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 周易述
- 惠棟
- 4972字
- 2015-12-26 18:10:47
系上曰。干以易知。坤以簡能。虞注云。陽見稱易。陰藏為簡。簡。閱也。干息昭物。天下文明。故以易知。坤閱藏物。故以簡能矣。陽見稱易謂初九。干息昭物謂九二。
又云。易則易知。簡則易從。虞注云。干縣象著明。故易知。坤陰陽動辟。故易從。
又云。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虞注云。易為干息。簡為坤消。乾坤變通。窮理以盡性。故天下之理得矣。
系下曰。夫干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又作退。然示人簡矣。虞注云。陽在初弗用。確然無為。潛龍時也。不易世。不成名。故示人易者也。退。安。簡。閱也。坤以簡能。閱內萬物。故示人簡者也。
又曰。夫干。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虞注云。險謂坎也。干二五之坤成坎離。日月麗天。天險不可升。故知險者也。阻。險阻也。坤二五之干。艮為山。險坎為水。巽高兌下。地險山川丘陵。故以知阻也。
越語。范蠡曰。節事者與地與地。法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為一。不偏也。不失。不失時也。
坤以簡能。陰藏為簡能。包萬物以為一。所謂簡能也。
干鑿度曰。孔子曰。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為道德苞鑰易者以言其德也。系曰。德行恒易。通情無門。藏神無內也。簡易無為。故天下之性莫不自得也。光明四通。簡易立節。簡易者。寂然無為之謂也。天地爛明。日月星辰布設。八卦錯序。律歷調列。五緯順軌。四時和栗孳結。四瀆通情。優游信潔。根著浮流。氣更相實。此皆言易道無為。故天地萬物各得以自通也。虛無感通。清凈照哲。移物致耀。至誠專密。不煩不撓。淡泊不失。此其易也。
鄭玄易贊曰。即易序。易之為名也。一言而函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故系辭云。乾坤其易之蘊耶。又曰。易之門戶耶。又曰。夫干寉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此言其簡易之法則也。
法言五百曰。或問天地簡易而圣人法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蓋其所以為簡易也。由博而約。已簡已易焉支焉離。約則簡易。
易
系上曰。干以易知。鄭注云。易。佼易也。今本干鑿度曰。俲易立節。俲即佼也。
簡缺
性命
文言曰。干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說卦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虞注云。干為性。
詩丞民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鄭箋曰。天之生眾民。其性情有物象謂五行。仁義禮智信也。其情有所法。謂喜怒哀樂好惡也。然而民所執持有常道。莫不好有美德之人。正義曰。因經物則異文。故箋分性情為二。性為五性。情為六情以充之。五性本于五行。六情本于六氣。洪范五行。水火金木土。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是人性法五行也。昭元年左傳曰。六氣。陰陽風雨晦明也。昭二十五年左傳。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是六情法六氣也。五行謂仁義禮智信者鄭于禮記之說以為木行則仁。金行則義。火行則禮。水行則智。土行則信是也。六情有所法者。服虔左傳之注以為。好生于陽。惡生于陰。喜生于風。怒生于雨。哀生于晦。樂生于明是也。棟案。翼奉之說。以六情通于十二律。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東方之情怒也。怒行陰賊。亥卯主之。二陰并行。是以王者忌子卯也。南方之情惡也。惡行廉貞。寅午主之。西方之情喜也。喜行寬大。巳酉主之。二陽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上方之情樂也。樂行奸邪。辰未主之。下方之情哀也。哀行公正。戌丑主之。辰未屬陰。戌丑屬陽。萬物各以其類應。又云。詩之為學。性情而已。五性不相害。六情更興廢。觀性以歷。觀情以律。張晏曰。性謂五行也。歷謂日也。晉灼曰。翼氏五性。肝性靜。靜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禮。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堅。堅行義。乙庚主之。腎性智。智行敬。丁壬主之也。
大戴本命曰。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春秋元命包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化于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
太玄曰。察性知命。原始見終。又曰。一生一死。性命瑩矣。瑩。明也。又曰。考終命存乎成。
呂覧貴當曰。治欲者不于欲欲。貪欲也。于性。性者。萬物之本也。不可長。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數也。
春秋元命包曰。陰陽之性以一起。人副天道。故生一子。
性反之辨
堯舜性之也。干元用九。一以貫之也。湯武反之也。不遠復。無祗悔元吉也。堯舜生知安行也。湯武學知利行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一也。孔子性之也。顏淵反之也。
三才
系上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陸績注云。此三才極至之道。
案。極。中也。三極。謂天地人之中也。
系下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說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虞注云。謂參天而兩地。乾坤各三爻而成六畫之數也。
系上曰。大衍之數五十。述曰。大衍之數五十。三才五行之數也。三才者。日十辰十星二十八合五十。日合于天統。月合于地統。星主斗合于人統。故曰三才五行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土生數五。成數五。本揚子太玄月令五行舉成數。中央土。其數五。與太玄合。五十有五減五。故五十。此五行之數也。系曰。參五以變。漢人解參五皆謂三才五行。
中庸曰。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越語范蠡曰。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后乃可以成功。韋昭曰。參。三也。天地人事三合乃可以成大功。
左傳昭十一年。三墳。馬融云。三墳。三氣。陰陽始生天地人之氣也。左傳正義。
易干鑿度曰。易始于一。鄭注云。易本無體。氣變而為一。故氣從下生。分于二。清濁分于兩儀。通于三。陰陽氣交。人生其中。故為三才。
劉歆三統歷曰。三統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紀也。十一月干之初九陽氣伏于地下。始著為一。萬物萌動。鍾于太陰。故黃鍾為天統。律長九寸。九者所以究極中和為萬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六月坤之初六。陰氣受任于太陽。繼養化柔。萬物生長。楙之于六合之內,令剛柔有體也。立地之道曰柔與剛。干知大始。坤作成物。正月干之九二。萬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養之。義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為仁。其聲商也。為義。故太簇為人統。律長八寸。象八卦。宓戲氏之所以順天地通神明類萬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春秋元命包曰。天人同度。正法相受垂文象人行其事謂之教。教之為言效也。道之始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謂矣。是為三統。其于三正也。黃鍾子為天正。林鍾未之沖丑為地正。太簇寅為人正。三正正始。是以地正適其始紐于陽。東北丑位。易曰。東北喪朋。乃終有慶。答應之道也。論語疏曰。統者。本也。謂天地人之本。
