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 周易述
- 惠棟
- 4969字
- 2015-12-26 18:10:47
揚子太玄曰。玄者神之魁也。魁。首也。猶言始。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天奧西北。郁化精也。地奧黃泉。隱魄榮也。人奧思慮。含至精也。
荀子勸學曰。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岸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說文云幽隱也從山中囗囗。囗囗。微也。
老子德經曰。道隱無名。注云。道潛隱。使人無能指名也。文言初九曰。不成名。
愛字義附
烝民詩曰。愛莫助之。毛傳曰。愛。隱也。言隱微之際己所獨制。人莫能助也。詩靜女曰。愛而不見。韓詩曰。愛。隱也。釋言曰。愛。隱也。毛韓義本此。郭氏不識字。改為薆。
微
系下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虞注云。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復初元吉。吉之先見者也。幾即一也。一古文作壹。說文。壹從壺吉。即吉之先見之義。朱子據劉向傳作吉兇之先見。失其義矣。
又曰。君子知微知彰。姚信注云。二下交初。故曰知微。上交于三。故曰知彰。
又曰。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虞注云。幾。微也。顏子知微。故殆庶幾。孔子曰。回也其庶幾乎。
又曰。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虞注云。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微者顯之。謂從復成干。是察來也。闡者幽之。謂從姤之坤。是章往也。
又曰。其初難知。侯果注云。初則事微。故難知。
又曰。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荀注曰。亹亹者。陰陽之微。可成可敗也。王弼曰。亹亹。微妙之意也。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在易隱微為乾坤之初爻。
又曰。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誠則形。故不可揜。
又曰。致廣大而盡精微。荀子賦篇曰。精微而無形。
又曰。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夫微之顯誠者。天之道也。知微之顯誠之者。人之道也。
又曰。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對本故言末。詩曰。德輶如毛。案。毛猶微也。
經解曰。絜靜精微。易教也。案。絜靜。坤也。精微。干也。干元絜靜。坤元精微。故云易教也。
易干鑿度曰。孔子曰。乾坤。陰陽之主也。陽始于亥。形于丑。干位在西北。陽祖微據始也。
又云。易氣從下生。鄭注云。易本無形。自微及著。故氣從下生。以下爻為始也。
又曰。天氣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鄭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淮南齊俗曰。易曰履霜堅冰至。圣人之見終始微言。
呂覽有始曰。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高注云。始。初也。天。陽也。虛而能施。故微以生萬物。地。陰也。實而能受。故塞以成形兆也。
后漢書魯恭傳。恭議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三正。三微也。前書音義曰。言陽氣始施。萬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荀子勸學曰。春秋之微也。案。春秋推見至隱。故云微。
越語曰。天道皇皇。日月以為常。皇皇。著明也。常。象也。明者以為法。微者則是行。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困。窮也。匡。虧也。
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微謂晦夕朔旦。至謂二至。說文曰。征。召也。從微省壬為征。行于微而文達者即征之。荀子曰。行微如日月。忠誠盛于內賁于外形于四海所謂行于微而文達者也。
荀子強國篇曰。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言積微從日始。財物貨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詩曰。德輶如毛。毛猶微也。民鮮克舉。此之謂也。
又解蔽篇曰。處一之危。其榮滿側。韋昭注晉語曰。榮者有色貌也。養一之微榮矣而未知。危謂戒懼。處心之危有形。故其榮滿側可知也。養心之微無形。故雖榮而未知。大學曰。富潤屋。德潤身。此養一之榮也。故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荀子成相曰。思之精。志乃榮。好而一之神以成。精神相反。一而不二為圣人。
