫?、過于上而不能下。龍由潛而見而躍而飛、至秋分又蟄于淵、知進退者也。過此不蟄則亢矣。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之極。過此則為亢矣。陽極于上、有龍之過亢而動必有悔之象。唯圣人知進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辭。曰有悔、亦自有無悔之道可知。
用九。見群龍無道。吉。
九變而七不變。凡筮得陽爻皆用九、而獨乾稱用九。蓋他卦不純陽、獨乾之六爻皆變、則純陽為陰、所用皆九矣。人為勢位所移、為才氣所使、是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時變化、無適無莫、故獨稱用九。坤之用六仿此。六爻皆動、有群龍象。陽皆變陰、不以剛為物。先剛而能柔、有群龍無首象。龍未嘗無首而首不可見、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獨此言吉、圣人不恃剛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彖即文王所系元亨利貞之辭。彖曰以下謂之彖傳、孔子所以釋彖辭也。
彖、獸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則總六爻之義、故以為名焉。彖傳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四德而言圣人之法天。此一節首釋元義也。
卦以陽為大、陰為小。六爻純陽、故曰大哉、贊嘆之也。元字兼大始二義。
大者、無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無所不達、物莫有先者。元之為德不可見也??梢娬摺⑽镏Y始而已。天以生物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實能資之。既資以始、即資以終。自始而終、終而復始、皆一元生意貫徹其間、是能統乎天也。資始者、無物不有。統天者、無時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既資其始、自然亨通。元氣薰蒸、油然云行。淋漓布獲、沛然雨施。資始之初、渾淪未辨、故曰萬物。此則形質可別、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謂亨也。經未言亨字。然云行雨施氣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言圣人體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終即貞。不貞無以為元、不終無以為始。故曰終始。來注以終為上爻、始為初爻、引繫辭原始要終。亦可兼用、蓋六爻即有元貞之義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見惕躍飛亢之位。位隨其時、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時成。成者、位自成。垂者、圣人垂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龍者。位有一定、因時變化、與之咸宜者、圣人也、故曰時垂六龍。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與時偕宜、造化在我、猶控御之也。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終始、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能因時變化以合乎天、則圣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貞、而謂圣人之元亨者。言其功業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釋利貞之義也。乾道即乾元之道。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
萬物由變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無偏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萬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萬物統會一元也。乾道由變而化、萬物華者向實、生理各足無偏、此利也。太和元氣、保全凝合、又含將來生意、此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氣在其中。
保合太和言氣、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為、此元之所以統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言圣人體天之利貞也。首出庶物、聰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臨天下、猶乾道之變化也。乃恭已無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復其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圣人功業成就究竟、故謂之利貞。又按、古本大明終始節在利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則圣人體天之元亨、與體天之利貞、不必分屬、尤為渾融。大抵彖傳以乾備四德、而要以元氣流行無間、發生萬物。圣人備四德、亦體元出治、以致太平。此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時位論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卦之上下兩象、伏羲所取。
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節謂之大象、孔子作傳、以釋伏羲所取之象也。
潛龍以下、謂之小象、孔子作傳、以釋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義、天則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則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體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不息。
若間以一念之私則息矣。凡大象之傳、皆夫子所自取、故與卦爻不相屬。
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仿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傳、以釋周公取象之意也。陽謂九。初爻在下、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以有為也。圣人于乾之初、憂其在下。于坤之初、慮其始凝。已有扶陽抑陰之意。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二雖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