又曰。太極元氣。函三為一。極。中也。元。始也。孟康曰。元氣始起于子未分之時。天地人混合為一。故子數獨一也。
又曰。三統合于一元。王砅元珠密語曰。天地人俱生于太初。
董子繁露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說文曰。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字林曰。王者。天地人一貫三為王。天下所法也。法言君子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又曰。唯人道可以參天。
周書小開武曰。周公曰。三極一維天九星。二維地九州島。三維人四虞。
揚子太玄曰。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注云。天地人三者俱謂之玄。玄。天也。故以天名也。又曰。君臣父子夫妻之道。注云。此三者。人倫之大綱。俱行于天也。
才
孟子論性而及才。才者。天之所降。故曰降才。即說卦之三才也。在天曰陰陽。在地曰柔剛。在人曰仁義。故孟子論為不善云。非才之罪。因舉仁義禮智而云。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繼而言天之降才。繼又言存乎人者有仁義。而云牿亡之后未嘗有才。知才為天之所降明矣。
情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又云。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繼又云。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孟子言性而及情。情猶性也。故文言曰。利貞者。性情也。俗本云。利貞者。性情也。王弼注。遂有性情之語。是性善而情惡。非孟子之義也。
彖傳曰屢言天地之情。情猶性也。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和而性中。故利貞者。性情也。利貞故中和。六爻不皆中,故云貞。
積
易中庸皆言積。荀子亦言積。學記。比年入學一段乃學之積也。記蛾子時術之。鄭氏以為其功乃復成大垤。此積之效也。
易干初九上經。潛龍勿用。干寶注曰。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干元所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虞注云。謂初干為積善。以坤牝陽滅出復震為余慶。謂東北喪朋乃終有慶也。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積不善以臣弒君。以干通坤。極姤生巽為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坤消至二。艮子弒父。至三成否。坤臣弒君。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剛爻為朝。柔爻為夕。由辨之不早辨也。鄭云。辨。別也。述云。復小而辨于物則辨之早矣。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谷梁僖十七年傳曰。君子惡惡疾其始。
系上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甲子卦氣起中孚互艮為居。巽陽隱室。故居其室。震為出為言。善謂復初。震巽同聲相應。故千里之外應之。邇謂坤。不善謂姤復。差以豪厘。繆以千里。故千里之外違之。坤為身為民為邇。震為行。干為遠。樞主闔辟。機主發動。干陽為榮。坤陰為辱。故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中孚二變成益。巽風動天。震雷動地。故云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艮為慎。故可不慎乎。
系下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虞注云。干為積善。陽稱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坤為積惡為身。以干滅坤。故滅身者也。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小善謂復初。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小惡謂姤初。故惡積而不可弇。謂陰息姤至遯。子弒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陰息遯成否。以臣弒君。故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呂覧別類曰。義小為之則小有。福大為之則大有。福于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高注云。禍雖微小。積小成大。故不若亡。
揚子太玄曰。君子在玄則正。在福則沖。在禍則反。小人在玄則邪。在福則驕。在禍則窮。案。在玄則正。慎獨也。在易為干初九。在玄則邪閑居為不善也。在易為坤初六。
賈子新書修政。語曰。顓頊曰。功莫美于去惡而為善。罪莫大于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吾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
大戴禮保傅曰。易曰。正其本。萬物理。本謂初。范升傳。正其本。萬物理。劉向說苑。建其本而萬物理。失之毫厘。初尙微。故云毫厘。詩云。德輶如毛。差之千里。積善余慶。積惡余殃。故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辨之早。棟案。此語本諸日法。后漢太史令虞恭曰。日法所該,通遠無已。損益毫厘。差以千里是也。
禮記經解曰。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易曰。君子慎始。差以毫厘。繆以千里。此之謂也。鄭注云。始謂其微時也。正義曰。此易系辭文也。愚謂此系辭逸文。
史記。太史公曰。敘曰。春秋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矣。謂不早辨。故易曰。差以毫厘。繆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漸久矣。周易述疏云。古文周易太史公猶見其全而大小戴禮察保傅經解及易緯卦驗亦引之。或遂以為緯書之文。非也。
韓非子外儲說曰。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說春秋。子夏曰。春秋之記。臣弒君。子弒父者以十數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至矣。凡奸者行久而成積。積成而力多。力多而能殺。故明主蚤絶之。又曰。子夏曰。善持勢者蚤絶奸之萌。
管子權修曰。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矣。
尚書大傳曰。書曰。三歲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其訓曰。一至三以至九年。天數窮矣。羊德終矣。積不善至于幽六極以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升。故陟之。皆所自取圣無容心也。揚子太玄曰:陽推五福以類升。陰幽六極以類降。升降相關。大貞乃通。蓋畫卦與衍疇其類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