又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囗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遠蚊囗之聲。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言靜思仁如空石之人思射。則可謂微乎。假設問之詞也。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未及善射好思。辟耳目之欲。蚊囗之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愚謂危如干之九三。微如干之初九。夫微者。至人也。至人也。至人即中庸之至誠。何強何忍何危。故濁明外景。愚謂火為濁明。水為內景。清明內景。圣人縱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兼猶盡也。縱欲盡情而不過制。猶縱心所欲不踰矩。夫何強何忍何危。故仁者之行道也。無為也。圣人之行道也。無強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樂。恭謂干干夕惕也。樂謂性與天道無所不適也。
說文曰。危。在高而懼也。
戰國策。蘇子謂秦王曰。語曰。識乎微之為著者強。
大略篇曰。雨水漢故潛。漢溢為潛。自小至大。人盡小者大。積微者著。德至者色澤洽。澤洽榮也。楊注謂。德潤身。行盡而聲聞遠。
董子繁露曰。春秋至意有二端。小大微著之分也。夫覽求微細于無端之處。誠知小之為大也。微之將為著也。吉兇未形。圣人所獨立也。不見不聞。故曰獨立。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德輶如毛。民鮮克舉。此之謂也。故王者受命改正朔。不順數而往必迎。迎讀為逆。來而受之者。授受之義也。故圣人能系心于微而致之者也。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位。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揚子太玄曰。思心乎一。又云。生神莫先乎一。夫一者。思之微也。注云。思始于內。故微也。
后漢書章帝紀。元和二年詔曰。春秋于春每月書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郎顗七事曰。君子遠覽。防微慮萌。
周書曰。慎微以始而敬終乃不困。
論語撰考讖曰。子夏等七十二人共撰仲尼微言。文選注四十三。淮南子修務曰。書傳之微者。惟圣人能論之。注云。微。妙。論。敘也。
韓非子難言曰。總微說約。
漢書藝文志曰。昔仲尼沒而微言絶。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李奇注云。隱微不顯之言也。師古曰。精微要妙之言耳。案。精微要妙與隱微不顯義同。唐人不識字。更立一義。
又春秋家有左氏微。鐸氏微。張氏微。虞氏微傳。師古曰。微謂釋其微指。
后漢方術傳。秦密曰。董扶襃秋豪之善。貶纖介之惡。謝承書曰。李咸奏曰。春秋之義貶纖介之惡。采毫末之善。
法言問明篇曰。或問明。曰微。或曰。微何如其明也。曰。微而見之明。其誖乎。聰明其至矣乎。宋咸云。言窮微乃聰明至極之美也。子云識微字。敢問大聰明。咸曰。既知微義。復問大者。曰眩眩乎惟天為聰。惟天為明。眩眩。幽深也。夫能高其目而下其耳者。匪天也夫。
太玄曰。一也者。思之微也。
老子道經曰。搏之不得名曰微。無形曰微。言一無形體。
孫子曰。微乎微微至于無形。言其微妙所不可見。神乎神神至于無聲。
韓詩外傳曰。至精而妙乎天地之間者。德也。詩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
慎子曰。夫德清疑作精。微而不見。聰明而不發。是故外物不累其內。文選注。
淮南本經曰。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領也。注云。領。理也。
范子計然曰。見微知著。文選四十二。
鹖冠子曰。精微者。天地之始也。又曰。遠之近。顯乎隱。大乎小。眾乎少。莫不從微始。
說苑敬慎篇曰。韓平子問于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耼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死者破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于剛也。平子曰。善哉。然則子之行何從。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剛為。平子曰。柔無乃脆乎。叔向曰。柔者。紐而不折。亷而不缺。何為脆也。天下之道微者勝。是以兩軍相加而柔者克之。兩仇爭利而弱者得焉。
三統歷曰。傳曰。元。善之長也。共養三德為善。孟康注云。謂三統之微氣也。當施育萬物。故謂之德。
趙岐孟子注云。微。小也。高誘呂覽注云。微要眇覩。未萌之萌也。
說文曰。尾。微也。易以下為尾。上為角。
說文曰。微。隱行也。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之。
又曰。囗囗。妙也。從人從攴。豈省聲。然則微妙之微當作囗囗。
荀子致仕篇曰。知微而論可以為師。
詩烝民曰。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維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毛傳曰。愛。隱也。○隱微之地。故人莫能助。
中庸曰。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禮器曰。禮有以少為貴者。以其內心也。德產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案。德產之致也精微。所謂德輶如毛也。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其德者。故民鮮克舉之也。君子慎其獨。故愛莫助之也。
管子白心曰。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荀子不茍曰。操而得之則輕。詩曰。德輶如毛。輕則獨行。愛莫助之。
莊子齊物曰。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
淮南原道曰。神托于秋豪之末。高注。言微妙也。而大與宇宙之總。高注。宇宙諭天地總合也。又曰貴虛者以豪末為宅也。高注。虛者。情無所念慮也。以豪末為宅者。言精微也。俶真曰。夫秋豪之末淪于無間而復歸于大矣。高誘注云。秋豪微妙。故能入于無間。間。孔。言道無形。以豪末比道。猶復為大也。
意林引太公金匱曰。武王問五帝之戒。太公曰。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慎終與始。完如金城。
三微附
易干鑿度曰。天氣三微而成著。三著而成體。鄭注云。五日為一微。十五日為一著。故五日有一候。十五日成一氣也。冬至陽始生。積十五日至小寒為一著。至大寒為二著。至立春為三著。凡四十五日而成一節。故曰三著而成體也。正月則泰卦用事。故曰成體而郊也。
后漢書魯恭傳。恭議奏曰。孝章皇帝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注云。三正。三微也。前書音義曰。言陽氣始施。萬物微而未著。故曰微。
陳寵傳。漢舊事斷獄報重常盡三冬之月。是時帝始改用冬初。孝章。十月而已。元和二年。長水校尉賈宗上言。以為斷獄不盡三冬。故陰氣微弱。陽氣發泄。招致災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議。寵奏曰。夫冬至之節陽氣始萌。故十一月有蘭射干蕓荔之應。易通卦驗曰。十一月廣莫風至。則蘭夜干生。時令曰。諸生蕩安形體。仲冬一陽爻生。草木皆欲萌動。天以為正。周以為春。正春皆始也。十一月萬物微而未著。天以為正而周以為歲首。十二月陽氣上通。雉雊雞乳地以為正。殷以為春。十二月二陽爻生。陽氣上通。十三月陽氣已至。天地已交。萬物皆出。蟄蟲始振。人以為正。夏以為春。十三月。今正月也。萬物皆出于地。人始初見。故曰人以為正。三微成著以通三統。統者。統一歲之事。棟案。何休公羊注云。統者始也。周以天元。殷以地元。夏以人元。若以此時行刑則殷周歲首皆當流血。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孟冬當作季秋。趣獄刑。無留罪。明大刑。畢在立冬也。秦為虐政。四時行刑。圣漢初興。改從簡易。蕭何草律。季秋論因。俱避立春之月而不計天地之正。二王之春。實頗有違。言蕭何不論天地之正及殷周之春。實乖正道。陛下探幽析微。允執其中。革百載之失。建永年之功。上有迎承之敬。下有奉微之惠。三正之月。不用斷獄。敬承天意。奉順三微也。稽春秋之文。春秋于春每月書王。所以統三統。當月令之意。圣功美業不宜中疑書奏帝納之。白虎通述三微與此略同。
白虎通曰。正朔有三。何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承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敬始重本也。朔者。蘇也。革也。言萬物革更于是。故統焉。
漢書劉向傳。向疏曰。王者必通三統。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獨一姓也。應劭曰。二王之后與己為三統也。孟康曰。天地人之始也。
知微之顯
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又云。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太史公史記贊曰。易本隱以之顯。愚謂隱者干初九也。至二則顯矣。故云隱以之顯。文言釋九二云。閑邪存其誠。二陽不正。故曰閑邪存誠。謂慎獨也。荀子曰。不誠則不能獨。獨則形隱。猶曲也。中庸曰。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孝經緯天道三微而成著。皆是義也。唯天下至誠謂九五也。其次致曲謂九二也。唯天下至誠。誠者也。其次致曲。誠之者也。致曲即孟子思誠。二升坤五。所謂及其成功一也。
干善九五。坤善六二。干二中而不正。三正而不中。四不中不正。二養正。三求中。兼之四也。以中庸言之。二三學知。利行者也。四困知。勉行者也。五生知。安行者也。及其知之及其成功則一也。
幾